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56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人体感应自动进行排水的自动水龙头,更详细地讲,涉及一种可将喷水头和与之连接的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一起拉出的自动水龙头。
背景技术
以往,根据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人体感应来自动进行排水的自动水龙头已被广泛使用。作为这种自动水龙头,已知将与喷水头连接的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插通在保持该喷水头的支架管的内部,并可将该供水软管与喷水头一起从支架管拉出的软管收容水龙头。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已经公开了这种软管收容式的自动水龙头。然而,在这种软管收容式的自动水龙头中,必须将人体感应传感器设置在相对于作为可动侧的喷水头成为固定侧的支架管上,与此相伴,不仅将供水软管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插通在支架管的内部,而且,必须在支架管的内部设置连接人体感应传感器与控制部的电线。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公开的自动水龙头中,支架管由形成其大部分的基底侧的金属管、近似筒状的前端侧的导向构件以及封闭其上面的开放部的盖板构成,而且,在该盖板的外侧配置人体感应传感器和连接传感器侧布线与控制部侧布线的连接器,并用盖子将它们覆盖。此时,由于作为大型部件的连接器没有位于支架管的内部,因此,该连接器不会干涉从支架管内拉出或收容于支架管内的供水软管,能够确保供水软管在支架管内的移动的顺畅,而且,能够避免因连接器干涉供水软管引起的电线被连接器拽住或相互缠绕等问题。然而,近年来将这种自动水龙头中的排水管整体设置成精细而细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公开的自动水龙头中,支架管前端侧的部分必然很粗大从而成为大型化,因此,无法充分应对将排水管设置成细长,从而提高外观的美观、 设计性的要求。因此,想到了将大型部件即连接器与电线一起收容在支架管的内部。若采用这种结构,不仅是支架管,而且可将排水管整体设置成小型、精细而细长, 但另一方面,采用这种结构时,产生连接器和电线干涉在支架管内部移动的供水软管的问题。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支架管的内部插入软管导向管,在该软管导向管的内部插通供水软管,而且,在软管导向管和支架管之间收容电线的内容。根据该专利文献3公开的内容,在连接电线的连接器的设置部分,没有特别设置将该连接器和供水软管隔开的间隔构件,在结构上与本发明不同。
专利文献1 JP特开2006-1443 号公报专利文献2 JP特开2006-1443 号公报专利文献3 JP特开平9-144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情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水管精细而细长,且外观优异的软管收容式的自动水龙头。解决课题的方法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自动水龙头,其是将连接在具有排水口的喷水头上的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插通在保持该喷水头的支架管的同时,将人体感应传感器设置在该支架管上,从而根据该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人体感应,并在控制部的控制下从该排水口自动进行排水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架管中的上述喷水头侧的前端侧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构件,该间隔构件具有将该支架管的内部分割为布线收容空间和软管插通空间的间隔部,连接上述人体感应传感器与上述控制部的电线以及连接该电线的传感器侧布线与控制部侧布线的连接器收容于该布线收容空间中的同时,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将上述供水软管插通在上述软管插通空间中,而且,上述连接器配置在上述间隔部的里侧的后部,在上述间隔构件的该后部设置该连接器的固定部,另外,使该间隔部在比该连接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向上述布线收容空间侧弯曲, 从而相对于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后侧的后部,使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前侧的前部位于偏向该布线收容空间侧。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水龙头中,从使用者侧正面观察时,上述间隔部以左右方向分割上述支架管的内部,上述后部使上述供水软管的上述软管插通空间内的对应于该后部的部分位于比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偏向该左右方向的位置,同时,上述前部使上述供水软管的该软管插通空间内的对应于该前部的部分位于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自动水龙头中,在上述支架管的内部,在比上述间隔构件更位于后侧的部分插入有呈筒状的柔性的软管导向管,上述供水软管插通在该软管导向管的内部,同时,在该软管导向管与上述支架管之间的空间收容有上述控制部侧布线,而且,在上述间隔部的后端部,以向后方突出的形式设置有卡合突片,该卡合突片卡入上述软管导向管的前端部的内部,并引导上述供水软管在该软管导向管和上述软管插通空间之间移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水龙头中,上述间隔部中的弯曲部兼做除水部,该除水部在收容上述供水软管时与该供水软管滑动接触而进行除水,在上述支架管的该弯曲部的前侧和下部设置有贯通的排水孔。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技术方案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水龙头中,相对于上述支架管,从该支架管内的内侧安装上述人体感应传感器。发明的效果如上所述,本发明在支架管的喷水头侧的前端侧内部,设置间隔构件,该间隔构件具有将支架管内部分割为布线收容空间和软管插通空间的间隔部,将连接器与电线一起收容于该布线收容空间的同时,将供水软管以可移动的方式插通在软管插通空间,而且,该连接器在配置于上述间隔部的里侧的后部的同时,使间隔部在比连接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向布线收容空间侧弯曲,从而相对于比弯曲部更靠近后侧的后部,使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前侧的前部位于偏向布线收容空间侧。根据本发明,由于将连接器与电线一起收容于支架管的内部,因此,配置有连接器的部分的支架管也可以设置成小型且精细,能够使支架管整体乃至排水管设置成比以往更细长。由此,能够提高排水管的美观和设计性。另一方面,就支架管的内部而言,在连接器的配置部位,通过间隔构件的间隔部被分割为软管插通空间和连接器及电线的收容空间,因此,虽然将连接器及电线收容于支架管的内部,在拉出和收容供水软管而发生移动时,也能够防止连接器及电线对供水软管的干涉。然而,如上所述,连接器是大型部件,为了收容该连接器,在支架管的直径方向上需要宽大的空间。为此,若在整个管轴方向上,即若在间隔部的整个管轴方向上,确保由间隔构件分割的布线收容空间在支架管的直径方向上足够的宽大,则由间隔部分割的另一方的软管插通空间变狭窄,由此相伴,供水软管会位于大幅偏向支架管的直径方向的位置。这样做的话,在拉出和收容供水软管时,供水软管无法在软管插通空间中顺畅地移动。因此,在本发明中,将连接器配置在间隔部里侧的后部,在其后部,为了连接器,确保足够宽大的布线收容空间,而且,在比连接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将间隔部向布线收容空间侧弯曲,从而相对于比弯曲部更靠近后侧的后部,使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前侧的前部位于偏向布线收容空间侧,由此,在前部确保软管插通空间在支架管的直径方向上的足够宽大, 在其前部,供水软管能够位于支架管的中央侧。通常,喷水头中的供水软管的连接部位位于支架管的中央部,因此,若供水软管在间隔部的前部位于支架管的中央侧,则供水软管在与喷水头的连接部附近不会成为急剧弯曲的形状,由此,能够将供水软管顺利地从支架管拉出或收容。而且,此时设置在间隔部的弯曲部,起到引导供水软管,使其从收容空间的狭窄的后部向收容空间的宽大的前部顺畅地移动的作用。另外,在软管收容时,也起到引导供水软管,使其从收容空间的宽大的前部向收容空间的狭窄的后部顺畅地移动的作用。在本发明中,从使用者侧正面观察时,上述间隔部以左右方向分割支架管的内部, 而且,使后部的对应于供水软管后部的部分位于比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偏向左右方向的位置,使前部的对应于供水软管前部的部分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3是,在支架管的内部且比间隔构件更向里的后侧,插入呈筒状的具有柔性的软管导向管,将供水软管插通在该软管导向管的内部的同时,将控制部侧布线收容于软管导向管与支架管之间的空间,而且,在上述间隔部的后端,以向后方突出的形式设置卡合突片,该卡合突片嵌入软管导向管的前端部的内部。通过采用该结构,当将供水软管与喷水头一起拉出或收容时,可引导供水软管,使其在软管导向管和由间隔部分割的软管收容空间的之间顺利地移动。技术方案4是,将上述间隔部中的弯曲部作为除水部,该除水部在收容供水软管时滑动接触在供水软管上而进行除水,而且,在支架管的弯曲部的前侧和下侧设置有贯通的排水孔。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够抑制在以往的软管收容式水龙头中存在的问题,即软管收容时附着在软管上的水浸入支架管的内部,进而顺着支架管的内部浸入橱柜等内部的问题,而且,通过支架管的排水孔,能够良好地将由该弯曲部形成的除水部去除的水排出至外部。而且,在本发明中,可从支架管的内侧将人体感应传感器固定于该支架管上(技术方案5)。这样做的话,能够使包括传感器安装部的支架管整体,乃至排水管设置成更为小型且细长,使其外观更加良好。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动水龙头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相同实施方式中的排水管的侧面剖面图。图3是将相同实施方式的排水管分解为各部件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拉出喷水头的状态下的相同实施方式的排水管的剖面图。图5是与图2不同的侧面(布线收容空间侧)的剖面图。图6是与图5不同的布线用电线的设置状态的示意图。图7A、图7B和图7C分别是图5的X-X剖面图、Y-Y剖面图、Z-Z剖面图。图8A、图8B和图8C分别是传感器支架的单品图。图9A是将软管导向管的一部分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9B是图9A的B-B剖面图。图10是表示传感器支架对排水管的插入过程的说明图。图IlA和图IlB分别是根据图10的传感器支架的插入带来的作用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从排水管主体取出传感器支架的过程的说明图。图13A、图1 和图13C分别是图12的取出传感器支架带来的作用的说明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4排水管16 排水口18喷水头20支架管22供水软管26温水用传感器28净水用传感器46控制部
66传感器支架(间隔构件)76Α、76Α-1、76Α-2、76Β、76Β-1、76Β-2 布线用电线80-1、80-2 连接器84支撑脚(间隔部)84A 前部84B 后部88软管插通空间90布线收容空间106弯曲部108卡合突片122软管导向管128排水孔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适合作为厨房用水龙头的软管收容式自动水龙头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中,10是柜台,在该柜台10上,以直立的状态设置有水龙头主体部12,且从该水龙头主体部12延伸出排水管14。排水管14设置成在管轴方向上分割为具有排水口 16的前端侧的喷水头18和保持该喷水头18的基底侧的支架管20的分割结构。在支架管20上,插通有后述的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22并收容于该支架管20中, 该供水软管22与喷水头18连接。喷水头18设置成与该供水软管22 —起能够从支架管20拉出。S卩,该实施方式的自动水龙头是软管收容式的自动水龙头。在支架管20,在直径方向上贯通管轴周围的周壁部、在此是直径方向上贯通周壁上部而在管轴方向上并排安装有作为人体感应传感器的由光传感器构成的温水用传感器 26 (以下,简称为“传感器沈”)和净水用传感器观(以下,简称为“传感器观”)。在此,从支架管20的内侧分别安装传感器沈和传感器观。开口窗部M以及安装于该开口窗部M的传感器沈和传感器观分别以朝上的方式被设置,详细地讲,面向使用者向斜前方的上方而被设置。S卩,相对于排水口 16的排水方向为向下,这些传感器沈和传感器28的感应方向分别设置成与排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其感应方向设置成对排水口 16的排水方向前方的人体和其它对象物不感应的方向。在此,当使用者用手遮挡传感器沈的感应方向的前方即上方时,传感器沈感应该动作,由此从排水口 16排出调节为合适温度的温水。其后,即使没有感应到人体,该温水用传感器沈也会使温水的排出持续进行,当由于使用者的手遮挡动作而再次感应到人体时,才使排水口 16的温水的排出停止。传感器观也同样,当由于使用者用手遮挡而感应到人体时,使净水从排水口 16排
出ο
其后,即使没有感应到人体,该传感器观也会使净水的排出持续进行,当由于使用者的手遮挡动作而再次感应到人体时,才使净水的排出停止。S卩,传感器沈、传感器观均设置成每次感应到人体时,将排水和止水交替进行的手遮挡式交替传感器。上述水龙头主体部12具有设置在其内部的混合阀30和操作该混合阀30的杠杆手柄32。在此,混合阀30以规定比率混合冷水和热水,从而调整为适温的温水。杠杆手柄32通过左右旋转操作而调节冷水和热水的混合比率,即,调节混合水的温度,且通过上下旋转操作来调节温水的排水流量。在该实施方式中,来自供水原管的冷水经过柜台10下的止水栓34,并通过冷水通路36供给至混合阀30。而且,来自热水原管的热水经过止水栓38,并通过热水通路40供给至混合阀30。供给至混合阀30的冷水和热水,在混合阀30中以规定比率被混合,从而调整为适温的温水,并流向从混合阀30延伸的流出管。在该流出管上连接有上述柔性的供水软管22,通过该流出管和供水软管22,在其内部形成流出通路42。S卩,上述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22向柜台10的下方垂下,与喷水头18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从混合阀30向下延伸的流出管。图中,42A表示混合阀30侧的流出通路,42B表示供水软管22侧的流出通路。在柜台10的下方配置有控制箱15,在该控制箱15的内部,流出通路42上设置有对其进行开关的电磁阀44,通过该电磁阀44的开关,进行从排水口 16的温水的排水和止水。在控制箱15的内部,还设置有以微机为主的控制部46,电磁阀44电连接在该控制部46上。在此,控制部46控制电磁阀44的动作。另外,上述传感器沈和传感器28电连接在该控制部46上。控制部46根据传感器沈的人体感应,控制电磁阀44的开关,控制从排水口 16的温水的排水和止水。另外,在冷水通路36、热水通路40上设置有止回阀48,其只允许冷水和热水向混合阀30侧流动,阻止相反方向的流动。而且,来自供水原管的水流入在止回阀48的下游部由冷水通路36分支的净水通路50中,通过设置在净水通路50上的净水器52的过滤器,并在此被净化,净化后的水(净水)绕过混合阀30而流向流出通路42,通过该流出通路42,从喷水头18的排水口 16排出。在该净水通路50上,在原水对净水器52的流入侧设置有电磁阀M和流量调节阀 56。电磁阀M与控制部46电连接,通过控制部46控制电磁阀M的开关,从排水口 16 进行净水的排水和止水。详细地讲,根据传感器28对人体的感应,由控制部46控制电磁阀M的开关,由此进行净水的排水和止水。如图1所示,排水管14设置成倒U字形的鹅颈形状,如图2和图4所示,其前端侧的喷水头18具有呈筒状的芯构件58、从外周侧覆盖该芯构件58的盖60以及排水口构件 62,供水软管22的前端部以水密的形式连接在该芯构件58上。另一方面,直到与喷水头18的分割位置,支架管20由以相同的内径和外径连续延伸的一体的管体(在此为金属制)构成,其前端开口形成管轴方向的插入开口 68,以便在管轴方向上插入传感器沈、传感器观以及保持该传感器的作为后述的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地,传感器沈和传感器28作为整体,形成一体的传感器单元64。如图3所示,传感器单元64在下侧具有电路箱70,传感器电路被收容于其内部。另一方面,在电路箱70的上侧,以从电路箱70突出的形状设置有具有透光性的传感器箱,在该传感器箱的内部设置有分别与传感器沈、传感器28对应的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电路箱70和传感器箱的内部被设置成相互连通的空间,在收容于电路箱70中的基板上搭载有上述发光元件、受光元件,而且,这些发光元件、受光元件收容于传感器箱的内部。传感器沈、传感器观分别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通过元件箱进行投光,并由受光元件来接受其反射光,从而进行人体感应。在此,如图2、图5所示,传感器单元64形成为与具有鹅颈形状的排水管14中的支架管20的弯曲形状相对应的弯曲形状。上述传感器沈、28 (严格地讲是传感器箱)的整体平面形状为管轴方向上长的长方形形状,如图3所示,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72以包围该传感器沈、28的形式固定设置在传感器单元64中的电路箱70的上表面。如图2和图4所示,传感器单元64以将传感器沈、传感器观嵌入于设置在支架管 20上的开口窗部M中的状态,从支架管20的内侧固定于该支架管20上。详细地讲,使电路箱70的上表面与支架管20的内表面抵接,并将传感器沈、传感器观嵌入开口窗部M内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支架管20上。此时,如图7B、图7C所示,弹性密封构件72弹性压接在支架管20的内表面,并在该弹性压接状态下发挥密封作用。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地传感器沈、传感器28被嵌入在开口窗部M中而与开口窗部M嵌合,由此,传感器沈、传感器28以及包含该传感器沈、传感器28的传感器单元64在管轴方向和与之垂直的方向上定位于支架管20上,并被固定于支架管20。另外,该实施方式中,如图7B所示,在传感器沈、传感器28嵌入开口窗部M而被固定的状态下,呈弯曲状的其上表面与支架管20的上表面形成同一面,即形成光滑面。其结果,支架管20从其基底到前端的部分中,包括其上表面的外表面整体形成无凹凸的平滑的面。从传感器单元64的前端(图3中的下端)共引出6根电线。其中的4根被束在一起形成布线用电线76A-1,其余的2根被束在一起形成布线用电线76A-2。图中,76A表示由这些布线用电线76A-1、76A-2构成的传感器侧的布线用电线。
另一方面,如图3、图5、图7A所示,从上述控制部46延伸出将所对应的6根电线束在一起而成的控制部46侧的布线用电线76B,该布线用电线76B从支架管20的基底侧插通在该支架管20上。如图3所示,该布线用电线76B分为前端侧与传感器侧的布线用电线76A-1对应的4根布线用电线76B-1和与传感器侧的布线用电线76A-2对应的2根布线用电线76B-2, 而且,如图5所示,布线用电线76A-1与76B-1通过连接器80_1被连接,而且,如图6所示, 布线用电线76A-2与76B-2通过连接器80_2被连接。S卩,通过设置在布线用电线76A-1的前端的凹连接器80-1A和设置在布线用电线 76B-1的前端的凸连接器80-1B,实现布线用电线76A-1与76B-1的连接,而且,通过设置在布线用电线76A-2的前端的凹连接器80-2A与设置在布线用电线76B-2的前端的凸连接器 80-2B,实现布线用电线76A-2与76B-2的连接。如图2、图4所示,作为上述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是在支架管20的内部将传感器单元64从其下侧加以保持的部件,在此,该传感器支架66由树脂制成。该传感器支架66在支架管20的管轴方向上形成为长方形形状,且其整体形成为与支架管20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如图3、图8A、图8B和图8C所示,传感器支架66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呈薄板状的传感器支撑部82,在该传感器支撑部82的上表面放置传感器单元64,并将其从支架管20的内侧加以保持。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还具有同样呈薄板状并从传感器支撑部82直立下来的、作为间隔部的支撑脚84,如图7B、图7C所示,通过传感器支撑部82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和支撑脚84的下端对支架管20内表面的抵接作用,在插入支架管20内部时嵌合在支架管20内,通过该嵌合作用,在直径方向上被定位于支架管20上,并在该定位状态下,保持在支架管20的内部。另外,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支撑脚84在其下端具有着落部86,支撑脚84 通过该着落部86与支架管20的内表面抵接,并着落在该支架管20的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B、图7C所示,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中,从使用者侧正面观察时,支撑脚84构成将支架管20的内部左右分割为软管插通空间88和布线收容空间90的间隔部,在图7B、图7C中右侧的软管插通空间88内收容有上述供水软管22,在图中左侧的布线收容空间90内,收容有包括连接器80-1、80-2在内的布线用电线76A、76B。传感器支架66上设置有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突出,并用于固定连接器的多个爪。详细地讲,如图5和图8C所示,从传感器支撑部82的下面向下突出而形成爪92、 94,从支撑脚84向侧方突出而形成爪96。在此,爪92与连接器80-1的侧面抵接,从而协调支撑脚84将连接器80_1定位于图7A、图7B和图7C中的左右方向上,爪96支撑连接器80_1的下面,从而进行连接器80_1 在上下方向上的定位。进而,爪94与连接器80-1的前端(图5中的右端)抵接,并协调嵌入连接器80_1 的凹陥部的爪96,进行前后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的定位。而且,通过这些爪92、96、94的定位作用,并通过他们的协调,将连接器80_1固定于传感器支架66上。
传感器支架66上还设置有爪98,其在从支撑脚84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突出的状态下固定连接器80-2。如图7B和图8C所示,爪98以L字形向上弯曲,通过该爪98从下侧嵌入连接器 80-2的凹陥部,能够以定位状态将连接器80-2固定在传感器支架66上。另外,在传感器支架66上设置有从支撑脚84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突出的其它爪 100。该爪100形成为从支撑脚84向水平方向突出后,再向下弯曲的L字形。如图5和图6所示,该爪100是布线用电线76Β-1,76Β-2的卡合用的爪。其中,布线用电线76B-1、76B_2在保持对该爪100的卡合状态的情况下,可进行滑动。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连接器80-1、80-2配置在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中成为间隔部的支撑脚84的里侧的后部,如图8A、图8B所示,支撑脚84 在比该连接器80-1、80-2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弯曲,即向图8A中的左侧(图8B中此处为上侧)弯曲,相对于比弯曲部106更靠近后侧的后部84B,比该弯曲部 106更靠近前侧的前部84A位于偏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参照图7B、图7C)。连接器80-1、80_2是大型部件,必须在支架管20的直径方向、具体地讲,在此是在左右方向上确保足够宽的用于收容该连接器80-1、80-2的空间。为此,相对于前部84A,使成为间隔部的支撑脚84的后部84B位于偏向图中右侧的位置,如图7B所示,确保布线收容空间90在连接器80-1、80-2的设置部分中左右方向上的足够宽度。其结果,在此,能够使后部84B位于比软管插通空间88内的供水软管22更偏向图中右侧的位置,详细地讲,使对应于后部84B的部分位于比支架管20的左右方向中心部更偏向图中右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布线收容空间90中,关于没有设置连接器80-1、80_2的部分,其收容空间无需确保很大,因此,在此是如图7C所示地,使支撑脚84的前部84A相对于后部84B 位于更偏向图中左侧、即偏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的位置。由此,确保由支撑脚84分割的软管插通空间88在对应于该前部84A的部分中左右方向上的足够宽大。在该前部84A中,图7C所示,使软管插通空间88内的供水软管22、详细地讲,使对应于前部84A的部分位于支架管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如图8B所示,上述弯曲部106的剖面呈圆弧形状,在拉出和收容软管插通空间88 内的供水软管22之际而发生移动时,可通过弯曲部106引导供水软管22,以使其顺畅地从后部84B向84A,或从前部84A向后部84B移动。S卩,弯曲部106作为使供水软管22的图7A、图7B和图7C中左右方向位置顺利地移动的导向部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部106还作为除水部起作用,其在将拉出状态的供水软管 22压入支架管20内部而收容时,滑动接触在供水软管22的外表面从而进行除水。通过该作为除水部的弯曲部106去除的水,如图2所示地,通过在支架管20的弯曲部106的前侧和下部贯通设置的排水孔128,排出至下方,即排出至支架管20的外部。
在该传感器支架66的前端(图8A中的左端)设置有从正面观察时向左侧弯曲的弯曲部104,进而,还设置有与该弯曲部104连续而向上方弯曲的被卡合部102。在该被卡合部102的接近根部的部位,设置有台阶状的抵接部107。如图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当将传感器支架66从支架管20前端的插入开口 68向管轴方向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时,该抵接部107与传感器单元64的前端抵接,通过该抵接作用,起到规定传感器支架66的插入端的作用。另外,在传感器支架66的后端(图8A中的右端),设置有侧面形状为半圆形且从支撑脚84向后方突出的卡合突片108。如图5所示,布线用电线76-1(由76A-1和76B-1构成的布线用电线76-1)从传感器单元64的前端被引出后,向排水管14的基底侧的后方弯折而延伸到其后方,然后,在传感器单元64的后端(图中的左端)附近的位置向前方(图中的右方)弯折后,在传感器单元64的前端附近位置再次向后方弯折,到达电线整体束在一起的布线用电线76B。同样,如图6所示,布线用电线76-2(由76A-2和76B-2构成的布线用电线76_2) 也从传感器单元64的前端被引出后,向后方(图6中的左方)弯折而延伸到其后方,然后, 再次向前方(图6中的右方)弯折而向前方延伸后,再次向后方弯折而到达布线用电线 76B。这些布线用电线76Α-1、76Α-2和76B_1、76B_2的U字形部分,即从传感器单元64 向后方延伸后,将方向旋转180°而向前方延伸,然后将方向转回后方为止的U字形部分, 成为布线用电线76A,76B中的多余长度部分,通过该多余长度部分,如后面所叙述,当将传感器支架66经由支架管20的插入开口 68从支架管20引出时,在不会对布线用电线76A、 76B产生拉力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地将传感器支架66从支架管20引出。如图4(以及图2、图幻所示,支架管20的前端部设置有呈圆筒状的筒体114,该筒体114从支架管20突出,并具有通过与喷水头18的凹嵌合部110嵌合来保持喷水头18 的凸嵌合部112。该筒体114 一体地拥有外径比凸嵌合部112的外径更大的大径部116,该大径部 116以内嵌状态嵌合在支架管20的前端部,并通过作为固定器具的螺钉118被固定在支架管20的前端部。该筒体114的上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后方(图中的右方)突出的卡合爪120,该卡合爪120卡合在传感器支架66上的上述被卡合部102中。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传感器支架66和另行设置的筒体114,通过卡合爪120与被卡合部102的卡合,在管轴方向处于连接状态。另外,如图4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在筒体114固定于支架管20的状态下,卡合爪 120与被卡合部102之间在管轴方向上存在微小的间隙。该间隙在将筒体114从支架管20引出后消失,从而如图12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地, 卡合爪120和被卡合部102处于卡合状态,施加于筒体114上的抜出方向的力被传达至传感器支架66中。如上所述,通过传感器沈、传感器28嵌入开口窗部对,进而通过台阶状的抵接部 107与传感器单元64抵接,传感器支架66在压入方向(插入方向)上被定位。即,其插入端被规定。
然而,仅凭该操作,传感器支架66并没有在从支架管20的抜出方向上被定位。通过将筒体114插入支架管20,且将筒体114与传感器支架66的前端(图中的左端)抵接,能够使传感器支架66在抜出方向上也被定位。如图3所示,在支架管20的内部,在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的后侧,插入有软管导向管122,该软管导向管122是将树脂片卷成圆形的状态下加以成型而成,在该软管导向管122内部插通上述供水软管22,其前端部如上所述地与喷水头18连接。当将供水软管22与喷水头18 —起从支架管20拉出时,或者重新放回原处时,该供水软管22在该软管导向管122内部向管轴方向移动。即,通过该软管导向管122引导供水软管22在管轴方向上的移动,能够很好地防止供水软管22移动时供水软管22对支架管20产生摩擦的现象,能够使供水软管22顺畅地移动。如图9A和图9B所示,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通过使由支撑脚84B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上述卡合突片108卡入该软管导向管122前端部的内部,引导供水软管22,使其顺利地在软管导向管122和上述软管插通空间88之间移动。在图9A中,表示了将树脂片卷成圆形的状态下加以成型而成的软管导向管122下部的展开形状。如图9A所示,在软管导向管122,其宽度方向的端部和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多个狭缝124和126。另外,如图7A所示,在软管导向管122的外侧形成有布线收容空间,由上述控制部 46延伸的布线用电线76B被收容于该布线收容空间中。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水龙头中,可按如下方法将传感器单元64安装在支架管20 上。详细地讲,如图10所示,首先,通过支架管20前端的插入开口 68,将传感器26、传感器观与传感器单元64 —起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然后,调整为其一部分(优选为传感器26的前端侧的一部分)嵌入支架管20的开口窗部M的状态(参照图11A)。另外,如上所述地将一部分嵌入开口窗部M中的状态下,通过粘接带等将传感器单元64临时固定于支架管20上。在该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地,将传感器支架66(关于布线用电线则省略图示)同样通过支架管20前端的插入开口 68向管轴方向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此时,如图IlB所示,由于传感器支架66的插入,传感器单元64在使具有弹性的密封构件72弹性压接于支架管20的内表面的同时,被推向图中向上的方向,成为传感器沈、传感器28向上完全嵌入在整个开口窗部M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在该状态下,传感器沈、传感器观的外表面与支架管20的外表面成为光滑面。换言之,传感器沈、传感器观通过密封构件72以弹性压接状态安装固定于支架管 20的内表面。另外,插入在支架管20内部的传感器支架66,在传感器支撑部82的上表面成为从下侧保持传感器单元64的状态,而且,传感器支架66通过传感器支撑部82的两端和支撑脚84的下端(详细地说是着落部86)对支架管20内表面的抵接作用,从而以直径方向上定位的状态被保持在支架管20的内部。
另外,传感器支架66通过其前端的台阶状抵接部107对传感器单元64的抵接作用,规定插入端(压入端)。而且,将筒体114与传感器支架66 —起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或者先将传感器支架66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后,再将筒体114插入支架管20的内部,然后如图12所示地, 通过螺钉118将筒体114固定在支架管20上,由此,传感器支架66在拔出方向上也被定位并被固定。另一方面,当有必要对传感器沈、传感器观或连接器80-1,80-2等进行维修时,按照下述方法,可容易地将传感器沈、传感器观或连接器80-1,80-2等取出到支架管20的外部。详细地讲,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去除螺钉118,从支架管20拔出筒体114,则在卡合爪120和被卡合部102与筒体114处于连接状态的传感器支架66,与筒体114 一起通过插入开口 68从支架管20向管轴方向被拔出。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布线用电线76Α-1、76Β-1、76Α-2、76Β-2在支架管20的内部具有所需要的多余长度,因此,在不会对布线用电线76Α-1、76Β-1、76Α-2、76Β-2产生拉力的情况下,并且在由传感器支架66保持连接器80-1、80-2的状态下(参照图13A、图 1 和图13C),可将传感器支架66与这些布线用电线76Α-1、76Β-1、76Α-2、76Β-2 —起从支架管20的插入开口 68拔出来。另外,在图13A、图1 和图13C中仅图示了布线用电线76A-1、76B_1,但对布线用电线76A-2、76B-2也基本上相同。通过这样的方式拔出传感器支架66,其后可容易地将传感器单元64通过插入开口 68从支架管20向外部拔出。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连接器80-1、80_2与电线一起收容于支架管 20的内部,因此,配置有连接器80-1,80-2的部分的支架管20也可以设置成小型且精细,能够使支架管20整体乃至排水管14设置成比以往更细长。由此,能够提高排水管14的美观和设计性。另一方面,就支架管20的内部而言,在连接器80-1、80-2的配置部位,通过间隔构件即传感器支架66的作为间隔部的支撑脚84,被分割为软管插通空间88和连接器80-1、 80-2及电线的收容空间90,因此,虽然将连接器80-1、80-2及电线收容于支架管20的内部,在拉出和收容供水软管22之际而发生移动时,也能够防止连接器80-1、80-2及电线对供水软管22的干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器80-1、80_2配置在支撑脚84的里侧的后部84B, 在其后部(里部)84B中为了连接器80-1、80-2,确保布线收容空间90的足够宽大,而且,在比连接器80-1、80-2更靠近前侧的部位,使支撑脚84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弯曲,从而相对于比弯曲部106更靠近后侧的后部84B,使比该弯曲部106更靠近前侧的前部84A位于偏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由此,在前部84A中确保软管插通空间88在支架管20的直径方向上的足够宽大,在该前部84A,使供水软管22位于支架管20的中央部,由此,能够使供水软管22在与喷水头18的连接部附近,不会成为急剧弯曲的形状,从而能够使供水软管22顺利地从支架管20拉出或收容于支架管20中。而且此时,通过设置在支撑脚84上的弯曲部106,能够引导供水软管22顺利地从布线收容空间90的狭窄的后部84B向布线收容空间90的宽大的前部84A移动,或相反地从布线收容空间90的宽大的前部84A向布线收容空间90狭窄的后部84B移动。另外,通过在支撑脚的后端设置卡合突片108,并将该卡合突片108卡入软管导向管122的前端部,在将供水软管22与喷水头18 —起拉出或收容时,能够引导供水软管顺利地在软管导向管122与软管收容空间88之间移动。另外,在收容供水软管22时,支撑脚84中的弯曲部106形成滑动接触在供水软管 22上从而进行除水的除水部,且在支架管20的弯曲部106的前侧和下侧设置有贯通的排水孔128,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软管收容时附着在供水软管22上的水浸入支架管20的内部,进而抑制顺着支架管20的内部浸入橱柜等内部的现象。另外,可通过支架管20的排水孔128,有效地将由弯曲部106去除的水排出至外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支架管20的内侧将传感器沈、传感器观固定于该支架管20上,因此,能够使包括传感器安装部的支架管20的整体,乃至排水管14设置成更为小型且细长,使其外观更加良好。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该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个例示。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温水用传感器和净水用传感器设置在排水管主体20 上,但可根据需要,也可以仅设置其中的任一传感器或仅设置其它种类的一种传感器,或者,也可以设置三种以上的传感器。而且,也可以将间隔构件设置成其他形式等,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水龙头,其是将连接在具有排水口的喷水头上的具有柔性的供水软管,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插通在保持该喷水头的支架管的同时,将人体感应传感器设置在该支架管上,从而根据该人体感应传感器的人体感应,并在控制部的控制下从该排水口自动进行排水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架管中的上述喷水头侧的前端侧的内部,设置有间隔构件,该间隔构件具有将该支架管的内部分割为布线收容空间和软管插通空间的间隔部,连接上述人体感应传感器与上述控制部的电线以及连接该电线的传感器侧布线与控制部侧布线的连接器收容于该布线收容空间的同时,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将上述供水软管插通在上述软管插通空间中,而且,上述连接器配置在上述间隔部的里侧的后部,在上述间隔构件的该后部设置该连接器的固定部,另外,使该间隔部在比该连接器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向上述布线收容空间侧弯曲,从而相对于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后侧的后部,使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前侧的前部位于偏向该布线收容空间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从使用者侧正面观察时,上述间隔部以左右方向分割上述支架管的内部,上述后部使上述供水软管的上述软管插通空间内的对应于该后部的部分位于比左右方向的中心更偏向该左右方向的位置,同时,上述前部使上述供水软管的该软管插通空间内的对应于该前部的部分位于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支架管的内部,在比上述间隔构件更位于后侧的部分插入有呈筒状的柔性的软管导向管,上述供水软管插通在该软管导向管的内部,同时,在该软管导向管与上述支架管之间的空间收容有上述控制部侧布线,而且,在上述间隔部的后端部,以向后方突出的形式设置有卡合突片,该卡合突片卡入上述软管导向管的前端部的内部,并引导上述供水软管在该软管导向管和上述软管插通空间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上述间隔部中的弯曲部兼做除水部,该除水部在收容上述供水软管时与该供水软管滑动接触而进行除水,在上述支架管的该弯曲部的前侧和下部设置有贯通的排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水龙头,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支架管, 从该支架管内的内侧安装上述人体感应传感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排水管精细而细长,且外观优异的软管收容式的自动水龙头。在自动水龙头中,在保持喷水头的支架管(20)的内部,插入作为间隔构件的传感器支架(66),从而在由作为间隔部的支撑脚(84)分割的布线收容空间(90)中,将连接传感器侧布线用电线与控制部侧布线用电线的连接器(80-2)加以收容的同时,在软管插通空间(88)中插通供水软管(22)。该连接器(80-2)在配置于支撑脚(84)的里侧的后部的同时,使支撑脚(84)在比连接器(80-2)更靠近前侧的部位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弯曲,并且,相对于比弯曲部更靠近后侧的后部(84B),使比该弯曲部更靠近前侧的前部(84A)位于偏向布线收容空间(90)侧。
文档编号E03C1/05GK102261110SQ201010186770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清水和幸, 西村正纪 申请人:骊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