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开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5399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开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开门,包括门框、门板、立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横闩开合机构,门框内设有门板,门板由门板框、前门板、后门板组成,前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后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横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所述左右门板框为半圆弧形,所述前门板、后门板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左右对称设置,所述后门板上设置有立闩联锁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采用杠杆及连杆机构,使用省力安全,结构合理、可以根据需要将门板从左或右侧开启。通用性强、适用于各类家具门等领域。
【专利说明】一种双开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门体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单扇单门框双开门。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门体结构一般为单开门结构,门扇的一侧与门框铰接,门扇单向旋转开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可能存在操作不便的情况,当需要门扇从另一侧开启时,则不能同时实现;为此出现了双开门结构,现有的双开门一般为双门框结构、双门扇结构等,但其结构复杂、制作不便、安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安全省力的单扇单门框双开门。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实用新型的双开门,包括门框、门板、立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横闩开合机构。
[0006]所述门框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框两端分别设有立闩槽,左右门框中部分别设有横闩槽。
[0007]门框内设有门板,门板由门板框、前门板、后门板组成,所述门板框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板框两端分别设有立闩孔,左右门板框中部分别设有横闩孔,门板框的前后面分别设有前门板、后门板,前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后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横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
[0008]所述左右门板框外部为半圆弧形,使门板便于在门框内旋转开启。
[0009]所述前门板、后门板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左右对称设置,现以后门板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例进行结构说明:后门板的右侧由上到下依次连接设有上立闩、第一固定杆、第一连杆、转盘、第二连杆、第二固定杆、第三连杆、第三固定杆、第四固定杆、下立闩;第一固定杆、转盘、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第四固定杆分别固定设置在后门板上,均可绕各固定轴旋转;上立闩上端位于门板框上部右侧的立闩孔中,上立闩下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右端连接,第一固定杆的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一连杆上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左端连接,第一连杆下端与转盘右侧连接,第二连杆上端与转盘左侧连接,第二连杆下端与第二固定杆右端连接,第三连杆上端与第二固定杆左端连接,第三连杆下端与第三固定杆左端连接,第三固定杆右端与第四固定杆左端连接,第四固定杆的左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四固定杆右端与下立闩上端连接,第四固定杆的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下立闩下端位于门板框下部右侧的立闩孔中;当旋动转盘时,转盘推动相关各连杆及固定杆,由第一固定杆、第四固定杆同时带动上立闩、下立闩伸出或收入门板框,实现该侧门板与门框的锁定或解锁。
[0010]所述后门板上设置有立闩联锁块,当门板一侧开启后可限制另一侧门板立闩开合机构的打开动作,防止两侧立闩同时打开致使门板整体脱离门框。
[0011]所述横闩开合机构设置在后门板上,由拨盘、横闩、导向块组成,拨盘设置在后门板上,拨盘上、下部分别向左、右连接设有横R,横R分别穿过后门板两侧设置的导向块,转动拨盘可使横闩同时进入或脱离两侧门板框及门框的对应孔槽,以控制门板的旋转动作。
[001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采用杠杆及连杆机构,使用省力安全,结构合理、可以根据需要将门板从左或右侧开启。通用性强、适用于各类家具门等领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的前视图。
[0015]图3是图1的门框、门板框组合示意图。
[0016]图4是图3的门框示意图。
[0017]图5是图3的门板框示意图。
[0018]图6是图1的前门板、后门板组合示意图。
[0019]图7是图6的前门板左旋180度的示意图。
[0020]图8是图6的后门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22]参见图1、图2、图3、图6,本实用新型的双开门,包括门框1、门板、立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横闩开合机构。
[0023]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门框I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框两端分别设有立R槽5,左右门框中部分别设有横R槽3。
[0024]如图1、图2、图5、图6所示,门框I内设有门板,门板由门板框2、前门板4、后门板8组成,所述门板框2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板框两端分别设有立闩孔7,左右门板框中部分别设有横闩孔6,左右门板框2外部为半圆弧形。
[0025]如图1、图2、图6所示,门板框2的前后面分别设有前门板4、后门板8,前门板4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后门板8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横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22。
[0026]如图6、图7、图8所示,前门板4、后门板8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左右对称设置,现以后门板8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例进行结构说明:后门板8的右侧由上到下依次连接设有上立闩9、第一固定杆10、第一连杆11、转盘14、第二连杆20、第二固定杆19、第三连杆18、第三固定杆17、第四固定杆15、下立闩16 ;第一固定杆10、转盘14、第二固定杆19、第三固定杆17、第四固定杆15分别固定设置在后门板上,可绕其固定轴转动;上立闩9上端位于门板框2上部右侧的立闩孔7中,上立闩9下端与第一固定杆10的右端连接,第一固定杆10的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一连杆11上端与第一固定杆10的左端连接,第一连杆11下端与转盘14右侧连接,第二连杆20上端与转盘14左侧连接,第二连杆20下端与第二固定杆19右端连接,第三连杆18上端与第二固定杆19左端连接,第三连杆18下端与第三固定杆17左端连接,第三固定杆17右端与第四固定杆15左端连接,第四固定杆15的左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四固定杆15右端与下立闩16上端连接,第四固定杆15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下立闩16下端位于门板框2下部右侧的立闩孔7中;当旋动转盘14时,转盘14推动相关各连杆及固定杆,由第一固定杆10、第四固定杆15同时带动上立闩9、下立闩16伸出或收入门板框2,实现该侧门板与门框I的锁定或解锁。
[0027]如图2、图6、图7、图8所示,为左侧立闩开合机构关闭,右侧立闩开合机构打开的状态,此时门板可以在门框I中从右侧打开,同时后门板8上设置的立闩联锁块22限制了左侧立闩开合机构的打开动作,防止两侧立闩同时打开致使门板整体脱离门框I。
[0028]如图2、图8所示,横闩开合机构设置在后门板8上,由拨盘21、横闩12、导向块13组成,拨盘21设置在后门板8上,拨盘21上、下部分别向左、右连接设有横R 12,横R 12分别穿过后门板两侧设置的导向块13,转动拨盘21可使横闩12同时进入或脱离两侧门板框2及门框I的对应孔槽,以控制门板的旋转动作。图示位置为横闩开合机构处于开启状态,门板可在门框I内向一侧旋转打开。
[002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开门,包括门框、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框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框两端分别设有立R槽,左右门框中部分别设有横R槽;门框内设有门板,门板由门板框、前门板、后门板组成,所述门板框为框架式结构,上下门板框两端分别设有立闩孔,左右门板框中部分别设有横闩孔,门板框的前后面分别设有前门板、后门板,前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后门板上设有立闩开合机构、横闩开合机构、立闩联锁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门板框外部为半圆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门板、后门板上的立闩开合机构为左右对称设置,其中后门板上的立闩开合机构的组成为:后门板的右侧由上到下依次连接设有上立闩、第一固定杆、第一连杆、转盘、第二连杆、第二固定杆、第三连杆、第三固定杆、第四固定杆、下立闩;第一固定杆、转盘、第二固定杆、第三固定杆、第四固定杆分别固定设置在后门板上,可绕固定轴转动,上立闩上端位于门板框上部右侧的立闩孔中,上立闩下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右端连接,在该连接处的第一固定杆的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一连杆上端与第一固定杆的左端连接,第一连杆下端与转盘右侧连接,第二连杆上端与转盘左侧连接,第二连杆下端与第二固定杆右端连接,第三连杆上端与第二固定杆左端连接,第三连杆下端与第三固定杆左端连接,第三固定杆右端与第四固定杆左端连接,第四固定杆左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第四固定杆右端与下立闩上端连接,第四固定杆右端的连接孔为长腰孔,下立闩下端位于门板框下部右侧的立闩孔中;当旋动转盘时,转盘推动左右两组连杆及固定杆,由第一固定杆、第四固定杆同时带动上立闩、下立闩伸出或收入门板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板上设置有立闩联锁块,当门板一侧开启后可限制另一侧门板立闩开合机构的打开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横闩开合机构设置在后门板上,由拨盘、横闩、导向块组成,拨盘设置在后门板上,拨盘上、下部分别向左、右连接设有横闩,横闩分别穿过后门板两侧设置的导向块,转动拨盘可使横闩同时进入或脱离两侧门板框及门框的对应孔槽。
【文档编号】E06B1/52GK204252739SQ201420420439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7日
【发明者】李锘澄 申请人:李锘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