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座椅斜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座椅斜倚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通过致动器的驱动力来调节椅背相对于椅座的倾斜角 度的机构和用于当椅背与椅座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除时确定椅背的倾斜极限的止挡件结构。 JP61-48311A(以下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座椅斜倚装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 斜倚装置包括设在椅垫处的基部;臂,其在椅背处以可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设置;以及子 板,其布置于夹在基部和臂之间的位置。该斜倚装置还包括位于底板和臂之间的行星齿轮 式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所包括的太阳轮由手动操作,从而实现椅背相对于椅座的无级倾 斜调节。根据参考文献1中所公开的斜倚装置,设有子板保持构件以获得锁定状态和解锁 状态,在锁定状态下,子板与基部相连而成为一个单元,而在解锁状态下,子板与基部分离。 当子板保持构件通过手动操作而沿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解除子板保持构件的接合突起与子 板之间的接合时,子板与基部分离。然后,通过锁定机构连接于子板的臂相对于基部的锁定 状态被解除。其结果是,椅背能够向前倾斜。之后,当椅背被向后拉(即返回)时,子板保持 构件沿与前述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得子板保持构件的接合突起与子板相接合。结 果,除了臂以外,子板也相对于基部被锁定在原始倾斜位置。此外,根据JP2002-65388A(此处称为参考文献2)中所公开的用于车辆的座椅斜 倚装置,驱动机构(在该驱动机构上进行减速)的驱动力被传递到椅背。具体地,参考文献 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包括下臂和上臂,下臂通过下支架附连于椅垫的相应的侧部,而上 臂附连于椅背的相应的侧部。每个下臂形成有环形的内齿轮部。每个上臂形成有外齿轮部, 该外齿轮部从附连于椅背的上臂的大致平坦部突出。上臂的外齿轮部的齿比下臂的内齿轮 部的齿少一个或更多个。上臂的外齿轮部与下臂的内齿轮部部分地接合。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一对楔形部或类似结构,借助该楔形部 将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臂的外齿轮部。然后,外齿轮部绕与驱动轴的中心偏心的轴 向中心旋转。其结果是,外齿轮部与内齿轮部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部的内周边按顺序移 动,从而调节上臂相对于下支架的角度。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通过外齿轮部绕与驱动轴的中心偏心的 位置旋转而实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的减速。由此,在外齿轮部和内齿轮部之间的啮合位置 通过驱动机构(即致动器)的驱动而沿周向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内齿轮部的与外齿轮部啮 合的部分移位离开驱动轴的中心。此外,根据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在椅背向前倾斜以便以与参考文 献1中公开的装置相同的方式实现走进功能的情况下,需要某种结构来支撑包括致动器、 外齿轮部、内齿轮部的斜倚操作机构和椅背,使之能够绕轴向中心相对于椅垫旋转。然后, 通过在椅背向前倾斜的情况下解除椅背和椅垫之间的锁定状态而使整个倾斜操作机构向前倾斜。当整个斜倚操作机构向前倾斜时,需要止动器来确定前倾极限。例如,可以考虑使 用椅背的框架与设置于椅垫处的止挡件相接触的结构。然而,取决于由斜倚操作机构设定 的椅背倾斜角度,椅背的框架与止挡件的接触位置可发生变化,这就无法将前倾极限保持 在目标前倾角度。此外,前述斜倚操作机构可通常包括用于将椅背沿前倾方向偏压的弹簧。在不能 将椅背的前倾限制在目标前倾角度的情况下,当椅背与椅垫之间的锁定状态解除时,在椅 背的前倾角度受到限制或椅背的前倾角度不足之前,弹簧的偏压力使椅垫的上表面与椅背 的前表面猛烈接触。因此存在对这样的座椅斜倚装置的需要即使在椅背的位置相对于倾斜操作的轴 向中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椅背通过致动器的操作而前倾时,该座椅斜倚装置也能够将 椅背的操作限制在适当位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其能够相对于构成椅垫的 第一框架绕支撑轴线倾斜;角度调节单元,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力而使得构成椅背的第二 框架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在第二框架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 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框架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锁定机 构,其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解锁状态下,支撑框架被允许与角度调节 单元一体地绕支撑轴线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而在锁定状态下,支撑框架被抑制与角度调 节单元一体地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处的前止挡件,其用于通过在锁 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第二框架处的前倾接触部接触而设定椅背的前倾 极限,前止挡件包括直线形接触面,该直线形接触面与前倾接触部接触,并与穿过支撑轴线 的虚拟直线相一致或穿过该虚拟直线。根据以上公开内容,能够通过角度调节单元的致动器的驱动力来选择第二框架相 对于第一框架的倾斜量,即倾斜角度。此外,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椅背向前倾斜的情 况下,第二框架的前倾接触部与前止挡件相接触,从而确定倾斜操作的极限。另外,即使第 二框架与支撑轴线之间的距离取决于角度调节单元所设定的倾斜角度而发生变化,前倾接 触部也与前止挡件在所述虚拟直线上接触,从而抑制椅背的倾斜角度发生改变。椅背被保 持在前倾极限位置。因此,在当座椅的斜倚操作通过致动器进行调节时椅背的位置相对于 支撑轴线(其用作椅背的倾斜操作的轴向中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 状态下椅背向前倾斜的情况下,椅背的向前操作被限制在适当的位置。第一框架由板件构成,前止挡件用作连接于第一框架的加强件。由于前止挡件由加强件形成,所以在进行对第一框架的加强时容易直线地形成前 止挡件的接触面。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后止挡件,后止挡件邻近于支撑框架布置,并且通过在锁定 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支撑框架处的后倾接触部接触来设定椅背的后倾极 限。后止挡件用作将前止挡件连接于第一框架的连接件。在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下椅背向后倾斜时,形成在支撑框架处的后倾接触部与后止挡件接触以确定向后操作极限。后止挡件与后倾接触部邻近地设置从而限制手倾接触 部的扩大,即支撑框架的扩大。此外,由于后止挡件还用作将前止挡件连接于第一框架的连 接件,所以能够限制部件数量的增加。锁定机构包括锁定臂,锁定臂以可旋转的方式由前止挡件支撑,并且能够通过锁 定臂的旋转而相对于支撑框架接合或者脱离接合。角度调节单元包括形成在支撑框架处的内齿轮;外齿轮,其形成于连接于第二 框架的倾斜框架处并且具有比内齿轮少的齿;以及偏心构件,其与由致动器驱动而旋转的 驱动轴一体地旋转,内齿轮的一部分与外齿轮的一部分相接合,外齿轮以可旋转的方式安 装在偏心构件的外周边。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当致动器被驱动时,传动机构通 过偏心构件的旋转力而使外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移动,传动 机构使得在外齿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旋转一周的情况下,倾斜框架倾斜对应于外齿轮与 内齿轮之间的齿数差的角度,当外齿轮与内齿轮之间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的内周边移动 时,倾斜框架沿着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因此,倾斜框架沿着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的方向移位,这形成了带有两个齿轮的 相对较简单的结构以获得较大的减速。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座椅斜倚装置,在使用了上述 传动机构时,能够抑制当椅背向前倾斜时向前操作极限发生变化。
从参照附图来考虑的以下详细描述中,本公开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 加明显,其中,图1是示出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第一框架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4是沿图2中的IV-IV线截取的横截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角度调节单元的横截面图;图6A和图6B是各自示出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内齿轮与外齿轮之间的啮合状 态的横截面图;图7是示出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的侧视图;图8A是示出根据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前止挡件与前倾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的 侧视图,而图8B是示出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后止挡件与后倾接触部彼此接触的状态的侧视 图;图9是示出右侧角度调节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图10是示出左侧角度调节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照附图对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总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用于诸如客车的车辆的斜倚式座椅包括椅垫A和椅背B,该椅 垫A沿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由乘坐表面形成,而椅背B则附接于椅垫A的后边缘,从而能够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倾斜。在该实施方式中,诸如左、右、前、后、顶、底的方向和方位对 应于由坐在该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客观察时的方向和方位。椅垫A包括构成椅垫A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两个第一框架(即左侧第一框架 和右侧第一框架)1。椅背B包括构成椅背B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的两个第二框架(即左 侧第二框架和右侧第二框架)2。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分别在座椅的左侧和右侧以能够 绕支撑轴线X倾斜的方式彼此连接。座椅还包括两个角度调节单元(即左侧角度调节单元 和右侧角度调节单元)C,其分别位于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之间的连接部,从而通过单个 致动器的驱动力而任意地设定第二框架2相对于第一框架1的倾斜量(即倾斜角度)。此 外,座椅包括两个锁定机构(即左侧锁定机械和右侧锁定机构)L,以实现各个第二框架2相 对于各个第一框架1保持在固定的倾斜角度的锁定状态以及各个第二框架2能够相对于各 个第一框架1倾斜的解锁状态。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由这样的结构构成其中 座椅能够通过第一框架1和第二框架2、角度调节单元C、以及锁定机构L而倾斜。如图1至图5、图9和图10所示,每个角度调节单元C包括沿着每个驱动轴11 (即 左侧驱动轴和右侧驱动轴中的每一个)的轴向中心x(其等同于支撑轴线X)依次布置的 用作倾斜框架的上齿轮板12、用作支撑板的下齿轮板13、固定板14以及解锁臂15,其中所 述驱动轴11以可旋转的方式由第一框架1支撑。根据本实施方式,解锁臂15仅设置在角 度调节单元C中的一个处(例如,设置在右侧角度调节单元C处)。左侧驱动轴11和右侧驱动轴11的内端连接于中间轴16。驱动轴11之一的外端 设有第一传动机构,其中齿轮减速机构17对用作致动器的电机M的驱动力实施减速,并对 减速后的驱动力实施传动。在左侧第一框架1和右侧第一框架1的面对的部分设有均呈螺旋形的左侧扭转弹 簧18和右侧扭转弹簧18。每个扭转弹簧18的一端与第一框架1的支撑块1A相接合,而每 个扭转弹簧18的另一端与上齿轮板12相接合。其结果是,第二框架2被向前偏压。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每个下齿轮板13在下侧包括多个锁定凹部13A。每个 锁定臂(即左侧锁定臂和右侧锁定臂中的每一个)19包括能够相对于所述多个锁定凹部 13A接合和脱离接合的多个凸部19A,锁定臂19支撑于左侧和右侧第一框架1中每一个的 侧表面,从而能够绕锁定支撑轴20旋转。锁定臂19包括呈切口状的引导部19B,控制辊22 能够沿着该引导部19B移动。通过锁定臂19与下齿轮板13之间的接合和脱离而实现每个 上述锁定机构L。解锁臂15以能够绕支撑轴线X移动的方式支撑在固定板14之一 一具体为右侧 固定板14一的外壁部分。另外,隔着右侧第一框架1在面对解锁臂15的位置设有联杆臂 35。右侧控制辊22在两端由解锁臂15和右侧联杆臂35支撑。解锁臂15的臂部15A设有 供用户握持的把手。操作臂36以能够绕支撑轴线X移动的方式支撑在固定板14中的另一个——具体 为左侧固定板14——的外壁部分。操作臂36设置在与设置解锁臂15的位置相对称的位 置。左侧控制辊22在两端由操作臂36和左侧联杆臂35支撑。左侧和右侧联杆臂35连接于联杆轴23,中间轴16以同轴的方式装配在联杆轴23 中。左侧联杆臂35和操作臂36受到来自锁定弹簧21 (见图7)的偏压力,从而将控制辊22 保持在锁定位置。
6
每个锁定臂19的引导部19B包括如图7、图8A和图8B所示的连续形成的锁定区 和解锁区。具体地,在控制辊22位于如图7所示的锁定区的情况下,凸部19A与相应的锁 定凹部13A相接合。在控制辊22位于如图8A和图8B所示的解锁区的情况下,锁定臂19 的凸部19A与相应的锁定凹部13A脱离接合。当在每个锁定机构L处于锁定状态(即凸部19A与相应的锁定凹部13A相接合时) 的情况下手动向上操作解锁臂15的臂部15A时,控制辊22沿着引导部19B从锁定区移动 到解锁区。由于左侧和右侧联杆臂35通过联杆轴32彼此连接,所以左侧和右侧控制辊22 同时从相应的锁定区域移动到相应的解锁区域。其结果是,允许左侧和右侧锁定臂19沿解 除两个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的方向移动。然后,如图8A和图8B所示,每个锁定臂19的 凸部19A与每个下齿轮板13的相应的锁定凹部13A脱离接合,从而使得每个锁定机构L处 于解锁状态。每个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使得椅背B在左侧和右侧扭转弹簧18的偏压力作 用下向前倾斜。此外,在当每个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时向椅背B施加使其向后倾斜的 力的情况下,椅背B抵抗着左侧和右侧扭转弹簧18的偏压力而向后倾斜。角度调节单元角度调节单元C将电机M的驱动力从齿轮减速机构17传递到第二传动机构,该第 二传动机构用作设置在上齿轮板12与下齿轮板13之间的传动机构。然后,第二传动机构 对驱动力进行减速,从而使上齿轮板12相对于下齿轮板13倾斜。具体地,如图3至图6、图9和图10所示,每个下齿轮板13形成有位于中央的圆形 齿轮容纳部。该齿轮容纳部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并且在下齿轮板13的厚度方向上是凹进 的。在齿轮容纳部的中央通过去毛边(burring)等而形成沿着支撑轴线X伸出的支撑凸台 部13B。在支撑凸台部13B的内周边处形成孔13H。此外,在下齿轮板13的齿轮容纳部的 内周边一体地形成有内部齿轮(内齿轮)13G,内齿轮13G与支撑凸台部13B同轴。每个上齿轮板12形成有位于中央的圆形突出部。该突出部通过冲压加工等形成, 并且在上齿轮板12的厚度方向上是凹进的。圆形孔12H贯通突出部的中央。此外,在上齿 轮板12的突出部的外周边一体地形成有外部齿轮(外齿轮)12G,外齿轮12G与孔12H同 轴。外齿轮12G的齿比内齿轮13G的齿少一个或更多个。在支撑凸台部13B的外周边设置有一对楔形件25,楔形件25能够在该外周边上沿 周向方向滑动。楔形件25是偏心构件的示例。每个楔形件25沿着支撑轴线X—体地形成 有伸出部25A。设有环形弹簧26以对所述一对楔形件25施加偏压,从而使楔形件25沿支 撑凸台部13B的周向方向彼此分离。在每个驱动轴11处设有包括接合凹部27A的凸轮板 27,该接合凹部27A与所述一对楔形件25的伸出部25A接触以向其施加旋转力。所述一对 楔形件25共同形成这样的外周形状,即当沿着轴向中心X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外周形状部 分地构成与每个驱动轴11的轴向中心X偏心的周边。所述一对楔形件25被布置成与每个 上齿轮板12的孔12H的内周边接触。因此,形成在每个上齿轮板12处的外齿轮12G的中央被定位成与驱动轴11的轴 向中心X偏心。因此,每个下齿轮板13的内齿轮13G的一部分与每个上齿轮板12的外齿 轮12G的一部分啮合。在内齿轮13G和外齿轮12G的上述布置中,在每个驱动轴11被驱动而旋转的情况下,凸轮板27的接合凹部27A的端面与所述一对楔形件25的相应的伸出部25A接触。驱 动轴11的旋转力经由凸轮板27(即接合凹部27A)和所述一对楔形件25之间的连接部而 传递到所述一对楔形件25,从而使所述一对楔形件25能够在支撑凸台部13B的外周边上沿 周向方向滑动。根据所述一对楔形件25的这种旋转,上齿轮板12的外齿轮12G的中心沿 着周向轨迹移动,从而离开驱动轴11的轴向中心X。当外齿轮12G的中心移动时,外齿轮 12G与内齿轮13G之间的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13G的内周边移动。其结果是,外齿轮12G相 对于内齿轮13G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根据第二传动机构的减速原理,由于外齿轮12G的齿比内齿轮13G的齿少一个或 更多个,所以例如当驱动轴11旋转一周时,外齿轮12G在内齿轮13G的内周边上旋转一周, 并且内齿轮13G旋转与内齿轮13G和外齿轮12G之间的齿数差相对应的角度(S卩,图6B中 的箭头所示的角度)。其结果是,实现了大的减速传动比下的大的减速。结果,根据本实施 方式的第二传动机构,第二框架2随着驱动轴11的旋转而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从而任意 地设定椅背B相对于椅垫A的角度。具体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每个角度调节单元C,外齿轮12G与内齿轮13G之间的 啮合位置沿着内齿轮13G的内周边移动。因此,除了包括外齿轮12G的每个上齿轮板12外, 每个第二框架2也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倾斜限制机构在沿一方向操作左侧和右侧锁定臂19的情况下一该方向为通过操作解锁臂15 而解锁每个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使得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的方向一,各个上齿轮板 12和各个下齿轮板13经由第二传动机构而彼此连接从而能够一体地绕支撑轴线X倾斜。因此,在当座椅上没有乘客时使每个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上齿轮 板12和下齿轮板13通过扭转弹簧18的偏压力而绕支撑轴线X —体地向前倾斜到最大限 度。另外,在各个第一框架1处设有前止挡件31,前止挡件31确定上齿轮板12和下齿轮板 13的前倾极限。此外,在各个第二框架2处形成有与前止挡件31接触的前倾接触部2S。如图7所示,由板件制成的每个前止挡件31通过点焊或类似方式固定于第一框架 1。板形的前止挡件31还用作第一框架1的加强件。前止挡件31包括位于上端的水平直 线延伸的接触面31S。通过接触面31S的延伸线得到的虚拟直线V构造成穿过支撑轴线X 附近。理想的是,虚拟直线V穿过支撑轴线X,然而,即使虚拟直线V穿过支撑轴线X附近也 仍然是有效的。前倾接触部2S构成第二框架2的一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每个前倾接触部2S 并不包括用于接触的特定结构。然而,在前倾接触部2S处可以形成有例如凸起、接触构件 或类似结构,用于与前止挡件31接触。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斜倚装置,椅背B还能够通过角度调节单元C的电机M的 驱动力而向前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在各个前倾接触部2S即将接触各个前止挡件31之前所 实现的角度被设定为椅背B的向前操作极限。当椅背B到达该向前操作极限时,电机M通 过电子控制而自动停止。此外,椅背B可以构造成通过使用电机M的驱动力而向后倾斜,从 而大致水平地定位。这种构造例如通过操作开关来实现。当椅背B到达向后操作极限时, 电机M通过电子控制而自动停止。当椅背B倾斜到向前操作极限时,椅背B后部的空间打开。因此,例如确保了用户进入或者离开布置在当前座椅后方的座椅的较大空间,从而方便了进入动作等。
在当乘客坐在座椅上并靠在椅背B上时各个角度调节单元C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 下,上齿轮板12和下齿轮板13绕支撑轴线X —体地向后倾斜到最大限度。为了确定如图 8A和图8B所示的后倾极限,在第一框架1上与下齿轮板13邻接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后止挡 件32。在各个下齿轮板13处设有与后止挡件32相接触的后倾接触部13S。呈柱形的每个后止挡件32以伸出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框架1处。后止挡件32还用 作将固定板14支撑于第一框架1的构件,并进一步用作将前止挡件31连接于第一框架1 的连接件(见图1)。后倾接触部13S是下齿轮板13的端面的一部分。根据本实施方式,后 倾接触部13S并不包括用于接触的特定结构。可替代地,可以与下齿轮板13单独地设置用 于接触的构件。如图8A和图8B所示,当假定前止挡件31和前倾接触部2S之间的接触位置与支 撑轴线X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而后止挡件32和后倾接触部13S之间的接触位置与支 撑轴线X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时,第一距离D1大于第二距离D2(即Dl > D2)。第一 距离D1的值取决于通过上述角度调节单元C而实现的椅背B相对于椅垫A的倾斜角度而 变化。然而,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之间的关系(即D1>D2)得到保持。此时,Dl> D2这样的关系是本实施方式的示例,而并非必须要实现。根据上述结构,形成在每个第二框架2处的前倾接触部2S的位置通过角度调节单 元c的操作而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X的方向相对于支撑轴线X移位,因此当在锁定机构L 处于解锁状态下椅背B向前倾斜时,前倾接触部2S相对于前止挡件31的接触位置发生变 化。然而,前倾接触部2S相对于前止挡件31的接触位置的变化对应于接近和离开支撑轴 线X的方向。因此,防止了椅背B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从而将椅背B保持在理想的角度。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角度调节单元C的电机M的驱动力来选择第二框架2相对于 第一框架1的倾斜量,即倾斜角度。此外,在当每个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时向前倾斜椅 背B的情况下,第二框架2的前倾接触部2S与相应的前止挡件31接触,从而确定倾斜操作 的极限。此外,即使当各个第二框架2与支撑轴线X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由角度调节单元C 设定的倾斜角度而变化时,前倾接触部2S也在相应的虚拟线V上与相应的前止挡件31接 触,从而抑制椅背B的倾斜角度发生变化。椅背B被保持在前倾极限位置。因此,在当通过 电机M来调节座椅的斜倚操作时椅背B的位置相对于支撑轴线X (其用作椅背B的倾斜操 作的轴向中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下椅背B向前倾斜的情况 下,椅背B的向前操作被限制在适当的位置。
权利要求
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3),该支撑框架(13)能够相对于构成椅垫(A)的第一框架(1)绕支撑轴线(X)倾斜;角度调节单元(C),该角度调节单元(C)通过致动器(M)的驱动力而使构成椅背(B)的第二框架(2)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13)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所述第二框架(2)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13)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框架(2)沿接近和离开所述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锁定机构(L),该锁定机构(L)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在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支撑框架(13)被允许与所述角度调节单元(C)一体地绕所述支撑轴线(X)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而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支撑框架(13)被阻止与所述角度调节单元(C)一体地以可倾斜的方式移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处的前止挡件(31),该前止挡件(31)通过在所述锁定机构(L)处于所述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2)处的前倾接触部(2S)接触来设定所述椅背(B)的前倾极限,所述前止挡件(31)包括直线形接触面(31S),所述直线形接触面(31S)与所述前倾接触部(2S)接触,并与穿过所述支撑轴线(X)的虚拟直线(V)相一致或接近该虚拟直线(V)。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框架(1)由板件构成,并且所述 前止挡件(31)用作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1)的加强件。
3.如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后止挡件(32),所述后止 挡件(32)邻近于所述支撑框架(13)布置,并且通过在所述锁定机构(L)处于所述解锁状 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3)处的后倾接触部(13S)接触来设定所述椅背(B) 的后倾极限,所述后止挡件(32)用作将所述前止挡件(31)连接于所述第一框架(1)的连 接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锁定机构(L)包括锁定 臂(19),所述锁定臂(19)以可旋转的方式由所述前止挡件(31)支撑,并且能够通过所述锁 定臂(9)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支撑框架(13)接合或者脱离接合。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斜倚装置,其中,所述角度调节单元(C)包 括形成在所述支撑框架(13)处的内齿轮(13G);外齿轮(12G),该外齿轮(12G)形成在连 接于所述第二框架(2)的倾斜框架(12)处并且具有比所述内齿轮(13G)少的齿;以及偏心 构件(25),该偏心构件(25)与由所述致动器(M)驱动而旋转的驱动轴(11) 一体地旋转,所 述内齿轮(13G)的一部分与所述外齿轮(12G)的一部分相接合,所述外齿轮(12G)以可旋 转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偏心构件(25)的外周边,并且所述座椅斜倚装置还包括传动机构,当所述致动器(M)被驱动时,所述传动机构通过 所述偏心构件(25)的旋转力而使所述外齿轮(12G)与所述内齿轮(13G)之间的啮合位置 沿着所述内齿轮(13G)的内周边移动,在所述外齿轮(12G)沿着所述内齿轮(13G)的内周 边旋转一周的情况下,所述传动机构使所述倾斜框架(12)倾斜对应于所述外齿轮(12G)与 所述内齿轮(13G)之间的齿数差的角度,当所述外齿轮(12G)与所述内齿轮(13G)之间的 啮合位置沿着所述内齿轮(13G)的内周边移动时,所述倾斜框架(12)沿着接近和离开所述 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
全文摘要
一种座椅斜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13),其能够相对于第一框架(1)绕支撑轴线(X)倾斜;角度调节单元(C),其通过致动器(M)的驱动力而使第二框架(2)相对于支撑框架以可倾斜的方式向前或向后移动,第二框架(2)沿接近和离开支撑轴线(X)的方向移位;锁定机构(L),其被选择性地操作到解锁状态和锁定状态;以及设置在第一框架(1)处的前止挡件(31),前止挡件(31)通过在锁定机构(L)处于解锁状态的情况下与设置在第二框架(2)处的前倾接触部(2S)接触来设定椅背(B)的前倾极限,前止挡件(31)包括直线形接触面(31S),直线形接触面(31S)与前倾接触部(2S)接触,并与穿过支撑轴线(X)的虚拟直线(V)相一致或或接近该虚拟直线(V)。
文档编号A47C1/025GK101849748SQ20101014067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1日
发明者北野崇, 森本弘树, 渡口光俊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