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19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头枕,更具体地讲涉及分成上块体和下块体或左块体和右块体的头枕,其中每个块体都可以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或向上/向下移动,从而能够自然地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以形成合适的姿势并提供舒适度。更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椅背上部的头枕,该头枕接触使用者的头部,具有呈人体工程学头部形状的凹陷部,以便用于接纳头部的部分可根据头部的形状或颈部的厚度适当扩展,以稳定地并适当地支撑颈部和头部,从而防止颈部左/右倾。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上块体的前表面设置在下块体的前表面后面的头枕,以便能够自然支撑地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以形成合适的姿势,并且使用者的耳部可以保持自由,从而自然地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以便形成合适的姿势并提供舒适度。此外,并且更具体地讲涉及能够通过在头枕的中部形成狭缝使得头枕能够在向前/向后以及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扩展来自然地支撑使用者的颈部和头部以获得舒适姿势并提供舒适性的可调式头枕。2.相关领域讨论通常,当处于直立姿势时,颈椎呈显著弯曲(C)的形状。然而,当将头部和背部倚靠在座位上休息和睡眠时,颈椎是悬空的,并且支撑颈椎的肌肉松弛,从而使颈椎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倾斜和扭曲。此外,由于头部的后部为圆形,因此头部不容易固定,而是容易斜倚并导致颈部倾斜现象。另外,当颈部和头部的倾斜度不能够被适当调节时,颈部肌肉会出现紧张和疼痛。当使用未考虑这些现象和不便之处的常规座椅或头枕时,颈部和肩部的疼痛和不适会着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由于常规座椅不具有能够根据所有使用者的头部和颈部的尺寸和形状来调节头枕的技术,因此使用者的头部和颈椎遭受不自然和不适状态的情形以及颈部倾斜的现象被忽视,并且没有解决座椅与颈部和头部相关的基本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可调式头枕,该头枕具有能够基本上解决颈部和头部的不自然和不适姿势以及颈部倾斜现象的人体工程学形状和功能。本发明涉及安装在座椅上的可调式头枕,所述可调式头枕包括上块体和下块体,所述上块体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所述下块体设置在上块体的下面并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颈部的下凹陷部,其中上块体和下块体可彼此相对移动。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安装在座椅上的可调式头枕,所述可调式头枕包括上块体和下块体,所述上块体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所述下块体设置在上块体的下面并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颈部的下凹陷部,其中下块体的一部分从上块体向前突出,并且上块体和下块体的至少一部分由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形成。
此外,本发明涉及可调式头枕,该可调式头枕包括上支撑件和下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安放头部并在上支撑件的前部形成的上凹陷部,所述下支撑件被设置在上支撑件的下面并具有被构造成用于安放颈部并在下支撑件的前部形成的下凹陷部,其中在上支撑件中形成狭缝,以便上支撑件能够围绕狭缝在向前/向后以及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扩展和收缩。发明效果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由于头枕被分成可以单独调节的上块体/下块体或左块体/右块体,因此可将头枕调节至适形于头部高度、头部左/右方向的长度、头部前/后方向的长度、头部角度等的最舒适状态。另外,根据本发明,上块体的前表面设置在下块体的前表面的后面,以便充分固定 颈部和头部并且使耳部得到自由。另外,由于上块体的前表面设置在下块体的前表面的后面,从而在上块体与下块体之间形成台阶面,因此使用者可以更舒服地将头部和颈部倚靠在其上面,以便适当地支撑头部和颈部。另外,从上文中可看出,由于形成了狭缝,上凹陷部的尺寸可被减小以适配使用者的头部,从而适当地且舒适地固定头部,防止颈部倾斜。此外,形成狭缝的部分可在使用者头部重量的作用下以及通过气囊中空气的运动来扩展或收缩。


通过结合附图详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本发明的以上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图I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下块体的分解透视图;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整个头枕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下块体的后部透视图;图5为示出了与上块体和下块体耦接的主框架的后部透视图;图6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下块体的分解透视图;图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主框架的透视图;图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向左/向右调节装置的视图;图10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向前/向后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图11为示出了从顶部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向前/向后调节装置的剖面图;图12为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角度调节装置和倾斜度调节装置的剖面图;
图1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角度调节装置的视图;图14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倾斜度调节装置的视图;图1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图16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彼此分离的块体的头枕的分解透视图;图1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向左/向右调节装置的透视图;图1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19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下块体;图21为从正面观察时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倾斜度调节装置和角度调节装置的剖面图;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倾斜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的视图;图2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角度调节装置的视图;图24为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耦接的座椅的视图;图25为示出了耦接到座椅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并且图26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和下块体的分解透视图。图27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的透视图;图2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的视图,所述可调式头枕安装在座位上;图29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的视图,所述可调式头枕安装在座位上;图30为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中收缩的气囊的平面图;并且图31为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中扩展的气囊的平面图。10 :座椅、11 :接纳部分、12 :穿过开关接纳狭缝,100 :上块体,110 :右上块体,111 :缓冲构件、112 :右上框架、113 :后板、114 :侧板、115 :底板、116 :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20 :左上块体、121 :缓冲构件、122 :右上框架、123 :后板、124 :侧板、125 :底板、126 :前/向后滑动突出部、
130 :上凹陷部、200 :下块体、210 :右下块体、211 :缓冲构件、212 :右下框架、213 :后板、214 :侧板、215 :底板,216 :前/向后滑槽、217 :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20 :右下块体、221 :缓冲构件、222 :左下框架、223 :后板224 :侧板、225 :底板、226 :前/向后滑槽、227 :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30 :下凹陷部、300 :主框架、
310 :底板部、320 :后板部、330 左/向右滑槽、340 :左/向右调节装置接纳部、341 :右耦接孔、342 :左耦接孔,350 :前/向后调节装置接纳部、351 :右通孔、352 :左通孔、400 :高度调节装置、401 :高度调节手柄、402 :高度调节杆,403 :高度调节齿条、500 :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1 :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2 :向左/向右调节杆、503 :右螺旋齿轮、504 :左螺旋齿轮、505 :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600 :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1 :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2 :向前/向后调节杆、603 :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4 :向前/向后调节齿条、IOOa :上块体、IlOa :右上块体,Illa :缓冲构件、112a、右上框架、113a :后板、114a :侧板、115a :底板、116a :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7a :紧固孔、118a :向左/向右耦接突出部、120a :左上块体、121a :缓冲构件、122a :左上框架、123a :后板、124a :侧板、125a :底板、126a: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27a:紧固孔,130a:上凹陷部、200a :下块体、210a :右下块体、211a :缓冲构件、212a :下部框架、213a :后板、214a :侧板、215a :底板、216a :中板、217a :向前/向后滑缝、218a :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9a :向左/向右耦接突出部,220a :左下块体、221a :缓冲构件、222a :左下框架、223a :后板、224a ::侧板、225a :底板、226a :中板、227a :向前/向后滑缝、230a :下凹陷部、300a :主框架、310a :侧板部、311a :并且向前/向后滑缝、312a :通孔、320a :后板部、330a :底板部、331a :向左/向右滑缝、500a :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1a :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2a 向左/向右调节杆、503a 向左/向右调节孔、600a :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1a :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2a :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a :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a :向前/向后调节壳体、605a :连接销、700a :角度调节装置、701a :壳体,702a :接纳部分、703a :棘轮、704a :转换构件、
705a :止动器、706a :弹簧,707a :调节杠杆、800a :倾斜度调节装置、801a :壳体、802a :枢轴元件、803a :铰链耦接部分、804a :铰链耦接部分、805a :弹簧、IOOf :上块体、IlOf :右上块体、11 If :缓冲构件、112f :右上框架、113f :向前/向后接突出部、120f :左上块体、121f :缓冲构件、122f :左上框架、200f :下块体、210f :右下块体、211f :缓冲构件、212f :右下框架、213 :向前/向后导槽、214f 向上/向下通孔、220f :左下块体、221f :缓冲构件,222f :左下框架、223f :向前/向后导槽、224f 向上/向下通孔、300f :主框架、310f :侧板部、320f :后板部、330f :底板部、331f 向上/向下通孔、500f :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1f :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2f :向左/向右调节杆、600f :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1f :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2f :向前/向后调节杆、700f :角度调节装置、800f :倾斜度调节装置、IOOc :上块体130c :上凹陷部,200c :下块体,230c :下凹陷部,240c :台阶面,300c :主框架,310c :侧板,320c :后板,330c :底板,700c :角度调节装置,800c :倾斜度调节装置14d :固定孔、15d :加强构件、IOOd :上块体、IlOd :上部缓冲构件、120d :上部框架、130d :上凹陷部、200d :下块体、210d :下部缓冲构件、220d :下部框架、230d :下凹陷部、240d :台阶面、700d :角度调节装置、701d :壳体、704d :转换构件、705d :止动器、706d :弹簧、707d :调节杠杆、800d :倾斜度调节装置、801d :壳体、802d :枢轴元件、803d :铰接部分、804d :铰接部分、805d :弹簧、900d :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1d :壳体、902d :枢轴元件、903d :铰接部分、904d :铰接部分、905d :和弹簧、IOOe :上块体、IIOe :上端缓冲构件、120e :上部框架、130e :上凹陷部、200e :下块体、210e :右下块体、211e :缓冲构件、212e :下部框架、214e :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20e :左下块体、221e :缓冲构件、222e :下框架、224e :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30e :下凹陷部、240e :台阶面、300e :主框架、301e :向左/向右滑槽、302e :向左/向右通孔、500e :并且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1e :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2e :向左/向右调节杆、503e :向左/向右调节孔、700e :角度调节装置、800e :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 :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
IOb :座椅、IIb :接纳部分、100b :上支撑件、130b :上凹陷部、140b :后部设有后凹陷部、150b :狭缝、160b :气囊、170b :保持器、200b :下支撑件、230b :下凹陷部、240b :台阶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 「第一实施方案I图I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它安装到在座椅10的上部形成的接纳部分11上,图2为示出了彼此分离的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的视图,并且图3为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分解透视图。另外,图4为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的后部透视图,并且图5为主框架300的后部透视图。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所述上块体100包括右上块体110和左上块体120,并且所述下块体200包括右下块体210和左下块体220。具有适形于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的大致半球形凹槽的上凹陷部130在上块体100的中间形成,并且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凹槽的下凹陷部230在下块体200的中间形成。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并且使用者的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以防止颈部倾斜。右上块体110、左上块体120、右下块体210和左下块体220包括框架112、122、212和222、以及分别耦接到所述框架的缓冲构件111、121、211和221。参见图2,上块体100的上部框架112和122包括侧板114和124、设置在侧板114和124的后端的后板113和123、以及分别设置在侧板114和124及后板113和123的下端的底板115和125。底板115和125从侧板114和124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113和123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π ”形状。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6和126从底板115和125向下突出,并且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从后板113和123向后突出。下块体200的下部框架212和222包括侧板214和224、设置在侧板214和224的后端的后板213和223、以及分别设置在侧板214和224及后板213和223的下端的底板215和225。底板215和225从侧板214和224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213和223向前延伸以形成大致“I ”形状。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7和227从底板215和225向下突出,并且与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对应的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前/向后滑槽216和226在侧板214和224的上部形成。同时,缓冲构件111、121、211和221可理想地由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同时,右上框架112、左上框架122、右下框架212和左下框架222可由注塑材料或
金属形成。
如图3所示,主框架300设置在下块体200的下面。主框架300包括底板310和从底板310的后端向上延伸的后壁320。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延伸的向左/向右滑槽330在底板310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处形成,并且从下部框架212和222向下突出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7和227插入到向左/向右滑槽330中。此外,高度调节齿条403 耦接到底板310的下部。用于接纳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稍后描述)的向左/向右调节装置接纳部分340在后壁320中从一侧到另一侧沿长度形成,并且用于接纳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稍后描述)的向前/向后调节装置接纳部分350在向左/向右调节装置接纳部分340的上部中从一侧到另一侧沿长度形成。本文中,右耦接孔341和左耦接孔342在向左/向右调节装置接纳部分340的预定中间位置前面形成,并且右通孔351和左通孔352邻近向前/向后调节装置接纳部分350的左右两端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形成。可通过高度调节装置400 (稍后描述)、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和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来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和向前/向后调节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首先,如图3所示,高度调节装置400包括高度调节手柄401、耦接到所述高度调节手柄401内部的高度调节杆402、在高度调节杆402的外部形成的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以及高度调节齿条403,所述高度调节齿条与所述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啮合并沿长度向上和向下延伸以使其上端耦接到底板310的下部。因此,当使用者旋转高度调节手柄401时,高度调节杆402和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也会旋转。当通过旋转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来使高度调节齿条403向上和向下移动时,主框架300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在向上/向下方向上调节头枕的高度。接下来,如图3和4所示,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包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从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沿长度向内延伸并具有在其预定中间位置处形成的两个螺旋齿轮503和504的向左/向右调节杆502、以及从右下框架212和左下框架222向后突出并且具有在其内部形成的螺旋齿轮的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505 (参见图4)。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处形成的右螺旋齿轮503和左螺旋齿轮504彼此隔开并具有在相对方向上形成的齿轮。因此,当使用者在一个方向上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时,向左/向右调节杆502、右螺旋齿轮503和左螺旋齿轮504也会旋转,这样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505之间的间隙会增大或减小,从而使左下块体210与右下块体220之间的间隙有效地增大或减小。接下来,如图3和5所示,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包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从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向内延伸的向前/向后调节杆602、邻近向前/向后调节杆602的左右两端形成的两个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以及与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啮合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两个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在分别与图3所示的右通孔351和左通孔352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并且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插入到右通孔351和左通孔352中以分别与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啮合。因此,当使用者旋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时,向前/向后调节杆602和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也会旋转,这样,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可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上块体100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同时,在座椅上安装头枕时,开关接纳狭缝12穿过接纳部分11的一个侧面形成,并且向左/向右调节杆502或向前/向后调节杆602穿过开关接纳狭缝12。开关接纳狭缝12可具有公差,使得向左/向右调节杆502和向前/向后调节杆602可从中自由穿过。在下文中,将描述具有上述构型的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原理。首先,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将其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并将其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本文中,当头枕高于或低于头部位置时,使用者可旋转高度调节手柄401以使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旋转并使高度调节齿条403和主框架300向上和向下移动,从而调节头枕的高度。
同时,当上凹陷部130或下凹陷部230的宽度稍大或稍小时,使用者可以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以使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外部形成的右螺旋齿轮503和左螺旋齿轮504旋转,这样,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505可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彼此分开或靠近,从而增大或减小下部框架212和222与上部框架112和122之间的侧向间隙。同时,当使用者头部的背面比较突出或平坦时,需要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调节头枕,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来使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旋转,并使与其啮合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这可以使耦接到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4的上部框架112和122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从而将头枕调节到使头部或颈部舒适的状态。同时,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虽然高度调节小齿轮(未示出)、右螺旋齿轮503和左螺旋齿轮504、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3等都是通过人工操作柄部来旋转的,但也可以用电机使它们旋转。此外,可将传感器连接到头枕以检测使用者头部的尺寸和形状,以便自动调节头枕。同时,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头枕一般分成四个块体并使用了高度调节装置400、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和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以能够在包括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的方向在内的所有方向上进行调节,但头枕也可以分成上块体和下块体并选择性地仅使用必要的调节装置,或者可以通过仅将上块体分成左块体和右块体或仅将下块体分成左块体和右块体而将头枕分成三个块体并选择性地仅使用必要的调节装置。「第二实施方案I图6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IOa上的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7为示出了彼此分离的上块体IOOa和下块体200a的视图,并且图8为示出了主框架300a的视图。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虽然接纳部分11在座椅10的上部形成,并且头枕安装在接纳部分11中,但在本实施方案中,主框架300a耦接到座椅IOa以从座椅10向上突出,并且头枕的块体安装在主框架300a中。如图6和7所示,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块体IOOa和下块体200a,所述上块体IOOa包括右上块体I IOa和左上块体120a,并且所述下块体200a包括右下块体210a和左下块体220a。
具有适形于使用者头部的背面的大致半球形凹槽的上凹陷部130a在上块体IOOa的中间形成,并且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凹槽的下凹陷部230a在下块体200a的中间形成。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a上,并且使用者的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a上以防止颈部倾斜。右上块体110a、左上块体120a、右下块体210a和左下块体220a包括框架112a、122a,212a和222a以及分别耦接到框架的缓冲构件111a、121a、211a和221a。参见图7,上块体IOOa的上部框架112a和122a包括侧板114a和124a、设置在所述侧板114a和124a的后端的后板113a和123a、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侧板114a和124a以及后板113a和123a的下端的底板115a和125a。底板115a和125a从侧板114a和124a 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113a和123a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π,,形状。本文中,向左/向右耦接突出部118a从右上框架112a的后板113a向左突出,并且向左/向右耦接凹槽(未示出)在左上框架122a的后板123a中形成以便向右打开,所述向左/向右耦接突出部118a可插入到向左/向右耦接凹槽中。此外,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6a和126a在右上框架112a和左上框架122a的侧板114a和124a外部形成,并且紧固孔117a和127a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在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6a和126a中形成。同时,下块体200a的下部框架212a和222a包括侧板214a和224a、设置在所述侧板214a和224a的后端的后板213a和223a、设置在所述侧板214a和224a及后板213a和223a的下端的底板215a和225a、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215a和225a之上并基本上平行于底板215a和225a的中板216a和226a。底板215a和225a以及中板216a和226a从侧板214a和224a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213a和223a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I ”形状。本文中,在侧板214a和224a中从其正面并在中板216a和226a之上切出向前/向后滑缝217a和227a。此外,具有在其内表面形成的螺旋齿轮的向左/向右调节孔503a在侧板214a和224a中并在中板216a和226a与底板215a和225a之间形成。另外,向左/向右耦接突出部219a从右下框架212a的后板213a向左突出,向左/向右耦接凹槽(未示出)在左下框架222a的后板223a中形成以便向右打开,向左/向右率禹接突出部219a可插入到所述向左/向右I禹接凹槽中。此外,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8a和228a以被形成为分别从底板215a和225a的下部突出。同时,缓冲构件llla、121a、211a和221a可理想地由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同时,右上框架112、左上框架122、右下框架212和左下框架222可由注塑材料或
金属形成。在缓冲构件中,上部缓冲构件Illa和121a耦接到上部框架112a和122a的底板115a和125a,并且下部缓冲构件211a和221a插入并耦接在下部框架212a和222a的中板216a和226a与底板215a和225a之间。上部框架112a和122a安装在下部框架212a和222a的中板216a和226a上。头枕的上块体IOOa和下块体200a耦接到主框架300a的内部,并且如图8所示,主框架300a包括左侧板和右侧板310a、设置在侧板310a的后端的后板320a、以及设置在侧板310a和后板320a的后端的底板330a。向前/向后调节壳体604a(稍后描述)耦接到侧板310a的外部,并且向前/向后滑缝311a在向前/向后调节壳体的前部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形成。此外,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可以穿过的通孔312a在侧板310a中形成。另外,被构造成调节主框架300a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700a耦接到侧板310a。 此外,向左/向右滑缝331a在底板300a中形成,所述向左/向右滑缝耦接到下部框架212a的底板215a、225a的下部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8a和228a并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同时,如图8至14所示,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a、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角度调节装置700a和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以实现对于向左/向右和向前/向后方向的调节、角度调节和倾斜度调节。首先,如图8和9所示,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a包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a、具有在外周处形成的螺旋齿轮的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以及在下部框架212和222a的侧板214a和224a中形成的并具有在其内周处形成的螺旋齿轮的向左/向右调节孔503a。因此,当使用者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a时,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也会旋转,这样,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外周形成的螺旋齿轮与在向左/向右调节孔503a内周形成的螺旋齿轮啮合,从而使下部框架212a和222a向左和向右移动。因此,当调节安装在左侧和右侧的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a时,右下块体210a与左下块体220a之间的间隙会增大或减小。本文中,通过主框架300a的向左/向右滑缝331a可滑动地引导下部框架212a和222a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8a和228a。接下来,图10和11中示出了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图10示出了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的示意性侧视图,并且图11示出了从顶部观察时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的剖面图。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包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a、稱接到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a内部的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耦接到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并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延伸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以及被构造成将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的一端及在上部框架112a和122a的侧板114a、124a外部形成的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6a和126a连接在一起的连接销605a。本文中,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和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的某些部分被接纳在连接到侧板310a的向前/向后调节壳体604a中。另外,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116a和126a插入到下部框架212a和222a的向前/向后滑缝217a和227a以及主框架300的向前/向后滑缝311a中,以便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滑动。因此,当使用者旋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a时,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也会旋转,这样,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可以向前和向后移动,从而使通过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和连接销605a连接的上部框架112a和122a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同时,图12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角度调节装置700a的剖面图,并且图13分别在左侧和右侧示出了角度调节装置700a的外观和内部结构。角度调节装置700a包括壳体701a、在壳 体701a内部形成的接纳部分702a、接纳在接纳部分702a中的棘轮703a、设置在棘轮703a的下面并通过操作转换杆707a来旋转的圆三角形转换构件704a、设置在转换构件704a的左右两侧的两个止动器705a、以及被构造成使止动器705a抵靠转换构件704a而偏置的弹簧706a。弹簧706a的一端由接纳部分702a的壁表面支撑,并且另一端由止动器705a支撑,以便持续使止动器705a抵靠转换构件704a而偏置。因此,当止动器705a接触转换构件704a的拐角时,止动器705a与棘轮703a分开。然而,当转换构件704a通过旋转使它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拐角接触其中一个止动器705a时,倾斜的止动器705a垂直设置以接触棘轮 703a。当任何一个止动器705a插入到棘轮703a的齿之间时,虽然棘轮703a可在压迫止动器705a朝向弹簧706a的方向上旋转,但棘轮703a不能在压迫止动器705a朝向转换构件704a的方向上旋转。同时,角度调节装置700a的壳体701a向上和向下沿长度延伸,以便在其上部处耦接到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 (稍后描述)的壳体外部,并插入到座椅的上部中,以便在其下端处耦接到座椅上。同时,图12示出了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的剖面图,并且图14示出了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 —般用于车辆的头枕。当从背面向正面施加力时,所述倾斜度调节装置具有向前移动至预定距离和向上移动至预定距离的功能。具有上述功能的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包括壳体801a以及接纳在壳体801a内部的枢轴元件802a和弹簧805a。本文中,枢轴元件802a的上端通过铰链耦接部分803a可枢转地耦接到壳体801a的内表面,并且下端通过另一个铰链耦接部分804a可枢转地耦接到角度调节装置700a。因此,如图14的上侧所示,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的枢轴元件802a处于倾斜的状态下,当对主框架300a向前施加力时(如图14下侧所示),枢轴元件802a旋转至垂直对齐,以使上部框架120a向前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并向上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如上文所述,倾斜度调节装置800a的内部构型和原理一般用于常规车辆的头枕中,并且实施方案中所述的调节装置800a采用一般用于常规车辆中的构型和原理,因此将省略对于构型和原理的详细描述。在下文中,将描述具有上述构型的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原理。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将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a上,并将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a 上。本文中,当上凹陷部130a或下凹陷部230a的宽度稍大或稍小时,通过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a使具有在其外周处形成的螺旋齿轮的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旋转,在下部框架212a和222a的侧板214a和224a的紧固孔503a内周形成的螺旋齿轮与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外周形成的螺旋齿轮啮合,以使下部框架212a和222a以及上部框架112a和122a同时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移动,从而调节凹陷部130a和230a的宽度。同时,当使用者头部的背面较突出或平坦而需要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调节时,使用者可通过旋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a使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旋转,这样,可以使与其耦接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可以对通过向前/向后调节齿条603a和连接销605a连接的向前/向后调节突出部116a和126a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施加力,这样,可以使上部框架112a和122a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以将头枕调节至使头部或颈部感觉舒适的状态。另外,当需要对主框架300a进行角度调节时,使用者可将角度调节装置700a的调节杠杆707a操作至中间位置,使得转换构件704a位于空档位置并且棘轮704a可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旋转,将主框架300a旋转至舒适的角度,然后以不同方向操作安装在主框架300a两侧的调节杠杆707a以防止进一步旋转。另外,当需要进行倾斜度调节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动主框架300以使倾斜度调 节装置800a的枢轴元件枢转,并使主框架300a在向上/向下和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至预定的距离以完成倾斜度调节。因此,使用者可将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调节至最适合其身体和头部形状的状态,使得头部可以得到舒适的支撑。同时,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虽然是通过手动操作手柄来使向左/向右调节杆502a和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602a旋转,但也可以通过电机使其旋转。另外,也可使用电机来进行主框架300a相对于座椅IOa的角度调节。另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头枕通常分成四个块体并使用了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a和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a以能够在包括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的方向在内的所有方向上进行调节,但头枕也可分成左右两个块体或上下两个块体并选择性地仅使用必要的调节装置,或者可通过仅将上块体分成左块体和右块体或仅将下块体分成左块体和右块体而将头枕分成三个块体并选择性地仅使用必要的调节装置。此外,在所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只有一个倾斜度调节装置安装在座椅IOa与主框架300a之间,但在上部框架112a和122a与下部框架212a和222a之间还可安装一个倾斜度调节装置,以便能够在上部框架112a和122a与下部框架212a和222a之间进行进一步的角度调节。「第三实施方案I图15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图16为示出了彼此分离的头枕块体的视图,并且图17为上块体和向左/向右调节装置的后部透视图。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块体IOOf和下块体200f,所述上块体IOOf包括右上块体IlOf和左上块体120f,并且下块体200f包括右下块体210f和左下块体220f。具有适形于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的大致半球形凹槽的上凹陷部130f在上块体IOOf的中间形成,并且具有大致半圆柱形凹槽的下凹陷部230f在下块体200f的中间形成。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f上,并且使用者的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f上,从而防止颈部倾斜。右上块体110f、左上块体120f、右下块体210f和左下块体220f包括框架112f、122f、212f和222f、以及分别耦接到框架的缓冲构件Illf、121f、211f和221f。框架112f、122f、212f和222f可由注塑材料或金属形成并可具有大致1/2半球形内表面,并且缓冲构件lllf、121f、211f和221f可理想地由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
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同时,右上框架112f和左上框架122f具有大致1/2半球形内表面,耦接突出部113f从右上框架112f的后端向左突出,并且耦接凹槽(未示出)在左上框架122f的后端形成以向右打开,所述耦接突出部113f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耦接凹槽中。另外,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耦接到右下框架212f和左下框架222f的背面,并且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的外周形成有螺纹。当右下框架212f和左下框架222f耦接到主框架300f时,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穿过在主框架300f的后板320f中形成的向前/向后通孔321f。另外,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未示出)从右上框架112f和左上框架122f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向下突出,并且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插入到下部框架212f和222f的向前/向后导槽214f和224f中并由其引导。同时,右下框架212f和左下框架222f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它的一个角被去掉,呈大致1/2半球形形状,向前/向后导槽213f和223f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在其上部沿长度形成,在其前部形成了便于穿行的向上/向下通孔214f和224f。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f的向前/向后调节杆602f (稍后描述)穿过向上/向下通孔214f和224f。耦接突出部215f从右下框架212f的后端向左突出,并且耦接凹槽(未示出)在左下框架222f的后端形成以向右打开,所述耦接突出部215f可插入到所述耦接凹槽中。主框架300f包括两个侧板310f、设置在侧板后端的后板320f、以及设置在侧板310f和后板320f的左下端和右下端的底板330f。本文中,向前/向后通孔321f被形成为向前和向后穿过后板320f,并且向上/向下通孔331f被形成为向上和向下穿过底板330f。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f的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穿过向前/向后通孔321f,并且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f的向前/向后调节杆602f穿过向上/向下通孔331f。同时,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f包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f和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在下块体200f耦接到主框架300f的状态下,向左/向右调节杆502f穿过主框架300f的向前/向后调节孔321f以从主框架300f的后板320f外部部分地突出。在突出部分处形成有螺纹,并且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f安装在螺纹部分上。同时,向前/向后调节装置600f包括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f和向前/向后调节杆602f。向前/向后调节杆602f分别固定到右上框架112f和左上框架122f的下端,并依次穿过下部框架212f和222f的向上/向下通孔214f和224f以及主框架300f的向上/向下通孔331f,以部分地从主框架300f的底板330f向下突出。在突出部分处形成有螺纹,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f耦接到螺纹部分。倾斜度调节装置800f连接到主框架300f的侧板310f外部,并且角度调节装置700f耦接到倾斜度调节装置800f的下端的外部。角度调节装置700f的下端的某些部分沿长度向下延伸以插入到座椅的固定孔中,从而将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耦接到座椅。本文中,由于角度调节装置700f和倾斜度调节装置800f的构型和功能相同,因此将不重复描述交叉的内容。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方法。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将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f上,并将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 230f 上。本文中,当使用者的头部宽度不适合上凹陷部130f的宽度时,使用者释放向前/向后调节手柄501f以调节右下框架212f和左下框架222f之间的间隙,然后固定向前/向后调节手柄501f,使得下块体200f固定时保持合适间隙。同时,当需要根据使用者头部的背面突出程度向前和向后移动上块体IOOf时,使用者释放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f以向前和向后自由地移动上块体200f,然后将向前/向后调节手柄601f旋转至合适的位置以将上块体IOOf固定在下块体200f上。「第四实施方案I图18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块体IOOc和固定在上块体IOOc的下部的下块体200c。上块体IOOc包括上凹陷部130c,所述上凹陷部具有在其中间形成的并且适形于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的大致半球形凹槽,并且所述下块体200c包括下凹陷部230c,所述下凹陷部具有在其中间形成的半圆柱形凹槽。本文中,上块体IOOc的前表面以台阶形式设置在下块体200c的前表面后面,位于上凹陷部130c的左右两侧。因此,上块体IOOc的前表面与下块体200c的前表面之间形成台阶面240c,所述台阶面240c具有从正面向背面逐渐增大的倾斜度。由于上块体IOOc的前表面与下块体200c的前表面呈台阶形式,使得下凹陷部230c支撑使用者的颈部以基本上防止颈部倾斜,将用于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130c的左右外侧部分地切掉以使耳部得到自由,以便无论使用者的头部宽度是否不同而都可以使用该头枕。上块体IOOc和下块体200c可以彼此整体形成。同时,上块体IOOc和下块体200c安装在主框架300c上。主框架300c包括左右两个侧板310c、耦接到侧板310c的后端的后板320c、以及耦接到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330c。底板从左右两个侧板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C形。目前,用于车辆的头枕的框架由金属形成,框架外部连接有薄海绵,头枕上布置有外罩,然后头枕耦接到座椅的主体。另一方面,在该实施方案中,如图18所示,头枕(其具有可舒适地支撑颈部和头部的凹陷部)由柔软材料形成,例如胶乳和记忆泡沫,头枕上布置有外罩,头枕安装在主框架300c上,然后头枕耦接到主框架300c和座椅的主体。
在如图18所示将头枕耦接到座椅主体的方法中,将倾斜度调节装置800c和角度调节装置700c安装在主框架300c的两个侧板处,并将从壳体沿长度延伸的下端插入到座椅IOd的固定孔14d中以便如图24所示耦接到座椅IOcL由于倾斜度调节装置800c和角度调节装置700c具有与第五实施方案(稍后描述)的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角度调节装置700d相同的构型和功能,因此将在后面通过第五实施方案来详细描述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角度调节装置700d。上块体IOOc和下块体200c可理想地由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第五实施方案I图19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IOd上的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的透视图,图20为单独示出了构成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的上块体IOOd和下块体200d的视图。根据该实施方案的上块体IOOd包括上部框架120d和耦接到上部框架120d的上部的上部缓冲构件liod。上部框架120d包括左右两个侧板、f禹接到侧板的后端的后板、以及I禹接到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底板从左右两个侧板的下端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向前延伸以形成大致C形。上部缓冲构件IlOd由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弹性材料形成,其前部被部分地移除,形成大致半球形形状。从上部缓冲构件移除的部分形成上凹陷部130d,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其上面并由其支撑。下块体200d包括下部框架220d和耦接到下部框架的下部缓冲构件210d。下部框架220d包括左右两个侧板、耦接到侧板的后端的后板、以及耦接到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底板从左右两个侧板的下端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C形。下部缓冲构件210d为大致长方体弹性构件,其前上部被部分地移除,形成倾斜形状,其前中部被部分地移除,形成大致半圆柱形形状。在通过从下部缓冲构件210d以一定角度移除前上部而形成的部分处形成台阶面240d,并且在通过部分地移除前部而形成的部分处形成凹形的下凹陷部230d。上部缓冲构件IlOd和下部缓冲构件210d可理想地由例如乳胶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同时,框架IlOd和210d可由注塑材料或金属形成。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同时,右上框架112、左上框架122、右下框架212和左下框架222可由注塑材料或
金属形成。
上部框架120d和下部框架220d通过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角度调节装置700d耦接到座椅的上部。首先,图21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和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的剖面图,并且图22示出了从其右侧观察时的内部结构。这两个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900d—般用于车辆的头枕中。当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施加力时,头枕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并在向上/向下方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具有上述功能的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包括壳体901d以及接纳在壳体901d中的枢轴元件902d和弹簧905d。本文中,枢轴元件902d的上端可枢转地耦接到铰接部分903d上,铰接部分903d和壳体901d耦接到上部框架120d的下侧表面,其下端可枢转地耦接到另一个铰接部分904d,所述另一个铰接部分904d耦接到下部框架220d的上侧表面。因此,如图19所示,在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和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向上和向下对齐的状态下,虽然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的枢轴元件902d设置为如图22 的左侧所示的倾斜状态,但当向后给上部框架120d施加力时,如图22右侧所示,枢轴元件902d旋转至垂直对齐,上部框架120d向后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并向上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如上所述,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的内部构型和原理一般地且广泛地用于车辆所用的头枕。由于该实施方案采用一般用于车辆的倾斜度调节装置的构型和原理,因此将省略对于构型和操作原理的详细描述。虽然该实施方案中所用的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的内部构型是已知的,但根据该实施方案,当将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固定地安装在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上以便能够在上块体IOOd与下块体200d之间进行倾斜度调节时,可根据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通过对上部框架进行向前/向后调节操作,将头枕调节至最舒适和稳定的状态。虽然倾斜度调节装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技术,但还没有在分成上块体和下块体以便调节以适形于头部的头枕中所用的倾斜度调节装置的实例。同时,与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类似,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包括壳体801d、以及接纳在壳体801d中的枢轴元件802d和弹簧805d。本文中,枢轴元件802d的上端通过铰接部分803d耦接到下部框架220d的下侧表面,铰接部分的下端耦接到角度调节装置700d的壳体。因此,当从正面向背面推动下部框架220d时,由于枢轴元件802d可通过旋转使下部框架220d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并向后移动预定的距离,因此可调节头枕使其适形于颈部的形状。本文中,由于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采用一般用于汽车头枕的已知技术,因此将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虽然该实施方案中所用的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900d的构型是已知的,但根据该实施方案,当使用这两个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和900d以便能够在上块体IOOd与下块体200d之间进行进一步的倾斜度调节时,可以根据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将头枕调节至最舒适和稳定的状态。同时,图21和23示出了角度调节装置700d的结构,图21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它的剖面图,图23的右侧示出了它的侧视图,并且图23的左侧示出了它的内部结构,其中移除了壳体的一部分。角度调节装置700d包括壳体701d、在壳体701d的内部形成的接纳部分702d、接纳在所述接纳部分702d中的棘轮703d、设置在棘轮703d下面并可通过操作转换杆707d使其旋转的大致圆三角形转换构件704d、设置在转换构件704d的左右两侧的两个止动器705d、以及被构造成使止动器705d抵靠转换构件704d偏置的弹簧706d。弹簧706d的一端由接纳部分702d的壁表面支撑,并且另一端由止动器705d支撑,以便持续使止动器705d抵靠转换构件704d而偏置。因此,当止动器705d接触转换构件704d的拐角时,止动器705d与棘轮703d间隔开。然而,当转换构件704d旋转以使它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拐角接触其中一个止动器705d时,倾斜的止动器705d垂直设置以接触棘轮 703d。当任何一个止动器705d插入到棘轮703d的齿之间时,虽然棘轮703d可在压迫止动器705d朝向弹簧706d的方向上旋转,但棘轮703d不能在压迫止动器705d朝向转换构件704d的方向上旋转。同时,角度调节装置700d的壳体701d沿长度向上和向下延伸,以使其上部耦接到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的壳体外部,并将其插入到座椅IOd的固定孔14d中,使其下端耦接到座椅上,如图24所示。图24为示出了其上安装了头枕的座椅的视图。在图24中,附图标号15d代表用于支撑头枕的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在将头枕用于车辆时可以防止头枕因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强烈冲击而受损。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方法。使用者坐在图19所示的座椅上,将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d上,并将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d上。本文中,由于颈部由下凹陷部230d支撑以防止颈部倾斜,即使在上块体IOOd的前表面设置在下块体200d的前表面后面时,头部也可以得到充分固定和支撑,并且使用者的耳部可以是相对自由的。同时,使用者可通过操作角度调节装置700d、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SOOd和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来将头枕调节至舒适状态。首先,将安装在下部框架的两个侧板上的角度调节装置700d的调节杠杆707d操作至中间位置,以将转换构件704d设置在空档位置,以便棘轮703d可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旋转,下部框架220d旋转至舒适角度,并且两个调节杠杆707d以不同方向旋转以防止棘轮703d进一步旋转。然后,操作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d以使下块体200d移至合适的位置,并且操作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d以使上块体IOOd移至合适的位置。因此,使用者可将上块体100和下块体200调节至最合适的状态以适形于其身体和头部形状,以便头部可以得到舒适的支撑。 「第六实施方案I图25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上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块体IOOe和下块体200e,所述下块体200e包括右下块体2IOe和左下块体220e。上凹陷部130e (其具有适形于使用者头部背面形状的大致半球形凹槽)在上块体IOOe的中间形成,并且下凹陷部230e (其具有半圆柱形凹槽)在下块体200e的中间形成。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e上,并且使用者的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e上,从而防止颈部倾斜。上块体100e、右下块体210e和左下块体220e包括框架120e、212e和222e、以及分别耦接到框架的缓冲构件110e、211e和221e。参见图25和26,上块体IOOe的上部框架120e包括左右两个侧板、设置在侧板的后端的后板、以及设置在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底板从侧板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 □”形。上部缓冲构件IlOe为大致长方体弹性构件,其前上部被部分地移除,形成大致半球形形状。通过部分地移除上部缓冲构件而形成的凹形部分形成上凹陷部130e,并且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e上并由其支撑。下块体200e的下部框架212e和222e各自包括侧板、设置在侧板的后端的后板、 以及设置在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底板从侧板向内延伸至预定的长度并从后板向前延伸至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大致“Π ”形。本文中,向左/向右插入突出部215e从右下框架212e的后板向左突出,并且所述插入凹槽(未示出)在左下框架222e的后板中形成以便向右打开,所述插入突出部可插入到所述插入凹槽中。此外,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延伸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4e和224e从底板向下突出。另外,向左/向右调节孔503e被形成为穿过侧板,并且螺旋齿轮可在向左/向右调节孔的内周处形成。同时,缓冲构件110e、211e和222e可理想地由例如乳胶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形成。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同时,框架120e、212e和222e可由注塑材料或金属形成。缓冲构件的上部缓冲构件IlOe耦接到上部框架120e的底板,并且下部缓冲构件211e和221e耦接到下部框架212e和222e的底板。同时,上块体IOOe和下块体200e被接纳在主框架300e的上部中。主框架300e包括左右两个侧板、设置在侧板后端的后板、以及设置在侧板和后板的下端的底板。两个向左/向右滑槽301e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在底板中沿长度形成。下部框架212e和222e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4e和224e插入到向左/向右滑槽301e中。同时,在主框架300e的侧板处形成了左右两个通孔302e,并且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e (稍后描述)的向左/向右调节杆502e插入到左通孔和右通孔302e中。此外,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和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e耦接到主框架300e的侧板外部,并且角度调节装置700e耦接到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SOOe的侧面。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的上端的一部分耦接到上部框架120e的侧板外部,并且所述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的下端的一部分耦接到主框架300e的侧板外部。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SOOe的上部的一部分从主框架300e的侧板外部耦接到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的下侧,并且所述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SOOe的下端的一部分耦接到角度调节装置700e。角度调节装置700e的上端的一部分耦接到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800e,并且以杆形延伸的下端插入到在座椅上部形成的孔中,从而耦接到座椅。本文中,由于上部倾斜度调节装置900e、下部倾斜度调节装置SOOe和角度调节装置700e的构型和功能与第五实施方案相同,因此省略对其的重复描述。同时,向左/向右调节装置500e包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e以及向左/向右调节杆502e,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从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e向内延伸并具有在其外周处形成的螺旋齿轮。如图26所示,从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e向内延伸的向左/向右调 节杆502e穿过主框架300e的左通孔和右通孔302e以便插入到下部框架212e和222e的向左/向右调节孔503e中。本文中,由于在向左/向右调节杆502e的外周形成螺旋齿轮并且在下部框架212e和222e的向左/向右调节孔503e的内周也形成螺旋齿轮,因此当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e以使向左/向右调节杆502e旋转时,下部框架212e和222e可以向左和向右滑动。同时,当下部框架212e和222e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滑动时,从其向下突出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214e和224e由在主框架底板中形成的向左/向右滑槽301e引导。在下文中,将描述具有上述构型的头枕的操作方法。使用者坐在座椅上,将其头部倚靠在头枕上,使得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e上,并且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e上。本文中,当需要进行类似于上述实施方案的角度调节时,可操作角度调节装置700e来调节主框架300e的角度;并且当需要进行倾斜度调节时,可向后移动主框架300e来调节倾斜度。另外,当仅需要通过上块体IOOe的倾斜度调节来进行上部框架的向前/向后调节操作时,可向后对上块体IOOe施加力,使上块体IOOe向上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并向后移动至预定的距离。另外,可旋转向左/向右调节手柄501以向左和向右增大或减小右下块体210e与左下块体220e之间的距离。因此,使用者可调节头枕以使其适形于使用者头部的背面形状、颈部长度或颈部角度,使得能够以最舒适的状态来支撑颈部和头部。「第七实施方案I图27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的透视图。根据所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可调式头枕包括上支撑件100和设置在上支撑件100的下面的下支撑件200。在上支撑件100的前部设有上凹陷部130,所述上凹陷部以类似于人类头部背面的近似半球形形状凹陷,并且在上支撑件100的后部设有后凹陷部140b,所述后凹陷部以向左/向右的方向朝它的中部深度凹陷。因此,上支撑件100被构造成当从顶部观察时,上支撑件的中部的向前/向后方向的厚度较薄,并且其向前/向后方向的厚度朝相对的左端和右端逐渐增大。在本文中,在上支撑件100的中部设有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狭缝150,所述狭缝以预定深度从上端向下切开。在上支撑件100的中部,将狭缝150向左/向右切割至预定的深度。
同时,在位于上支撑件100下面的下支撑件200的前部设有下凹陷部230,该下凹陷部以近似圆柱形形状凹陷。使用者的颈部可安放并固定在下凹陷部230上以防止颈部倾斜。下支撑件200的下凹陷部230的左前表面和右前表面从上支撑件100的上凹陷部130的左前表面和右前表面突出。即,上支撑件100的前表面从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缩回。因此,上支撑件100和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具有 台阶形状以形成台阶面240,该台阶面的倾斜度从其正面朝背面逐渐增大。使上支撑件100与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呈台阶状的原因是因为使用者的颈部由下凹陷部230支撑以充分地防止颈部倾斜,因此将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130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切掉以使耳部获得自由。同时,上支撑件100和下支撑件200可包括具有弹性的构件,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
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图28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10上的具有上述构型的头枕的视图。用于接纳头枕的接纳部分11在座椅10的椅背上部形成,并且头枕保持在并耦接到接纳部分11,以便头枕能够以可用的方式设置。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使用者坐在座椅10上,使其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并且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因此,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的颈部得到自然支撑并防止颈部向左/向右以及向后倾斜。此外,由于头部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以防止头部向左和向右移动,因此可完全防止颈部倾斜现象。在本文中,当使用者头部的背面突出时,由于存在狭缝150,上凹陷部130能够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扩展,因此使用者的头部可放入到上凹陷部130中,以便使用者能够更舒适地坐在座椅上并能够防止颈部倾斜现象。「第八实施方案I图29-3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头枕,图3为示出了安装在座椅上的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视图,图4和5为从顶部观察时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平面图。在所述实施方案的描述中,在整个说明书中类似的附图标号表示类似的元件。根据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包括上支撑件100和设置在上支撑件100的下面的下支撑件200。在上支撑件100的前部设有上凹陷部130,所述上凹陷部以类似于人的头部背面的近似半球形形状凹陷;在上支撑件100的后部设有后凹陷部140,所述后凹陷部相对于上凹陷部130是对称的并以近似半球形形状凹陷。因此,上支撑件100被构造成当从顶部观察时上支撑件的中部的向前/向后方向的厚度较薄,并且其向前/向后方向的厚度朝相对的左端和右端逐渐增大。在本文中,在上支撑件100的中部设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狭缝150,该狭缝以预定深度从上端向下切开。在上支撑件100的中部,将狭缝150向左/向右切割至预定的深度。同时,在位于上支撑件100下面的下支撑件200的前部设有下凹陷部230b,该下凹陷部以近似圆柱形形状凹陷。使用者的颈部可安放并固定在下凹陷部230上以防止颈部倾斜。下支撑件200的下凹陷部 230的左前表面和右前表面从上支撑件100的上凹陷部130的左前表面和右前表面突出。即,上支撑件100的前表面从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缩回。因此,上支撑件100和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具有台阶形状以形成台阶面240,所述台阶面的倾斜度从其正面朝背面逐渐增大。使上支撑件100与下支撑件200的前表面呈台阶状的原因是因为使用者的颈部由下凹陷部230支撑以充分地防止颈部倾斜,因此将用于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130的左部分和右部分切掉以使耳部获得自由。气囊160设置在后凹陷部140中。气囊160被构造成通过接纳来自空气供应装置(未示出)的空气来扩展,或通过排出空气来收缩。在本文中,只要能够向气囊160中提供空气,任何装置例如手动橡胶泵或自动泵均可用作空气供应装置。图4示出了处于收缩状态的气囊160,并且图5示出了处于扩展状态的气囊160。在气囊160处于收缩状态时,狭缝150的宽度增大并且狭缝在使用者头部重量的作用下向后移动,从而为头部直径较大或头部背面突出的使用者提供合适的形状。另一方面,当气囊160扩展时,狭缝150的宽度减小,并且后凹陷部140保持初始状态。因此,可为头部直径较小或头部背面平坦的使用者提供合适的形状。同时,保持器170设置在后凹陷部140的后部。保持器170可为如下构件,所述构件在后凹陷部140的后部与单独的实心板连结,以防止插入到上支撑件100的后凹陷部140内的气囊脱离。同时,上支撑件100和下支撑件200可包括弹性构件,例如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海绵等。弹性构件可通过发泡膨胀模塑方法来制备,然后通过后加工在其外周面上涂覆软聚氨酯树脂,从而防止水分和杂质侵入。将由70%的纤维吸附剂、20%的防水剂和10%的抗菌除臭剂混合而成的涂布液体涂覆到聚氨酯外周面上以防止细菌繁殖并保持清洁。然而,当在头枕上使用包层时,可省略后加工。在下文中,将描述所述实施方案的头枕的操作。使用者坐在座椅10上,使其颈部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并且头部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因此,安放在下凹陷部230上的颈部得到自然支撑并防止颈部向左/向右以及向后倾斜。此外,由于头部背面安放在上凹陷部130上以防止头部向左和向右移动,因此可完全防止颈部倾斜现象。
在本文中,当使用者的头部直径较大或头部背面突出时,气囊160中的空气被排出,狭缝150的宽度增大,并且狭缝在使用者头部的作用下向后移动,从而使上凹陷部130的容积增大,以便使用者的头部与上凹陷部130适配以保持舒适状态。另一方面,当使用者的头部直径较小或头部背面平坦时,将空气充入到气囊160中使狭缝150的宽度减小,以使后凹陷部140和上凹陷部130保持初始状态,以便使用者的头部与上凹陷部130适配。因此,使用者能够以更舒适的姿势坐在座椅上并防止颈部倾斜现象。同时,尽管包括有气囊160的实施方案被示例为头枕的包括安装在其后部的保持器的后凹陷部140,但头枕也可不包括保持器,而是可 将座椅10的接纳部分11的前表面用作保持器。在本文中,实施方案中所描述的向前方向是指当使用者的头部被头枕支撑时使用者所面对的方向。虽然结合某些示例性实施方案来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进行多种形式和细节的改变。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在座椅上的头枕,包括 上块体,所述上块体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和下块体,所述下块体设置在所述上块体的下面并且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颈部的下凹陷部, 其中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能够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 还包括向前/向后调节装置,所述向前/向后调节装置被构造成使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滑动,以使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的头枕,还包括主框架,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安装在该主框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的头枕,其中所述上块体包括上部框架和接纳在所述上部框架中并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所述下块体包括下部框架和接纳在所述下部框架中并耦接到所述下部框架的缓冲构件,并且 所述向前/向后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主框架处的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以及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以与所述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啮合的向前/向后调节齿条。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头枕,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背面向上延伸的后壁, 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设置在所述后壁的前部并安装在所述底板之上, 通孔被形成以在向前/向后方向上穿过所述后壁,并且 所述向前/向后调节齿条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向前/向后调节小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头枕,其中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在所述上块体的下部和所述下块体的上部中的任何一处形成,并且向前/向后滑槽在另一处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沿长度形成,所述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插入到所述向前/向后滑槽中以便被引导。
7.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 所述头枕包括向左/向右调节装置,所述向左/向右调节装置被构造成调节所述上块体或所述下块体的左右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的头枕,还包括主框架,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安装在该主框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头枕, 所述下块体包括右下块体和左下块体, 所述左下块体包括左下框架和耦接到所述左下框架的缓冲构件, 所述右下块体包括右下框架和耦接到所述右下框架的缓冲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向左/向右调节装置包括 向左/向右调节杆,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中并具有在其外周上在相对方向上形成的两个螺旋齿轮;和 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所述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具有在其内周上形成的螺旋齿轮以与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的螺旋齿轮啮合,并分别耦接到所述右下框架和所述左下框架,其中通过旋转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来使所述右下框架的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和所述左下框架的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在相对方向上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头枕,其中所述主框架包括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后端向上延伸的后壁, 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安装在所述主框架的后壁中, 左耦接孔和右耦接孔在所述主框架的后壁中形成以对应于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的两个螺旋齿轮,并且 所述向左/向右调节突出部从所述左下框架和所述右下框架向后突出以插入到所述左耦接孔和所述右耦接孔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头枕,其中所述向左/向右滑槽在所述主框架中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形成,并且 插入到所述向左/向右滑槽中的向左/向右滑动突出部从所述右下框架和所述左下框架向外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其中高度调节齿条垂直耦接到所述主框架的下部,并且 所述高度调节齿条与高度调节小齿轮啮合以通过旋转所述高度调节小齿轮来使所述主框架向上和向下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其中所述上块体包括上部框架和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所述下块体包括下部框架和耦接到所述下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所述下部框架包括侧板、设置在所述侧板背面处的后板、设置在所述侧板和所述后板的下端处的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之上并与所述底板间隔开的中板, 所述上部框架设置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中板之上,并且 缓冲构件设置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中板和底板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头枕,其中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从所述上部框架的侧板向外突出,并且 向前/向后滑缝在所述下部框架的侧板中形成,所述向前/向后滑动突出部插入到所述向前/向后滑缝中并被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头枕,其中向前/向后滑缝以对应于所述下部框架的向前/向后滑缝的形状在所述主框架的侧板中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还包括角度调节装置,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被构造成能够调节座椅与所述主框架之间的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I的头枕,其中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的至少一部分由下列材料形成,所述材料包括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3的头枕,其中向上/向下通孔在所述下块体和所述主框架中形成以彼此对应,并且 所述向前/向后调节装置包括向前/向后调节杆以及向前/向后调节手柄,所述向前/向后调节杆在其上端耦接到所述上块体并被构造成在其下端通过所述下块体和主框架的向上/向下通孔从所述主框架向下突出,并且向前/向后调节手柄在所述主框架的下部与所述向前/向后调节杆螺纹接合。
19.根据权利要求8的头枕, 其中所述下块体包括左下块体和右下块体, 向前/向后通孔在所述主框架中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沿长度形成以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穿过所述主框架,并且 所述向左/向右调节装置包括向左/向右调节杆以及向左/向右调节手柄,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在其前端耦接到所述左下块体和所述右下块体并被构造成在其后端通过所述主框架的向前/向后通孔从所述主框架向后突出,并且向左/向右调节手柄在所述主框架的背面与所述向左/向右调节杆螺纹接合。
20.一种安装在座椅上的头枕,包括 上块体,所述上块体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和下块体,所述下块体设置在所述上块体的下面并且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颈部的下凹陷部, 其中所述下块体的一部分从所述上块体向前突出, 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能够彼此相对移动, 所述上块体包括上部框架和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的缓冲构件,并且 所述下块体包括下部框架和耦接到所述下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其中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的至少一部分由下列材料形成,所述材料包括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头枕,其中所述上块体的前表面和所述下块体的前表面为台阶状以形成台阶面, 其中所述台阶面从其正面向背面向上倾斜。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头枕,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彼此整体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0的头枕, 所述上块体包括上部框架和接纳在所述上部框架中并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所述下块体包括下部框架和接纳在所述下部框架中并耦接到所述下部框架的缓冲构件, 其中所述缓冲构件由下列材料形成,所述材料包括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头枕,还包括倾斜度调节装置,所述倾斜度调节装置在其上部耦接到所述上部框架,并且在其下部耦接到所述下部框架, 其中所述倾斜度调节装置使所述上部框架和所述下部框架能够在向前/向后的方向上相对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头枕,还包括被构造成调节所述头枕角度的角度调节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头枕,其中所述下块体包括右下块体和左下块体,并且 所述左下块体和所述右下块体能够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4的头枕,其中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能够相对移动。
28.—种可调式头枕,所述可调式头枕包括 上支撑件,所述上支撑件具有上凹陷部,所述上凹陷部被构造成用于安放头部并在所述上支撑件的前部形成;和 下支撑件,所述下支撑件设置在所述上支撑件的下面并具有下凹陷部,所述下凹陷部被构造成用于安放颈部并在所述下支撑件的前部形成, 其中切口部分在所述上部支撑件中形成,以便所述上部支撑件能够围绕所述切口部分向左和向右扩展和收缩。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头枕,其中所述上支撑件具有后凹陷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8的可调式头枕,其中所述上支撑件前端的上凹陷部的左侧和右侧设置在所述下支撑件的前端的后面。
31.根据权利要求29的头枕,其中气囊耦接到所述后凹陷部,以便在空气被充入气囊或从所述气囊排出时所述切口部分向前和向后移动并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变宽或变窄。
32.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的可调式头枕,其中所述上支撑件和所述下支撑件包括胶乳泡沫、记忆泡沫、聚氨酯泡沫和海绵中的至少一种。
33.根据权利要求30的头枕,其中所述上支撑件和所述下支撑件为台阶状以形成台阶面,其中所述台阶面从其正面向背面向上倾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装在椅背上部的接触使用者头部的可调式头枕,其特征在于具有呈人体工程学头部形状的凹陷部,使得调节所述凹陷部以使其适合不同使用者的不同头部尺寸、头部形状和颈部形状来适当地安放颈部和头部,从而允许使用者在座椅上休息和睡眠。所述安装在座椅上的可调式头枕包括上块体和下块体,所述上块体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头部的上凹陷部,并且所述下块体设置在所述上块体的下面并具有在其前部呈凹面以安放颈部的下凹陷部。本文中,所述上块体和所述下块体能够彼此相对移动。
文档编号A47C7/38GK102665490SQ201080039305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日
发明者南海铉 申请人:南海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