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铁架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9904阅读:20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铁架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结构,属于日常生活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折叠铁架床。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很多生活用品亦需要具有多样的调整功能,尤其是对于空间有限的居室中,床会占据主要的空间,因此具有使用方便、节省收纳空间的折叠铁架床常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备用的物品。
[0003]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铁架床是由上下两框架体组成,两框架体之间通过支撑杆连接,床架在使用时,直接在其上放置床垫即可。而对于可收折的铁质床架,其上下框架体分别由两可收折的左右两支架组构成,上下两框体也通过枢设的支撑杆连接支撑,展开床架直接在其上放置床垫,折收时可将床架对折收叠起来,方便收藏运输。这样的床架结构由固定的框架组形成展开放置于地面上架设床垫或者床板,由于没有床支脚,床的高度较低,无法利用床底的空间,也不利于床底部的清扫。
[0004]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现有折叠铁架床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宄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利用床底空间,便于打扫床底的折叠铁架床。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折叠铁架床,包括左右各一个单元床架组,两单元床架组通过两连接件进行枢接,每一单元床架组包括一上框架、一下框架,及四支脚;上框架、下框架分别包括两横杆及设于两横杆之间的两纵杆;四支脚分别连接上框架及下框架的横杆,形成对各单元床架组的稳定支撑,各支脚的顶端是枢接于上框架的横杆内侧,各支脚上枢接下框架的横杆,支脚与上框架之间设置上限位块,支脚与下框架之间设置下限位块,上限位块、下限位块是设于该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每一连接件包括枢接两上框架的上连接片及枢接两下框架的下连接片,上连接片的长度大于下连接片的长度。
[0008]所述两上连接片的一端是分别枢接于两上框架的横杆相对端,两上连接片的另一端相互枢接,两下连接片的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下框架的横杆相对端,两下连接片的另一端相互枢接,各上连接片及各下连接片均呈倾斜向下设置。
[0009]所述上框架对应各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处设置所述上限位块,各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于下框架的横杆上方设有所述下限位块。
[0010]所述下框架的两横杆及两纵杆构成下框架的外杆,该下框架还包括设于外杆内的多根内杆;
[0011]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是横向连接该下框架的两纵杆。
[0012]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是纵向连接该下框架的两横杆。
[0013]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纵横交错的连接该下框架的两横杆及两纵杆。
[0014]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折叠铁架床在展开使用时,由于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是通过支脚连接,相较于现有折叠铁架床的下框架直接置放于地上,本实用新型折叠铁架床的高度更高,适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且支脚的高度可根据需要定制;通过在支脚上设置下框架,使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形成置物空间,用户可于该置物空间内置放物品,有效利用床底部的空间,增加该折叠铁架床的使用功能;且下框架的设置方便用户在给该折叠铁架床罩设床笠时,供床笠的缩口定位,并且下框体的纵杆可撑开床笠,使床笠的边缘更为平整,增加该折叠床的美观;而下框架下的空间由于被支脚撑起,因此可方便用户清扫床底,置于置物空间内的物品在床笠的罩设下可避免沾染过多的灰尘。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铁架床,包括左右各一个单元床架组1,两单元床架组I在中部通过连接件2进行枢接。其中,各单元床架组I包括上框架11、下框架12及支脚13。
[0019]上框架11包括两横杆111及设于两横杆111之间的两纵杆112,该两横杆111及两纵杆112构成该上框架11的外杆,上框架11还可包括设于外杆内呈纵横交错的纵梁杆113及横梁杆114,纵梁杆及横梁杆可增强上框架11对上方床垫或者床板的支撑力度。
[0020]下框架12同样包括构成外杆的两横杆121及设于两横杆之间的两纵杆122,该下框架12还包括设于外杆内的内杆123,该内杆123可横向连接两纵杆122或纵向连接两横杆121,也可呈纵横交错的连接两横杆121及两纵杆122。
[0021]支脚13连接上框架11及下框架12并支撑该折叠铁架床的床面。每一单元床架组I包括四根支脚13,各支脚13分别连接两横杆111、121,并设于两横杆111、121的两端,形成对各单元床架组I的稳定支撑,各支脚13的顶端是枢接于上框架11的横杆111内侧,下框架12的横杆121对应枢接在各支脚13上,支脚13的底部直接靠在地面,上框架11对应各支脚13远离连接件2的一侧处设置一上限位块113,各支脚13远离连接件2的一侧于下框架12的横杆121上方设有一下限位块131,上限位块113及下限位块131的设置对支脚13起到限位作用,为了避免各支脚13往外转动。
[0022]配合图2所示,连接件2包括设置于两上框架11相互连接的一端横杆111上的上连接片21,以及设置于下框架12相互连接的一端横杆上的下连接片22,且上连接片21的长度大于下连接片22的长度,两上连接片21、两下连接片均呈倾斜向下设置。上连接片21的一端枢接于上框架I的横杆上,另一端设有一枢孔,下连接片22的一端枢接于下框架的横杆上,另一端设有一枢孔,两上框架11分别通过设于连接端的上连接片21的枢接孔相互枢接;两下框架12分别通过设于连接端的两下连接片22的枢接孔相互枢接。
[00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铁架床在展开时,两上框架11横杆111的相对端分别枢接上连接片21的一端,两上连接片21的另一端相互枢接,而两下框架12的横杆121相对端分别枢接下连接片22的一端,两下连接片22的另一端相互枢接。而收折时,将各单元床架组I分别收折,将支脚13往限位块113、132的反方向扳动,即将各支脚13往工型连接件2的方向扳动,使各单元床架组I的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叠靠在一起,之后再通过连接件2将两单元床架组收靠在一起,即完成该折叠铁架床的收折。
[0024]本实用新型在展开使用时,由于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是通过支脚13连接,因此支脚13的高度可根据需要设定,设于支脚13上的下框架12,于外杆的横杆121及纵杆122内设置内杆123,使上框架11与下框架12之间形成置物空间,用户可于该置物空间内置放物品,有效利用床底部的空间,增加该折叠铁架床的使用功能;下框架2的设置方便用户在给该折叠铁架床罩设床笠时,供床笠的缩口定位,且下框体12的纵杆122可撑开床笠,使床笠的边缘更为平整,增加该折叠床的美观;而下框架12下的空间由于被支脚13撑起,因此可方便用户对打扫床底空间,置于置物空间内的物品在床笠的罩设下可避免沾染过多的灰尘。
[0025]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一种折叠铁架床,包括左右各一个单元床架组,其特征在于:两单元床架组通过两连接件进行枢接,每一单元床架组包括一上框架、一下框架,及四支脚;上框架、下框架分别包括两横杆及设于两横杆之间的两纵杆;四支脚分别连接上框架及下框架的横杆,形成对各单元床架组的稳定支撑,各支脚的顶端是枢接于上框架的横杆内侧,各支脚上枢接下框架的横杆,支脚与上框架之间设置上限位块,支脚与下框架之间设置下限位块,上限位块、下限位块是设于该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每一连接件包括枢接两上框架的上连接片及枢接两下框架的下连接片,上连接片的长度大于下连接片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上连接片的一端是分别枢接于两上框架的横杆相对端,两上连接片的另一端相互枢接,两下连接片的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下框架的横杆相对端,两下连接片的另一端相互枢接,各上连接片及各下连接片均呈倾斜向下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架对应各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处设置所述上限位块,各支脚远离连接件的一侧于下框架的横杆上方设有所述下限位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的两横杆及两纵杆构成下框架的外杆,该下框架还包括设于外杆内的多根内杆;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是横向连接该下框架的两纵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是纵向连接该下框架的两横杆。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折叠铁架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架的多根内杆纵横交错的连接该下框架的两横杆及两纵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铁架床,包括左右各一个单元床架组,两单元床架组通过两连接件进行枢接,每一单元床架组包括一上框架、一下框架,及四支脚;下框架的两横杆及两纵杆构成下框架的外杆,该下框架还包括设于外杆内的多根内杆;四支脚分别连接上框架及下框架的横杆,形成对该单元床架组的稳定支撑,两连接件连接左右单元床架组。借此,用户可于该下框架的内杆上置放物品,有效利用床底部的空间,并通过床笠罩上框架及下框架,设使该折叠床更为美观,下框架下的空间由于被支脚撑起,因此可方便用户清扫床底,置于置物空间内的物品在床笠的罩设下可避免沾染过多的灰尘。
【IPC分类】A47C19-12, A47C19-00
【公开号】CN204599925
【申请号】CN201520274199
【发明人】崔宽峻
【申请人】革新(厦门)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