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储水水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67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二次储水水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池,尤其涉及水池中的一种二次储水水池。
背景技术
城市供水系统中,由于管网末端的压力往往不足以满足高层建筑内的居民对水压的要求,这时需要在管网和居民之间建立二次水池和二次加压泵站以满足高层建筑对水压的要求,但由于饮用水经过了二次水池的二次储存和二次加压泵站的加压,水质容易受到二次污染,特别是细菌学指标容易超标。目前,大多数二次水池的优化都是通过在水池内添加导流墙改善水流流态,使流态接近推流式。但是,添加导流墙后,水流主要贴着墙壁流动, 非墙壁部分仍会有回流现象出现,同时大量导流墙的添加会使得施工难度加大,而且,若添加不锈钢导流墙成本必然高昂,若添加混凝土导流墙又会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细菌容易附着在墙壁上生长。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储水水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储水水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具有至少一个由第一侧墙体、第二侧墙体拼接而成的第一棱角,所述池体的第一棱角处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导流挡板、第二导流挡板,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二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一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侧墙体和第二侧墙体相围合而成的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的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和第二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一导流挡板和第二导流挡板连接形成第二棱角,所述第二棱角处设有第二进水口、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第三导流挡板、第四导流挡板,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穿孔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四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挡板连接, 所述第二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第一导流挡板和第二导流挡板相围合而成的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三穿孔板、第四穿孔板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第四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三导流挡板、第四导流挡板连接形成第三棱角,所述第三棱角处设有第三进水口、第五穿孔板、第六穿孔板、第五导流挡板和第六导流挡板,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穿孔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六穿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三进水口设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第六穿孔板、第三导流挡板和第四导流挡板所围合形成的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五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五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六导流挡板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连接,所述第六导流挡板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池体上设有所述第一进水口呈对角布置的出水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侧墙体连接有第七导流挡板,所述第七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七导流挡板连接有第八导流挡板,所述第八导流挡板连接有第七穿孔板,所述第七穿孔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一侧墙体、第七导流挡板、第八导流挡板和第七穿孔板所围合形成的第四腔体内设有第四进水口, 所述第七导流挡板较所述第八导流挡板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进水口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八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七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的夹角为20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侧墙体连接有第九导流挡板,所述第九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九导流挡板连接有第十导流挡板,所述第十导流挡板连接有第八穿孔板,所述第八穿孔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体、第九导流挡板、第十导流挡板和第八穿孔板所围合形成的第五腔体内设有第五进水口, 所述第九导流挡板较所述第十导流挡板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五进水口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第十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九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的夹角为20度。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口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进水口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三进水口设有第三阀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三进水口和出水口共线,所述第一穿孔板和所述第二穿孔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穿孔板和所述第四穿孔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穿孔板和所述第六穿孔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挡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挡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和所述第四导流挡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导流挡板和所述第六导流挡板沿所述第一进水口和出水口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平行设置, 所述第二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一侧墙体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导流挡板与所述第二侧墙体平行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穿孔板与所述第二穿孔板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与所述第四穿孔板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与所述第六穿孔板的夹角为钝角。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五导流挡板与所述第六导流挡板的夹角为锐角。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使池体内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减少了池体内的短流与回流现象,防止细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筑导流墙,成本较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储水水池的平面布局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A。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8]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号为池体100 ;第一侧墙体100 ;第二侧墙体102 ;第一棱角103 ;第一进水口 1 ;第一穿孔板11 ;第二穿孔板12 ;第二进水口 2 ;第三穿孔板21 ;第四穿孔板22 ;第三进水口 3 ;第五穿孔板31 ;第六穿孔板32 ;第四进水口 4 ;第七穿孔板41 ;第五进水口 5 ;第八穿孔板51 ;出水口 6 ;第一导流挡板71 ;第二导流挡板72 ;第三导流挡板 73 ;第四导流挡板74 ;第五导流挡板75 ;第六导流挡板76 ;第七导流挡板77 ;第八导流挡板 78 ;第九导流挡板79 ;第十导流挡板710。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二次储水水池,包括池体100,所述池体100具有至少一个由第一侧墙体101、第二侧墙体102拼接而成的第一棱角103,所述池体100的第一棱角 103处设有第一进水口 1、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导流挡板71、第二导流挡板 72,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穿孔板11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连接,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 连接,所述第一进水口 1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侧墙体101和第二侧墙体102相围合而成的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的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连接,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 连接形成第二棱角,所述第二棱角处设有第二进水口 2、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穿孔板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连接,所述第四穿孔板22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口 2设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相围合而成的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三穿孔板 21、第四穿孔板22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形成第三棱角,所述第三棱角处设有第三进水口 3、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五导流挡板75和第六导流挡板76,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31 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穿孔板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连接,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所述第三进水口 3 设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三导流挡板73和第四导流挡板74所围合形成的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连接,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 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的夹角为钝角,本实用新型优选为159度,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的夹角为钝角,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159度,所述池体100上设有所述第一进水口 1呈对角布置的出水口 6, 所述出水口 6连接有二次加压泵站。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侧墙体101连接有第七导流挡板77,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连接有第八导流挡板 78,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连接有第七穿孔板41,所述第七穿孔板41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 连接,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第七导流挡板77、第八导流挡板78和第七穿孔板41所围合形成的第四腔体内设有第四进水口 4,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较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 1。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四进水口 4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的夹角为20度。 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二侧墙体102连接有第九导流挡板79,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连接有第十导流挡板 710,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连接有第八穿孔板51,所述第八穿孔板51与所述第二侧墙体 102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第九导流挡板79、第十导流挡板710和第八穿孔板51所围合形成的第五腔体内设有第五进水口 5,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较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 1。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五进水口 5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的夹角为20度。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进水口 1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进水口 2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三进水口 3设有第三阀门。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进水口 1、第二进水口 2、第三进水口 3和出水口 6共线,所述第一穿孔板11和所述第二穿孔板1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穿孔板21和所述第四穿孔板2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穿孔板31和所述第六穿孔板3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和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 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和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沿所述第一进水口 1和出水口 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穿孔板11与所述第二穿孔板12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21与所述第四穿孔板22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31与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夹角为钝角,本实用新型优选为131度。。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与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的夹角为锐角, 本实用新型优选为48度。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第一进水口 1、第二进水口 2、第三进水口 3、第四进水口 4 和第五进水口 5均为从池体100上部进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二次储水水池,可分别通过第一阀门控制第一进水口 1的进水量,通过第二阀门控制第二进水口 2的进水量,通过第三阀门控制第三进水口 3的进水量,通过第四阀门控制第四进水口 4的进水量,通过第五阀门控制第五进水口 5的进水量, 使每股水流到达出水口 6的时间趋于一致,来使池体100内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减少了池体100内的短流与回流现象,防止细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筑导流墙,成本较低。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100),所述池体(100)具有至少一个由第一侧墙体(101)、第二侧墙体(102)拼接而成的第一棱角(103),所述池体(100)的第一棱角(103)处设有第一进水口(1)、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第一导流挡板(71)、第二导流挡板(72),其中,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穿孔板(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连接,所述第二穿孔板(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连接,所述第一进水口( 1)设置在所述第一穿孔板(11 )、第二穿孔板(12)、第一侧墙体(101)和第二侧墙体(102)相围合而成的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穿孔板(11)、第二穿孔板(12)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 连接,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连接形成第二棱角,所述第二棱角处设有第二进水口(2)、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22)、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其中,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一端与所述第四穿孔板(2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穿孔板(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连接,所述第四穿孔板(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连接,所述第二进水口(2)设置在所述第三穿孔板(21)、第四穿孔板 (22)、第一导流挡板(71)和第二导流挡板(72)相围合而成的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三穿孔板 (21)、第四穿孔板(22)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 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形成第三棱角,所述第三棱角处设有第三进水口(3)、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五导流挡板(75)和第六导流挡板(76), 其中,所述第五穿孔板(75)的一端与所述第六穿孔板(7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穿孔板 (7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连接,所述第六穿孔板(7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所述第三进水口(3)设置在所述第五穿孔板(31)、第六穿孔板(32)、第三导流挡板(73)和第四导流挡板(74)所围合形成的第三腔体内,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 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连接,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与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连接,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与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的夹角为钝角,所述池体(100)上设有所述第一进水口(1)呈对角布置的出水口(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连接有第七导流挡板(77),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连接有第八导流挡板(78),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连接有第七穿孔板 (41),所述第七穿孔板(41)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连接,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第七导流挡板(77)、第八导流挡板(78)和第七穿孔板(41)所围合形成的第四腔体内设有第四进水口(4),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较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进水口(4)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八导流挡板(78)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七导流挡板(77)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的夹角为2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连接有第九导流挡板(79),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连接有第十导流挡板(710),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连接有第八穿孔板(51),所述第八穿孔板(51)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连接,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第九导流挡板(79)、第十导流挡板(710)和第八穿孔板(51)所围合形成的第五腔体内设有第五进水口(5),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较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接近所述第一进水口(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进水口(5)设有第五阀门,所述第十导流挡板(710)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九导流挡板(79) 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的夹角为2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1)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进水口( 2 )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三进水口( 3 )设有第三阀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1)、第二进水口(2)、第三进水口(3)和出水口(6)共线,所述第一穿孔板(11)和所述第二穿孔板(1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穿孔板(21)和所述第四穿孔板(2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穿孔板(31)和所述第六穿孔板(3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和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 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和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和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沿所述第一进水口(1)和出水口(6)所形成的直线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挡板(71)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挡板(72)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导流挡板(73)与所述第一侧墙体(101)平行设置,所述第四导流挡板(74)与所述第二侧墙体(102)平行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孔板(11)与所述第二穿孔板(12)直垂直,所述第三穿孔板(21)与所述第四穿孔板(22)相垂直,所述第五穿孔板(31)与所述第六穿孔板(32)的夹角为钝角。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储水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导流挡板(75)与所述第六导流挡板(76)的夹角为锐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池,尤其涉及一种二次储水水池。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储水水池,包括池体,池体具有至少一个由第一侧墙体、第二侧墙体拼接而成的第一棱角,池体的第一棱角处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导流挡板、第二导流挡板,其中,第一穿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穿孔板的一端连接,第一穿孔板的另一端与第一侧墙体连接,第二穿孔板的另一端与第二侧墙体连接,第一进水口设置在第一穿孔板、第二穿孔板、第一侧墙体和第二侧墙体相围合而成的第一腔体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池体内的水流呈推流式,有效的减少了池体内的短流与回流现象,防止细菌的滋生,且不需要建筑导流墙,成本较低。
文档编号E03B11/00GK202227395SQ20112030352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9日
发明者李继, 许拥军 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