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行车防盗报警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自行车防盗锁技术,尤其是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自行车防盗报警锁。
现有的自行车防盗锁,虽然品种繁多,结构形式多样化,且具有一定的防撬功能,但缺乏报警功能,当小偷将整车扛走时,车主人或旁人难以查觉。对于普通的自行车防盗报警器(品种也不少),虽有报警功能,但与机械锁不是一体,用户须分别安装防盗锁再加装报警器,显得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既具有防撬功能,又具有报警功能的自行车防盗报警锁,使得报警器与防盗锁有机结合制成一体,安装使用方便,且报警效果好,让窃贼只能望车兴叹。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机械部分是利用现有的插杆式结构的防盗锁为基础,它包括U型锁架、锁体、锁芯、可折式插杆(也称锁杆)和锁壳构成,其特征是在锁壳内腔设有一个报警器,该报警器是由振动传感器,延时电路(延时器)、逻辑开关(控制)电路、报警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以及配有微动开关K的电源等部分构成。其中振动传感器与逻辑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接,逻辑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电路(1C)的输入端相接,报警电路(1C)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相接,功率放大电路的放大信号又通过扬声器发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将报警装置与防盗锁有机密切配合,其微型报警器藏于防盗锁之中,当自行车上锁时,报警器的电源自动接通,装置进入警戒状态,此时若有人推动车子或企图撬开车锁、藏于锁内的报警器即会发出刺耳的报警声,如偷车人弃车而逃、报警器将继续发声10—15秒后停止,装置又恢复警戒状态,其插杆可选择在报警档和非报警档的双档结构,使本实用新型报警及时、效果好,还具有安装使用皆灵活方便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报警器的电路方框图;图2是报警器的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械锁部分的装配示意图;图4是
图1A—A方向的剖视图;图5锁壳上插杆通道(口)制呈双档沟槽的示意图;其中1是振动传感器,2延时器,3逻辑开关电路,4报警电路,5功率放大电路,7电源(电池),8扬声器,9微动开关K(又称锁控开关),10U型锁架,11锁体,12锁芯,13弹簧,14可折式插杆(或锁杆),14—1定位圆柱档销,15前后段插杆的连接销,16锁壳,17挡销,18插杆头(或称锁杆头),19(扬声器)喇叭座,20电路板腔,21电源腔,22微动开关座,23开关K的压板,24横向沟槽,25竖向沟槽。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在具体设计制造时,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一、在折式插杆14上嵌设有一个与插杆联动的挡销17,它可与装在锁腔内的微动开关K的压板23相碰触(相当于一个行程开关),从而接通或关断电源使报警器得电处于警戒状态或失电停止工作(见图3和图4)二、在锁壳中的插杆通道上设有用作报警档与非报警档的双沟槽结构(见图5),这样在无人值守时可设置横向的报警档位置,在有人值守或安全场地放置车辆时,可设置在竖向的非报警档位置,从而方便了车主人的使用。
三、见图2的电路原理图,其中的逻辑开关电路(也称逻辑控制器)可以由CMOS与非门F1、F2、F3三个反相器组成(逻辑控制器),CMOS的型号可用CD4093、4011、4069等型号,(包括施密特触发器等)。
四、上述的逻辑开关电路中反相器的与非门F1的输入端通过耦合电容C1与振动传感器MK相接,F1的输出端[10]通过二级管D1和电阻R4与F2的输入端相接,F2的输出端[11]分别与组成报警电路(IC)即四声片CW9561的输入端(正极)及F3的输入端[5、6]相接,F3的输出端[4]又通过二极管D2与F1的输入端相接。
五、所述的延时电路是由电阻R4及R5和电容C2组成,其中起适当延时报警用的充电电阻R4串接在F1与F2之间,作为放电电阻的R5与C2并接后,其一端与F2的输入端[12、13]相接,另一端(通过微动开关K)电源E的正极VDD相接。
六、其中的报警电路可用四声片CW9561或CW9562等报警IC组成,其输入端(+极)与F2的输出端[11]相接,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6与功率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
七、其中的功率放大电路可采用常规的放大电路,本实用新型的功率放大电路是由三极管Q1与Q2组成(构成达林顿放大器),其放大后的信号又是通过变压器T阻抗变换后推动扬声器Y发出报警声。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自行车在行驶中因车锁已打开与插杆(锁杆)联动的微动开关K断开,藏于锁内的报警器得不到电而停止工作;停车时将车锁锁上,插杆将开关K闭合,报警器得电处于警戒状态。
这时如有人推动自行车或是企图撬开车锁,振动传感器MK两端电平发生变化,从而引起M点电位升高,由CMOS与非门组成的反相器F1的输出端电平降低使C2通过R4充电;从而与C2负极相连的反相器F2的输入端电位下降,当达到F2翻转阈值时,F2输出端由原来低电平翻转为高电平,触发四声片CW9561发出警报信号,经R6送入三极管Q1与Q2组成的达林顿放大器放大后送到变压器T,经过变压器T阻抗变换后推动扬声器Y发出锐耳的报警声,同时当F2输出端翻转为高电平时,反相器F3输出变为低电平,M点拉到低电平,使M点在报警时电平不发生变化,这时C2将通过R5放电,N点电位逐渐上升,达到F2翻转电平时,F2输出端又回到低电平,R4是为了使报警器有适当的延时以防止误报,R5为C2的放电电阻,R5值大小决定连续报警时间的长短,一般调整在10—15秒可节约电耗。
本实用新型防盗报警锁设有两档让用户选择当自行车有专人看管或车主在场,可将插杆头18旋在竖向沟槽方向(OFF)锁上,此时报警器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关断状态,防盗锁不报警;若须报警只要将插杆头旋90°对准横向沟槽方向(ON)锁上,这时报警器的微动开关K闭合,自行车处于警戒状态。本防盗锁报警器静态功耗只有1—2μA,报警时耗电约60—75μA,报警声级大于80dB,所以用一块9V迭层电池可连续使用半年至一年。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报警功能的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机械部分是插杆式结构的防盗锁,它包括U型锁架、锁体、锁芯、可折式插杆和锁壳构成,其特征是在锁壳内腔设有一个报警器,该报警器是由振动传感器、延时电路、逻辑开关电路、报警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以及配有微动开关K的电源部分构成,其中振动传感器与逻辑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接,逻辑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报警电路(IC)的输入端相接,报警电路(IC)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相接,功率放大电路的放大信号通过扬声器发出报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在折式插杆上嵌设有一个与插杆联动的挡销,它可与装在锁腔内的微动开关K的压板相碰触,从而接通或关断电源使报警器得电处于警戒状态或失电停止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在锁壳中的插杆通道上设有用作报警档与非报警档的双沟槽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逻辑开关电路可以由CMOS与非门F1、F2、F3三个反相器组成,CMOS的型号可用CD4093、4011、406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逻辑开关电路中反相器F1的输入端通过耦合电容C1与振动传感器MK相接,F1的输出端通过二级管D1和电阻R4与F2的输入端相接,F2的输出端分别与组成报警电路(IC)即四声片CW9561输入端及F3的输入端相接,F3的输出端又通过二极管D2与F1的输入端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所述的延时电路是由电阻R4及R5和电容C2组成,其中起延时报警用的充电电阻R4串接在F1与F2之间,作为放电电阻的R5与C2并接后,其一端与F2的输入端相接,另一端通过微动开关K与电源E的正极VDD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所述的报警电路可用四声片CW9561组成,其输入端是与F2的输出端相接,其输出端通过电阻R6与功率放大电路中的三极管Q1的基极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盗报警锁,其特征是所述的功率放大电路是由三极管Q1与Q2组成,其放大后的信号又是通过变压器T阻抗变换后推动扬声器Y发出报警声。
专利摘要自行车防盗报警锁,其特点是锁壳内腔设有一报警器;该报警器由振动传感器、延时电路、逻辑开关电路、报警电路、功放电路和微动开关、电源等构成,其中振动传感器与逻辑开关电路的输入端相接,其输出端信号与报警电路的输入端相接,输出的报警信号又经功放电路放大后推动扬声器发出报警声。本实用新型将报警器与锁体有机配合制成一体,车子上锁时,可选择报警挡将电源接通进入警戒状态、也可选择非报警挡,报警及时效果好,具有安装使用皆灵活方便的特点。
文档编号E05B45/00GK2225524SQ9524370
公开日1996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1995年3月28日
发明者徐道坤, 刘人寿, 徐道云, 唐庆光 申请人:福建华强特种器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