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64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控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锁,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控锁。
技术背景
目前的机械锁品种多、花样杂、安装方式各不相同,将对机械锁的功能升级为电子式门锁非常不便。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更换方便的电控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控锁,包括前面板、后面板,所述的前面板与所述的后面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上设置有在其驱动下工作的锁芯,所述的前面板上设置有前执手和开锁识别系统,所述的前执手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的驱动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的凹槽中,所述的后面板上设置有后执手,所述的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后执手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电控锁还包括电控开锁系统,所述的电控开锁系统包括电机,所述的开锁识别系统与所述的驱动电机相连接; 蜗杆,所述的蜗杆连接于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与其同轴转动; 驱动钢丝,所述的驱动钢丝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弯曲呈螺旋状并绕设于固定在所述的前面板内的连杆上,所述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端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的第一端部绕设在所述的蜗杆上;驱动控制离合,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的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的前面板内,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驱动轴同轴转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包括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分布的底座部分和第一咬合部分;所述的底座部分上开设有腰槽,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的腰槽中;所述的第一咬合部分包括多个第一咬合爪,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环绕所述的驱动轴旋转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一端与所述的底座部分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底座部分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一咬合面和第二咬合面,所述的第一咬合面和所述的第二咬合面分别沿所述的驱动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底座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底座部分的距离;随动复位离合,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滑动套设于所述的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的前面板内,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包括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分布的第二咬合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的前执手上的凹槽中,且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与所述的前执手同轴转动,所述的连接部分通过复位弹簧与所述的前执手相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的第二咬合部分包括多个第二咬合爪,所述的第二咬合爪与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环绕所述的驱动轴旋转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一端与所述的连接部分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的连接部分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三咬合面和第四咬合面,所述的第三咬合面和所述的第四咬合面沿所述的驱动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的第三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距离;当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安装于所述的驱动轴上时,所述的第一咬合部分与所述的第二咬合部分相靠近,且所述的第一咬合爪可滑动的插入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间隙中;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之间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当处于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对,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对,当正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非咬合状态,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沿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滑动且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压缩所述的复位弹簧,当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滑出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时,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在所述的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向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滑动回到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当反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反咬合状态,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驱动轴反转而将所述的锁芯反锁;当处于所述的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对,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三咬合面相对,当正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三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正咬合状态,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正转而将所述的锁芯开锁。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底座部分为圆柱状且其与所述的驱动轴同轴,所述的腰槽为环绕所述的底座部分的外表面开设的环形槽,所述的腰槽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的驱动轴相垂直。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设置有三个所述的第一咬合爪,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上设置有三个所述的第二咬合爪。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夹角为90°。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为相配合的平面或曲面。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的驱动轴相配合的正多边通孔,所述的驱动轴插入所述的正多边通孔中,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的中心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的圆形通孔的截面为圆形且其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的驱动轴截面的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中心开设有正六边通孑L。
本发明工作原理是当电控锁未开启时,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此时反转所述的前执手带动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反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第四咬合面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第二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反咬合状态。在反转所述的前执手时,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反转,从而带动所述的驱动轴反转而使所述的锁芯反锁。
在开锁时,首先使用所述的开锁识别系统,在开锁识别系统识别通过的情况下,所述的开锁识别系统发送信号至所述的电机,所述的电机带动所述的蜗杆正向转动。由于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一端部绕设于所述的蜗杆上,此时,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一端部随所述的蜗杆的转动而移动,从而使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二端部也发生移动。由于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的腰槽中,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二端部的移动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沿所述的驱动轴向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滑动至所述的第二相对位置。此时,正转所述的前执手带动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正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第三咬合面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第一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所述的正咬合状态,继续正转所述的前执手,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正转,从而带动所述的驱动轴正转而使所述的锁芯开锁。
开锁后,所述的电机反向转动,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均向其在开锁时运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所述的驱动钢丝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沿所述的驱动轴向远离所述的随动控制离合的方向滑动回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此时若正转所述的前执手,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的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第一倾斜面相贴紧。继续正转所述的前执手,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沿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滑动,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在所述的驱动轴上向远离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方向滑动,同时压缩所述的复位弹簧。当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滑出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时,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在所述的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在所述的驱动轴上向靠近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方向滑动至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的第二咬合爪进入其原所在的第一咬合爪的间隙相邻的间隙中。各个所述的第二咬合爪在各个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空隙中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此时无法完成开锁动作。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通过驱动控制离合和随动复位离合即可实现开门、关门,更换升级门锁时非常便捷,且该电控锁结构精密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1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前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后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A部放大视图。
附图5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驱动控制离合的立体图。
附图6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主视图。
附图7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俯视图。
附图8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侧视图。
附图9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随动复位离合的立体图。
附图10为本发明的电控锁的随动复位离合的主视图。
以上附图中1、前面板;2、后面板;3、驱动轴;4、锁芯;5、前执手;51、凹槽;6、开锁识别系统;7、后执手;8、电机;9、蜗杆;10、驱动钢丝;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1、 驱动控制离合;111、正六边通孔;112、底座部分;113、第一咬合部分;114、腰槽;115、第一咬合爪;116、第一倾斜面;117、第一咬合面;118、第二咬合面;12、随动复位离合;121、圆形通孔;122、第二咬合部分;123、连接部分;124、第二咬合爪;125、第二倾斜面;126、第三咬合面;127、第四咬合面;1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附图1至附图4所示。
一种电控锁,包括前面板1、后面板2,前面板1与后面板2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驱动轴3,驱动轴3的截面为正六边形,驱动轴3上设置有在其驱动下工作的锁芯4。前面板 1上设置有前执手5和开锁识别系统6,前执手5上开设有凹槽51,驱动轴3的一端位于凹槽51中。后面板2上设置有后执手7,驱动轴3的另一端与后执手7相固定连接。当该电控锁安装于门上时,前面板1安装于门的外表面上,后面板2安装于门的内表面上。
电控锁还包括电控开锁系统,电控开锁系统包括电机8、蜗杆9、驱动钢丝10、驱动控制离合11、随动复位离合12。
电机8设置于前面板1内,开锁识别系统6与驱动电机8相连接。当通过开锁识别系统6开锁时,开锁识别系统6发出信号至电机8驱动其转动。蜗杆9连接于电机8的输出轴上并与其同轴转动。电机8的输出轴与蜗杆9的轴向与驱动轴3的轴向相垂直,且电机8和蜗杆9设置于驱动轴3的下方。
驱动钢丝10包括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的连接处弯曲呈螺旋状并绕设于固定在前面板1内的连杆上,第一端部101与第二端部102 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夹角α为90°。第一端部101绕设在蜗杆9 上,当蜗杆9转动时,第一端部101沿蜗杆9的轴向移动。
参见附图5至附图8所示。驱动控制离合11的中心开设有与驱动轴3相配合的正六边通孔111,驱动轴3插入正六边通孔111中,驱动控制离合11可在驱动轴3上沿其轴向滑动,驱动控制离合11位于前面板1内,且驱动控制离合11与驱动轴3同轴转动。驱动控制离合11包括沿驱动轴3的轴向分布的底座部分112和第一咬合部分113。底座部分112为圆柱状,且其与驱动轴3同轴。底座部分112上开设有腰槽114,腰槽114为环绕底座部分112的外表面开设的环形槽,腰槽114所在的平面与驱动轴3相垂直。驱动钢丝 10的第二端部102设置于腰槽114中。第一咬合部分113包括三个第一咬合爪115,第一咬合爪115环绕驱动轴3旋转对称设置,各个第一咬合爪115之间共具有三个间隙。第一咬合爪115的一端与底座部分112相连接,第一咬合爪115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倾斜面116。 第一倾斜面116与底座部分112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一咬合面117和第二咬合面118,第一咬合面117和第二咬合面118分别沿驱动轴3的径向设置,第一咬合面117与第一倾斜面 116相交的边到底座部分112的距离小于第二咬合面118与第一倾斜面116相交的边到底座部分112的距离。第一倾斜面116为平面或曲面。
参见附图9至附图10所示。随动复位离合12的中心开设有圆形通孔121,圆形通孔121的截面为圆形且其半径大于或等于驱动轴3截面的正六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驱动轴3插入圆形通孔121中,随动复位离合12可在驱动轴3上沿其轴向滑动,随动复位离合 12位于前面板1内。随动复位离合12包括沿驱动轴3的轴向分布的第二咬合部分122和连接部分123。连接部分123的至少一部分可滑动的设置于前执手5上的凹槽51中,连接部分123为方轴,随动复位离合12与前执手5同轴转动。凹槽51中设置有复位弹簧13, 连接部分123通过复位弹簧13与前执手5相连接,复位弹簧13的伸缩方向与随动复位离合12的滑动方向相同,即与驱动轴3的轴向相同。第二咬合部分122包括三个第二咬合爪 124,第二咬合爪IM环绕驱动轴3旋转对称设置,各个第二咬合爪IM之间同样具有间隙。 第二咬合爪124的一端与连接部分123相连接,第二咬合爪124的另一端具有与第一倾斜面116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125,该第二倾斜面125同样既可为平面也可为曲面。第二倾斜面125与连接部分123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三咬合面1 和第四咬合面127,第三咬合面 126和第四咬合面127沿驱动轴3的径向设置,第三咬合面1 与第二倾斜面125相交的边到连接部分123的距离小于第四咬合面127与第二倾斜面125相交的边到连接部分123的距离。
当驱动控制离合11与随动复位离合12安装于驱动轴3上时,第一咬合部分113 与第二咬合部分122相靠近,且第一咬合爪115可滑动的插入第二咬合爪124的间隙中。 驱动控制离合11与随动复位离合12之间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当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二咬合面118与第四咬合面127相对,第一倾斜面116与第二倾斜面125相对。若通过前执手5正转随动复位离合12时,驱动控制离合11与随动复位离合12处于非咬合状态,第二倾斜面125沿第一倾斜面116滑动且随动复位离合12压缩复位弹簧13。当第二倾斜面125滑出第一倾斜面116时,随动复位离合12在复位弹簧13的弹性作用下向驱动控制离合11滑动回到第一相对位置,第二咬合爪1 进入其原所在的第一咬合爪115 的间隙相邻的间隙中。各个第二咬合爪1 在各个第一咬合爪115的空隙中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此时无法完成开锁动作。若反转随动复位离合12时,第二咬合面118与第四咬合面 127相贴紧,驱动控制离合11与随动复位离合12处于反咬合状态,随动复位离合12带动驱动控制离合11与驱动轴3反转而将锁芯4反锁。
在开锁时,首先使用开锁识别系统6,在开锁识别系统6识别通过的情况下,开锁识别系统6发送信号至电机8,电机8带动蜗杆9正向转动。由于驱动钢丝10的第一端部 101绕设于蜗杆9上,此时,驱动钢丝10的第一端部101随蜗杆9的转动而向附图3中的下方移动,从而使驱动钢丝10的第二端部102向附图3中的右方移动,即驱动钢丝10将竖直方向的移动转变为水平方向的移动。由于驱动钢丝10的第二端部102设置于驱动控制离合11上的腰槽114中,驱动钢丝10的第二端部102的移动带动驱动控制离合11沿驱动轴3向随动复位离合12滑动至第二相对位置,第二咬合面118与第四咬合面127相对,第一咬合面117与第三咬合面1 相对。此时,正转前执手5带动随动复位离合12正转,随动复位离合12上的第二咬合爪124的第三咬合面1 与驱动控制离合11上的第一咬合爪 115的第一咬合面117相贴紧,驱动控制离合11与随动复位离合12处于正咬合状态,继续正转前执手5,随动复位离合12带动驱动控制离合11正转,从而带动驱动轴3正转而使锁芯4开锁。开锁后,电机8反向转动,驱动钢丝10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均向其在开锁时运动方向的反方向移动,驱动钢丝10带动驱动控制离合11沿驱动轴3向远离随动控制离合的方向滑动回第一相对位置。此时,正转前执手5无法开锁。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控锁,包括前面板、后面板,所述的前面板与所述的后面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驱动轴,所述的驱动轴上设置有在其驱动下工作的锁芯,所述的前面板上设置有前执手和开锁识别系统,所述的前执手上开设有凹槽,所述的驱动轴的一端位于所述的凹槽中,所述的后面板上设置有后执手,所述的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后执手相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控锁还包括电控开锁系统,所述的电控开锁系统包括电机,所述的开锁识别系统与所述的驱动电机相连接; 蜗杆,所述的蜗杆连接于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上并与其同轴转动; 驱动钢丝,所述的驱动钢丝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端部的连接处弯曲呈螺旋状并绕设于固定在所述的前面板内的连杆上,所述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的第二端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的第一端部绕设在所述的蜗杆上;驱动控制离合,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的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的前面板内,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驱动轴同轴转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包括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分布的底座部分和第一咬合部分;所述的底座部分上开设有腰槽,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二端部设置于所述的腰槽中;所述的第一咬合部分包括多个第一咬合爪,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环绕所述的驱动轴旋转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一端与所述的底座部分相连接,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另一端具有第一倾斜面,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底座部分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一咬合面和第二咬合面,所述的第一咬合面和所述的第二咬合面分别沿所述的驱动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底座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底座部分的距离;随动复位离合,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滑动套设于所述的驱动轴上且位于所述的前面板内,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包括沿所述的驱动轴的轴向分布的第二咬合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的前执手上的凹槽中,且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与所述的前执手同轴转动,所述的连接部分通过复位弹簧与所述的前执手相连接,所述的复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的滑动方向相同;所述的第二咬合部分包括多个第二咬合爪,所述的第二咬合爪与所述的第一咬合爪的数量相同,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环绕所述的驱动轴旋转对称设置,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一端与所述的连接部分相连接, 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另一端具有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配合的第二倾斜面,所述的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的连接部分之间连接有相对的第三咬合面和第四咬合面,所述的第三咬合面和所述的第四咬合面沿所述的驱动轴的径向设置,所述的第三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距离小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交的边到所述的连接部分的距离;当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安装于所述的驱动轴上时,所述的第一咬合部分与所述的第二咬合部分相靠近,且所述的第一咬合爪可滑动的插入所述的第二咬合爪的间隙中;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之间具有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 当处于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对,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相对,当正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非咬合状态,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沿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滑动且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压缩所述的复位弹簧,当所述的第二倾斜面滑出所述的第一倾斜面时,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在所述的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向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滑动回到所述的第一相对位置,当反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反咬合状态,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驱动轴反转而将所述的锁芯反锁;当处于所述的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的第二咬合面与所述的第四咬合面相对,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三咬合面相对,当正转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时,所述的第一咬合面与所述的第三咬合面相贴紧,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与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处于正咬合状态,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带动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正转而将所述的锁芯开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底座部分为圆柱状且其与所述的驱动轴同轴,所述的腰槽为环绕所述的底座部分的外表面开设的环形槽,所述的腰槽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的驱动轴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上设置有三个所述的第一咬合爪,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上设置有三个所述的第二咬合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钢丝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的第一夹角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的第二倾斜面为相配合的平面或曲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多边形,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的驱动轴相配合的正多边通孔,所述的驱动轴插入所述的正多边通孔中,所述的随动复位离合的中心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的圆形通孔的截面为圆形且其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的驱动轴截面的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半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控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轴的截面为正六边形,所述的驱动控制离合的中心开设有正六边通孔。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控锁,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设置有可转动的驱动轴,驱动轴上设置有在其驱动下工作的锁芯,前面板上设置有前执手和开锁识别系统,前执手上开设有凹槽,驱动轴的一端位于凹槽中,后面板上设置有后执手,驱动轴的另一端与后执手相固定连接,电控锁还包括电控开锁系统,电控开锁系统包括电机、与电机输出轴相连接的蜗杆、一端与蜗杆相连接的驱动钢丝、与驱动钢丝另一端相连接的驱动控制离合、与驱动控制离合相咬合的随动复位离合。本发明通过驱动控制离合和随动复位离合即可实现开门、关门,更换升级门锁时非常便捷,且该电控锁结构精密简单、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E05B47/06GK102535980SQ20121003771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0日
发明者聂飞, 赵君 申请人:江苏群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