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92793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注桩施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包括布置在桩位四个十字交叉布置的定位点的包围圈内的外护筒以及内护筒,外护筒垂直下沉在地面中,且外护筒的内壁对齐四个所述定位点的位置分别凸设有定位板,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外护筒的内壁上,定位板的外端沿外护筒的径向朝内延伸;内护筒下沉在外护筒内,且四个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内护筒的外表面。外护筒以及内护筒同时作用,减少外护筒以及内护筒在下放以及收回过程中的摩阻力,内护筒以及外护筒可以多次利用,降低施工成本;利用四个定位板对内护筒进行限制定位,使得内护筒的内护筒中心点与桩孔中心点重合,实现内护筒的准确定位,有效的保证成桩质量。
【专利说明】
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注粧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沿海地区港口、公路桥梁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类工程基础通常采用大直径、超深(大于40m)钻孔灌注粧,而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此类工程通常会遇到松软填土、流(软)塑状淤泥质土、砂土、卵石层等不良地层,为避免在钻进成孔时产生孔壁坍孔、缩径等现象,保证成粧质量,现有技术中,大直径钻孔灌注粧施工的成孔方法通常采用振动锤下入深长护筒护壁施工,然而,深长护筒在下沉过程中,护筒的底部受不同地层岩性的影响,容易产生位置偏移的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重复起拔、沉入护筒,甚至护筒的埋设无法满足规范对护筒垂直度的要求。
[0003]另外,护筒在下沉过程中,护筒越深,其所受到的摩阻力越大,下沉则会更困难,并且,深长护筒在沉入过程中,其垂直度难以保证,容易出现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护筒存在下入困难以及下入垂直度出现偏差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包括布置在粧位四个十字交叉布置的定位点的包围圈内的外护筒以及内护筒,所述外护筒垂直下沉在地面中,且所述外护筒的内壁对齐四个所述定位点的位置分别凸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所述外护筒的内壁上,所述定位板的外端沿所述外护筒的径向朝内延伸;所述内护筒下沉在所述外护筒内,且四个所述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所述内护筒的外表面。
[0006]进一步地,所述内护筒的内护筒中心点与所述粧位中心点重合布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内护筒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护筒的长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内护筒的长度的1/3。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的内径比所述内护筒的内径大20cm以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护筒的外护筒中心点与所述粧位中心点之间存在偏差。
[0011]进一步地,下沉后的所述外护筒的上端延伸在地面外。
[0012]进一步地,下沉后的所述外护筒高出地面部分的高度不小于30cm。
[0013I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板为平板状。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护筒施工结构中,外护筒以及内护筒同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外护筒以及内护筒在下放以及收回过程中的摩阻力,使得内护筒以及外护筒可以多次利用,极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利用四个定位板对内护筒进行限制定位,使得内护筒的内护筒中心点与粧孔中心点重合,实现对内护筒的准确定位;外护筒的下沉,使得内护筒下入时的摩阻力更小,更加便于内护筒的下沉,同时也能较为容易的控制内护筒的垂直度,有效的保证成粧质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护筒施工结构的剖切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护筒与内护筒位置关系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护筒施工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9]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0]参照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0021]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可以用于下沉深长护筒,使得深长护筒在下沉的过程中,摩阻力小且不会出现偏差。
[0022]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包括外护筒12以及内护筒11,夕卜护筒12垂直下沉在地面中,其中,在现场进行粧位测量定位时,预先设置四个十字交叉布置的定位点,四个定位点十字交叉的中心点为粧位中心点,如图2及图3中所示,四个定位点分别是A、B、C、D,其中,AC连线,BD连线,且相互十字交叉,两个连线之间交叉的中心点为0,则是粧位中心点。
[0023]外护筒12在下沉在四个定位点包围形成的包围圈中,且外护筒12的内壁对齐四个定位点的位置分别凸设有定位板13,定位板13的内端连接在外护筒12的内壁上,定位板13的外端沿外护筒12的径向朝内延伸;内护筒11下沉在外护筒12内,且四个定位板13的外端分别抵接在内护筒11的外表面。
[0024]上述提供的双护筒施工结构中,外护筒12作为辅助护筒,其作为内护筒11下沉的定位作用;内护筒11起到阻隔软弱地层和砂土层等不良地层的作用,避免后期灌注粧施工时出现塌孔、缩劲以及粧基移位等现象。外护筒12以及内护筒11同时作用,可以有效减少外护筒12以及内护筒11在下放以及收回过程中的摩阻力,使得内护筒11以及外护筒12可以多次利用,极大的降低了施工成本。
[0025]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还具有以下优点:
[0026]I)、定位准确;采用外部为外护筒12结合内部为内护筒11的结构,施工前,先放下外护筒12,然后根据外护筒12的下入实际位置,利用四个定位点,准确定位粧孔中心点,再利用外护筒12内壁的四个定位板13定位内护筒11位置,使得内护筒11的内护筒中心点与粧孔中心点重合,实现对内护筒11的准确定位;
[0027]2)、内护筒11下沉容易,垂直度控制便捷;外护筒12的下沉,使得内护筒11下入时的摩阻力更小,更加便于内护筒11的下沉,也能更好的准确定位,同时也能较为容易的控制内护筒11的垂直度。
[0028]3)、有效的保证成粧质量;内护筒11与外护筒12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保证内护筒11垂直度,进而保证粧身垂直度,保证成粧质量。
[0029]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0030]1)、在现场进行粧位测量定位,设置四个十字交叉布置的定位点;
[0031 ] 2)、在上述四个定位点的包围圈内垂直下入外护筒12;
[0032]3 )、在外护筒12内垂直下沉内护筒11,保持内护筒11的内护筒中心点与粧位中心点重合,并且,四个定位板13的外端分别抵接在内护筒11的外表面上。
[0033]本实施例中,外护筒12为短护筒,内护筒11为长护筒,也就是说,内护筒11的长度大于外护筒12的长度,一般情况下,外护筒12的长度不大于内护筒11的长度的三分之一。
[0034]另外,外护筒12的内经比内护筒11的内径大20cm以上,当然,根据实际需要,只要外护筒12的内径大于内护筒11的直径则可。
[0035]在上述步骤2),下沉后的外护筒12的外护筒中心点(如图2及图3中的O")与粧孔中心点之间存在偏差,允许在一定程度的一些偏差。
[0036]在步骤2)中,采用振动锤下沉外护筒12,并且,下沉后的外护筒12的上端延伸在地面外,高出的部分的高度不小于30cm左右。
[0037]当外护筒12下沉完成以后,采用旋挖钻机掏除外护筒12内的部分土体,一般情况下,可以掏除外护筒12内1.5m高的土体。
[0038]本实施例中,定位板13为平板状,这样,便于定位板13的成型,且有利于定位板13对内护筒11的定位作用。另外,定位板13沿着外护筒12的径向方向延伸布置。
[00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粧位四个十字交叉布置的定位点的包围圈内的外护筒以及内护筒,所述外护筒垂直下沉在地面中,且所述外护筒的内壁对齐四个所述定位点的位置分别凸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的内端连接在所述外护筒的内壁上,所述定位板的外端沿所述外护筒的径向朝内延伸;所述内护筒下沉在所述外护筒内,且四个所述定位板的外端分别抵接在所述内护筒的外表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筒的内护筒中心点与所述粧位中心点重合布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筒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护筒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的长度不大于所述内护筒的长度的1/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的内径比所述内护筒的内径大20cm以上。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筒的外护筒中心点与所述粧位中心点之间存在偏差。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沉后的所述外护筒的上端延伸在地面外。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沉后的所述外护筒高出地面部分的高度不小于30cm。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垂直度的双护筒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为平板状。
【文档编号】E02D5/38GK205475208SQ20162013302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2日
【发明人】雷斌, 叶坤, 赵建国, 杨静, 宋港
【申请人】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