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2424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对可后倾的靠背产生要将靠背推回原位置的力(本说明书内称为锁定反力)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更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并用反力机构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该反力机构利用了通过与椅子的靠背的后倾联动使座上升而产生要将靠背推回的力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与弹簧。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可后倾的椅子的靠背产生要将靠背推回原位置的力的靠背用反力机构,提议不仅利用使用了弹簧的反力机构,还利用通过与靠背的后倾联动使座上升而产生要将靠背推回的力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专利文献1、2)。
如图19所示,专利文献I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具备由腿101所支撑的底座102、安装有靠背103的背支杆104、安装有座105的座支撑构件106、将背支杆104可后倾地连结于底座102的轴107、将座支撑构件106的前方与底座102连结的连杆108、及利用轴109与座支撑构件106的后方连结的背支杆104的延长部分110,并构成为在靠背103后倾时利用背支杆104的延长部分110与立起的连杆108抬起座105。此外,专利文献2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虽然基本概念与专利文献I相同,但是为了消除在靠背后倾的初始阶段一下子产生大的反作用力,而以后反作用力变小的专利文献I的发明的缺点,采用了利用长孔200与轴201替代连杆108,使座支撑构件202的前方与背支撑构件203的后倾联动,向斜后上方抬起的构造(参照图20)。在此,在专利文献I及2的靠背用反力机构中,与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所并用的反力弹簧111、204都垂直地配置成被夹入比成为背支撑构件的旋转中心的转轴(成为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的支点的轴)更靠后侧的背支撑构件与底座构件之间,并构成为直接在纵向接受背支撑构件的摆动并产生反作用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国际公开W000/74531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8 - 21262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是,在专利文献I及2的靠背用反力机构中,在比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靠后侧且在转轴的邻近产生反作用力的弹簧垂直地配置成被夹入背支撑构件与底座构件之间,所以反力弹簧在座下占据向纵向突出的位置,因而存在损害外观的问题。此外,在以盖等覆盖反力弹簧的情况,亦伴随有盖本身大型化而成为大而重的外观,给人笨重的印象,且无法使座下空间变大的问题。此外,使靠背的支撑构造物或反力弹簧机构集中于与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前方的座下空间相比原本就比较窄而在空间上余裕少的后方空间,会使高度方向的鼓出超出必要以上,而违反细长化,同时无法有效地利用比较有余裕的前方的座下空间,比较浪费。此外,为了将反力弹簧纵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的转轴附近,不得不使反力弹簧的长度变短,所以必须使用昂贵的模具用弹簧这样的强力坚固的弹簧,成本变高。此外,因为弹簧坚固,所以使靠背进行锁定动作时的硬度变得单调。此外,因为不得不将短的反力弹簧配置于转轴的邻近,所以即使想改变弹簧的角度,该角度调节亦几乎无影响。而且,因为从最初至最后体重一样地朝向反力弹簧的压缩方向作用,所以即使在行程终点附近亦给使用者以弹簧作用的感觉,使其感觉到要被推回的反弹。由于这些问题,难以调节锁定硬度。此外,因为只能采用短的弹簧,所以作为反力弹簧,难以采用在机构上难小型化的具有锁定机构的气体弹簧。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使座下的外观简洁流畅,且能使座下空间变大的 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利用比以往的同种机构更长的反力弹簧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及安装有该机构的椅子。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具有由腿所支撑的底座构件;背支撑构件,其经由转轴与底座构件连结成可后倾,并支撑靠背;安装有座的座支撑构件;以及反力弹簧,其施加使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与背支撑构件回到原位置的弹力,上述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在背支撑构件后倾时使座支撑构件朝向抬起方向进行联动动作,该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形成为将上述反力弹簧横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与底座构件之间。在此,弹簧意指所有具备弹簧状弹性的构件,例如,如压缩线圈弹簧这样的狭义的弹簧自然可以,亦包含气体弹簧或弹性体。此外,虽然反力弹簧配置于比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靠椅子的前方较佳,但是未特别限定于此。亦可配置于比转轴更靠后方,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而与背支撑构件的动作一起改变其倾斜。此外,将反力弹簧横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与底座构件之间,并未限定为严格意义上的横向,在广义上意指排除纵向配置的程度,更恰当的是以使座下简洁流畅的目的来配置,根据情况,亦包含沿着背支撑构件的形状斜着配置的情况。此外,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作为该反力弹簧,使用压缩线圈弹簧,并具备反力弹簧位置调节装置,其在将该压缩线圈弹簧安装于背支撑构件或座支撑构件的任一方的端部将反力弹簧轴支撑成能转动自如,同时赋予反力弹簧的长度方向成分的变位,调节反力弹簧的初始压缩量。此外,较为理想的是,本发明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具备在底座构件与背支撑构件之间彼此卡合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由安装于底座构件侧的固定构件与安装于背支撑构件侧的可动构件所构成,在可动构件侧具备以转轴为中心旋转且两端与固定构件交叉的止动构件及使该止动构件旋转的驱动部,在固定构件侧在背支撑构件的旋转方向上具备多级供止动构件的两端部嵌入的孔或凹部。此外,较为理想的是,锁定机构具备将止动构件向固定构件侧的孔或凹部施力的第一弹簧、设于止动构件与驱动构件之间并向止动构件传递驱动构件的动作的第二弹簧,在止动构件无法追随驱动部的锁定动作或锁定解除动作时,利用第二弹簧的伸缩分离驱动部与上述止动构件的联动动作,同时吸收驱动构件的变位,并作为弹力来储存,在作用于止动构件的与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时,利用第二弹簧所储存的弹力使止动构件旋转。
此外,本发明是安装有上述靠背用反力机构的椅子。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通过横向地配置反力弹簧,弹簧的长度不易受到限制,可使弹簧变长。因此,在得到相同力矩的情况,弹簧的力可变小,可不使用模具用弹簧这样的强力弹簧,所以可降低成本。此外,因为可使用长的弹簧,所以即使是在机构上难以小型化的气体弹簧亦可使用。使用气体弹簧,可兼具锁定机构,虽然是并用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的构造,却可在任意的角度固定靠背。此外,在本发明的靠背用反力机构中,若将反力弹簧横向地配置于比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靠前方,则可有效地利用成为被浪费空间的比转轴更靠前方的空间,而且可消除在后面的空间所产生的反力弹簧的突出,所以可形成使座下整体简洁流畅的薄型的设计。此外,在本发明的靠背用反力机构中,通过将反力弹簧配置于比背支撑构件的转 轴更靠后方,其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藉此,与背支撑构件的动作一起改变其倾斜,这样可使弹簧顺畅地压缩,不会使其弯曲,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弹簧的特性。因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弹簧特性,所以即使是弱的弹簧(便宜的弹簧)亦可使用。此外,本发明的靠背用反力机构使用压缩线圈弹簧作为反力弹簧,并具备调节该弹簧的初始压缩量的反力弹簧位置调节装置,所以通过调节反力弹簧的初始压缩量,可调节利用弹簧的反力机构的反作用力的大小。此外,本发明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在底座构件与背支撑构件之间具备由安装于底座构件侧的固定构件与安装于背支撑构件侧的可动构件所构成的锁定机构,另一方面,在可动构件侧具备以转轴为中心旋转且两端与固定构件交叉的止动构件及使该止动构件旋转的驱动部,在固定构件侧在背支撑构件的旋转方向上具备多级供止动构件的两端部嵌入的孔或凹部,所以能以靠背的后倾动作途中的所预设的后倾角度固定背支撑构件。因而,可进一步提高椅子的使用方便性。而且,止动构件采用利用转动使其两端与固定构件同时卡合而实现锁定的构造,所以可构成动作不良少、强度强的锁定机构。因为以一个止动构件的转动可完成在两端的锁定,所以组件数少,可形成简单的构造,并且由于在两点固定,所以亦可使止动构件的厚度变薄。此外,因为将止动构件装设于可动构件侧,所以可使空间变小。在可动构件侧有孔或凹部的情况,需要在纵向设置止动构件所嵌入的多个孔或凹部,结果会使可动构件变大,所以需要大的空间。此外,锁定机构具备总是将止动构件向固定构件侧的孔或凹部施力的第一弹簧、设于止动构件与驱动构件之间并向止动构件传递驱动构件的动作的第二弹簧,因为构成为在止动构件无法追随驱动构件的动作时,利用第二弹簧的伸缩来分离驱动部与止动构件的联动动作,同时吸收驱动构件的变位,并作为弹力来储存,当作用于止动构件的与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减轻时,利用储存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使止动构件旋转。所以只要旋转方向的某种力未作用于背支撑构件,不管驱动构件的动作状况如何,都保持锁定状态或锁定解除状态。


图I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反力机构的椅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侧视图。图2是将该椅子的反力机构部分放大表不的原理图。图3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反力机构的椅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侧视图。图4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反力机构部分放大表示的原理图。图5是表不米用本发明的反力机构的椅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意侧视图。图6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反力机构部分放大表不的原理图。图7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反力机构的椅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侧视图。 图8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反力机构部分放大表不的原理图。图9是表示安装有锁定机构的椅子的座承受构件与背支撑构件的关系的一实施方式的中央纵剖图。图10是表示该椅子的安装有锁定机构的座承受构件与背支撑构件的俯视图。图11是锁定机构的仰视图。图12是表示锁定机构的可动构件的中央纵剖图。图13是处于锁定解除状态的锁定机构的仰视图。图14是处于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的仰视图。图15是表示锁定机构的固定构件的俯视图。图16是该固定构件的侧视图。图17是表示锁定机构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中央纵剖图。图18是表示该锁定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9是表示采用以往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的椅子的一例的示意图。图20是表示采用以往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的椅子的其它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面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图I 图2表示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此靠背用反力机构并用了在使椅子的背支撑构件4后倾时使座支撑构件6朝向抬起方向进行联动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与利用承受使背支撑构件4回到原位置的弹力的反力弹簧16的反力机构,反力弹簧16横向地配置于比背支撑构件4的转轴7更前方的位置,且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与座支撑构件6之间。此外,椅子具有腿I、由腿I所支撑的底座构件2、安装有靠背3的背支撑构件4及安装有座5的座支撑构件6,并构成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其利用转轴7将背支撑构件4连结成可相对于底座构件2后倾,另一方面,以连结销8、59经由连杆10将座支撑构件6的前方连结成能相对于底座构件2的托架58转动自如,同时以连结销9将座支撑构件6的后方与比背支撑构件4的转轴7更向斜前上方延伸出的杠杆连杆部11连结成转动自如,并利用背支撑构件4以转轴7为中心的后倾动作,使背支撑构件4前方的杠杆连杆部11旋转,从而向斜后上方向抬起座支撑构件6的后方,并一面拉起与座支撑构件6的前方连结的连杆10,一面抬起座支撑构件6的前方。背支撑构件4作为杠杆起作用,在支撑靠背3的同时,以靠背转轴7为支点抬起座支撑构件6,通过在转轴7的更前方分支成双叉状,而一体形成一方为反力弹簧承受部12、另一方为杠杆连杆部U。即,背支撑构件分别在转轴7更前方且上方设置杠杆连杆部11,在转轴更前方且下方设置经由连结销13支撑反力弹簧16的端部的反力弹簧承受部12,并设置成就座者靠在靠背3时抬起座支撑构件6,同时使反力弹簧16压缩,以产生反作用力。此外,背支撑构件4具有将设置于底座构件2的旋转限制用长孔15贯穿的限制销14,并以将行程端限制成背支撑构件仅可在固定范围摆动的方式设置。底座构件2是用以支撑背支撑构件4与座支撑构件6并可转动地装载于腿I的构件,只要具备至少支撑背支撑构件4与座支撑构件6的部位及刚性即可,未限定为特定的构造或形状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底座构件2以前端板20及横板61连结梁的前端,并构成为形成有将锁定机构31或锁定机构31与反力弹簧16配置于中央的空处62的框架形状,上述梁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具有通过嵌入腿I的支柱的上端部而固定的圆锥筒形的轴承部的底座安装座60的左右。
在此,作为反力弹簧16,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压缩线圈弹簧。如图2所示,由压缩线圈弹簧所构成的反力弹簧16经由利用导轴19设置成可在一轴方向接近分离的一对弹簧座17、18横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前端的反力弹簧承受部12的连结销13与底座构件2前端的前端板20之间。由于反力弹簧16横向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的反力弹簧承受部12的连结销13与底座构件2的前端板20之间,使弹簧变长,使得从支点至作用点的距离较长,所以可不使用模具用弹簧那样的强力弹簧。在一方的弹簧座17上设置有供调节螺丝21前端的球面嵌入的凹部,在另一方的弹簧座18上设置有与连结销13卡合的半圆形的挂钩。此夕卜,底座构件2的前端板20具备前端形成球面的调节螺丝21,通过改变调节螺丝21从前端板20的突出量,可调节反力弹簧16的初始压缩量,从而可调节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强度。此外,调节螺丝21前端的球面在与设置于反力弹簧16的一方的弹簧座17的凹部之间构成球面座。因此,可一面利用调节螺丝21的出入来调节反力弹簧16的倾斜,一面改变反力弹簧16的初始长度,从而可调节反作用力。通过调节弹簧的安装角度,亦可降低在行程终点的反弹力、始终能感受到弹簧的感觉(反作用力持续增加的感觉维持到最后)。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可调节反力弹簧16的角度,在底座构件2的前端板20利用定位螺栓24与长孔25将具有调节螺丝21所螺入的螺丝孔23的调节板22安装成可沿着前端板20朝向上下方向移动,但是在安装反力弹簧16时反力弹簧16的角度被固定的情况下,例如亦可利用焊接等将前端板20与调节板22固接,或使前端板20本身具备调节螺丝21。调节螺丝21从调节板22向反力弹簧16的弹簧座17突出。根据如以上所示构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若就座者靠在靠背3上,则一面压缩反力弹簧16 —面靠背3及背支撑构件4以转轴7为中心如虚拟线所示后倾。同时,由于利用背支撑构件4前端的杠杆连杆部11及连杆10欲抬起座支撑构件6,因此,作用于座5的就座者的体重被变换成将靠背3推回的力,而作为反作用力作用于背支撑构件4。因而,体重较重的人要使靠背后倾,需要大力,体重较轻的人要使靠背后倾,小力即可。即,作为相对于使靠背后倾的力的锁定反作用力,可得到与就座者的体重对应大小的力。另一方面,就座者要使上半身立起时,与体重所引起的锁定反作用力的作用同时,反力弹簧16伸长,背支撑构件4被向前方立起。根据此构成,因为随着背支撑构件4的倾斜角度增加,弹簧的角度逐渐变平,所产生的锁定反作用力逐渐接近定值。相反地,作用于靠背的就座者的体重因为靠背的角度逐渐变平而增加。即,因为随着靠背向后倾斜而使弹簧的角度逐渐变平,所以由背支撑构件所施加的反力弹簧的压缩量逐渐变小,由反力弹簧所产生的要将靠背推回原位置的力相对地变弱。因而,在行程终点附近可得到没有弹簧起作用的感觉即没有被推回的反弹感的反力特性。即,可得到一般认为有高级感的无弹簧感的锁定反作用力。虽然反力弹簧16配置于比背支撑构件4的转轴7更靠前方较佳,但是未特别限定如此,亦可配置于比转轴7更靠后方,一端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4,另一端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2,并与背支撑构件4的动作一起改变其倾斜。例如,亦可设成如图3及图4所示,将连结销13设置于背支撑构件4,同时在底座构件2的后端具备调节螺丝21,将一方的弹簧座17的凹部嵌入调节螺丝21前端的球面并由轴支撑成转动自如 ,同时使另一方的弹簧座18的半圆形的挂钩与连结销13卡合,而设置成利用背支撑构件4的后倾动作压缩反力弹簧16,产生反作用力。此外,以下,在本说明书及图面中,对与图I及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重复说明。在此情况下,由于反力弹簧16大致隐藏于背支撑构件4,并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与底座构件2之间,因此,在背支撑构件4的方式中,不需要向纵向突出的反力弹簧16或覆盖反力弹簧16的大型的盖,座下的底座构件及包含背支撑构件的周边的机构形成平整的形状,外观简洁。而且,因为反力弹簧16的长度未受到限制,可使弹簧变长,使从支点至作用点的距离较长,所以可不使用模具用弹簧那样的强力弹簧。此外,作为反力弹簧16,未特别限定为上述的压缩线圈弹簧,亦可利用气体弹簧或弹性体等显示其它弹性的构件。例如亦可如图5及图6所示,反力弹簧16采用具有锁定机构的气体弹簧,并横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前端的反力弹簧承受部12的连结销13与底座构件2前端的连结销27之间。具有锁定机构的气体弹簧16以连结销13将气缸基部的环26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4的反力弹簧承受部12,另一方面,利用螺母将杆前端固定于利用连结销27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2的托架29,藉此,安装成可改变角度。托架29具备利用操作线28进行遥控操作的杆30,并设置成利用此杆30操作气体弹簧的锁定机构的阀。在此情况下,由于反力弹簧16本身具有无级的锁定机构,所以能在背支撑构件4的后倾动作途中的任意角度固定背支撑构件4的动作。此外,亦可将作为反力弹簧16的具有锁定机构的气体弹簧配置于转轴7的更后方,一端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4,另一端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2,并与背支撑构件4的动作一起改变其倾斜。例如,亦可如图7及图8所示,以连结销13将气缸基部的环26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底座构件2的后端,另一方面,将杆前端固定于利用连结销27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背支撑构件4的托架29,藉此,反力弹簧16大致隐藏于背支撑构件4,并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与底座构件2之间,与背支撑构件4的动作一起改变气体弹簧16的倾斜。此外,在将压缩线圈弹簧或弹性体等用作反力弹簧16的靠背用反力机构的情况下,具备使背支撑构件4卡定于底座构件2的锁定机构31较佳。例如,亦可在底座构件2与背支撑构件4之间配置如图9 图16所示的锁定机构31,使靠背3可在后倾的状态固定。此锁定机构31由安装于底座构件2侧的固定构件33与安装于背支撑构件4侧的可动构件32所构成,在可动构件32侧具备以转轴38为中心旋转且两端37a与固定构件33交叉的止动构件37及使止动构件37旋转的驱动部51,而在固定构件33侧,在两侧壁分别在背支撑构件4的转向上具备多级供止动构件37的两端部37a嵌入的孔34或凹部。此外,可动构件32的止动构件37或驱动部51及操作线48等由可动构件的顶部支撑。固定构件33由下方开口的槽形的框架71所构成,在朝向铅垂方向下垂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70上分别成放射状地设置有三个孔34,同时在两侧壁部70的外侧具备向外侧突出且跨在底座构件2上的凸缘部35。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孔34以等间隔设置于以转轴7为中心的圆周上,但是未限定为此孔数、孔的间距。此固定构件33以跨在底座构件2的左右的梁部分的方式装设凸缘部35,并以穿过通孔72的螺栓36固定于底座构件2,从而将开设有孔34的侧壁部70以落入底座构件2的中央的空处62的方式配置。此外,可动构件32由下方开口的槽形的框架69所构成,在朝向铅垂方向下垂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67的后端,设置有供转轴7贯穿的孔63及与设于背支撑构件4的比转轴7更向前方突出的前端的销、例如承接反力弹簧16的一端的连结销13卡合的轴承凹部64。此外,在可动构件32的两侧壁67上,分别形成有一处用于使止动构件37的两端37a通过的孔50。可动构件32通过使转轴7贯穿后端的孔63,同时使轴承凹部64紧靠连结销13,而与背支撑构件4 一体化,并构成为与背支撑构件4联动。此可动构件32的孔50与固定构件33的孔34都形成 比板状的止动构件37的厚度稍大的孔而减少晃动较佳。此外,可动构件32的止动构件37或驱动部51及操作线48等由可动构件32的槽形的框架69的顶部68支撑。此外,止动构件37是经由操作线48由配置于就座者附近的操作杆等所操作的。在此,在锁定机构31中,通过在机构中插入弹簧而具有自保持功能较佳。例如图9 图16所示,自保持机构具备将止动构件37向固定构件33侧的孔34或凹部施力的第一弹簧44、向止动构件37传递位于止动构件37与驱动部51之间的驱动部51的动作的第二弹簧45,在止动构件37无法追随驱动部51的锁定动作或锁定解除动作时,利用第二弹簧45的伸缩来分离驱动部51与止动构件37的联动动作,同时吸收驱动部51的变位,储存为弹力,在作用于止动构件37的与固定构件33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时,利用第二弹簧45所储存的弹力使止动构件37旋转。此外,锁定机构的自保持功能意指即使通过未图示的操作杆等的操作而在驱动系统中切换锁定状态,在止动构件37处于未切换的状况时,直至止动构件37成为可旋转的状况为止,均保持驱动部51的状态。第一弹簧44比第二弹簧45更弱,并具有在朝向同方向作用的力的作用下,第一弹簧44先缩短后第二弹簧缩短的强度关系较佳。驱动部51由以下构件所构成第一滑动件40,其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止动构件37,并直接驱动止动构件37 ;第二滑动件41,其可沿着第一滑动件40滑动;连结轴42,其贯穿第一滑动件40与第二滑动件41,并将第二滑动件41连结成可相对于第一滑动件40滑动;及滑动件43,其配置于第一滑动件40的配置第二滑动件41的面相反侧的面,以防止连结轴脱落。第二弹簧被收容在配置于第一滑动件41的中央的导槽46内,并设置成在第一滑动件的后端缘与滑动件43之间伸缩。第二弹簧45在第二滑动件41利用操作线48的动作朝向脱离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方向拉止动构件37时,在经由连结轴42联动的滑动件43之间被压缩。而且,储存总是对止动构件37朝向脱离孔34的方向施力的弹力。第二滑动件41的动作或第一滑动件40的动作经由第二弹簧45相互传递。因此,在朝向止动构件37要旋转的方向被约束的情况下,例如在止动构件37的前端部37a嵌入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状态下受到在固定构件33与可动构件3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等约束,或在朝向可动构件32的孔34被施力的止动构件37的前端37a与孔34的位置不一致的状态下,以第二弹簧45的变位来吸收第二滑动件41的变位量。此外,在第二滑动件41上设置有供操作用线的球插入并钩住的线卡定块47,并设置成固定于通过焊接等固接在可动构件32上的线保持用托架49的线的前端被钩住。在第二滑动件41及与可动构件32 —体的线保持用托架49之间将第一弹簧44配置成与操作线48同心。因此,通过拉操作线48,在使第二滑动件41靠近的状态下,第一弹簧44被压缩,而储存要使第二滑动件41回到原位置的力。通过止动构件37以配置于中央的转轴38为中心旋转,两端37a斜插入固定构件33的左右的侧壁部70的孔34而同时嵌入。因而,与将止动构件以与固定构件的侧壁部70正交的方式插入的情况相比,可顺利地插入并可靠地卡合。而且,因为在止动构件37的两端与固定构件33卡合,所以可使锁定机构31的构造强度提高。因此,根据情况,亦可使止动构件37的厚度比单端支撑的情况下的厚度薄。此外,由于将止动构件37装设于可动构件32侧,所以和使为了设置多级的孔34而在高度方向需要面积的固定构件33侧与背支撑 构件4联动的情况相比,可使用以装设锁定机构的所需空间小很多。如以上所示构成的锁定机构31是与底座构件2及背支撑构件4独立地构成的,形成为可分别安装于底座构件2与背支撑构件4的构造,所以只要锁定机构31嵌入底座构件的空处62及固定固定构件33的凸缘35的位置存在,就可以后安装。底座构件2只是具有使螺栓36通过的螺丝孔与空处62,反力弹簧16亦只是横向地配置于底座构件的前端板20与背支撑构件的弹簧承受部12的连结销13之间,在底座构件2上不存在复杂的构造物,所以易于后安装。当然,亦可最初就将固定构件33与底座构件一体形成,并将可动构件32与背支撑构件4 一体形成。图13表示非锁定状态。由于在此非锁定状态下,利用操作线48仅拉第二滑动件41,同时止动构件37处于可自由地动的状态,所以在第一弹簧44被压缩、并利用第二弹簧45的反弹力将连结轴42推至第一滑动件40的导槽46的前端缘的状态下,将止动构件37保持于脱离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状态。在此,为了移至锁定状态而使操作线48被拉长时,第二滑动件41被第一弹簧44的力向第一滑动件40侧推出,同时释放第一弹簧44。此时,如图13所示,可动构件32的孔34与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位置不一致时,因为止动构件37无法旋转,所以连结螺栓39、第一滑动件40及连结轴42亦无法移动。因而,一面压缩第二弹簧45,一面第二滑动件41前进至第二弹簧45与第一弹簧44的力平衡的位置并停止。在此状态,是第二弹簧45被压缩的状态,经由连结轴42 (滑动件43)、第一滑动件40及连结螺栓39总是施加将止动构件37向图上逆时针旋转方向弹性施力的力,所以保持将止动构件37的前端37a压紧于可动构件32的侧壁的状态。当然,在弹簧44与弹簧45的反作用力大不同的情况,即使是一面释放第一弹簧44 一面止动构件37无法旋转的情况,弹簧44亦可成为被压缩的状态。此外,利用背支撑构件4的后倾或复原动作而使可动构件32的孔34与止动构件37的位置一致时,利用第二弹簧45及第一弹簧44的力使止动构件37的前端37a嵌入可动构件32的孔34,成为锁定状态(参照图11及图12)。在此锁定状态,操作线48被拉长,第二滑动件41被第一弹簧44的力推,第一滑动件40被第二弹簧45的力推,藉此,第二滑动件41的连结轴42移至第一滑动件40的导槽46的前端缘,推出第一滑动件40并使止动构件37旋转,所以第一弹簧44与第二弹簧45都成为伸长的状态。若从该图11及图12的锁定状态拉操作线48而要切换成非锁定状态,则一面压缩第一弹簧44 一面第二滑动件41被拉。此时,若止动构件37处于可自由地动的状态,则经由第二弹簧45使第一滑动件40及止动构件37从固定构件33的孔34脱离并移至图13所示的非锁定状态。可是,在止动构件37在要旋转的方向被约束的情况,例如在止动构件37的前端部37a嵌入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状态被在固定构件33与可动构件3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等约束的情况,以第二弹簧45的变位来吸收第二滑动件41的变位量,而第一滑动件40及止动构件37仍然被保持于原来的状态,第二弹簧45被压缩(参照图14)。此状态下,虽然操作线48切换成非锁定状态,但是持续对无法从可动 构件32的孔34脱离的状态的止动构件37施加仅使其脱离的弹力。因此,因在背支撑构件4发生某种动作而使上述摩擦力等减少时,可利用第二弹簧45的力立刻拉第一滑动件40及止动构件37,止动构件37从固定构件33的孔34脱离,并移至图13所示的非锁定状态。作为锁定机构31,未限定为图9 图16所示的机构。例如,如图17及图18所示,即使是将第一弹簧44与第二弹簧45隔着止动构件37配置于相反侧的锁定机构亦可实施。第一弹簧44由扭转线圈弹簧所构成,并配置成与成为止动构件37的旋转中心的转轴38同心,一端钩住止动构件37的边缘,同时另一端钩住可动构件32的顶部的孔57,而设置成总是将止动构件37朝向固定构件33侧的孔34或凹部施力。另一方面,包含第二弹簧45的驱动部51由以下构件所构成第二滑动件41’,其经由嵌入设置于止动构件37的长孔56的连结销39仅在止动构件37的旋转方向卡合;第一滑动件40’,其可朝向与第二滑动件41’相同的方向在前后方向驱动;摆动杆53,其利用操作线48在前后方向驱动第一滑动件40’ ;及导向件55,其将第二滑动件41’支撑成可朝向止动构件37前后动。第二滑动件41’构成收容第二弹簧45的筐形,同时设置成潜入在前端具有连结销39的止动构件37下方,连结板突出。此第二滑动件41’的后半部的底部开放,第一滑动件40’被插入内侧并能前后动,以推第二弹簧45。此外,第二滑动件41’后退时的行程终点因与导向件55的边缘抵接而受到限制。导向件55是用以将第二滑动件41’支撑成可朝向止动构件37前后动的构件,仅面向止动构件37侧的面开放,并划分出周围的三面被包围的槽状的空间。导向件55在左右侧壁的一方设置突起65,同时在另一方的侧壁具备托架66,将上述突起65嵌入设置于可动构件32的侧壁的孔,同时将托架66旋紧于可动构件32的顶面,藉此固定于可动构件32。摆动杆53将分别从导向件55的左右侧壁突出的凸部52插入轴承孔54,而被支撑成可摆动。此外,在摆动杆53的前端侧设置有线卡定块47,固定于在导向件55上形成的线保持用托架49的线48的前端的球被钩住。此锁定机构31利用第一弹簧44、第二弹簧45实现自保持功能,其中,第一弹簧44总是将止动构件37朝向固定构件33侧的孔34施力,使其复原并嵌入,第二弹簧45配置于与止动构件37进行联动的第二滑动件41’与由操作线48所驱动的第二滑动件41’之间,并向第二滑动件41’传递第一滑动件40’的动作。此外,第一弹簧44比第二弹簧45更弱,并具有在朝向同方向作用的力的作用下,第一弹簧44先缩短后第二弹簧缩短的强度关系较佳。根据此锁定机构31,止动构件37朝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而从固定构件33的孔34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是第二滑动件41’与止动构件37 —起向图18左上侧移动的状态,且是第一弹簧44被扭转的状态。此时,第一滑动件40’与摆动杆53处于操作线48被拉而朝向图17上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的状态。因此,为了切换成锁定状态,使操作线伸长(解放)时,摆动杆53及第一滑动件40’就被解放,从而利用第一弹簧44的力使止动构件37朝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同时第二滑动件41’及第一滑动件40’亦被推回图17的状态。此时,若可动构件32的位置与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位置未一致,则止动构件37的两端部37a与固定构件33的两侧壁抵接,止动构件37成为无法旋转的状态,止动构件37的前端37a在被压在可动构件32的侧壁的状态下被保持。可是,在利用背支撑构件4的后倾或复原动作而使可动构件32的孔34与止动构件37的位置一致时,利用第一弹簧44的力,止动构件37朝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而切换成嵌入可动构件32的孔34的锁定状态。同时,由销39所连结的第二滑动件41’及第一滑动件40’亦回到图17的位置。从该锁定状态拉操作线48而要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时,在图17中,摆动杆53朝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使第一滑动件40’前进,并将第二弹簧45朝向压缩的方向施力。此时,若止动构件37处于可自由动的状态,则经由第二弹簧45推第二滑动件41’及止动构 件37,从固定构件33的孔34脱离,而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可是,在止动构件37的前端部37a嵌入固定构件33的孔34的状态被在固定构件33与可动构件32之间所产生的摩擦力等约束的情况,以第二弹簧45的变位吸收第一滑动件40’的变位量,而第二滑动件41’与止动构件37仍然被保持于原来的状态,第二弹簧45被压缩。此外,因在背支撑构件4发生某种动作而使上述摩擦力减少时,利用第二弹簧45的力立刻从固定构件33的孔34推出第二滑动件41’与止动构件37,从而切换成锁定解除状态,同时第一弹簧44被扭转,而储存用以将止动构件37切换成锁定状态的弹力。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未限定于此,可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作为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主要举例说明了以连杆10将座支撑构件6的前方连结成可相对于底座构件2升降的例子,但是未特别限定于此,当然亦可应用于如特开2008 - 212622号所揭示的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的情况,该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采用以形成于底座构件侧的长孔与在长孔中移动的座支撑构件的轴使座支撑构件的前方与背支撑构件的后倾关联,并将其向斜后上方抬起的构造。当然,用以将座支撑构件的前方抬起的长孔未限定为直线的长孔,亦可构成圆弧形。此外,虽然主要举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背支撑构件4由以隔着底座构件2的方式向左右分支的两根杠杆所构成,但是未特别限定于此,亦可是将一根杠杆配置于中央的背支撑构件。(符号说明)I 腿2底座构件4背支撑构件6座支撑构件7背支撑构件的转轴16反力弹簧21构成反力弹簧位置调节装置的前端为球面的螺丝
31锁定机构32可动构件33固定构件34 孔37止动构件38 转轴44第一弹簧45第二弹簧51驱动部ehd·
权利要求
1.一种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具有 底座构件,该底座构件由腿所支撑; 背支撑构件,该背支撑构件经由转轴与底座构件连结成能后倾,并支撑靠背; 座支撑构件,该座支撑构件安装有座;以及 反力弹簧,该反力弹簧施加使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与所述背支撑构件回到原位置的弹力,所述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在使所述背支撑构件后倾时使所述座支撑构件朝向抬起方向进行联动动作,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反力弹簧横向地配置于所述背支撑构件与所述底座构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力弹簧配置于比所述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靠前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力弹簧配置于比所述背支撑构件的转轴更靠后方的位置,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背支撑构件,另一端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底座构件,并与所述背支撑构件的动作一起改变其倾斜。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反力弹簧,使用压缩线圈弹簧,并具备反力弹簧位置调节装置,该反力弹簧位置调节装置在将所述压缩线圈弹簧安装于所述背支撑构件或所述底座构件的任一方的端部将所述反力弹簧轴支撑成能转动自如,并施加所述反力弹簧的长度方向成分的变位,从而调节所述反力弹簧的初始压缩量。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所述底座构件与所述背支撑构件之间相互卡合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由安装于所述底座构件侧的固定构件与安装于所述背支撑构件侧的可动构件所构成,在所述可动构件侧设有以转轴为中心旋转且两端与所述固定构件交叉的止动构件及使该止动构件旋转的驱动部,在所述固定构件侧在所述背支撑构件的旋转方向上设有多级供所述止动构件的两端部嵌入的孔或凹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包括将所述止动构件向所述固定构件侧的孔或凹部施力的第一弹簧、设于所述止动构件与所述驱动构件之间并向所述止动构件传递所述驱动构件的动作的第二弹簧,在所述止动构件无法追随所述驱动部的锁定动作或锁定解除动作时,利用所述第二弹簧的伸缩来分离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止动构件的联动动作,吸收所述驱动构件的变位,并作为弹力来储存,在作用于所述止动构件的与所述固定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减少时,利用所述第二弹簧所储存的弹力使所述止动构件旋转。
7.一种椅子,安装有权利要求I所述的靠背用反力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可使座下的外观简洁流畅,而且可使座下空间变大,进而可利用比以往的同种机构更长的反力弹簧,该椅子的靠背用反力机构具有由腿(1)所支撑的底座构件(2);背支撑构件(4),其经由转轴(7)与底座构件(2)连结成可后倾,并支撑靠背(3);安装有座(5)的座支撑构件(6);以及反力弹簧(16),其施加使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与背支撑构件(4)回到原位置的弹力,所述体重对应式反力机构在使背支撑构件(4)后倾时使座支撑构件(6)朝向抬起方向进行联动动作,所述反力弹簧(16)横向地配置于背支撑构件(4)与座支撑构件(6)之间。
文档编号A47C1/032GK102905579SQ20108006697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6日
发明者堀木敏幸, 伊藤和幸 申请人:鹰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