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防撞消防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设备,尤其是一种防撞消防栓。
背景技术:
如今城市的各个角落包括马路、住宅小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都设有消防栓,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年失修或人为破坏因素时有发生,表现为消防栓接口被盗、被车辆撞坏等,由于消防栓被车辆撞坏,损失了大量的水资源,一旦损坏,维修时既破坏路面又费时费工,甚至影响了交通,污染了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美观环保、具有防撞、防盗功能的消防栓。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防撞消防栓包括主管道、截止阀、弯头、连接管,其中主管道与截止阀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弯头和连接管,弹簧橡胶呢绒管一端与三通接口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连接管,在弹簧橡胶呢绒管和三通接口外围置有一个保护部件;进一步,保护部件包括栓体簧和栓盖,栓体簧一端与连接管连接,另一端与拴盖连接;进一步,栓体簧和栓盖用丝合结构连接;进一步,栓体簧和栓盖用卡合结构连接。进一步,在主管道与截止阀之间增设消防车专用管道。本实用新型的带来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消防栓接口抗腐蚀能力强,耐老化,柔韧还原性极好,还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省时省力、美观大方、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I 一主管道、2—弯头、3—连接管、4 一栓体簧、5—弹簧橡胶呢绒管、6—三通接口、7 一栓盖、8—消防车专用管道、9 一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根据图1和图2所示,防撞消防栓包括主管道1、截止阀9、弯头2、连接管3,栓体簧4,栓盖7,弹簧橡胶呢绒管5,三通接口 6,其中主管道I 一端与截止阀9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弯头2和连接管3,弹簧橡胶呢绒管5 —端与三通接口 6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连接管3,在弹簧橡胶呢绒管5和三通接口 6外围置有一个保护部件。保护部件包括栓体簧4和栓盖7,栓体簧4 一端与连接管3连接,另一端与拴盖7连接。栓体4簧和栓盖7用丝合结构或卡合结构连接,在主管道I与截止阀9之间增设消防车专用管道8。本实用新型的防撞消防栓易于维护和使用,当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关闭截止阀,截止阀用于维修时或者因为其它情况发生漏水事故时可以关闭开关,减少不应有的损失。如果消防栓出现问题,可以拧开栓盖7进行更换和维修,即使栓体簧4、栓盖7被碰坏,也能迅速更换维护。当遇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本实用新型还设计了消防车专用管道8,以应对不测事件的发生。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消防栓的外观构造结构,传统消防栓栓头大都为铝、铜材质,本实用新型消防栓接口则采用呢绒塑料新材质,不易被盗。由于栓体簧采用钢簧,其柔韧还原性极好,所以不易被车辆撞坏。维修时无需破坏路面,省时省力,既不影响交通,又不污染环境。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 防撞消防栓,包括主管道(I)、截止阀(9)、弯头(2)、连接管(3),主管道(I) 一端与截止阀(9)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弯头(2)和连接管(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橡胶呢绒管(5)、三通接口 ¢),弹簧橡胶呢绒管(5) —端与三通接口(6)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连接管(3),在弹簧橡胶呢绒管(5)和三通接口(6)外围置有一个保护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消防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部件包括栓体簧(4)和栓盖(7),栓体簧(4) 一端与连接管(3)连接,另一端与拴盖(7)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消防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栓体簧(4)和栓盖(7)用丝合结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撞消防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栓体簧(4)和栓盖(7)用卡合结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消防栓,其特征在于,在主管道(1)与截止阀(9)之间增设消防车专用管道(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撞消防栓,包括主管道(1)、截止阀(9)、弯头(2)、连接管(3),主管道(1)一端与截止阀(9)连接,另一端依次连接弯头(2)和连接管(3),还包括弹簧橡胶呢绒管(5),三通接口(6),弹簧橡胶呢绒管(5)一端与三通接口(6)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连接管(3),在弹簧橡胶呢绒管(5)和三通接口(6)外围置有一个保护部件。本实用新型消防栓接口抗腐蚀能力强,耐老化,柔韧还原性极好,还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美观大方、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的效果。
文档编号E03B9/02GK202913456SQ20122058373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1日
发明者王志全 申请人:王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