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无塔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塔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使用的小型无塔供水装置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这类装置无论何种结 构和类型,其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控制电路安全可靠性比较差,由于农村安装使用环境 的原因,容易出现控制电器电路打火短路,甚至引起火灾。再者现有的这类装置对贮罐内自 动补气方式不尽合理,使得供水压力和流量不够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无塔供水装置,该 装置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供水压力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水泵,贮罐,设于贮罐上的压力检测器,控制器,所述 控制器包括其触头串接于水泵电机供电电源回路的、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件,所述 控制元件的工作电源回路串接有压力检测器的触点开关。 所述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件为工作电源为12-36V的交流或直流继电器。 所述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件为12V直流固态继电器,该12V直流固态继电
器的线圈经压力控制器的触点开关连接于12V直流固态继电器的供电电源。 所述水泵与贮罐之间串接有一止回阀。 所述止回阀与贮罐连接的管道上连接有一止回阀。 所述贮罐上部位置连接有一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供水装置结构简单,其控制电路采用低电压控制器件,电路故障率低, 在水泵启动、停止以及运行过程中不易产生电弧等打火现象,设备使用寿命长,运行安全可 靠。用于对贮罐内进行补气的装置结构合理,使贮罐供水压力稳定。
图l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器电路原理图。图3为本 实用新型另 一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现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贮罐1的 上部分别连接有压力检测器16和与大气联通的止回阀11,贮罐1下部的入水口分别经止回 阀4和3连接于水泵5的出口和大气。 控制器14中的继电器为12V直流固态继电器7,固态继电器7的一对触头9的其 中一个触头连接于供电电源17的相线,固态继电器7的一对触头9的另一个触头经串接断 路器的一对触头10后连接于水泵5的电机绕组的一端。水泵5的电机绕组另一端连接于供电电源17的中线。固态继电器7的线圈8的一端连接于12V整流电源6的一个输出端, 其另一端经压力检测器16的输出触点开关2连接于12V整流电源6的另一输出端。整流 电源6的两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变压器13的次级线圈两端,变压器13的初级线圈两端分别 连接于供电电源17的相线和中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当贮罐l内由于用户的用水量的变化导致罐内压力
升、降变化到设定值时,由压力检测器16经触点开关2输出一开关信号控制固态继电器7
的线圈8的失、得电,进而通过固态继电器7的串接于水泵5的电机供电电源线上的一对触
头9控制水泵5的停止或起动,达到无塔自动供水目的。 止回阀11、3等可随时根据贮罐1内气压自动向罐内进行补气。 本实施例中设有三台水泵5,每台水泵5分别通过由相应的压力检测器16和固态
继电器7组成的控制电路进行控制运行。三台水泵5可根据贮罐1内的压力自动运行工作
的台数。贮罐1通过输出阀12向用户供水。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供电电源17的中线与变压器13初级线 圈的一端串接有置于水井内的水位检测器的检测开关15,水泵5的运行同时受水位检测器 的控制。当井内无水时可避免水泵5空转。
权利要求一种无塔供水装置,包括水泵,贮罐,设于贮罐上的压力检测器,控制器,其特征是所述控制器包括其触头串接于水泵电机供电电源回路的、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的工作电源回路串接有压力检测器的触点开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塔供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件为 工作电源为12-36V的交流或直流继电器。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无塔供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工作电源小于100V的控制元 件为12V直流固态继电器,该12V直流固态继电器的线圈经压力控制器的触点开关连接于 12V直流固态继电器的供电电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无塔供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水泵与贮罐之间串接有一止回阀。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无塔供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止回阀与贮罐连接的管道上连接 有一止回阀。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无塔供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贮罐上部位置连接有一止回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使用寿命长,运行安全可靠的无塔供水装置,包括贮罐、水泵、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12V直流固态继电器,该12V直流固态继电器的触头串接于水泵电机供电电源回路,12V直流固态继电器线圈通过压力检测器的触点开关连接于12V整流电源。贮罐的上部和入水口分别设有止回阀。
文档编号E03B11/00GK201474000SQ20092018592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邹群 申请人: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