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垫沙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生态垫沙障,涉及防风固沙。用于解决木棍固定不牢,棕榈垫容易被风刮走的问题。它包括左外盖、右外盖和连接件,所述左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右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左外盖和右外盖通过连接件围成闭合的用于植入草籽的凹形空腔,所述凹形空腔两侧壁设有用于插入木棍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外壁设有一圈保护套。通过把草籽植入凹形空腔,实现棕榈垫不容易被风刮走,提高防风固沙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生态垫沙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风固沙,具体来说,是一种生态垫沙障。
【背景技术】
[0002]治沙造林工程建设中,生态垫沙障示范区指的用棕榈垫(植入草籽)覆盖沙面,阻隔气流与沙面直接接触,利用天然降水保证内置植物生长,达到固沙目的。
[0003]但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不足,棕榈垫多采用简易的木棍固定,由于没有专门的固定装置,采用木棍固定不牢,棕榈垫容易被风刮走,导致防风固沙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旨在提供了一种棕榈垫不容易被风刮走,提高防风固沙效果的一种生态垫沙障。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生态垫沙障,包括左外盖、右外盖和连接件,所述左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右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左外盖和右外盖通过连接件围成闭合的用于植入草籽的凹形空腔,所述凹形空腔两侧壁设有用于插入木棍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外壁设有一圈保护套。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利用凹形空腔植入草籽,同时,凹形空腔两侧壁设有第一通道,插入木棍对凹形空腔进行固定,实践中,木棍反复在第一通道内壁进进出出,容易造成第一通道内壁破裂,为此,增设第一通道外壁一圈保护套。
[0008]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件有四个,分别位于凹形空腔的四个角。
[0009]进一步限定,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右外盖上的固定端子,位于左外盖上的活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动端子上设有内螺纹。
[0010]进一步限定,所述左外盖为棕榈垫,所述右外盖为棕榈垫。
[0011]采用四个连接件,有效的提高了固定性,防止被风刮走,阻隔气流与沙面直接接触,利用天然降水保证内置植物生长。
[0012]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3]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垫沙障立体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垫沙障正视图;
[00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0017]左外盖I,右外盖2,连接件3,第一通道4,保护套5,固定端子6,活动端子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生态垫沙障,包括左外盖1、右外盖2和连接件3,左外盖I为凹形壳体,右外盖2为凹形壳体,左外盖I和右外盖2通过连接件3围成闭合的用于植入草籽的凹形空腔,凹形空腔两侧壁设有用于插入木棍的第一通道4,第一通道4外壁设有一圈保护套5。
[0020]优选实施方案中,连接件3有四个,分别位于凹形空腔的四个角。
[0021]连接件3包括位于右外盖2上的固定端子6,位于左外盖I上的活动端子7,固定端子6上设有外螺纹,活动端子7上设有内螺纹。
[0022]左外盖I为棕榈垫,右外盖2为棕榈垫。
[002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态垫沙障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生态垫沙障,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外盖、右外盖和连接件,所述左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右外盖为凹形壳体,所述左外盖和右外盖通过连接件围成闭合的用于植入草籽的凹形空腔,所述凹形空腔两侧壁设有用于插入木棍的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外壁设有一圈保护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垫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有四个,分别位于凹形空腔的四个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垫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右外盖上的固定端子,位于左外盖上的活动端子,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活动端子上设有内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生态垫沙障,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外盖为棕榈垫,所述右外盖为棕榈垫。
【文档编号】E02D3/00GK205676873SQ201620577502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3日 公开号201620577502.5, CN 201620577502, CN 205676873 U, CN 205676873U, CN-U-205676873, CN201620577502, CN201620577502.5, CN205676873 U, CN205676873U
【发明人】王宗明
【申请人】王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