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8963发布日期:2020-07-31 22:05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沥青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



背景技术:

沥青运输车,简称沥青车:由汽车底盘、沥青罐体、沥青泵送及喷洒系统、导热油加热系统、液压系统、燃烧系统、控制系统、气动系统、操作平台构成。采用铁皮外包,内衬高科技隔温材料,保温时间长,罐体内安装加热管导热,有蒸汽式、煤炭加热式、柴油喷灯式三种加热方式,沥青运输车用于液态沥青的长、中、短途运输,采用自动点火柴油燃烧器加热、保温。另外也用于沥青路面的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施工中喷结合料,也可用于高级路面中的厂拌黑色碎石路面加铺表面处治层。沥青运输车可以设计成带自卸功能的,倾斜角度不大于十七度,卸沥青方便快捷,进口加热器带鼓风作用,加热效果好,保温效果好,是理想的沥青保温运输车。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沥青运输大多数采用沥青运输车来进行装在和运行,但是现有的沥青运输车的沥青罐体结构简单,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温效果一般,而在铺设的时候只能单管道输出沥青,不能很好的分层输出,这样容易导致沥青在沥青罐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在沥青罐体内残留,并且在输出的管道也容易残留,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旨在改善现有的沥青运输大多数采用沥青运输车来进行装在和运行,但是现有的沥青运输车的沥青罐体结构简单,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温效果一般,而在铺设的时候只能单管道输出沥青,不能很好的分层输出,这样容易导致沥青在沥青罐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在沥青罐体内残留,并且在输出的管道也容易残留,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包括保温箱、密封盖和出料管,所述保温箱包括防护层和内置胆,所述内置胆安装在防护层的内部,且内置胆与防护层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层上端面设置有入料口,且入料口与内置胆密封固定连接,所述密封盖安装在入料口的头部,且密封盖与入料口水平滑动连接,所述出料管包括上料管、中部料管和下料管,所述上料管、中部料管和下料管依次设置在防护层的外侧,且上料管、中部料管和下料管均与内置胆密封固定连接,通过对保温箱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保证沥青可以稳定的在内置胆中进行放置使用,并且通过对防护层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沥青的安全,并且还可以通过保温层来保证运输过程中沥青的温度,通过对密封盖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用通过控制液压杆来开启和关闭保温箱内部的入料口,并且在铺设的时候需要在出料管中安装有辅助出料管,来保证出料管内壁的残留。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层和内置胆之间设置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与内置胆的外侧面相互贴合,且保温层与内置胆固定连接,通过对保温层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很好的控制内部的温度,避免运输过程中沥青在内置胆中的冷却。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包括盖体和液压杆,所述盖体安装在入料口的上端面,且盖体与入料口滑动连接,所述液压杆固定安装在防护层的上端面,且液压杆的输出端与盖体的侧面相连接,通过对密封盖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液压杆来带动盖体在入料口的上端面进行滑动的盖合和打开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入料口侧面固定安装有辅助壳,所述辅助壳靠近入料口一侧设置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与盖体的头部相配合,通过对辅助壳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在将盖体完全盖合在入料口的上端的时候可以通过密封槽将盖体头部遮挡住,保证保温箱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管、中部料管和下料管下端均安装有辅助出料管,所述辅助出料管安装在出料管的内部,且辅助出料管通过紧固螺钉与出料管固定连接,通过对辅助出料管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在铺设路面的时候将辅助出料管固定在料管的内壁,避免沥青在流出的过程中因为冷却而发生粘贴在料管内壁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管、中部料管和下料管上端面还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与出料管固定连接,通过对控制阀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根据保温箱内部沥青的高度来选择开启相应的料管进行铺设路面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传统的沥青运输车结构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运输车进行装载搬运,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沥青运输大多数采用沥青运输车来进行装在和运行,但是现有的沥青运输车的沥青罐体结构简单,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温效果一般,而在铺设的时候只能单管道输出沥青,不能很好的分层输出,这样容易导致沥青在沥青罐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在沥青罐体内残留,并且在输出的管道也容易残留,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通过对出料管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分层及时的将沥青罐内部的沥青倒出来,避免铺设时间过长而造成沥青在罐内的残留不易清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保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出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辅助出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温箱;11、防护层;110、入料口;111、保温层;112、辅助壳;113、密封槽;12、内置胆;2、密封盖;21、盖体;22、液压杆;3、出料管;31、上料管;311、辅助出料管;32、中部料管;321、紧固螺钉;33、下料管;331、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包括保温箱1、密封盖2和出料管3,保温箱1包括防护层11和内置胆12,内置胆12安装在防护层11的内部,且内置胆12与防护层11固定连接,防护层11上端面设置有入料口110,且入料口110与内置胆12密封固定连接,通过对传统的沥青运输车结构加以研究,设计出一种沥青混合料保温运输设备,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传统的运输车进行装载搬运,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沥青运输大多数采用沥青运输车来进行装在和运行,但是现有的沥青运输车的沥青罐体结构简单,在运输的过程中保温效果一般,而在铺设的时候只能单管道输出沥青,不能很好的分层输出,这样容易导致沥青在沥青罐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在沥青罐体内残留,并且在输出的管道也容易残留,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通过对保温箱1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保证沥青可以稳定的在内置胆12中进行放置使用,并且通过对防护层11的设置来保证内部沥青的安全,并且还可以通过保温层111来保证运输过程中沥青的温度;

防护层11和内置胆12之间设置有保温层111,保温层111与内置胆12的外侧面相互贴合,且保温层111与内置胆12固定连接,通过对保温层111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很好的控制内部的温度,避免运输过程中沥青在内置胆12中的冷却,入料口110侧面固定安装有辅助壳112,辅助壳112靠近入料口110一侧设置有密封槽113,密封槽113与盖体21的头部相配合,通过对辅助壳112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在将盖体21完全盖合在入料口110的上端的时候可以通过密封槽113将盖体21头部遮挡住,保证保温箱1的密封性;

密封盖2安装在入料口110的头部,且密封盖2与入料口110水平滑动连接,通过对密封盖2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用通过控制液压杆22来开启和关闭保温箱1内部的入料口110,密封盖2包括盖体21和液压杆22,盖体21安装在入料口110的上端面,且盖体21与入料口110滑动连接,液压杆22固定安装在防护层11的上端面,且液压杆22的输出端与盖体21的侧面相连接,通过对密封盖2的结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液压杆22来带动盖体21在入料口110的上端面进行滑动的盖合和打开的目的;

出料管3包括上料管31、中部料管32和下料管33,上料管31、中部料管32和下料管33由上到下依次设置在防护层11的外侧,且上料管31、中部料管32和下料管33均与内置胆12密封固定连接,通过对出料管3的结构设置来保证使用者可以分层及时的将沥青罐内部的沥青倒出来,避免铺设时间过长而造成沥青在罐内的残留不易清理,并且在铺设的时候需要在出料管3中安装有辅助出料管311,来保证出料管3内壁的残留,上料管31、中部料管32和下料管33下端均安装有辅助出料管311,辅助出料管311安装在出料管3的内部,且辅助出料管311通过紧固螺钉321与出料管3固定连接,通过对辅助出料管311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在铺设路面的时候将辅助出料管311固定在料管的内壁,避免沥青在流出的过程中因为冷却而发生粘贴在料管内壁的问题,上料管31、中部料管32和下料管33上端面还设置有控制阀331,控制阀331与出料管3固定连接,通过对控制阀331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根据保温箱1内部沥青的高度来选择开启相应的料管进行铺设路面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