电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923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选择以电控或者手控方式来执行上锁及解锁动作的电动锁。
背景技术
参阅图1,以往电动锁1在设计上是安装在一门板10上,所述门板10具有一个内侧面101、一个外侧面102,以及一个垂直衔接在该等侧面101、102间的衔接面103,而该电动锁1包含一个可自衔接面103突出的锁栓11、一个位在锁栓11下方的锁舌12、一个安装在内侧面101上的壳座13、两个内外设置可连动锁舌12作缩回动作的把手单元14、一个设在壳座13上并可连动锁栓11缩入或突出于衔接面103的手控件15、一个安装在外侧面102并可供钥匙插设连动锁栓11的钥匙座16,以及一个设在壳座13内部但图中未示出的电控机构,由于前述电控机构的构造有许多种,本实用新型的改良重点也和电控机构无关,不再说明。
使用时可以利用图中未示出的钥匙、遥控器或者手控件15,来带动锁栓11突出或缩回,要打开门板10时,则是扳动该等把手单元14中的其中一个,就可以带动具有弹性的锁舌12暂时地缩回。这种以往电动锁1在设计上,主要是将锁舌12及锁栓11分开设置,然后在壳座13的内部装设配合的组件,这种设计虽然可以分别执行上锁及关门的动作,但是两组各别独立的机构要分别执行其各别的功能,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来装设配合的组件,因此,以往电动锁1在组装后的体积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将执行上锁及关门的组件,以彼此间不会相互干涉的方式安装在同一个轴线上,借以缩小安装后体积的电动锁。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把手在换向时的操作简单的电动锁。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锁包含一个设一门板上的壳座单元、两个内外设置的把手单元、至少一个使把手单元具复位作用力的复位机构、一个电控机构、一个可和电控机构离合的手控机构,以及一个锁舌单元。该复位机构包括一个复位座,而把手单元具有一个和复位座连动的卡合部,该手控机构包括一个具有卡控部的手控件。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在于该把手单元的卡合部和手控件的卡控部是同轴套设地穿过复位座的一个穿套孔,上述穿套孔具有一个和卡合部连动地卡合的卡合区域,以及一个供卡控部自由回转的回转区域。借此可在彼此间不相互干涉的情况下,将手控件及把手单元安装在同一个轴线上,以便缩小电动锁安装后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特征在于该等把手单元都包括一个设置该卡合部的筒座、一个可供扳动的把手,以及两组可拆解地将把手安装在筒座上的换向组件,借此方便该把手自筒座上解离下来,以方便更换把手的安装方向。


图1是一种以往电动锁的安装配置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组合剖视示意图;图4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剖视图,单独显示该电动锁的一个把手单元;图5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未完整剖视图,单独显示该电动锁的一个复位座和配合组件间的相对构造;图6是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一未完整侧视图,说明安装在门板外侧的把手单元在执行上锁时的状态;图7是一类似图4的动作图,显示该电动锁的把手单元在进行换向时的过程;图8是一类似图4的动作图,说明该把手单元已换向后的状态;及图9是一未完整的立体分解图,显示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手控件及复位座的对应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锁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2、3、4,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安装在一个门板10上,所述门板10具有一个内侧面101、一个外侧面102,以及一个垂直衔接在该等侧面101、102间但图中未示出的衔接面,而该电动锁包含一个安装在门板1上的壳座单元2、两个内外设置的把手单元3、3’、两个分别使把手单元3、3’具有复位作用力的复位机构7、一个电控机构4、一个手控机构5,以及一个锁舌单元6。
该壳座单元2包括一个固定地安装在内侧面101上的内壳座21、一个和该内壳座21内外套合的内装饰盖22、一个固定地安装在外侧面102上的外壳座23、一个套合地安装在外壳座23外侧的外装饰盖24,以及一个安装在外壳座23上的按键组件25,该内壳座21具有一个平行于内侧面101的内壳壁211、一个自内壳壁211的周缘往该内侧面101突出的围绕壁212,以及一个由内壳壁211及围绕壁212界定而成的容室213,在内壳壁211上具有一个圆形的内安装孔214。而该外壳座23具有一个平行于外侧面102的外壳壁231、一个自外壳壁231往外收束延伸的突伸环壁232,以及一个贯穿突伸环壁232及外壳壁231的外安装孔233,在该突伸环壁232上具有一个往外安装孔233突出的定位突环234,此定位突环234上设有两个间隔的定位凹槽235。又该壳座单元2还包括一个安装在容室213内的扭力固定环26,此扭力固定环26具有一个第一抵片261。
本实用新型的把手单元3、3’是各别地安装在壳座21、23上,以安装在门板10内侧的把手单元3为例,其包括一个可转动地穿套在内安装孔214上的筒座31、一个可解离地安装在筒座31上的把手32,以及两组间隔的换向组件33。该筒座31具有一个围绕一轴线而设的筒壁311、一个径向连接在该筒壁311间的端壁312,以及一个由筒壁311及端壁312界定而成并朝向门板10的筒道313,该端壁312具有一个轴向的通孔314,而筒壁311具有一个伸入容室213的卡合部315,以及两个间隔且径向设置的换向槽316。在卡合部315上具有三道邻近门板10的轴向卡槽317,以及数环径向内凹的卡沟318。而该等换向组件33就是各别地安装在换向槽316上,每一个换向组件33都包括一个换向弹簧331,以及一个受该换向弹簧331顶撑往径向外端突出的换向块332。
本实用新型的把手32具有一个可转动地穿套在筒座31的筒壁311上的连动筒部321,以及一个自该连动筒部321往径向外端突出的手握部322,该连动筒部321具有一个内周面323、一个外周面324、两个自内周面323凹设并对应筒座31的换向槽316的连动凹槽325,以及两个贯穿外周面324及连动凹槽325的插孔326。
参阅图2、3、5,本实用新型的该等复位机构7都包括一个复位座71、一个复位弹簧72,以及至少一个将前述组件扣设在筒座31的卡合部315上的扣环73。该复位座71具有一个环圈状的外环壁711、一个由外环壁711底端往径向内端延伸的环连壁712、一个位在外环壁711中央并和环连壁712接连的内环壁713、一个介于所述内、外环壁711、713间的穿套孔714、一个位于内环壁713间的四方形连动孔715、两片自外环壁711往穿套孔714内突出的内突壁716,以及一个自外环壁711往复位弹簧72方向突出的第二抵片717,而该穿套孔714因为该等内突壁716的设置,形成一个邻近该内环壁713的圈状回转区域718,以及一段邻近外环壁711的卡合区域719。本实用新型的复位弹簧72是夹设在复位座71及扭力固定环26间,具有两支分别抵靠在第一及第二抵片261、717间使复位座71具有复位作用力的抵脚721。
本实用新型的电控机构4是安装在内壳座21上,包括一个马达41、一个输出马达41动力的蜗轮42、一个和蜗轮42啮合的衔接齿轮43、一个用以控制马达41运转及制动的微动开关44,以及一个和衔接齿轮43啮合的电控连座45。
本实用新型的手控机构5是同轴地和把手单元3的筒座31装设在一起,包括一个安装在内侧把手单元3的筒道313内的手控件51、一个和手控件51连动地套合的手控连座52、一个和电控连座45卡合的离合座53、一个将离合座53顶向该手控连座52的离合弹簧54、一个安装在外侧把手单元3’的筒座31内部的锁头55、一个横向连结在手控件51及锁头55间的锁固连板56,以及两个穿套在该锁固连板56上并对应外壳座23的定位凹槽235的卡固板57,每个卡固板57都具有两个左右对应地跨在外侧把手单元3’的卡槽317内的卡掣部571。而该手控件51是和内侧把手单元3的筒座31同轴穿套,其上具有一个穿过复位座71并对应回转区域718的卡控部511。
本实用新型的锁舌单元6包括一个连动地架设在复位座71的连动孔715上的把手连管61,以及一个受把手连管61连动的锁舌62,在把手连管61上贯穿一个供该锁固连板56穿过的信道611。
参阅图2、5、6,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锁以手控方式进行上锁时,可以图中未示出的钥匙转动锁头55的一个锁心,或者转动该手控件51。以转动手控件51为例,当手控件51沿着一个上锁方向转动时,由于手控件51的卡控部511是穿过连动孔715的回转区域718,因此,当手控件51被转动时,内侧的复位座71不会被连动,此时手控件51的卡控部511会带动手控连座52以及锁固连板56一起转动,以执行上锁的动作,当锁固连板56由图6实线的水平位置转换到假想线所示的垂直位置时,该电动锁就会位在上锁位置。此时卡固板57上原本位在外侧把手32的卡槽317内的卡掣部571就会往相反侧突出,并且分别嵌卡在外壳座23的定位凹槽235内,在此状态下外侧的把手单元3’无法被转动,也就是说,当电动锁位在上锁位置时,由门板10(参阅图3)的外侧无法扳动把手32,但是位在门板10内侧的使用者仍然可以转动内侧的把手32。
当本实用新型要以手控方式进行解锁时,则是以相反于上锁方向的一个解锁方向转动该手控件51,或者以钥匙转动锁头55上的锁心,就可以让垂直的锁固连板56转换到水平位置,此时受锁固连板56控制的卡固板57就会缩回到外侧把手单元3’的筒座31的卡槽317内,如此外侧的把手32就可以被扳动。
当本实用新型以电动方式上锁或者解锁时,是利用图中未示出的遥控器驱动马达41的一支轴心转动,就可以借由蜗轮42、衔接齿轮43、电控连座45、离合座53驱动手控连座52转动,最后带动该手控件51、锁固连板56及锁头55的锁心一起转动。
参阅图2、3、4、5,当电动锁在解锁状态下要打开门板10时,可以由门板10内侧扳动把手单元3的把手32,或者由门把10外侧扳动该把手单元3’的把手32,以扳动内侧把手单元3的把手32为例,当把手32被转动时,借由顶撑在连动凹槽325及换向槽316内的换向块332,可以连动把手32和筒座31,当筒座31被转动时,由于筒座31的卡合部315是插设在复位座71的卡合区域719中,故转动的筒座31将会带动该复位座71往一蓄积扭力的方向转动,此时将产生三个动作,其中一个动作是复位座71会带动复位弹簧72的其中一支抵脚721移动蓄积复位力,第二个动作是转动的复位座71不会连动在穿过回转区域718的手控件51,第三个动作是转动的复位座71会带动方形的把手连管61转动,并且让锁舌62缩入于门板10内,此时门板10就可以被打开。当施予把手32的作用力解除后,原本蓄积复位作用力的复位座71就可以复位,并且带动把手连管61及把手32复位。
参阅图7、8,当本实用新型要将把手32换向时,首先利用两支尖尖的工具同时插入把手32的插孔326,并克服换向弹簧331的弹力将该等换向块332内压,当该等换向块332完全沉入于把手32的内周面323内时,就可以将把手32适当压入,然后将把手32转向180度再适当抽出重新安装,当把手32的连动凹槽325再度对应筒座31的换向槽316时,该等换向块332就会受到换向弹簧331的顶推,再度定位在该等换向槽316及连动凹槽325内,如此把手32就可以再度连动该筒座31,而位在外侧的把手单元3’的换向方式和内侧把手单元3相同,不再说明。参阅图9,本实用新型电动锁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构造大致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的地方是该手控件51、复位座71的相对关系,其中,该手控件51的卡控部511是相间隔的两个,而复位座71具有外环壁711、内环壁713、连动孔715、穿套孔714,以及两个连结在该等环壁711、713间的内突壁716,借手控件51及复位座71构造的改变,除了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外,也可以增进复位座71的结构强度。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筒座31、手控件51及复位座71间构造的配合,确实可让电动锁用来执行上锁及暂时关闭门板10的动作,以同轴的方式安装在一起,且彼此间能够不相互干涉地连结的设计,不仅未见于以往电动锁,前述设计也可以缩小电动锁的整体体积,以利于电动锁的安装。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锁,安装在一个门板上,包含一个设在门板上的壳座单元、两个内外设置的把手单元、至少一个使把手单元具复位功能的复位机构、一个电控机构、一个可和电控机构离合的手控机构,以及一个用来执行关门动作的锁舌单元;该复位机构包括一复位座,而把手单元具有一个和复位座连动的卡合部,该手控机构包括一个至少具有一个卡控部的手控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单元的卡合部和手控件的卡控部是同轴套设地穿过复位座的一个穿套孔,上述穿套孔具有至少一个和卡合部连动地卡合的卡合区域,以及一个供卡控部自由回转的回转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单元包括一个设置所述卡合部的筒座、一个可供扳动的把手,以及两组可拆解地将把手安装在筒座上的换向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一个穿套在筒座上的连动筒部,以及一个自连动筒部往径向外端突出的手握部,在连动筒部上设有两个朝向筒座的连动凹槽,以及两个和连动凹槽贯穿的插孔,而所述筒座具有两个和所述连动凹槽对应的换向槽,所述换向组件具有一个安装在换向槽内的换向块,以及一个将换向块顶向连动凹槽的换向弹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座还具有同轴并界定出所述穿套孔的一个内环壁、一个外环壁,以及一个连接所述环壁的环连壁,而穿套孔的回转区域邻近所述内环壁,所述卡合区域邻近所述外环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座还具有同轴并界定出所述穿套孔的一个内环壁、一个外环壁,以及两个间隔地连接所述环壁的内突壁,所述穿套孔的回转区域邻近所述内环壁且数量为两个,而卡合区域邻近所述外环壁,又所述手控件的卡控部数量是两个,其是分别对应所述回转区域。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锁,包含一个壳座单元、两个把手单元、至少一个使把手单元复位的复位机构、一个电控机构、一个和电控机构离合的手控机构,以及一个锁舌单元。该复位机构包括一复位座,把手单元具有一个和复位座连动的卡合部,该手控机构包括一个具有卡控部的手控件。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把手单元的卡合部和手控件的卡控部是同轴套设地穿过复位座的一个穿套孔,上述穿套孔具有一个和卡合部连动地卡合的卡合区域,以及一个供卡控部自由回转的回转区域。借此达到在彼此间不相互干涉的情况下,将手控件及把手单元安装在同一个轴线上,同时缩小安装后体积。
文档编号E05B47/00GK2839486SQ20052013388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张境成 申请人:联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