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安全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防范保证安全的挂锁。
目前使用的各类挂锁,其构造一般都由锁鼻、外壳和控制装置所组成,控制装置藏于外壳之中。这类挂锁中以铸造外壳弹子锁较为普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在于①锁鼻为开口半圆长形构件,且绝大部分裸露在外壳外部,挂锁后在锁鼻及与其它构件之间均有较大的空间位置,很容易对锁鼻采取以铁棍穿入扭、拧、撬甚至锯等破坏手段;②锁鼻与外壳、控制装置的连接强度较弱,锁鼻的一端与外壳呈可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锁鼻上的局部凹槽与控制装置的舌形控制件连接锁定,连接强度低,容易受力破坏;③控制装置中通常为钥匙或暗码单种控制结构,较为简单、安全性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不易破坏、安全可靠的挂锁产品,适应市场需要。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锁鼻制成开口圆环形构件,并暗藏于外壳之中,控制装置中的控制件以其宽度与锁鼻开口配合进行锁定,并在外壳中有供锁鼻安装的凹槽及防止其脱出的中心凸台结构。
图1钥匙、暗码型安全锁外观图。
图2钥匙、暗码型安全锁A-A剖视图图3钥匙、暗码型安全锁B-B剖视图图4钥匙、暗码弹子型安全锁示意图图5钥匙型安全锁示意图图6钥匙弹子型安全锁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述。
图中(1)环型锁鼻;(2)锁座;(3)锁盖;(4)钥匙;(5)制动件;(6)压簧;(7)沉头螺钉;(8)主轴;(9)表盘;(10)座;(11)止动垫圈;(12)(13)沉头铆钉;(14)暗码盘;(15)拨盘;(16)弹簧;(17)销钉;(18)中心凸台。
挂锁的外壳由锁座(2)和锁盖(3)组成,采用铸造成型,或铁板并制而成。它是外形至少一端为圆弧状、内部有供锁鼻安装的凹槽及防止其脱出的中心凸台的构件。锁鼻、控制装置装入后,锁座、锁盖两者以沉头铆钉(12)(13)从多处铆牢、密封固定连接。端部圆弧状在于使锁鼻适当外露,便于转动锁鼻,保证锁定,开启。这样锁鼻绝大部分被外壳所包容,暗藏于铸造外壳之中,周围几乎没有什么空间位置,利用外壳保护锁鼻,内部的中心凸台(18)随锁座一起铸出,装配时锁鼻套于其上,锁鼻只可沿它转动,锁盖装好后,锁鼻是不能取出的,十分牢固。在外壳圆弧状的中部开有方形凹槽供门鼻伸入,锁鼻与门鼻连接用。
锁鼻(1)是一开口环形构件,开口供控制装置中的控制件(5)沿其宽度方向整个镶入开口中,对锁鼻进行限位、锁定;控制件退出开口,锁鼻方可转动,即开启状态。锁鼻的下半部全暗藏于外壳之中,上半部的局部呈月牙状露于外壳外部。
控制装置中的控制件(5)是宽度与环形锁鼻(1)的开口长度配合一致的块状构件,它沿宽度方向可整个镶入锁鼻开口中,对锁鼻进行限位。
当控制装置中采用弹子式结构时,如图4、6所示的实施例,弹子安装口位于锁鼻环的内侧的锁座处,即锁座上部的方形凹槽处。锁上以后,使门鼻,锁鼻正好挡住弹子的铅堵部分,十分隐蔽,不易撬挖。
图2、图4是控制装置采用钥匙、暗码双重结构的实施例。形成钥匙、暗码装置双重自锁、互锁,按照设定不同的控制程序,提高锁头的不重复率,增加排列组合数。锁定时,制动件(5)被暗码盘(14)、拨盘(15)及弹簧(16)支承,而镶入锁鼻(1)的开口中;开启时,先转动暗码装置对出所设定的号码,此时暗码盘、拨盘处在特定的一致位置,制动件受钥匙转动一定角度的外力作用使制动件从锁鼻的开口中脱出。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挂锁具有如下优点1.安全可靠,控制件大面积制动,环形锁鼻加上外壳保护,无法着力,致使撬、砸、挖、锯等破坏手段都不太容易实现。
2.构造简单,容易制造,采取钥匙、暗码双重控制,不易失效。也可采用钥匙或暗码单种控制,多种多样。
权利要求1.一种涉及安全防范的挂锁,它包括锁鼻、外壳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的锁鼻(1)是一开口圆环形构件,锁鼻基本被暗藏于外壳之中,控制装置中的控制件(5)宽度与锁鼻的开口长度配合一致,外壳中有供锁鼻安装的凹槽及防止其脱出的中心凸台结构(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锁,其特征在于外壳是由锁座(2)和锁盖(3)所组成,锁鼻、控制装置装入后,锁座、锁盖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中采用弹子结构时,弹子安装口位于锁鼻环内侧的外壳处。
4.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挂锁,其特征在于控制装置中采用钥匙、暗码双重控制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防范保证安全的挂锁。它主要将锁鼻制成开口圆环形构件,并暗藏于外壳之中。控制装置中的控制件以其宽度与锁鼻开口配合锁定,并在外壳中有供锁鼻安装的凹槽及防止其脱出的中心凸台结构,它使用安全可靠,采用大面积制动,不易被破坏;构造简单,容易制造,采取钥匙,暗码双重控制。
文档编号E05B37/00GK2038134SQ8820060
公开日1989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88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1988年1月15日
发明者满玉华 申请人:满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