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重力悬浮式排水球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为卫生洁具领域,具体说属于控制抽水马桶水箱出水口的一种球状阀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于控制抽水马桶水箱出水口的阀门有节水型和非节水型两种。就传统非节水型排水球阀而言,不论大、小便后一冲便冲完一箱水,浪费极大。而现有的节水型控制排水的器具不是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安装麻烦,就是构造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在使用上还存有不便。为此影响了其产品的推广和普及。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节水型控制排水器具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仅体积小、结构简单、使用安装便捷,还有大、小两档选择,而且可调节并能自动控制排水量的节水型排水球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抽水马桶水箱内,在原有控制出水口的排水球阀中,开孔设透气阀,在透气阀壳体上设进、透气孔,透气阀内设固定磁块、移动磁块、透气阀门、主杆、拉杆等组件,其中主杆分别将移动磁块、透气阀门、拉杆串接成一体,另外还设浮球、吊绳、扳手,吊绳一端连接拉杆,另一端则穿过浮球的中心管孔、经水位调节螺帽后与扳手连接。当需改变排水量时,只要按动扳手,打开球阀和球阀中的透气阀门后松手,水便进入球阀内产生重力并在浮球的悬浮与下降过程中,利用水位的落差和浮球的浮力及透气阀内磁铁的吸力,使其透气阀门与排水球阀的开启或自动关闭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达到了按需排放冲水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于不改变水箱内原有的结构和不更换其它配件,也无需改变使用习惯的前提下,达到了单个球阀可控制并产生大、小两种不同的排水效果和节水的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造型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中1.双根扳手,2.10.吊绳,3.浮球,4.透气阀,5.排水球阀,6.进、排水口,7.出水口,8.透气孔,9.水位调节螺帽,11.单根扳手,12.拉杆,13.透气阀门,14.主杆,15.进气孔,16.磁铁,17.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
图1中所示,使用单根扳手(11)〔单线(10)双控〕状态时,设1.扳手(11)扳至(L1)时为大档所需的力,2.扳手(11)顺序经(L1)扳至(L2)时为小档所需的力(L2必须大于L1)。
一.当水箱满载时,扳手(11)扳至(L1)后松手,球阀(5)翻起,待水排尽后球阀(5)复位,出水口(7)关闭,此为大档排水量。
二.当水箱满载时,扳手(11)经(L1)扳至(L2)后松手(虚线所示),球阀(5)先翻起,透气阀(4)内的阀门(13)后打开,水从进、排水口(6)进入球阀(5)内,球阀(5)内的空气从进气孔(15)进入、透气孔(8)排出,球阀(5)内由进水而产生的重力则有浮球(3)的浮力悬浮于水中,当水降至低于浮球(3)在吊绳(10)中所设位置时,透气阀门(13)在磁铁(16)吸力下关闭,球阀(5)在重力的作用下随浮球(3)的下降而下沉复位,出水口(7)关闭,球阀(5)内的积水从进、排水口(6)排尽。上述为小档排水量。
水箱内所存余水的高低由浮球(3)在吊绳(10)中所设位置而定,浮球中水位调节螺帽(9)为浮球(3)在吊绳(10)中定位后的锁紧螺帽,排水口(17)为透气阀(4)内的积水出孔,拉杆(12)与主杆(14)相接。
三.使用双根扳手(1)〔双线(2)双控〕状态时(虚线所示),因开启透气阀门(13)的力小于水箱满载时水对球阀(5)所施的压力,因此当扳手(1)扳至(L2)后松手(L1=L2),透气阀门(13)先打开,而球阀(5)后翻起……。其余程序同<二>所述。
权利要求一种由球阀(5)、透气阀(4)、浮球(3)、吊绳(10)、扳手(11)组成的重力悬浮式排水球阀,其特征是在球阀(5)中,开孔设透气阀(4),在透气阀(4)壳体上设进气孔(15)、透气孔(8)、排水孔(17),而透气阀(4)内设的主杆(14)分别将其中所设的磁铁(16)中的移动磁块、透气阀门(13)、拉杆(12)串接成一体,另外设有吊绳(10)的一端连接拉杆(12),另一端则穿过所设浮球(3)的中心管孔、经水位调节螺帽(9)定位锁紧后与扳手(11)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由球阀、透气阀、浮球、吊绳、扳手所组成的,用于控制抽水马桶水箱出水口的重力悬浮式排水球阀,其主要特征是在球阀中,开孔设透气阀,在透气阀壳体上设进、透气孔,而透气阀内设的主杆分别将其中所设的移动磁块、透气阀门、拉杆等组件串接成一体,另外设有的吊绳一端连接拉杆,另一端则穿过所设浮球的中心管孔、经水位调节螺帽后与扳手连接。当需改变排水量时,只要打开球阀和球阀中的透气阀门,充分利用水位的落差和浮球的浮力,使球阀的下沉及复位的速度达到有效的控制,因而达到了按需排放冲水量的目的和节水的功效。
文档编号E03D1/30GK2665234SQ20032010849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日
发明者顾才民 申请人:顾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