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077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所张拉梁体两端的张拉支架;张拉支架上安装有预应力张拉仪、油箱、液压管路和油泵,张拉支架底部安装有行走轮一;张拉支架内装有千斤顶移动架,张拉支架底部平铺有供千斤顶移动架进行平移的水平底板,千斤顶移动架包括对张拉千斤顶进行吊装的吊架,吊架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二,张拉千斤顶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油泵相接;两个张拉支架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均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双向通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张拉设备存在的费力劳神、费时、受施工场地外界因素影响大、占用空间多等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张拉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
【背景技术】
[0002]武汉土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是在老式张拉设备的基础上增加了张拉仪、电脑(含软件)、无线模块、压力传感器与位移传感器,较老式设施先进了一步。此套设施用于实验室做实验可以,但不适用于工地施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费力、劳神:所采用设备及配件的数量多且种类杂,对T型梁进行I次I孔张拉时,需要配备2台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I套无线模块、I个笔记本电脑、2台油泵、2台千斤顶、2个张拉架和2个安全挡板等12个设备;而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时,需要配备4台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2套无线模块、I个笔记本电脑、4台油泵、4台千斤顶、2个张拉架和2个安全挡板等19个设备;另外,再加上各设备之间的连接件,因而所采用设备及配件的数量多且种类庞杂,实际进行张拉、安装及张拉完后的工作量均非常大;第二、费时:张拉一孔需要5?7分钟;T型梁3孔自设备进场到退场约半小时,20米箱梁正弯矩6孔张拉以及25米或30米箱梁正弯矩8孔张拉均需约40?60分钟,25米或30米箱梁负弯矩5孔张拉均需约37?38分钟,而摆放、安装、调试及张拉完成后对各设备进行收拾就需要20?30分钟左右,占用的时间为张拉时间的一半,费时;第三、场地不适合:笔记本电脑属办公设备,张拉仪属高精度测试仪器,对防震、防尘、防磁、防水等要求较高,再连同6根无线、传感器线、无线模块等摆放于地,不但难以操作且易被其它异物碰坏、砸坏、磁化;另夕卜,由于施工现场存有钢筋、砼、配电箱、门吊、罐车、手推车、料斗、注浆设备等,因而也极易落尘、滴水,并且由于施工场地是车来车往的场所,尘土飞扬是必然的,张拉是在露天进行的,在野外尤其是高原,天气因时而变;即使不下雨,其他的梁体还需要养生,因而将上述张拉设备摆放于施工场地,不适合;第四、占用场地多:占用3个工作场地,分别为梁体两端各I个操作区和I个控制器布设区;第五、人力、物力投入较大:一般张拉、注浆为一个工班,只用几个人;而使用I3DS-ZL张拉仪,不但人数未减反而增加3?5人(其中,T型梁张拉增加3人,箱梁张拉增加5人);同时,张拉时间不但未缩短反而较用老式设备张拉一片梁的时间延长半小时,并且人工工资是根据定额计量来的,如此一来,张拉工班人员的工资拿不到过去工资的一半。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张拉设备存在的费力劳神、费时、受施工场地外界因素影响大、占用空间多等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所张拉梁体两端的张拉支架,两个所述张拉支架的结构相同;所述张拉支架上安装有预应力张拉仪、油箱、与油箱相接的液压管路和与所述液压管路相接的油泵,所述张拉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一;所述张拉支架内装有千斤顶移动架,所述张拉支架底部平铺有供千斤顶移动架进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顶移动架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顶移动架包括对张拉千斤顶进行吊装的吊架,所述吊架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二,所述张拉千斤顶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油泵相接;两个所述张拉支架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均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上位机进行双向通信。
[0005]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预应力张拉仪与所述上位机之间通过无线收发器一和与无线收发器一相配合使用的无线收发器二进行双向通信,所述预应力张拉仪与无线收发器一相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二与所述上位机相接。
[0006]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张拉支架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呈平行布设。
[0007]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吊架上所吊装的张拉千斤顶位于张拉支架前侧,所述张拉支架后侧安装有安全挡板。
[0008]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张拉支架上还安装有对油泵所泵送油液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单元和对张拉千斤顶的张拉位移进行检测的位移传感器;所述张拉支架的左侧或右侧为控制区;所述油箱、油泵、预应力张拉仪、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和位移传感器均位于所述控制区内。
[0009]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张拉支架上所装预应力张拉仪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上所吊装张拉千斤顶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张拉千斤顶均由其所处张拉支架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进行控制;两个所述张拉支架内所装的千斤顶移动架呈左右对称布设。
[0010]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张拉支架分别为主张拉支架和副张拉支架,所述上位机安装在所述主张拉支架上。
[0011]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张拉支架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张拉支架内所装油泵和预应力张拉仪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上所装的两个所述张拉千斤顶共用一个油泵。
[0012]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油泵为ZB4-500油泵或ZB4-500S油泵;当所述油泵为ZB4-500油泵时,将所述ZB4-500油泵的控制阀替换为手动控制阀或ZB4-500S油泵的控制阀;所述手动控制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开有一个进油口一和两个相互独立的出油口一,两个所述出油口一的通断分别由两个操作手柄进行控制。
[0013]上述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是:所述吊架还包括对所吊装张拉千斤顶进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安装在吊架上;所述张拉支架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安装有斜撑结构,所述张拉支架顶部安装有吊钩或开有吊装孔。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投入成本较低且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
[0016]2、使用操作简便,操作人员在张拉支架的控制区外侧即可完成张体张拉控制过程,无需蹲在地上操作预应力张拉控制仪、蜷在电脑跟前操作电脑、弯腰操作油泵等;并且,张拉千斤顶移动及对位方便,人为通过千斤顶移动架便可简便、快速完成千斤顶移动及对位过程。[0017]3、结构紧凑且占地空间小,受施工场地等外界因素干扰小,张拉时间不受气候影响。
[0018]4、检修方便,只需打开控制区门板进行检修即可。
[0019]5、视野不受影响,张拉时,一般要观察千斤顶的行程,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张拉时,在控制区边侧留有供操作人员观察千斤顶移动位置的观测空间。
[0020]6、张拉支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张拉过程中张拉支架固定简便,张拉前和张拉后张拉支架移动简便且移动方式灵活,既可采用吊装设备进行吊移,也可以人为进行推移。
[0021]7、整洁,工作区干净利落,不受施工现场线、管、杂物等干扰。
[0022]8、安全,控制区内所安装的各设备均被有效保护。
[002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张拉设备存在的费力劳神、费时、受施工场地外界因素影响大、占用空间多等问题。
[002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的左视图。
[0027]图3为图1的俯视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千斤顶移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的左视图。
[0030]图6为图4的俯视图。
[0031]图7为本实用新型ZB4-500电动油泵采用ZB4-500S电动油泵的控制阀与两个张拉千斤顶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32]图8为本实用新型ZB4-500电动油泵采用手动控制阀与两个张拉千斤顶之间的连接关系不意图。
[0033]图9为本实用新型手动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I一张拉支架;2—油箱;3—油泵;
[0036]4一行走轮一;5—千斤顶移动架; 5_1—吊架;
[0037]5-2—行走轮二;5-3—架体底板;5-4—竖向支撑架;
[0038]5-5—倾斜向支架;5-6—滑轮;5-7—卷扬机;
[0039]5-8—钢丝绳;5-9—推手;5-10—安装槽;
[0040]6—张拉千斤顶;7—预应力张拉仪; 8-1—无线收发器一;
[0041]8-2—无线收发器二; 10—安全挡板;11 一位移传感器;
[0042]12—压力表;13—油泵电机;14 一控制区门板;
[0043]15-1—三通管一;15-2—三通管二; 16—手动控制阀;
[0044]16-1—阀体;16-2—进油口一; 16-3—出油口一;
[0045]16-4—操作手柄;17—压力传感器; 18—上位机。【具体实施方式】
[0046]实施例1
[0047]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所张拉梁体两端的张拉支架1,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的结构相同。所述张拉支架I上安装有预应力张拉仪7、油箱
2、与油箱2相接的液压管路和与所述液压管路相接的油泵3,所述张拉支架I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一 4。所述张拉支架I内装有千斤顶移动架5,所述张拉支架I底部平铺有供千斤顶移动架5进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包括对张拉千斤顶6进行吊装的吊架5-1,所述吊架5-1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二 5-2,所述张拉千斤顶6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油箱2的出油口相接。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均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上位机18进行双向通信。
[0048]本实施例中,所述预应力张拉仪7与所述上位机18之间通过无线收发器一 8-1和与无线收发器一 8-1相配合使用的无线收发器二 8-2进行双向通信,所述预应力张拉仪7与无线收发器一 8-1相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二 8-2与所述上位机18相接。
[0049]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无线收发器一 8-1与无线收发器二 8-2进行信号收发能有效解决采用天线接收器存在的使用操作不便、信号传输效果较差等缺陷和不足。
[005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位机18为笔记本电脑。
[0051]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分别为主张拉支架和副张拉支架,所述上位机18安装在所述主张拉支架上。
[0052]实际使用时,所述张拉支架I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5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呈平行布设。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装预应力张拉仪7的数量与该张拉支架I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5的数量相同,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所吊装张拉千斤顶6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张拉千斤顶6均由其所处张拉支架I上所装的一个预应力张拉仪7进行控制;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内所装的千斤顶移动架5呈左右对称布设。
[0053]实际使用时,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装预应力张拉仪7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所吊装张拉千斤顶6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张拉千斤顶6均由其所处张拉支架I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内所装的千斤顶移动架5呈左右对称布设。
[0054]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5和油泵3的数量均为两个。并且,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预应力张拉仪7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预应力张拉仪7分别为1#预应力张拉仪和3#预应力张拉仪,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预应力张拉仪7分别为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
[0055]所述主张拉支架内所装的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吊装的张拉千斤顶6分别为1#千斤顶和3#千斤顶,其中1#千斤顶所用油泵为1#油泵,3#千斤顶所用油泵为3#油泵;所述副张拉支架内所装的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吊装的张拉千斤顶6分别为2#千斤顶和4#千斤顶,2#千斤顶所用油泵为2#油泵,4#千斤顶所用油泵为4#油泵。
[0056]实际进行张拉时,1#千斤顶和2#千斤顶对同一个孔道进行对称张拉,3#千斤顶和4#千斤顶对同一个孔道进行对称张拉。1#预应力张拉仪、3#预应力张拉仪、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分别对1#千斤顶、3#千斤顶、2#千斤顶和4#千斤顶进行张拉控制。1#油泵与1#预应力张拉仪相接,3#油泵与3#预应力张拉仪相接,2#油泵与2#预应力张拉仪相接,4#油泵与4#预应力张拉仪相接。
[0057]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装无线收发器一 8-1的总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无线收发器一 8-1分别与1#预应力张拉仪、3#预应力张拉仪、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二 8-2的数量为两个,1#预应力张拉仪和3#预应力张拉仪的无线收发器一 8-1共用一个无线收发器二 8-2,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的无线收发器一 8-1共用一个无线收发器二 8-2。这样,实际进行张拉时,能简便实现同步对称张拉。
[0058]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上还安装有对油泵3所泵送油液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单元和对张拉千斤顶6的张拉位移进行检测的位移传感器11。
[0059]所述张拉支架I的左侧或右侧为控制区。所述油箱2、油泵3、预应力张拉仪7、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和位移传感器11均位于所述控制区内。
[0060]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压力检测单元的数量均为两个,并且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压力传感器17和压力表12。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位移传感器11的数量均为两个。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压力传感器17和两个压力表12分别对1#油泵和3#油泵所泵送油液压力进行检测并显示,且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压力传感器17分别与1#预应力张拉仪和3#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位移传感器11分别对1#千斤顶和3#千斤顶的张拉位移进行检测,且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位移传感器11分别与1#预应力张拉仪和3#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压力传感器17和两个压力表12分别对2#油泵和4#油泵所泵送油液压力进行检测并显示,且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压力传感器17分别与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位移传感器11分别对2#千斤顶和4#千斤顶的张拉位移进行检测,且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安装的两个位移传感器11分别与2#预应力张拉仪和4#预应力张拉仪相接。
[0061]由上述内容可知,与现有采用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的施工设备相比,将张拉所用的所有设备及连接件分别集中装于两个张拉支架I内,能有效解决现有张拉设备存在的费力劳神、费时、场地不适合、占用空间多等问题,具有使用操作简便、省力省时、适宜施工现场使用、占用空间小、各设备易于整理等优点。同时,各设备的操作方法同采用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时的操作方法相同,仅将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上和笔记本电脑上所配备的天线分别替换为无线收发器一 8-1和无线收发器二 8-2,有效克服了使用天线进行信号传送时存在的占用空间、碍事、信号接收受方向限制、信号接收效果较差等缺陷和不足。实际进行布设时,根据各设备的布设位置,相应对所采用的线缆、液压油管的长度进行缩短或加长。
[0062]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架5-1上所吊装的张拉千斤顶6位于张拉支架I前侧,所述张拉支架I后侧安装有安全挡板10。
[0063]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为立方体支架,所述立方体支架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侧挡板,并且所述立方体支架的上部还安装有上盖板。
[0064]实际使用时,所述张拉支架I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架体。
[0065]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方体支架的左右向长度为3m左右、前后向宽度为2.3m左右且其竖向高度为2.8m左右。[0066]实际加工时,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立方体支架的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0067]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的左侧为控制区。实际使用时,也可以将所述张拉支架I右侧作为控制区。
[0068]实际进行安装时,每个张拉支架I内所装油箱2的数量均为一个,且油箱2安装在张拉支架I的左侧下方,所述预应力张拉仪7、油泵3、压力传感器17、压力表12、位移传感器11和对油泵3进行驱动的油泵电机13均位于油箱2上方且其均位于张拉支架I的左侧中部,所述张拉支架I的左侧中部装有控制区门板14,且张拉支架I左侧所装的侧挡板中部留有供所述控制区门板14安装的门洞。
[0069]所述主张拉支架与所述副张拉支架的区别仅在于,所述主张拉支架的控制区内安装有所述上位机18。
[0070]另外,所述无线收发器一 8-1安装在预应力张拉仪7的控制面板上,所述无线收发器二 8-2安装于所述上位机18周侧且其位于所述主张拉支架的控制区内。
[0071]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安装有斜撑结构。
[0072]为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简便,本实施例中,所述斜撑结构选用斜撑杆,并且所述斜撑杆顶部以铰接方式安装在张拉支架I顶部。
[0073]实际使用过程中,当需进行张拉时,通过位于左侧、右侧和后侧的所述斜撑杆对张拉支架I进行固定;当需移动张拉支架I时,收起斜撑杆即可,因而使用操作非常简便。
[0074]本实施例中,所述张拉支架I顶部安装有吊钩或开有吊装孔顶部设置有吊钩或吊装孔。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吊装设备对张拉支架I进行吊装。
[0075]结合图4、图5和图6,所述吊架5-1还包括对所吊装张拉千斤顶6进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安装在吊架5-1上。
[0076]本实施例中,所述吊架5-1包括架体底板5-3、安装在架体底板5-3前部上方的竖向支撑架5-4和位于架体底板5-3上方的倾斜向支架5-5,所述倾斜向支架5-5底部安装在架体底板5-3后部且中部支撑在竖向支撑架5-4上。
[0077]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底板5-3呈水平向布设,所述竖向支撑架5-4的高度为
1.3m,所述倾斜向支架5-5的长度为2.5m,所述倾斜向支架5_5与架体底板5_3之间的夹角为60°左右。多个所述行走轮二 5-2均安装在架体底板5-3上。
[0078]实际加工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对吊架5-1的结构和尺寸进行相应调整。
[0079]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在架体底板5-3后部且对张拉千斤顶6进行上下提升的卷扬机5-7和安装在倾斜向支架5-5顶部的滑轮5-6,所述卷扬机5-7与张拉千斤顶6之间通过绕过滑轮5-6的钢丝绳5-8进行连接。
[0080]本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底板5-3后侧还安装有推手5-9。
[0081]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张拉千斤顶6通过千斤顶移动架5进行前后或左右移动,并通过所述提升机构对张拉千斤顶6进行升降,使用操作非常简便。实际安装时,与张拉千斤顶6相接的液压油管和与布设在张拉千斤顶6上的位移传感器6相接的连接电缆均从倾斜向支架5-5顶部所设置的安装槽5-10引出并经张拉支架I顶部引至油泵3和预应力张拉仪7。
[0082]实施例2
[0083]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内所装油泵3、预应力张拉仪7、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和位移传感器11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所装的两个所述张拉千斤顶6共用一个油泵3。所述油泵3为ZB4-500S油泵。
[0084]本实施例中,1#千斤顶和3#千斤顶共用一个油泵2且二者共用的油泵2为第一油泵;所述副张拉支架内所装的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上吊装的张拉千斤顶6分别为2#千斤顶和4#千斤顶,2#千斤顶和4#千斤顶共用一个油泵2且二者共用的油泵2为第二油泵。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为第一预应力张拉仪,所述第一油泵与第一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为第二预应力张拉仪,所述第二油泵与第二预应力张拉仪相接。
[0085]本实施例中,1#千斤顶和3#千斤顶共用一个位移传感器11且二者所共用的位移传感器11与第一预应力张拉仪相接;2#千斤顶和4#千斤顶共用共用一个位移传感器11且二者所共用的位移传感器11与第二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装压力检测单元中的压力传感器17与第一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装压力检测单元中的压力传感器17与第二预应力张拉仪相接。
[0086]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无线收发器一 8-1的数量均为一个,所述主张拉支架上所装的无线收发器一 8-1与第一预应力张拉仪相接,所述副张拉支架上所装的无线收发器一 8-1与第二预应力张拉仪相接。实际进行张拉时,4个张拉千斤顶6能同时工作,不仅能实现每孔同时张拉又能实现2孔对称张拉,因此能简便实现两个孔道的同步对称张拉。
[0087]由于上述内容可知,与现有采用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时,需要配备的19个设备相比,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减少了一套个无线模块、2台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2个压力检测单元、2个位移传感器11和4根电源线。
[0088]本实施例中,与现有采用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的张拉设备相比,将两台ZB4-500油泵用一台ZB4-500S电动油泵进行替换,由于ZB4-500S电动油泵的控制阀多了 I个出油口,并且增加了一个三位四通手动阀,两个张拉千斤顶6通过液压油管与所述三位四通手动阀相接,因而将两台ZB4-500油泵用一台ZB4-500S电动油泵进行替换后,不仅能实现同步对称张拉,而且节资6800元左右,每孔张拉时间延长5?7分钟。
[0089]本实施例中,其余部分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1相同。
[0090]实施例3
[0091]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所采用的油泵3为ZB4-500油泵;并且将ZB4-500油泵所采用的控制阀替换为ZB4-500S油泵上所使用的控制阀。
[0092]实际连接时,只需将ZB4-500S电动油泵的控制阀的2个出油口分别接两个张拉千斤顶6的进油口,并通过三通管一 15-1将两个张拉千斤顶6的回液管分别与ZB4-500S电动油泵的控制阀的回液口相接。
[0093]本实施例中,与现有采用ro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的张拉设备相比,由于将4台ZB4-500油泵减少为2台ZB4-500油泵,因而资金节省近一半,并且剩余2台ZB4-500油泵可以留作备用。但是,与采用I3DS-ZL预应力无线张拉仪对箱梁进行I次2孔对称张拉的张拉设备和实施例2中所采用的ZB4-500S油泵相比,张拉时间延长,主要由于将ZB4-500油泵的出油口由I个变为2个,油泵供油时间延长了 I倍。
[0094]本实施例中,其余部分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2相同。[0095]实施例4
[0096]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所述ZB4-500油泵所采用的控制阀为手动控制阀16,所述手动控制阀16包括阀体16-1,所述阀体16-1上开有一个进油口一 16-2和两个相互独立的出油口一 16-3,两个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通断分别由两个操作手柄16-4进行控制;同时,两个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压力检测单元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个张拉支架I上所安装的两个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分别对两个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油液压力进行实时检测并显示。
[0097]实际安装时,将两个张拉千斤顶6的进液管分别与两个所述出油口一 16-3相接,并将两个张拉千斤顶6的回液管分别与三通管二 15-2的两个连接口相接,所述三通管二15-2的第三个连接口与手动控制阀16的回液口相接。同时,
[0098]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压力传感器17。
[0099]本实施例中,其余部分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3相同。
[0100]实施例5
[0101]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张拉支架I内安装有控制箱,并将所述上位机18、预应力张拉仪7、无线收发器一 8-1和无线收发器二 8-2的外壳均去除,仅保留内部的电子线路板和电子元器件后安装在所述控制箱内。
[0102]本实施例中,其余部分结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1相同。
[010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所张拉梁体两端的张拉支架(1),两个所述张拉支架(1)的结构相同;所述张拉支架(1)上安装有预应力张拉仪(7)、油箱(2)、与油箱(2)相接的液压管路和与所述液压管路相接的油泵(3),所述张拉支架(1)的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一(4 );所述张拉支架(1)内装有千斤顶移动架(5 ),所述张拉支架(1)底部平铺有供千斤顶移动架(5)进行平移的水平底板,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 )平放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 )包括对张拉千斤顶(6 )进行吊装的吊架(5-1),所述吊架(5-1)底部安装有多个行走轮二( 5-2 ),所述张拉千斤顶(6 )通过所述液压管路与油泵(3)相接;两个所述张拉支架(1)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均以无线通信方式与上位机(18)进行双向通信。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应力张拉仪(7)与所述上位机(18)之间通过无线收发器一(8-1)和与无线收发器一(8-1)相配合使用的无线收发器二(8-2)进行双向通信,所述预应力张拉仪(7)与无线收发器一(8-1)相接,所述无线收发器二(8-2)与所述上位机(18)相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支架(1)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5 )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两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 )呈平行布设。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1)上所吊装的张拉千斤顶(6)位于张拉支架(1)前侧,所述张拉支架(1)后侧安装有安全挡板(10)。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支架(1)上还安装有对油泵(3)所泵送油液压力进行检测的压力检测单元和对张拉千斤顶(6)的张拉位移进行检测的位移传感器(11);所述张拉支架(1)的左侧或右侧为控制区;所述油箱(2)、油泵(3)、预应力 张拉仪(7)、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和位移传感器(11)均位于所述控制区内。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支架(I)上所装预应力张拉仪(7 )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 )上所吊装张拉千斤顶(6)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张拉千斤顶(6)均由其所处张拉支架(1)上所装的预应力张拉仪(7 )进行控制;两个所述张拉支架(1)内所装的千斤顶移动架(5 )呈左右对称布设。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张拉支架(1)分别为主张拉支架和副张拉支架,所述上位机(18)安装在所述主张拉支架上。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张拉支架(O内所装千斤顶移动架(5)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张拉支架(1)内所装油泵(3)和预应力张拉仪(7 )的数量均为一个,每个所述千斤顶移动架(5 )上所装的两个所述张拉千斤顶(6 )共用一个油泵(3)。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3)为ZB4-500油泵或ZB4-500S油泵;当所述油泵(3)为ZB4-500油泵时,将所述ZB4-500油泵的控制阀替换为手动控制阀(16)或ZB4-500S油泵的控制阀;所述手动控制阀(16)包括阀体(16-1),所述阀体(16-1)上开有一个进油口一( 16-2)和两个相互独立的出油口一(16-3),两个所述出油口一( 16-3)的通断分别由两个操作手柄(16-4)进行控制。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型无线集成张拉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5-1)还包括对所吊装张拉 千斤顶(6)进行上下提升的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安装在吊架(5-1)上;所述张拉支架(1)的左侧、右侧和后侧均安装有斜撑结构,所述张拉支架(1)顶部安装有吊钩或开有吊装孔。
【文档编号】E01D21/00GK203531411SQ201320701093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7日
【发明者】田冬利 申请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