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80222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属于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废弃物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工程建设会使建筑废弃物总量不断增加。如何排放和处理城市建筑废弃物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境保护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0003]建筑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废木材、废金属、废管道及电器废料等,其中无污染的可直接利用的无机物占90%以上;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装饰装修废料等可能具有污染性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基础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是土、渣土及旧建筑拆除的砖和混凝土块,主体结构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主要是砖石和混凝土碎块、丢弃的砂楽及金属等,这两阶段产生的垃圾粒径较大一般无污染性,可直接利用。
[0004]目前,我国对建筑废弃物的处置有两种方式:一是绝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运往郊外或乡村进行露天堆放填埋,这不仅要耗用大量的土地,而且需支付土地占用费和圾清运费等,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又会污染环境。二是将筑废弃物经过预处理后,运往“再资源化处理中心”进行再利用,但建处理厂需要投入较多的建设费、运营管理费且要消耗能源。
[0005]城市中的另一重要课题是市政和水利部门面临的缺水问题,缺水不仅造成城市生活用水紧张,也使气候更加干燥、环境恶化、地面下沉等等,而在雨季又将大量的雨水直接排泄出去。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寻求有效的雨水处置或利用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建筑废弃物合理利用,既节约了建筑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并且将雨水回收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000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渗透层、基层、种植土层和面层,所述渗透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在所述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中铺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通过连接管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基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I?1mm的建筑废弃材料细粒层;所述面层为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所述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相间排布。
[0008]前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土基和渗透层之间设有隔水薄膜,所述隔水薄膜的材质为PVC。
[0009]前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渗透层内渗透管的上方设有防砂网,所述防砂网的孔径为Imm以下。
[0010]前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基层和种植土层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0011]前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的面积分别为100?400cm2。
[0012]前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水井为由钢筋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砌筑井,所述集水井的深度为5?10m。
[0013]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14]1.本实用新型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依次设置土基、渗透层、基层、种植土层和面层,在渗透层铺设有渗透管,提高了雨水渗透的效率,渗透管通过连接管与集水井相连接,可以将雨水回收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0015]2.本实用新型将建筑物拆除、场地平整、基础和主体施工中无污染的碎砖石、混凝土块破碎成不同粒径的粗粒和细粒,用于铺设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将建筑废弃物合理利用,既节约了建筑资源,又保护了环境。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8]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1、渗透层2、基层3、种植土层4和面层,所述渗透层2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在所述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中铺设有渗透管21,所述渗透管21通过连接管22与集水井6相连接;所述基层3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I?10_的建筑废弃材料细粒层;所述种植土层4为基础施工产生的土与炉澄、腐植土和粪肥的混合物,所述面层为草坪块51和废弃工程石材52,面积分别为100?400cm2,且草坪块51和废弃工程石材52相间排布,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资源。
[0019]在所述土基I和渗透层2之间设有隔水薄膜7,所述隔水薄膜7的材质为PVC,可以防止雨水通过土基I向地下渗透而流失,将雨水通过渗透管21和连接管22收集起来,流进集水井6储存备用,集水井6里的水可以在干旱时用来浇灌土地,或者经过净化后饮用。
[0020]在所述渗透层2内渗透管21的上方设有防砂网8,所述防砂网8的孔径为Imm以下,可以防止渗透层2和基层3内的建筑废弃材料颗粒将渗透管21堵塞,提高渗透管21的渗透效率。
[0021]在所述基层3和种植土层4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9,防止种植土层4中的腐殖土、粪肥等随雨水流失,种植土层4中的腐殖土、粪肥等可以为面层中的草坪块51提供营养,促进植物生长。
[0022]所述集水井6为由钢筋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砌筑井,所述集水井6的深度为5?10m,可储存大量的雨水备用。
[0023]一种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 I)场地平整:先对地面进行铲平,并清理杂物。
[0025](2) 土基I处理:用压路机将原土压实,形成原土路基层,所述土基I处理的具体步骤为:
[0026]a.稳压:先用压路机对修整过的路肩进行碾压,往返两遍,然后再从路面边缘压至路中心,每碾压一遍,就用路拱桥板和小线绳检验路拱及平整度,对于不平整处,要去高垫低,直到符合控制标高后,洒少量水,再次碾压;
[0027]b.压实:以每分钟60?70m的速度用压路机碾压,碾压4?6遍;
[0028]c.碾压:再次用中型的压路机碾压3?5遍,直至表面平整稳定。
[0029](3)建筑废弃材料破碎:将建筑物拆除、场地平整、基础和主体施工中无污染的碎砖石、混凝土块破碎成30?50 mm粒径的粗粒,并将丢弃的砂楽、剔凿下的碎砖和混凝土块破碎成I?1mm的细粒,并且分别堆放。
[0030](4)渗透层2铺设:在铺设渗透层2前,在土基I上铺设一层隔水薄膜7,然后将步骤(3)中堆放的30?50 mm粒径的粗粒摊铺在隔水薄膜7上,先铺设厚度为50?10mm的粗粒,然后在粗粒上铺设渗透管21和连接管22,将连接管22与预先砌筑好的集水井6相连接,在渗透管22和连接管21上铺设一层或多层防砂网8,最后在防砂网8上再铺设厚度为100?200_的粗粒。
[0031](5)基层3铺设:渗透层2铺设好后,在粗粒上铺设步骤(3)中堆放的I?10 mm粒径的细粒,铺设厚度为200?300mm。
[0032](6)种植土层4铺设:基层3铺设好后,在基层3上铺设一层或多层透水土工布9,然后将基础施工产生的土与炉渣、腐植土和粪肥混拌作为种植土,铺设在透水土工布9上,铺设厚度为50?100mm。
[0033](7)面层铺设:在种植土层4上间隔铺设草坪块51和废弃工程石材52,并将废弃工程石材52压实,保持表面平整稳定。
[0034](8)养护和管理:对草坪块51进行养护、管理,先一次性浇透水,然后每周浇I?2次水。
[00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渗透层、基层、种植土层和面层,所述渗透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在所述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中铺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通过连接管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基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I?1mm的建筑废弃材料细粒层;所述面层为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所述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相间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土基和渗透层之间设有隔水薄膜,所述隔水薄膜的材质为PVC。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渗透层内渗透管的上方设有防砂网,所述防砂网的孔径为I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在所述基层和种植土层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的面积分别为100?400cm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集水井为由钢筋混凝土砌筑而成的砌筑井,所述集水井的深度为5?10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建筑废弃材料的地面渗透雨水回收系统,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土基、渗透层、基层、种植土层和面层,所述渗透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30~50mm的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在所述建筑废弃材料粗粒层中铺设有渗透管,所述渗透管通过连接管与集水井相连接;所述基层为均匀分布的粒径为1~10mm的建筑废弃材料细粒层;所述面层为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所述草坪块和废弃工程石材相间排布。本实用新型将建筑废弃物合理利用,既节约了建筑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并且将雨水回收利用,节约了水资源。
【IPC分类】E03B3-02, E01C7-32
【公开号】CN204590158
【申请号】CN201520237786
【发明人】姚锁平, 陈卫连, 崔荣兵, 张静, 沈健
【申请人】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