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包括集水管、排水管、过滤网和排污装置,集水管竖直设置于排水管上方,集水管穿过排水管,且集水管与排水管贯穿相连,过滤网与排水管内壁相连,过滤网将排水管自上而下分为排污空腔和排水空腔,排污装置位于排污空腔内,排污装置包括支撑片和水平移动装置,支撑片位于过滤网上方,支撑片外围竖向设置若干刷头,支撑片通过水平移动装置驱动可沿过滤网移动,移动方向与排水管的延伸方向一致。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将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合二为一,对排污系统设置专用排污装置,定期对过滤槽进行清理,保证了过滤槽不被堵塞。采用丝杠螺母结构来完成平移功能,具有良好的系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装置,尤其上一种适用于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建筑上充分反映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的载体,而历史建筑物上建筑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承上启下、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形成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对现代建筑的创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随着年代的久远,历史建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与损失。因此近年来各个国家已经逐渐加大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例如光照标准的建立、窗户及屋顶的结构保护等。但是对于地基的某些方面的保护还处于原始状态。例如屋檐下方的地基在雨水冲刷下会容易被腐蚀,更甚者会出现断裂现象。即使雨停之后,屋顶上聚积的雨水仍然会滴落一段时间,滴落水滴在接触地基石之后会四处溅落,进而造成成片的地基石长期处于雨水浸泡中,这样会造成大量地基石被雨水腐蚀。除此之外,目前历史建筑物的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为分开的,排污系统作为排水系统的辅助系统,只有在排水系统出现故障后才后启动排污系统。这样分开的排水、排污系统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历史建筑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的历史建筑物排水、排污系统分开设置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装置。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包括集水管、排水管、过滤网和排污装置,所述集水管竖直设置于所述排水管上方,所述集水管穿过所述排水管,且所述集水管与所述排水管贯穿相连,所述过滤网与所述排水管内壁相连,所述集水管的轴线与所述过滤网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过滤网将所述排水管自上而下分为排污空腔和排水空腔,所述排污装置位于所述排污空腔内,所述排污装置包括支撑片和水平移动装置,所述支撑片位于所述过滤网上方,且所述支撑片的形状与所述排污空腔的形状一致,所述支撑片外围竖向设置若干刷头,所述支撑片通过所述水平移动装置驱动可沿所述过滤网移动,移动方向与所述排水管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水平移动装置为丝杠螺母结构,包括平移丝杠和平移螺母,平移丝杠的一端通过支撑架与所述过滤网顶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排水管,所述平移螺母与所述平移丝杠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片通过连接架与所述平移螺母连接,所述支撑片在所述平移螺母的带动下可沿所述平移丝杠移动,所述连接架为U型架,包括底边和两个臂边,所述底边与所述平移螺母相连,两个所述臂边均与所述支撑片相连,还包括两个扣网,每个所述扣网分别扣接在所述排污空腔的端面。
[0005]进一步,所述集水管的上端设有连接端面。
[0006]进一步,所述连接端面上设有连接孔。
[0007]进一步,所述排污装置还设有驱动装置。
[0008]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排水管外,且与所述平移丝杠相连。
[0009]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将排水系统和排污系统合二为一,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仅当排水系统出现故障后才启动排污系统的问题,并对排污系统设置专用排污装置,定期对过滤槽进行清理,保证了过滤槽不被堵塞。排污装置采用丝杠螺母结构来完成平移功能,丝杠螺母结构是非常稳定的机械结构,在保证完成驱动的功能下,具有更加良好的系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11 ]图2是排污装置示意图。
[0012]图中:
[0013]1、集水管2、排水管3、过滤网
[0014]4、排污空腔5、排水空腔6、支撑片
[0015]7、刷头8、平移丝杠9、平移螺母
[0016]10、支撑架11、电机12、底边
[0017]13、臂边14、扣网15、连接端面
[0018]16、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2所示,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包括集水管1、排水管2、过滤网3和排污装置,所述集水管1竖直设置于所述排水管2上方,所述集水管1穿过所述排水管2,且所述集水管1与所述排水管2贯穿相连,所述过滤网3与所述排水管2内壁相连,所述集水管1的轴线与所述过滤网3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过滤网3将所述排水管2自上而下分为排污空腔4和排水空腔5,所述排污装置位于所述排污空腔4内,所述排污装置包括支撑片6和水平移动装置,所述支撑片6位于所述过滤网3上方,且所述支撑片6的形状与所述排污空腔4的形状一致,所述支撑片6外围竖向设置若干刷头7,所述支撑片6通过所述水平移动装置驱动可沿所述过滤网3移动,移动方向与所述排水管2的延伸方向一致。过滤网3将排水管2自上而下分为排污空腔4和排水空腔5,当雨水从建筑物的排水通道流入集水管1后,雨水会在竖直放置的支撑片6的作用下,分为左右两股水流。左右两股水流会首先进入排水管2的排污空腔4,水流除了会沿排污空腔4向两端流走外,同时,会经过过滤网3流入排水空腔,这样雨水中的杂质就会过滤在过滤网3上。排污空腔4的两个端面同样设有用于过滤杂质的扣网14,因此,从排污空腔4流出的水流同样经过了排污过程。
[0020]所述水平移动装置为丝杠螺母结构,包括平移丝杠8和平移螺母9,平移丝杠8的一端通过支撑架10与所述过滤网3顶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排水管2,所述平移螺母9与所述平移丝杠8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片6通过连接架与所述平移螺母9连接,所述支撑片6在所述平移螺母9的带动下可沿所述平移丝杠8移动。由于过滤网是排污过程的关键,因此需要定期清理,排污装置就是为此而设计。由于污泥等杂质主要存留在排污空腔4内,因此在排污空腔4内设置一个与其形状一样、且面积上稍微小于排污空腔4的支撑片6,支撑片6的外围设有若干竖直设立的刷头7。刷头7可对排水管2的内壁和过滤网3进行清除杂质。清除过程为:启动电机11,电机11带动平移丝杠8旋转,平移丝杠8带动平移螺母9移动。而平移螺母9与支撑片6相连,因此平移丝杠8也带动了支撑片6移动,即平移丝杠8的转动位移转换为了支撑片6的水平位移。这样刷头就可对排水管2和过滤网3进行清洗。
[0021]所述连接架为U型架,包括底边12和两个臂边13,所述底边12与所述平移螺母9相连,两个所述臂边13均与所述支撑片6相连。连接架采用U型架的作用是为了保证支撑片6的稳定性。还包括两个扣网14,每个所述扣网14分别扣接在所述排污空腔4的端面。
[0022]所述集水管1的上端设有连接端面15。所述连接端面15上设有连接孔16。集水管1可以通过连接端面15和连接孔16与建筑物的排水管道相连。
[0023]所述排污装置还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11,所述电机11位于所述排水管2外,且与所述平移丝杠8相连。
[002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管(I)、排水管(2)、过滤网(3)和排污装置,所述集水管(I)竖直设置于所述排水管(2)上方,所述集水管(I)穿过所述排水管(2),且所述集水管(I)与所述排水管(2)贯穿相连,所述过滤网(3)与所述排水管(2)内壁相连,所述集水管(I)的轴线与所述过滤网(3)所在平面垂直,所述过滤网(3)将所述排水管(2)自上而下分为排污空腔(4)和排水空腔(5),所述排污装置位于所述排污空腔(4)内,所述排污装置包括支撑片(6)和水平移动装置,所述支撑片(6)位于所述过滤网(3)上方,且所述支撑片(6)的形状与所述排污空腔⑷的形状一致,所述支撑片(6)外围竖向设置若干刷头(7),所述支撑片(6)通过所述水平移动装置驱动可沿所述过滤网(3)移动,移动方向与所述排水管(2)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水平移动装置为丝杠螺母结构,包括平移丝杠(8)和平移螺母(9),平移丝杠(8)的一端通过支撑架(10)与所述过滤网(3)顶面相连,另一端伸出所述排水管(2),所述平移螺母(9)与所述平移丝杠(8)螺纹连接,所述支撑片(6)通过连接架与所述平移螺母(9)连接,所述支撑片(6)在所述平移螺母(9)的带动下可沿所述平移丝杠(8)移动,所述连接架为U型架,包括底边(12)和两个臂边(13),所述底边(12)与所述平移螺母(9)相连,两个所述臂边(13)均与所述支撑片(6)相连,还包括两个扣网(14),每个所述扣网(14)分别扣接在所述排污空腔(4)的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I)的上端设有连接端面(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面(15)上设有连接孔(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装置还设有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历史建筑物的排水、排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11),所述电机(11)位于所述排水管⑵夕卜,且与所述平移丝杠⑶相连。
【文档编号】E03F9/00GK204212249SQ201420363580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3日
【发明者】崔翠翠 申请人:崔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