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47593阅读:7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管道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市政工作的越发完善,城市内部的排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夏季,存在雨水多、雨量大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高效地排出地面积水,则会对城市交通出行带来巨大阻碍。现有的下水道排水井盖结构十分简单,大致呈网状等结构,积水通过网孔流入下水道,从而起到排水的作用。
[0003]但是,现有的这些排水井盖没有较好的防堵塞措施,很容易堵塞,一旦杂物进入下水道管道造成堵塞,积水就无法及时排除,从而影响城市交通。

【发明内容】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水井盖容易堵塞的问题。
[0005]—种下水道排水井盖,包括盖体,盖体上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排水槽,相邻两个排水槽之间形成条状体,条状体内设有与排水槽相连通的第一凹槽,条状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导通至第一凹槽的通孔;第一凹槽内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水压开关包括压板和复位弹性件,压板设置在通孔内,复位弹性件一端与压板相连,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的底部;防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连杆及拉杆,第一连杆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的底部,第一连杆一端与第一弹性件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的底部上;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压板和第一弹性件相连;第一连杆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活动组件,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在第二连杆和第二凹槽的底部之间;压板在承受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用于带动与其相连的拉杆而解除对第一弹性件的限制,第一连杆在第一弹性件作用下伸出到排水槽内并作旋转运动,第二连杆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伸出到条状体所在平面的上方。
[0006]优选的,第二连杆的上端设有扇形叶片或半圆形滚筒。
[0007]优选的,盖体为矩形,盖体的四角位置处也设置有第一凹槽、水压开关及防堵塞组件。
[0008]优选的,复位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为弹簧。
[0009]优选的,防堵塞组件及水压开关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
[0010]优选的,第一连杆的中部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的底部,第一连杆两端均设有一第二凹槽,两个第二凹槽内均设置有活动组件。
[0011]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在井盖发生堵塞生成的积水达到一定量之后,压板带动与其相连的拉杆运动,第一连杆在第一弹性件作用下伸出到排水槽内并作旋转运动,第二连杆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伸出到条状体所在平面的上方,从而搅动堵塞在流水槽内的堵塞物,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实施例1在某一状态下的俯视图;
[0013]图2为图1所示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实施例1的剖视图;
[0015]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16]图5为实施例1在另一状态下的俯视图;
[0017]图6为图5所示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实施例2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种下水道排水井盖,如图1和图2所示,其包括盖体I,盖体I上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排水槽20,该排水槽20用于排水,因此,排水井盖常发生的堵塞主要是堵塞在排水槽20内。图中,相邻两个排水槽20之间形成条状体2,该条状体2内设有与排水槽20相连通的第一凹槽3。在条状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导通至第一凹槽3的通孔,该通孔并未在图中示出,图1和图2中,后文将提到的压板8 S卩设置在通孔内。
[0022]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凹槽3内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水压开关4包括压板8和复位弹性件9,压板8设置在通孔内,复位弹性件9一端与压板8相连,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3的底部上,在水压的作用下,压板8可在通孔内滑动。防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5、第一连杆6及拉杆7,第一连杆6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3的底部,第一连杆6—端与第一弹性件5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件5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3的底部,第一弹性件5倾斜设置,以便在横向位置上产生较大的弹力。拉杆7的两端分别与压板8和第一弹性件5相连,在初始状态下,拉杆7使得第一弹性件5处于压缩状态。
[0023]在第一连杆6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第二凹槽10,在第二凹槽10内设置有活动组件,该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12和第二弹性件11,第二弹性件11设置在第二连杆12和第二凹槽3的底部之间,初始状态下,第二弹性件11被压缩,第二连杆12的上端抵触在第一凹槽3的顶部,其满足在第二连杆12伸出到排水槽20时,第二连杆12可伸出到条状体2所在平面之上。
[0024]如图5和图6所示,压板8在承受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后,带动与其相连的拉杆7运动,从而解除了对第一弹性件5的限制,第一连杆6在第一弹性件5作用下伸出到排水槽20内并作往复的摆动,此时,第二连杆12在第二弹性件11的作用下伸出到条状体2所在平面的上方,就搅动了堵塞在排水槽20内的堵塞物,使排水槽20恢复流通,从而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
[0025]进一步的,在第二连杆12的上端设有扇形叶片或半圆形滚筒,具有更好的清理堵塞物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盖体I为矩形,在盖体I的四角位置处也设置有第一凹槽1、水压开关4及防堵塞组件,从而可防止角落位置这些容易堵塞的地方发生堵塞。且本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9、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11均选用弹簧。防堵塞组件及水压开关4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可延长使用寿命。
[0026]在其他实施例中,盖体I的形状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复位弹性件9、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11也可以是弹片等。
[0027]本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中,仅在一个条状体2内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同一条状体2内设置多个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或者在多个条状体2内设置多个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
[0028]实施例2:
[0029]作为实施例1的改进,如图7所示,第一连杆6的中部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3的底部,在第一连杆6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二凹槽10,两个第二凹槽10内均设置有实施例1所述的活动组件,当压板8承受的压力达到预定值后,两个活动组件分别伸到两个排水槽20内,从而清理两个排水槽20的堵塞物,具有更好的清理效果。在此情形下,间隔的两个条状体2内才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从而防止相邻两个条状体2内防堵塞组件碰撞到一起。
[003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主权项】
1.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包括盖体(1),盖体(I)上设有若干平行排列的排水槽(20),相邻两个排水槽(20)之间形成条状体(2),其特征在于:条状体(2)内设有与排水槽(20)相连通的第一凹槽(3),条状体(2)的上表面开设有导通至第一凹槽(3)的通孔;第一凹槽(3)内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4); 水压开关(4)包括压板(8)和复位弹性件(9),压板(8)设置在通孔内,复位弹性件(9)一端与压板(8)相连,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3)的底部;防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5)、第一连杆(6)及拉杆(7),第一连杆(6)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3)的底部,第一连杆(6)—端与第一弹性件(5 )的一端相连,第一弹性件(5 )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3 )的底部上;拉杆(7 )的两端分别与压板(8)和第一弹性件(5)相连; 第一连杆(6)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内设置有活动组件,活动组件包括第二连杆(12)和第二弹性件(11),第二弹性件(11)设置在第二连杆(12)和第二凹槽(10)的底部之间; 压板(8)在承受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用于带动与其相连的拉杆(7)而解除对第一弹性件(5)的限制,第一连杆(6)在第一弹性件(5)作用下伸出到排水槽(20)内并作旋转运动,第二连杆(12)在第二弹性件(11)的作用下伸出到条状体(2)所在平面的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盖,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杆(12)的上端设有扇形叶片或半圆形滚筒。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盖,其特征在于:盖体(I)为矩形,盖体(I)的四角位置处也设置有第一凹槽(3)、水压开关(4)及防堵塞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盖,其特征在于:复位弹性件(9)、第一弹性件(5)和第二弹性件(11)均为弹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盖,其特征在于:防堵塞组件及水压开关(4)均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井盖,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杆(6)的中部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3)的底部,第一连杆(6)两端均设有一第二凹槽(10),两个第二凹槽(10)内均设置有活动组件。
【专利摘要】一种下水道排水井盖,包括盖体,盖体上设有排水槽,相邻两个排水槽之间形成条状体,条状体内设有第一凹槽,条状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导通至第一凹槽的通孔;第一凹槽内设置有防堵塞组件和水压开关;水压开关包括压板和复位弹性件,压板设置在通孔内,复位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压板和第一凹槽相连;防堵塞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连杆及拉杆,第一连杆铰接固定于第一凹槽的底部,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和第一凹槽相连;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压板和第一弹性件相连;第一连杆的上端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连杆和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在第二连杆和第二凹槽的底部之间。本申请可清理堵塞在流水槽内的堵塞物,起到防止堵塞的作用。
【IPC分类】E03F5/06
【公开号】CN205259344
【申请号】CN201521120771
【发明人】徐永昌, 成思源, 杨雪荣, 陈剑飞
【申请人】广东工业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3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