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双锁芯弹子锁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弹子锁头,特别是一种可防止各种万能开锁工具开启的具有两个锁芯的弹子锁头。
本发明创造是本人的中国专利申请97237397号的改进,97237397号专利申请虽然能够彻底地防止各种万能开锁工具开启,但存在着结构还不够简化,加工工序多,制作成本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彻底地防止各种万能开锁工具,又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特点的拥有两个锁芯的弹子锁头。
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它包括锁体(1)和锁芯;其特点是锁芯由前锁芯(2)和后锁芯(3)构成。
上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中,所述的前锁芯(2)和后锁芯(3)的内部构造可与现有的弹子锁的构造相同。
前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中,所述的锁体(1)的锁筒内壁的尾部可有一台阶(4)。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的是内部构造与现有的弹子锁的构造相同的前后两个锁芯,它利用两个锁芯的相互制约关系,既能够彻底地防止各种万能开锁工具,又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用锁的场合。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附图2为前锁芯(2)的构造示意图;附图3为后锁芯(3)的构造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构成它包括锁体(1)和锁芯;其特点是锁芯由前锁芯(2)和后锁芯(3)构成。
上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中,所述的前锁芯(2)和后锁芯(3)的内部构造可与现有的弹子锁的构造相同。
前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中,所述的锁体(1)的锁筒内壁的尾部可有一台阶(4)。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除述及部分外,其他部分的构造与现有的普通弹子锁头相同。普通的弹子锁头都是由锁体、锁芯两部分构成,锁体和锁芯上有由多对锁芯弹子、锁芯弹子孔、锁体弹子、锁体弹子孔及锁体弹簧构成的弹子组所组成。弹子组可以是一组,也可以是多组,如有4组弹子的十字锁,每组可以有多对弹子。为了清晰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附图中省略了锁芯弹子、锁芯弹子孔、锁体弹子、锁体弹子孔及锁体弹簧。本实用新型从外形上看,就是一个现有的普通弹子锁头。它相当于把普通弹子锁头的锁芯截为两段,即得到前锁芯(2)和后锁芯(3)。只有前锁芯(2)和后锁芯(3)都被开启,本实用新型才会被开启。
弹子锁头的形式很多,但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即关锁时,锁体弹子在锁体弹簧的作用下嵌入锁芯弹子孔中,使锁芯不能自由转动。开启锁时,将钥匙插入锁芯,钥匙齿顶起锁芯弹子,由锁芯弹子把嵌入锁芯弹子孔的锁体弹子恰好顶出锁芯,再旋动钥匙便可带动锁芯转动,使锁打开。
万能开锁工具是利用弹子和弹子孔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先对锁芯施加一扭力,使每对弹子的孔口产生一定错位,并使锁芯弹子和锁体弹子产生一定的倾斜,然后对各个锁芯弹子逐个压下,使被扭斜的锁体弹子退出锁芯弹子孔,压力释放时,由于锁体弹簧的作用,锁体弹子将恢复正常状态并向锁芯方向弹起,而此时由于孔口产生的错位,锁体弹子被锁芯弹子孔口顶住,形成自锁。当锁体弹子逐个退出锁芯弹子孔并被自锁,施加的扭力则转动锁芯,将锁打开。也就是说使用万能开锁工具开锁时,必须先对锁芯施加一扭力,然后再对各个锁芯弹子施加压力,才能开启锁头。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前锁芯(2)和后锁芯(3)两个锁芯,如果先处理前锁芯(2),即使前锁芯(2)被开启,由于前锁芯(2)的转动,使得后锁芯(3)的钥匙孔被前锁芯(2)挡住,无法处理和开启后锁芯(3)。如果先处理后锁芯(3),由于无法越过前锁芯(2)对后锁芯(3)施加扭力,使后锁芯(3)转动,因此也无法处理和开启后锁芯(3)。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除原配钥匙外,杜绝了其它任何工具开启的可能性。锁体(1)的锁筒内壁尾部的台阶(4)是为了用一种简便的方式卡住后锁芯(4),以免其从锁体(1)中脱落。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锁芯,已经可以达到杜绝其它任何工具开启的目的。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把锁芯扩展到两个以上的做法,防开效果并不能增加,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抄袭和侵犯。
权利要求1.一种双锁芯弹子锁头,它的构成包括锁体(1)和锁芯;其特征在于锁芯由前锁芯(2)和后锁芯(3)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锁芯(2)和后锁芯(3)的内部构造与现有的弹子锁的构造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锁芯弹子锁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体的锁筒内壁的尾部有一台阶(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锁芯弹子锁头,它包括锁体(1)和锁芯;其特点是:锁芯由前锁芯(2)和后锁芯(3)构成。前锁芯(2)和后锁芯(3)的内部构造可与现有的弹子锁的构造相同。它利用两个锁芯的相互制约关系,既能够彻底地防止各种万能开锁工具,又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用锁的场合。
文档编号E05B59/00GK2325479SQ97237678
公开日1999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1997年9月4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4日
发明者潘万发, 孙关生 申请人:潘万发, 孙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