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折叠式桌/椅具有两块折叠后背面相互靠拢的面板单元,折叠桌/椅收折后占地空间小,具有方便实用的优势,现有技术方案中所涉及的折叠桌/椅在两面板单元相互靠拢的一侧设置有开合机构以实现其折叠或展开,然而该技术方案中通常需要向开合机构施加朝向面板单元背面方向一定的按压力,方可实现其打开或闭合,因此需要在面板单元的背面留有较大的空间以便设置开合机构,如此不仅会增大折叠桌/椅折叠后的厚度进而占用较大空间,而且可能会对面板单元设置开合机构的区域的结构强度构成影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折叠装置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空间且可快速开合的折叠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可折叠的面板、与所述面板相连的支撑架及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上的开合机构,所述面板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拼接的两块子面板,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面板底部且可折叠收纳设置,所述支撑架具有腿部、将所述腿部与面板相连的横梁以及固定于横梁上以供面板折叠的铰链,所述开合机构弹性连接于所述横梁并勾扣可滑动连接于所述铰链上的销轴,所述开合机构在沿所述面板的长度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运动,并带动所述销轴移动以脱离所述铰链的卡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沿所述面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具有沿面板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组,每组横梁包括转动连接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根,所述开合机构与其中一根横梁弹性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铰链包括分别与两组所述横梁对应连接的两个,每一所述铰链具有沿一转轴相对转动并连接至对应横梁上的两固定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与所述开合机构同侧设置的所述铰链的其中一个固定端上开设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限位槽,另外一个固定端上设有在折叠装置的展开状态下将所述销轴卡固于其中的缺部,所述一对限位槽沿所述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销轴的两端穿设于对应的限位槽内且可在开合机构的带动下在限位槽内前后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合机构具有滑动连接于所述其中一根横梁的操作件及弹性连接于该横梁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操作件固定连接,相对设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其中一根横梁的端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件具有主体部及位于所述主体部前端的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勾扣于所述销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件具有分置于其高度方向上两侧的操作部及固定部,所述其中一根横梁呈管状以形成有空腔,且其底壁开设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固定部限位于所述滑槽内且可沿所述滑槽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部的顶端设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且所述限位部突伸入所述空腔内并被底壁上形成所述滑槽的壁体所抵挡限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其中一根横梁的底壁还具有与所述滑槽相连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滑槽的宽度,且其长度较所述滑槽的长度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件的宽度比所述滑槽的宽度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的开合机构与铰链相卡固,且在沿横梁长度方向上的外力作用下实现其释放,便于折叠装置的开合且在厚度方向上不会增加产品尺寸,以利于节省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折叠装置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折叠装置的支撑架的立体组装图。
图4是图3所示折叠装置的支撑架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7是图4所示支撑架的开合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结构中开合机构移动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5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折叠装置的腿部收折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折叠装置将面板移除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折叠装置的完全折叠状态图。
图13是图12所示折叠装置的支撑架的折叠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100的较佳实施方式,所述折叠装置100可为折叠式桌/椅。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100包括可折叠的面板1、与所述面板1相连的支撑架2及连接于所述支撑架2上的开合机构3。
请参图1及图2所示,所述面板1用于使用者乘坐或放置物品,其包括沿其长度方向拼接的两块子面板11、12,两块子面板11、12的背面可相互靠拢以实现收折。
请参图3及图4所示,所述支撑架2位于所述面板1底部且可折叠收纳设置,所述支撑架2具有相对设置的一对腿部21、将所述腿部21与对应子面板相连的横梁22以及固定于横梁22上以供面板1折叠的铰链23。
每一所述腿部21具有一对立腿211、将所述立腿211的顶端相连的连接杆212及将所述立腿211的底端相连的连接腿213,所述连接杆21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连接于所述横梁22上,在完全展开(使用)状态下,所述连接腿213支撑于承载面(例如地面等)上,所述立腿211站立设置于所述连接腿213上。
所述支撑架2还具有一对固定杆24及分别将固定杆24与对应腿部21相连的支撑杆25,所述固定杆2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横梁22固定连接。请参图10及图11所示,在腿部21的收折状态下,所述立腿211及支撑杆25转动至收纳于所述横梁22之间,所述连接腿213转动至抵靠于所述横梁22的底壁221。在两块子面板11、12相互靠拢至完全折叠状态时(如图13所示),两侧的连接杆212前后错开排布;同时,两侧的所述连接腿213折叠至相互靠拢,并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如此形成非对称式的错位收合,避免连接腿213收折后产生干涉。
所述横梁22沿所述面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具有沿面板1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组,每组横梁22包括转动连接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根,所述开合机构3与其中一根横梁22弹性相连。如此,在承重的面板1底部设置分列于其宽度方向上两侧的两组横梁22,可有效增加面板1的可承受重量。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横梁22中的两根横梁具有不同的长度,以利于连接杆212及连接腿213的错位收折。
所述其中一根横梁22呈管状以形成有空腔220,且其底壁221开设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滑槽223,所述滑槽223与所述空腔220相连通。所述其中一根横梁22的底壁221还具有与所述滑槽223相连的安装槽224,所述安装槽224的宽度大于所述滑槽223的宽度,且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224的长度较所述滑槽223的长度短。
请参图4至图9所示,所述铰链23包括分别与两组所述横梁22对应连接的两个,每一所述铰链23具有沿一转轴230相对转动并连接至对应横梁22上的两固定端231、232。其中,与所述开合机构3同侧设置的所述铰链23的其中一个固定端231上开设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一对限位槽2312,另外一个固定端232上设有一缺部2321,所述缺部2321位于所述固定端232上邻近开合机构3的一侧。
所述一对限位槽2312沿所述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销轴4的两端穿设于对应的限位槽2312内且可在开合机构3的带动下在限位槽2312内前后滑动。
请参照图5至图9并结合图13所示,所述开合机构3弹性连接于所述横梁22并勾扣可滑动连接于所述铰链上的销轴4,在折叠装置100的展开状态下所述缺部2321将所述销轴4卡固于其中,以防止两子面板11、12相互折叠;在受到沿所述面板1的长度方向的外力作用下,所述开合机构3向后运动并带动所述销轴4移动以退离所述缺部2321,进而脱离所述铰链2的卡固,进而使得所述子面板11、12可相向转动至折叠状态。如此设置,便于折叠装置100的开合且在厚度方向上不会增加产品尺寸,以利于节省空间。
所述开合机构3具有滑动连接于所述其中一根横梁的操作件31及弹性连接于该横梁的弹性件32,所述弹性件32的一端与所述操作件31固定连接,相对设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其中一根横梁22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2为沿所述长度方向伸缩的弹簧,且弹簧的一端勾住横梁22前端部设置的凹槽225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弹性回复元件。
所述操作件31具有主体部311及位于所述主体部311前端的卡扣部312,所述卡扣部312勾扣于所述销轴4。
所述操作件31还具有分置于其高度方向上两侧的操作部313及固定部314,所述固定部314限位于所述滑槽223内且可沿所述滑槽223滑动。
所述固定部314的顶端设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限位部3141,所述限位部3141的宽度大于所述滑槽223的宽度,且所述限位部3141自所述安装槽224内插入所述空腔220内,并向后移动至所述滑槽223的对应区域,以被底壁221上形成所述滑槽223的壁体所抵挡限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2的宽度比所述滑槽223的宽度小,在操作件31受到向后的外力时,所述滑槽223可对所述弹性件32提供一定的伸缩空间。
所述折叠装置100还具有设置于其中一子面板底部的夹持件5,所述夹持件5设置于所述面板1底部的一侧,且所述夹持件5的顶端与面板1底部相连,底端具有向下开口的夹爪51,以在完全折叠状态下夹持所述面板1底部的另一侧的连接杆212,以防止支撑架2及面板1展开。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