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靠垫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靠垫板结构,特别是指一种通过硬底板及缓冲材将使用者
后躺时的瞬间力量吸收,并通过硬底板及缓冲材将使用者的腰椎、胸椎及颈椎支撑,避免使 用者坐时,其背部发生不舒适情况的背靠垫板结构。
背景技术:
按, 一般需久坐于座椅上办公的使用者,大都会购买背靠垫作为腰部或背部的脊 椎曲线的支撑,以达到长时间坐姿舒适的目的。 但市售的背靠垫种类繁多,有直接仿造人体脊椎曲线制作的背靠垫或具有调整机 构的背靠垫,然而,目前市售的背靠垫具有以下缺点 1.由于每个人的身材及坐姿皆不同,若购买仿造人体脊椎曲线的背靠垫,将无法 准确达到各别支撑效果。 2.常用背靠垫主要是以泡棉作为支撑体,若发泡棉偏硬时,其缓冲效果有限,且使 用者会因后躺力量太大,而容易造成背部受伤情事,而该偏硬的发泡材经久靠后,亦容易让 使用者背部产生不舒适感。 3.若发泡棉偏软时,虽具有良好的缓冲效果,但使用者的背部会沉于发泡材中,进 而造成使用者在活动上的不便利性。 由此可见,上述常用物品仍有诸多缺点,实非一良善设计,而亟待加以改良。 本实用新型申请人鉴于上述背靠垫所衍生的各项缺点,乃亟思加以改良创新,并 经多年苦心孤诣潜心研究后,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背靠垫板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靠垫板结构,是通过一硬底板的前端表面的形 状搭配缓冲材的使用,将使用者背部的腰椎、胸椎及颈椎适度支撑,以达到舒适坐躺的目 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靠垫板结构,是通过一缓冲材吸收使用者 瞬间后躺的力量,避免使用者身体受到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靠垫板结构,是在硬底板的前端表面设置 缓冲材及填充材,以达到加强背部支撑的目的。 可达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的背靠垫板结构,包括有一硬底板、填充材、缓冲材及包 覆体;其中,该硬底板具有一前端表面,该前端表面在纵向部位是略成一凸起的凸曲面,而 横向部位处形成有一凹弧面,并将缓冲材及填充材结合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上,该缓冲材 及填充材可将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布满或间隔设置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而该缓冲体及填充 材的结合形式可为重迭或并排或其它结合形式,最后,将硬底板容置于一包覆体中;当使用 者后躺于包覆体表面时,使用者的背部沉入硬底板的凹弧面中,而腰椎、胸椎及颈椎处则受 到硬底板凸曲面及缓冲材及填充材的支撑,以达到正确舒适躺靠的目的,并通过缓冲材及填充材吸收分散使用者后躺时瞬间的力量,避免使用者因后躺力量太大、而造成身体发生 受伤;并通过硬底板提供较强与稳定的支撑力,避免后躺力量太大,造成受伤或不舒服情事 的发生,以达到舒适坐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技术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靠垫板结构,与其它常用技术相互比较时,更具有下列的 优点 1.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硬底板表面的形状搭配缓冲材的使用,将使用者背部的腰 椎、胸椎及颈椎适度支撑,以达到舒适坐躺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缓冲材吸收使用者瞬间后躺的力量,避免使用者身体受到 伤害。 3.本实用新型在硬底板表面设置缓冲材及填充材,以达到加强背部支撑的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示意图之一 ; 图14B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示意图之二 ; 其中l为硬底板,l'为硬底板,ll为前端表面,ll'为前端表面,12为补强勒,2 为缓冲材,21为凸粒,22为网格,3为填充材,4为包覆体,5为坐椅,51为椅垫,52为椅背,6
为使用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0040] —硬底板l,该硬底板1具有一前端表面ll,该前端表面11在纵向部位处是略呈 凸起的凸曲面,而在横向部位则略成一凹陷的凹弧面,并在硬底板1的后端表面处设置有 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补强勒12,以达到结构补强的目的;另外,该硬底板1可为木板、塑料板 或金属板等材质制成的硬板; —缓冲材2,该缓冲材2结合于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接近下端处,并于缓冲材表面 设置有多颗凸粒21,通过凸粒的设置,使该缓冲材2具有按摩舒压的效果;该缓冲材2具有 相当柔软度与吸震、散压及缓冲的特性;另外,该缓冲材2可为硅胶、软质橡胶、软质合成胶 或乳胶或PU胶等弹性材制作而成; —填充材3,该填充材3结合于硬底板1表面未设置缓冲材2之处,使填充材3与 缓冲材2并接设置,通过填充材3及缓冲材2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该填充材3 可为泡棉、人造棉或天然棉制作而成; —包覆体4,该包覆体4是将结合有缓冲材2及填充材3的硬底板1包覆;该包覆 体4可为织布或针织布或塑料布制作而成。 本实施例是将缓冲材2结合在硬底板1前端表面靠近下端处,以通过硬底板1的 凸曲面及缓冲材2进行使用者腰椎及胸椎的支撑。 实施例2 如图3A、图3B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如图3A 所示,是将缓冲材2设置成长条状,并将多条缓冲材2以间隔模式结合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 上,而硬底板1前端表面11未结合缓冲材2之处则结合填充材3,使填充材3与多条缓冲材 2并排,并通过缓冲材2及填充材3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或如图3B所示,于两 缓冲材2的间隔处并无设置填充材3,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与 此不再赘述。 上述长条状的缓冲材2结合在硬底板1的两侧端,以作为使用者背部脊椎两侧的 支撑。 实施例3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该硬底 板1的前端表面上只结合缓冲材2,通过缓冲材2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并无设 置任何的填充材3,以作为使用者背部全面的支撑,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 例l相同,与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该硬底板1前 端表面11可结合多个长条形的缓冲材2,使多个缓冲材2以间隔模式结合于硬底板1的前 端表面ll,并无设置任何的填充材3,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与 此不再赘述。 上述缓冲材2是结合在硬底板1的两侧端,以作为使用者背部脊椎两侧的支撑。 实施例5 如图7A、图7B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如图 7A所示,该硬底板1前端表面11先完全覆盖结合一层填充材3,再于填充材3上结合一层 与填充材3面积接近相等的缓冲材2 ;或如图7B所示,该填充材3是完全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覆盖,再将多条长条状的缓冲材2以间隔模式结合于填充材3上,而其它结构皆与图 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与此不在赘述。 上述缓冲材2及填充材3是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11完全布满,通过填充材3及 缓冲材2进行使用者背部全面的支撑 实施例6 如图8A、图8B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如图 8A所示,该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11先完全覆盖结合一层填充材3,再于该填充材3上结合 一层与填充材3面积接近相等的缓冲材2,最后,再于缓冲材2上结合一层与缓冲材2面积 相等的填充材3 ;或如图8B所示,将缓冲材2以间隔模式接合于两填充材3间,而其它结构 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与此不再赘述。 上述缓冲材2是设置在两填充材3之间,并将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11布满,通过 两填充材3及缓冲材2进行使用者背部全面的支撑。 实施例7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该缓冲材2结 合于填充材上3,使缓冲材2与填充材3形成一具有所需厚度的支撑体,并将该多个支撑体 以间隔模式结合于硬底板1前端表面的设定位置处,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 施例l相同,与此不再赘述。 上述由缓冲材2及填充材3构成的支撑体结合于硬底板1前端表面11的两侧处,
以作为使用者背部脊椎两侧的支撑。 实施例8 如图IO所示,本实施例与图l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该缓冲材2 可视需求制作成网格22或实心体,其同样具有支撑缓冲的效果。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该硬底板1、缓冲材2及填充材3可通过胶体结合成一体。 实施例9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差异处在于,该硬底板1' 的前端表面11的纵向部位及横向部位皆为凹曲面,并将该缓冲材2结合于填充材上3,使缓 冲材2与填充材3形成一具有所需厚度的支撑体,并将该多个支撑体以间隔模式结合于硬 底板1'前端表面的设定位置处,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1相同,与此不 再赘述。 上述支撑体可以纵向排放模式结合于硬底板l'前端表面ll'的接近上端处及
下端处,以作为胸椎及腰椎的支撑。 实施例10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9的差异处在于,该缓冲材2及填充 材3所结合而成的支撑体是以横向排列结合于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ll'接近上端及下端 处,同样可作为使用者腰椎及胸椎的支撑,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9相同,于此
不再赘述。 实施例1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9的差异处在于,该缓冲材2及填充 材3所结合而成的支撑体是同时以横向及纵向排列结合于硬底板1'前端表面ll'接近下端处,以作为使用者腰椎的支撑,而其它结构皆与图11所示的实施例9相同,于此不再赘 述。 如图14A、图14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靠垫板结构的操作示意图,是将 包覆有填充材3及缓冲材2的包覆体立于坐椅5的椅垫51,并抵靠于坐椅5的椅背52表 面,当使用者6后靠躺余包覆体4的表面时,使用者6的背部沉入硬底板1的凹弧面中,而 背部的腰椎、胸椎及颈椎会受到硬底板1的凸曲面及缓冲材2及填充材3的支撑,以达到舒 适坐躺的目的。另外,由于硬底板1具有高稳定性及强度,使得使用者6坐下的后躺力量会 同时受到缓冲材2、填充材3及硬底板1稳定支撑,致使得使用者6瞬间后躺时,该缓冲材2 可产生一反作用力,使缓冲材2缓缓变形,以将使用者6坐下力量吸收,除达到支撑的目的 外,并可避免使用者6因坐下力量太大,而造成身体受伤。再者,该缓冲材2表面设置有凸 粒21,当使用者6的背部抵靠在缓冲材2表面时,该缓冲材表面的凸粒21即会发挥按摩舒 压的功效,以增加使用者6背部的舒适感。 另外,图1 图13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 利范围,凡在硬底板1的前端表面单独结合缓冲材2或同时结合缓冲材2及填充材3皆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中。而至于缓冲材2及填充材3于硬底板1前端表面11的结 合位置,可依需求自行调整,因此,缓冲材2及填充材3结合在硬底板1的任一位置上,亦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中。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惟该实施例并非用 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 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中。
权利要求一种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硬底板,其具有一前端表面;一缓冲材,其结合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上;一包覆体,结合有缓冲材的硬底板通过该包覆体包覆。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在纵向部 位处为凸起的凸曲面,在横向部位为一凹陷的凹弧面。
3.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在纵向及 横向部位处为凹陷的凹曲面。
4.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完全覆盖结合于硬底 板上。
5. 按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为长条状,多条缓冲材 以间隔模式结合于硬底板上。
6.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后端表面处设置有 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补强勒。
7.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表面设置有凸粒或网格。
8. —种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硬底板,其具有一前端表面,并于硬底板前端表面结合有一缓冲材及填充材; 一包覆体,结合有缓冲材及填充材的硬底板通过该包覆体包覆。
9.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在纵向部 位处为凸起的凸曲面,在横向部位为一凹陷的凹弧面。
10.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在纵向及 横向部位处为凹陷的凹曲面。
11.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后端表面处设置有 一条或一条以上的补强勒。
12.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及填充材以并接模式 结合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并将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
13.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为长条状,多条缓冲 材以间隔模式结合硬底板的前端表面的两侧上,硬底板前端表面未结合缓冲材之处则结合 填充材。
14.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 结合一层填充材,该填充材上结合一层与填充材面积接近相等的缓冲材。
15. 按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材上结合多个缓冲材, 该缓冲材间隔设置。
16.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 结合一层填充材,该填充材上结合多条缓冲材,该多条缓冲材系间隔设置。
17.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 结合一层填充材,该填充材上结合一层与填充材面积接近相等的缓冲材,于缓冲材上再结 合一层与缓冲材面积相等的填充材。
18.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结合填充材上,缓冲材与填充材形成一具有厚度的支撑体,并将该多个支撑体以间隔模式结合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
19.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靠垫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材表面设置有凸粒或网格。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一硬底板,该硬底板具有一前端表面,该前端表面在纵向部位是略成一凸起的凸曲面,而在横向部位则形成有一凹弧面,并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上设置有缓冲材及填充材,该缓冲材及填充材的结合形式可为重迭或并排或其它结合形式,且该缓冲材及填充材可将硬底板的前端表面完全覆盖或间隔排列于硬底板的前端表面,最后,将硬底板容置于一包覆体中;当使用者靠坐于包覆体上时,使用者的背部会沉入凹弧面中,而腰椎、胸椎及颈椎可受到硬底板的凸曲面及填充材及缓冲材的支撑,通过填充材及缓冲材吸收使用者瞬间后躺的力量,而分散及降低压力。因此,通过硬底板提供较强与稳定的支撑力,避免后躺力量太大、造成受伤或不舒服事情的发生。
文档编号A47C27/00GK201536846SQ20092017442
公开日2010年8月4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5日
发明者陈富景 申请人:富声国际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