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1510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制梁施工用的临时附属工程,尤其是一种是施工预制梁用 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
背景技术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要跨越山沟山谷,高桥多,路基挖填方量大,无大块平坦场地 可用于梁预制,现浇梁因造价原因,多数桥采用预制梁。目前,一般制造预制梁用的台座为 混凝土台座,表面铺钢板或使用水磨石。混凝土台座施工时间长,并且制造成本高,预制梁 完成后需运走才可以进行下片梁的施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施工时间短、成本低、可重复使用的施 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制造标准节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施工 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关键技术在于结构中包括梁底模板以及借助螺栓与梁底 模板联接的支承座;所述梁底模板中的第一钢板下部位于其左右两侧对称设有第一槽钢, 所述左右两侧的第一槽钢中间固接有第一角钢;所述支承座的中的第二角钢对称设置于 底部,且与地面接触,第二角钢上方设有第三角钢,第三角钢上面设有第二槽钢,所述支承 座一侧的第二槽钢与另一侧的第二角钢之间设有第四角钢,支承座前后两端均设有第三钢 板;第一槽钢与第二槽钢之间设有第二钢板。上述第三钢板上设有螺栓孔,可借助螺栓来连 接相邻的标准节。第二钢板上部的部件组成梁底模板部分,第二钢板下部的部件组成支承 座部分。上述技术方案中关于位置关系(比如两侧、两端等)的描述,以附图2剖视图为基 准。优选的,上述第一钢板与第一槽钢焊接,第一角钢与第一槽钢之间焊接;第二角钢 与第三角钢焊接;第四角钢与第二槽钢焊接,第四角钢与第二角钢之间焊接。上述连接梁底模板与支承座的螺栓下面(即连接第一槽钢与第二槽钢之间的螺 栓)设有斜垫片,用于平整槽钢肢的斜度。本实用新型中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借助上述的标准 节制造,相邻的两标准节之间借助螺栓连接为一体,活动钢底座端头的标准节为端头底座, 与端头底座相邻的标准节为端部底座,端头底座与端部底座之间放置有吊装模板;所述吊 装模板包括设于上部的第四钢板、对称设置于第四钢板下部两侧的第三槽钢以及设置于两 侧的第三槽钢之间的第五角钢。上述端头底座与端部底座的结构与其他标准节结构相同, 只是在端头底座上部的第五钢板与端部底座的第六钢板之间配套设置了一个平台,该平台 用来放置吊装模板,制造时只需将第五钢板与第六钢板制作短一点,从而形成一个凹陷下 去的平台,即可在此平台上放置吊装孔模板。端头底座与端部底座以及其他标准节没有固 定连接在一起,端部底座和其他标准节连接为一体,端头底座和端部底座之间设置的吊装孔模板处形成一个吊装孔,梁体预制张拉完成后,使用千斤顶从吊装孔模板处顶起梁体或 直接起吊梁体。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场地比较狭小,附 近没有梁场,且无大块平坦场地的情况下施工使用,对于不同长度的预制梁,可以利用本活 动钢底座标准节拼装成所需长度的活动钢底座,且根据预制梁的宽度来加工活动钢底座的 宽度,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施工时间比施工混凝土台座短。2、本实用新型可重复利用,可以作为周转材料,在不同工点使用,一个工地使用完 成后可运至另一个工地继续使用。3、尤其适合在场地比较狭小时(可预制几片或十几片梁位置)使用,在梁预制完 成后,抽出活动钢底座,而不移梁,可将梁放在原地。4、可调整预制梁的预拱度,通过调整第二钢板的厚度来进行调整。

图1是本标准节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本活动钢底座的简化示意图;图4是本吊装模板的示意图;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图6是本活动钢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斜垫片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C-C剖视图;图9是第二钢板的示意图;图10是第3钢板的示意图;图11是第三角钢的示意图;图12是第四角钢的示意图;其中,1、第一钢板;2、第一角钢;3、第一槽钢;4、第二钢板;5、第二槽钢;6、第三角 钢;7、第二角钢;8、第四角钢;9、第三钢板;10、螺栓;11、标准节;12、端部底座;13、吊装孔 模板;14、端头底座;15、第四钢板;16、第三槽钢;17、第五角钢;18、螺栓孔;19、平台;20、 斜垫片;21、第六钢板;22、第五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附图2,每个标准节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部为梁底模板部分,包括第一钢板 1、第一槽钢3以及第一角钢2 ;下部为支承座部分,结构包括第二角钢7、第三角钢6、第二 槽钢5、第四角钢8以及第三钢板9。第一钢板1与下面的第一槽钢3以及第一角钢2之间 点焊联接,第一槽钢3设于第一钢板1的两侧,两个第一槽钢之间焊接有第一角钢2,第一槽 钢3内塞橡胶管,防止预制梁混凝土浇注时在此处漏浆。第二角钢7与地面接触,上部有第 三角钢6,承受竖向载荷,上部的第二槽钢5可加强支承部分的刚度,并且梁底模板部分连 接。支承座的左右两部分使用第四角钢8交叉连接,使支承座形成一个整体。支承座部分的各部件之间均为焊接。参见附图1,支承座部分的第三钢板9设于标准节两端头位置,其 上面设有螺栓孔18,借助螺栓将相邻的标准节拼装起来。第一槽钢3与第二槽钢5之间设 有第二钢板4,上下两部分通过螺栓10联接起来,螺栓10下部使用斜垫片20,斜垫片用于 平整槽钢肢的斜度。通过垫有不同厚度的第二钢板4,比如1、2、3、和5mm多种,可调整梁底 模板的反拱。上部的梁底模板部分与下部的支承部分借助螺栓10联接。参见附图3 附图6,对于不同长度的预制梁,可拼装所需长度的活动钢底座进行 施工,对于不同宽度的预制梁,活动钢底座按所需宽度进行加工。相邻的标准节之间采用螺 栓联接,端头底座14不与其他标准节连接。吊装孔模板放置于端头底座14与端头底座12 之间。采用本实用新型施工前应先平整场地并硬化,硬化厚度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场地 使用频率不同,一般为10 20cm,在施工完成的路基上可只硬化10 15cm。场地硬化时, 在计划生产预制梁位置预埋铁件,或者采用膨胀螺栓,用于固定本实用新型。将本实用新型 由工厂加工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然后用螺栓将各部分联接起来,调整活动钢底座在一条 直线上,然后放置于预埋铁件的间隙中,防止安装模板时的碰撞偏位。若不移动活动钢底座 时,可将其与预埋铁件点焊。由于地面不平,支承座部分不能全部接触地面时,根据实际情 况使用不同厚度的钢板垫于其下部。梁底模板部分使用螺栓与支承座联接,用水准仪控制 梁底模板部分的高程,保证活动钢底座的水平和预拱度,使用不同厚度的钢板进行调节。端 头底座14按梁长布置在相应位置,一个制梁台座完成后,即可进行预制梁施工。梁体预制 张拉完成后,使用千斤顶从吊装模板处顶起梁体,两头垫枕木或其他支承梁体的材料,抽出 活动钢底座,重新选择场地拼装活动钢底座,即可进行下片梁的预制施工。若施工不同梁长 时,可拼装数量不同的标准节,或加工不同长度的标准节进行组合。若施工不同宽度的梁 时,可在工厂将本实用新型加工成与梁等宽。
权利要求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特征在于包括梁底模板以及借助螺栓(10)与梁底模板联接的支承座;所述梁底模板中的第一钢板(1)下部位于其两侧对称设有第一槽钢(3),两侧第一槽钢(3)中间固接有第一角钢(2);所述支承座中的第二角钢(7)对称设置于底部,且与地面接触,第二角钢(7)上方设有第三角钢(6),第三角钢(6)上面设有第二槽钢(5),所述支承座一侧的第二槽钢(5)与另一侧的第二角钢(7)之间设有第四角钢(8),支承座前后两端均设有第三钢板(9);第一槽钢(3)与第二槽钢(5)之间设有第二钢板(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钢板(1)与第一槽钢(3)焊接,第一槽钢(3)与第一角钢(2)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 (10)下面设有斜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角钢(7)与第三角钢(6)焊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标准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 角钢(8)与第二槽钢(5)焊接,第四角钢(8)与第二角钢(7)之间焊接。
6.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其特征在于借助权利要求1 5之一所述的标 准节制造,相邻的标准节之间借助螺栓连接在一起,活动钢底座两端定位有端头底座(14), 与端头底座(14)相邻的标准节为端部底座(12),端头底座(14)与端部底座(12)之间设 置有吊装孔,吊装孔处设置吊装孔模板(13);所述吊装孔模板(13)的包括设于上部的第四 钢板(15)、对称设置于第四钢板(15)下部两侧的第三槽钢(16)以及设置于两侧第三槽钢 (16)之间的第五角钢(1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施工预制梁用的活动钢底座及其标准节,其标准节包括梁底模板以及借助螺栓与梁底模板联接的支承座;所述梁底模板中的第一钢板下部位于其两侧对称设有第一槽钢,两侧的第一槽钢中间固接有第一角钢;所述支承座中的第二角钢对称设置于底部的,并且与地面接触,第二角钢上方设有第三角钢,第三角钢上面设有第二槽钢,所述支承座一侧的第二槽钢与另一侧的第二角钢之间设有第四角钢,支承座前后两端均设有第三钢板;第一槽钢与第二槽钢之间设有第二钢板。本活动钢底座借助螺栓使用上述标准节拼装而成。采用本实用新型,施工时间短、成本低、可在不同工点重复使用。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1671063SQ20102020136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5日
发明者刘五一 申请人: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