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它适用于高速铁路和城际 高铁中现浇铁路箱梁和类似现浇箱梁的梁面施工。
技术背景随着我国加快铁路向高速发展的需要,在大规模的现场施工中出现铁 路箱梁梁面成形难,箱梁理论标高控制难等问题。目前浇高速铁路箱梁的施工方法有三种 一.满堂支架式模架;二.可移动式模架;三.可组合式挂篮模架。后两种模架使用比较普 遍。其优点l.不受施工高度的影响;2.不受地面环境的影响,省工省料、省时省地。其缺 点梁面成形困难,梁面理论标高控制困难。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它能很好地克 服目前高速铁路箱梁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倒挂式提 浆整平机,是由行走道轨、高速整平机、倒挂行走轮、梁面抹光跳板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由 数台高速整平机组合,底工作面与箱梁理论标高工作面平行,底平面的中央设置有可变散 水波支腿,由纵横悬架构成框架固定高速整平机,并在高速整平机上方框架中设有电动机, 框架两头上方结构相同,设置有倒挂支架,并由简支架连接;倒挂支架上端外侧设置有倒挂 行走轮,中央设置有过桥轮,并由升降丝杆控制可调高低,过桥轮由皮带分别与设置在上方 的减速传动机构上的皮带轮、两倒挂行走轮连接;移动模架挂篮纵梁的下方设置有支腿、行 走道轨;所述的倒挂行走轮下端设置在行走道轨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整平机倒挂问题,采 用可变散水波支腿,解决了大比例排水槽的散水波问题,满足了从1. 5% _13%的散水波的 现场成形。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中的A-A向剖视图; 1.移动模架挂篮纵梁,2.支腿,3.高速整平机,4.行走轨道,5.倒挂行走轮,6.倒 挂支架,7.简支梁,8.悬架,9.可变散水波支腿,IO.电动机,ll.倒挂行走轮,12.减速传动 机构,13.升降丝杆,14.梁面抹光跳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是由行走道轨4、高速整平机3、倒挂行走轮11、梁面抹光 跳板14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由数台高速整平机3组合,底工作面与箱梁理论标高工作面平 行,底平面的中央设置有可变散水波支腿9,由纵横悬架8构成框架固定高速整平机3,并在 高速整平机3上方框架中设有电动机10,框架两头上方结构相同,设置有倒挂支架6,并由 简支架7连接;倒挂支架6上端外侧设置有倒挂行走轮11,中央设置有过桥轮,并由升降丝 杆13控制可调高低,过桥轮由皮带分别与设置在上方的减速传动机构12上的皮带轮、两倒 挂行走轮11连接;移动模架挂篮纵梁1的下方设置有支腿2、行走道轨4 ;所述的倒挂行走 轮11下端设置在行走道轨4上。具体实施时,借用移动模架上的挂篮纵梁,设置支腿,铺设 行走道轨,保持与理论工作面平行,将倒挂行走轮设置其上,使悬架倒挂,解决了整平机倒 挂问题。行走采用倒挂行走轮和减速传动机构解决了倒挂自动行走问题。采用可变散水波
3支腿,解决了大比例排水槽的散水波问题,满足了从1. 5% _13%的散水波的现场成形。所 述的倒挂行走轮带着倒挂式提浆整平机在减速传动机构的带动下在行走道轨上运行。
权利要求一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是由行走道轨(4)、高速整平机(3)、倒挂行走轮(11)、梁面抹光跳板(14)所组成,其特征在于由数台高速整平机(3)组合,底工作面与箱梁理论标高工作面平行,底平面的中央设置有可变散水波支腿(9),由纵横悬架(8)构成框架固定高速整平机(3),并在高速整平机(3)上方框架中设有电动机(10),框架两头上方结构相同,设置有倒挂支架(6),并由简支架(7)连接;倒挂支架(6)上端外侧设置有倒挂行走轮(11),中央设置有过桥轮,并由升降丝杆(130控制可调高低,过桥轮由皮带分别与设置在上方的减速传动机构(12)上的皮带轮、两倒挂行走轮(11)连接;移动模架挂篮纵梁(1)的下方设置有支腿(2)、行走道轨(4);所述的倒挂行走轮(11)下端设置在行走道轨(4)上。
专利摘要一种倒挂式提浆整平机,是由高速整平机、倒挂行走轮所组成。由数台高速整平机组合,底平面的中央设置有可变散水波支腿,由纵横悬架构成框架固定高速整平机,并在高速整平机上方框架中设有电动机,框架两头上方结构相同,设置有倒挂支架,并由简支架连接;倒挂支架上端外侧设置有倒挂行走轮,中央设置有过桥轮,并由升降丝杆控制可调高低,过桥轮由皮带分别与设置在上方的减速传动机构上的皮带轮、两倒挂行走轮连接;移动模架挂篮纵梁的下方设置有支腿、行走道轨;所述的倒挂行走轮下端设置在行走道轨上。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整平机倒挂问题,采用可变散水波支腿,解决了大比例排水槽的散水波问题。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1495494SQ20092023347
公开日2010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2日
发明者刘靖 申请人:刘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