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自动门窗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具有闭合时门窗扇位于同一平面、开启时可以进行错位的半自动门窗扇,同时通过使得门窗扇左右形状相同,在闭合上锁时可不必考虑左右位置,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可大大提升美观性与实用性。本装置包括:门窗扇、底部滑轨部和顶部滑轨部。底部滑轨部包括:圆形转盘部和一对U型滑轨。圆形转盘部包括:圆形转盘本体、一对相互平行的玄轨、一对限位装置和一对耳形轨。顶部滑轨部包括:滑道、联动装置和连接装置。门窗扇还包括:导轮和导槽。
【专利说明】
一种半自动门窗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半自动门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通过联动装置等机械机构等简单结构实现简便、轻松快捷的错位移动的半自动门窗。
【背景技术】
[0002]现行的门扇、柜门和窗户,以平开和推拉两种开启方式居多。前者需要占据较大空间,无法满足狭窄走廊、过道等处的使用,而后者又因为门扇关闭后不在一个平面,无法实现在感观上的门窗扇上雕花的连续性,降低了美观性。还有,由于门窗左右结构不同,上锁时需要考虑门窗的左右位置。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闭合时位于同一平面、开启时可以进行错位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同时使门左右形状相同,在闭合上锁时可不必考虑左右位置,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可大大提升美观性与实用性。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自动门窗装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门窗扇,水平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两门窗扇可闭合成一平面;底部滑轨部,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扇的滑动;以及,顶部滑轨部,支撑门窗扇的稳定,并使两门窗扇联动。其中,底部滑轨部包括:圆形转盘部,位于滑轨部中间,可自由旋转,控制门窗扇的滑动方向和轨迹;以及,一对U型滑轨,对称设置于圆形转盘两侧,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运行轨迹。圆形转盘部,包括:圆形转盘本体,可自由旋转;一对玄轨,分别设置在圆形转盘本体上,其相互平行;一对限位装置,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一对耳形轨,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为小于半圆的弧形;且,玄轨的间距与U型滑轨等宽。顶部滑轨部包括:滑道,支撑门窗扇上部并引导门窗扇上部中间位置的运行轨迹;联动装置,设置于滑道中,在对称位置设置两组连接装置,用于门窗扇的联动;以及,连接装置,连接联动装置与门窗扇的上部中间位置。门窗扇包括:导轮,位于门窗扇底部两端,每一扇门窗扇设置有两个,引导门窗扇沿底部滑轨移动并支撑门窗扇重量;导槽,设置于门窗扇底面,与圆形转盘上的限位装置配合控制门窗扇运行轨迹。
[000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半自动门窗装置,除门窗扇以外都是耐磨材料制成的,且耐磨材料是不锈钢。
[000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门窗扇的平行四边形断面锐角的角度为45°。
[000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联动装置可是绳索,也可是链条。
[0008]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因为半自动门窗装置包括:水平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两门窗扇可闭合成一平面的门窗扇;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扇的滑动的底部滑轨部;以及,支撑门窗扇的稳定,并使两门窗扇联动的顶部滑轨部。而且,底部滑轨部包括:位于滑轨部中间,可自由旋转,控制门窗扇的滑动方向和轨迹的圆形转盘部;以及,对称设置于圆形转盘两侧,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运行轨迹的一对U型滑轨。圆形转盘部又包括:可自由旋转的圆形转盘本体;分别设置在圆形转盘本体上,其相互平行的一对玄轨;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的一对限位装置;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为小于半圆的弧形的一对耳形轨;且,玄轨的间距与U型滑轨等宽。顶部滑轨部包括:支撑门窗扇上部并引导门窗扇上部中间位置的运行轨迹的滑道;设置于滑道中,在对称位置设置两组连接装置,用于门窗扇的联动的联动装置;以及,连接联动装置与门窗扇的上部中间位置的连接装置。门窗扇包括:位于门窗扇底部两端,每一扇门窗扇设置有两个,引导门窗扇沿底部滑轨移动并支撑门窗扇重量的导轮;设置于门窗扇底面,与圆形转盘部上的限位装置配合控制门窗扇运行轨迹的导槽,所以,本实用新型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具有闭合时门窗扇位于同一平面、开启时可以进行错位的半自动门窗,同时通过使得门窗扇左右形状相同,在闭合上锁时可不必考虑左右位置,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可大大提升美观性与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门窗装置100的立体图;
[001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底部滑轨部20的示意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圆形转盘部21的示意图;
[0013]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顶部滑轨部30的示意图;以及
[001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圆形转盘部21与门窗扇11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半自动门窗装置作具体阐述。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门窗装置100的立体图。
[0017]如图1所示,半自动门窗装置100包括:水平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两扇可闭合成一平面的一对门窗扇11;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扇的滑动的底部滑轨部20;以及,支撑门窗扇的稳定,并使两门窗扇联动的顶部滑轨部30。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底部滑轨部20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圆形转盘部21的示意图。
[0019]如图2、图3所示,底部滑轨部20包括:圆形转盘部21,位于底部滑轨部20的中间,可自由旋转,控制一对门窗扇11的滑动方向和轨迹;以及,一对U型滑轨22,对称设置于圆形转盘部21两侧,支撑门窗扇重量并控制门窗运行轨迹。圆形转盘部21包括:可自由旋转的圆形转盘本体;分别设置在圆形转盘本体上且其相互平行的一对玄轨23;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的一对限位装置25;分别设置在玄轨中间,为小于半圆的弧形的一对耳形轨24;且,玄轨的间距与U型滑轨22等宽。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顶部滑轨部30的示意图。
[0021]如图4所示,顶部滑轨部30包括:支撑门窗扇上部并引导门窗扇上部中间位置的运行轨迹的滑道31;设置于滑道中,在对称位置设置两组连接装置,用于门窗扇的联动的联动装置32;以及,连接联动装置与门窗扇的上部中间位置的连接装置33。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圆形转盘部21与门窗扇11的连接示意图。
[0023]如图5所示,门窗扇11还包括:位于门窗扇底部两端,每一扇门窗扇设置有两个,弓丨导门窗扇沿底部滑轨移动并支撑门窗扇重量的导轮12;设置于门窗扇底面,与圆形转盘上的限位装置配合控制门窗扇运行轨迹的导槽。
[002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100中,除门窗扇11以外都是耐磨材料制成的,且耐磨材料是不锈钢。
[0025]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100中,门窗扇11的平行四边形断面锐角的角度为45°。
[0026]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门窗装置100中,联动装置32是绳索或链条中的任意一种。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半自动门窗装置100,实现了闭合时两门窗扇11位于同一平面、开启时可以进行错位的半自动门窗,同时通过使得门窗扇11左右形状相同,在门窗扇11闭合上锁时可不必再考虑左右位置,还在节省空间的同时也可大大提升美观性与实用性。
[0028]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
[00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首先,两扇门窗闭合时是处于同一平面的,这就意味着在对柜门装饰壁画、雕花时,可以实现装饰图案花纹的连贯性,大大提升了门窗扇的美观性。其次,由于本实用新型在开启时是先通过底部滑轨的切换再进行开合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可以大大减少门窗扇使用时的占地空间。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门窗装置同时拥有平开门的美观性和推拉门占地小的特性。
[0030]上述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案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半自动门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窗扇,水平断面为平行四边形,两门窗扇可闭合成一平面; 底部滑轨部,支撑所述门窗扇重量并控制所述门窗扇的滑动;以及 顶部滑轨部,支撑所述门窗扇的稳定,并使两门窗扇联动, 其中,所述底部滑轨部具有: 圆形转盘,位于滑轨部中间,可自由旋转,控制所述门窗扇的滑动方向和轨迹;以及一对U型滑轨,对称设置于所述圆形转盘两侧,支撑所述门窗扇重量并控制所述门窗运行轨迹, 所述圆形转盘具有: 圆形转盘本体,可自由旋转; 一对玄轨,分别设置在所述圆形转盘本体上,相互平行且与所述U型滑轨对接; 一对限位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玄轨中间; 一对耳型轨,分别设置在所述玄轨中间,为小于半圆的弧形, 所述顶部滑轨部具有: 滑道,支撑所述门窗扇上部并引导所述门窗扇上部中间位置的运行轨迹; 联动装置,设置于所述滑道中,在对称位置设置两组连接装置,用于所述门窗扇的联动;以及 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联动装置与所述门窗扇的上部中间位置, 所述门窗扇具有: 导轮,位于所述门窗扇底部两端,每一扇所述门窗扇设置有两个,引导所述门窗扇沿所述底部滑轨移动并支撑所述门窗扇重量; 导槽,设置于所述门窗扇底面,与所述圆形转盘上的限位装置配合控制所述门窗扇运行轨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半自动门窗装置,除所述门窗扇以外都是耐磨材料制成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耐磨材料是不锈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平行四边形锐角的角度为4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门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联动装置是绳索或链条中的任意一种。
【文档编号】E06B3/46GK205669365SQ201620299515
【公开日】2016年11月2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2日
【发明人】李耀阳, 朱铭吉, 李致锋, 龚辞疾
【申请人】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