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通行系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336阅读:1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交叉通行系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立体交叉通行系列为建筑领域桥梁、高架桥、各种通道或固定式的一般布置与构造或由预制成型的制品、组装构成等的发明。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已有技术的立体交叉通行工程都是一个或大至或小面积范围交叉路口的多层、较复杂的设计,多为三层及以上的高层或苜蓿叶型或蝶型等,在交叉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人、物流流动的时间较长,非机动车行人的专用通道设计不多,“右行交通规则”或“左行交通规则”的需过道路纵横再转向的“大转弯”等都集中在立交桥中心区域,都必须二百七十度的较长,较大坡度的弯路转向才能“大转弯”,且非机动车、行人或也需同样,或不能经该处通道通行,车辆行人进或出交叉通行区域时对复杂立交道路及信号标志识别效果不易较好。

发明内容
为改善交叉路口交通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能让各种交叉路口的人、物流通行经或不经最高为两层的路口中心区域之各种立体交叉系列设计工程,省时间、省人力、物力,坡度较小,转向通道、特别是“大转弯”通道弯曲度不太大的各种又能配合现代化交通指挥的道路为现代交通服务,本发明全部设计为两层或局部(近水平面波型弯曲等)近两层,也可将本设计的两层(或三层)上或下整移,也可以平面层为高层,地平面以下的低层的立体交叉,也可以本发明的交叉路口中心区域或远距交叉路的主要设计内容及有关作总体设计及有关安排作说明。
多条道路在某处汇集交叉通过的各种长度、线路、接合部等的立交桥组合系列有“转向入出口的引桥、通道”及“立交桥里的上、下转向入、出口”及有关交接接合部经通道等设计让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人物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按“右行交通规则”或“左行交通规则”通行。直行、右或左沿通道路不过横道的小转弯,通过横道的“大转弯”,现以“右行交通规则”为例,而“左行交通规则”同样的发明设计进一步说明。
整个“立体交叉通行系列”仅为两层,以双向六通道的十字交叉立交桥来说明,图1、2、3、4皆为两层,南北向为第一层,直行,“小转弯”明显已知,“大转弯”需通过本发明的“转向入出口的引桥、通道”经“立交桥里的上下转向入出口”即能实现“大转弯”不必长路线,大坡度的(近)二百七十度而仅以(近)九十度的直接转向,由于各有关进、出通道的长度、线路调整可在“立交中心区域远处的大转弯”让“大转弯”不经立交中心区域而在外围提前立体交叉通过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也仅两层,或近两层是由于改善、考虑到允许的立交工程全部面积,允许的长度等,也可以一通道两端已低而有些高度,另一通道也可以从上或下略有高度差,而不是不交叉的近两层高度,图6专作示意说明。
本发明可用于各种单向、多向、单通道、多通道各种多交叉立体通道路桥的设计,并且也有依附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各机动车通道旁的非机动车行人通道的设计,本发明的各工程可以在现场程序制造,也可先另处按组合装配式的工程设计预制有关组合预制件再在现场装配组合而成,有对局部的改进性多组合的灵活性。


下面结合示例图及发明的实施再作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以十字路口交叉为例的“立体交叉行系列”的总体通道线路,俯看图,每个方向的道路皆是双向,如1至1-1直行、平面层,2至2-1小转弯、平面层,3至3-1大转弯、立交层等,A、A-1、B、B-1为或设的非机动车行人地下层横纵道。
图2是本发明以十字路口交叉为例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的两种“大转弯”等示意图,例图中有“转向入出口的引桥通道”的“立交桥里的上下转向入出口”,A、B、C、D及A′、B′等又有“立交桥中心区域远处的大转弯”通道的设计E至E-1、F至F-1、G至G-1、H至H-1,又有各直行小转弯的示意。
图3是本发明以十字路口的立体交叉为例的南北(直行、小转弯等)为底层、平面层,东西为交叉层的壹桥双向设计。
图4是本发明同上图3说明的双桥双向设计。
图5是本发明为任意多路的立体交叉设计,以先合两条路为壹条路及上述十字路的交叉设计即能实现本发明,图中,A、B是两条路经D、C的双向双通道立交设计统一两路为壹路,图5-1是C、D两立交桥上下入出处及走向等的设计细部放大。
图6是“立交中心区域远处的大转弯”比较长线路的出入立交层成为互不干扰仅两层的立体交叉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中,实际或虚拟(实际设计建设通行正常也可不是2×6×2多条等)或直线示意也可扩展曲线及范围的双向六通道路线布置图,并以1-12的四个方向之十二条道路的各自全部需要转向,又以1、2、3道路为例1至1-1直行,2至2-1为小转弯,3至3-1为大转弯,1、2为平面层,3的立交层两种不同的设计都可大转弯,另东、北面路口同上已述南路口,四路同样。
在图2实施例中,“远距立交桥中心区域的大转弯”以较长通道线路也交叉通过由平行层升入立交通道到出再入平面层而四个方向的入、出立交通道口可以由立交通道各自的长度等而决定互相交汇或不交汇而成为两层或近两层,即图中的E至E-1、F至F-1、G至G-1、H至H-1,如果经A、B、C、D或又A′、B′等那就是另开辟之路了,在图2等及在图3实施例中,需要处皆应配合以本发明提出必应的提前预转向分道,分道转向等标志及自动交通指挥装置的配合,图2中G至G-1里的a至a-1为分界线或加配合的双向。
在图3实施例中,双向多通道联合的壹立交层、平面层以“立交桥里的上下转向入出口”及“转向入出口引桥通道A、B、C、D及3至3-1、6至6-1、8至8-1、12至12-1实现本发明的人、物流直接“大转弯”不再需(近)二百七十度而仅采用(近)九十度之更好线路设计及配合,另各路的直行、小转弯等亦同。
在图4实施例中,图3中的全部实现也可采用双向双立交设计,A、B、C、D的入、出口及各种箭头符号等表述人物流行进方向。
本发明设计的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全方向的立交设计了机动车通道也设计了在机动车道旁有或无隔离措施,仅分界线的非机动车及行人的立交通道并且坡度等也更益众服务。
本发明的两层设计或地平面层与地上一层或地下一层,并且以高度互助互让从实际出发而全部设计的高度更益众。
本发明对简易过道路横向通道的方法或地下层的各种通道也可以俯透视图为 等及侧透视图为 等及出入口为 等的单一方向或可兼顾多方向的立交通过简易设计,又例如图1里的A至A-1、B至B-1的地下层通道设计。
在图5实施例中,将两条路统合为一条,即三叉路的立交,本发明可让任意多交叉路的立交桥归于“两条路合一为十字路口、三叉路口、立交结合系列的统一设计,图5中A、B是原有两条道路A、B经过D、C两立交而成为壹条道路进入四交叉的十字路口的实施图5-1放大图可见以长度的调整,人物流沿方向线升入立交桥及桥上的线路,在出口处与原有道路吻接入道再进立交桥组合中心区域实现各种方向的立交转向前进。
再以几例图十字路的南路口的直行、小转弯、大转弯向北、东、西为例阐述本发明的实施,另东、北、西路口的各通行、转向与路南口同样,图2远距立交中心区域的大转弯或需低度交叉而有道路高近两层高度,图6由于有关通道的较长设计等,包括该道通的全部设计仅需两层近一般两层高度。1至1-1直行,平面层或底层。2至2-1小转弯,平面层或底层,3至3-1经立交层或平面层的大转弯,图2、图6的3至3-1、6至6-1、8至8-1、11至11-1,图4等“立交桥中心区域的大转弯”经A、B、C、D实现如图2、图6的上述。
权利要求
1.一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一或若干在工程现场建设及或先另处预制再现场装配组合为最高两层或近两层互不交汇全部各方向、各行其道的立交桥、立交桥组、立交通道及立交桥通道上、下的连接在各种交叉路口、道路、“左行交通规则”、“右行交通规则”通行的系列设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由高度按排可互助互让的第一、二层、地平面层及立交高层或地下层及地平面层经引入通道或弯、凹、波型的又与各层、各道路连接,又可由“立交中心远处的大转弯”及对应出入处的立交通道或在立交中心处各路直接成九十度或近九十度的“大转弯”经“立交桥里的上下转向入出口”及“转向入出口的引桥通道”各自成路互不交汇而且全部各方向最高为两层或近两层,某些通道可仅一路、一桥、一通道即双行双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主要供非机动车、行人行通于平面层上、下通道设计多种俯透图示意 等,侧透图示意 ,等纵、横向坡度 等即前面圆点的放大的入出口设计为适应各种简易立交过路之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可纵横向采用的第二层立交桥可每一方向一桥或双向双桥,并联在一通行桥路或有间隔建,同有关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经“分、合式立交桥道路组合”等三叉、四叉,多于十字四叉路口的任意多叉都可分合成直接通行路、立交、三叉、四叉路的立体交叉通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在交叉路口或发明的各一或多有关处的“预分道转向”、“分道转向”等文字图案标志物,自动信号显示标志物等的配合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其特征是,机动车各通道旁附符合交通规则的,有或无隔离物、标志并配合上下进出的出入口的非机动车行人通道。
全文摘要
现代交通对立体交叉通行技术的选择有更新更好更高的要求,本“立体交叉通行系列”发明被或多或少、或全都采用单、双行、单双向多路口转弯至多向的各种、多通道的交叉路口的互不干扰,各行其道的技术设计能适应现代交通的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人,物流需要,本发明的各种立体交叉通行技术之立交桥最多两层或近两层,能适应不同地形、可用面积、温度等的工程技术要求、安全、快捷、费用省、技术推行广泛,本设计也能改善到行人、非机动车的立体交叉通行及一般过路的立体交叉通道的需要。
文档编号E01C1/04GK101033599SQ200510115799
公开日2007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11日
发明者陶孝宝 申请人:陶孝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