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雨水收集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在的马路有两种材料,即混凝土马路和柏油马路。但马路的结构都是在一定的地方安装雨水井。雨水是撒在整个马路上,而雨水井是在规定的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才能流入雨水井。申请号为200920232055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循环利用装置,其技术思路虽然是涉及蓄水池以及净化池,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但是在其中披露了通过在空心路沿处设计漏水管的技术方案,但是,文中也提出了漏水管必须设置在空心路沿处,所以相当于漏水管的位置就被局限于雨水井附近,这样一来,仍然会存在收集效率不足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包括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漏水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漏水管道垂直设置,所述雨水井附近设置有若干收集管,所述收集管嵌设于地面,所述收集管与漏水管通过回水管路连通,所述回水管路呈网状设置并连通所有收集管。
[0005]城市排水结构设置中,较难克服的问题的是排水管路的设计,本方案一来通过设置若干收集管,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管路,进行排水,保证不会在远离雨水井的位置出现积水的现象,同时,通过收集管的设计,可以保证每一管路都可以至少与其他一管路连通,提高了设计效果,且本方案的收集管是嵌入地面,所以设计结构不会破坏地面的强度,避免了空心路沿设计的破坏地面结构的问题,同时,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管路的设计的位置局限,而导致雨水收集效率较低。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管的孔径小于2厘米。通过这样设计,可以保证行人遗落物品时不会掉入收集管,造成经济损失。
[0007]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管上设置有隔网。通过这样设计,可以保证行人遗落物品时不会掉入收集管,造成经济损失。
[0008]进一步地,所述回水管路的每一管段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通过将回水管路的管段设置成圆形,保证了其地埋时的受力,由于圆形结构在受到应力时,会均匀分布,不易出现破裂。
[0009]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管等间距设置。通过收集管的等间距设置,可以保证路面结构是均匀排水,提高排水效果。
[0010]进一步地,相邻的收集管之间间距在3分米到I米之间。经过试验,收集管之间的距离优选为3分米到I米之间,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收集效率的同时,可以保证不会出现管路的浪费,同时,可以尽量减小管路生产成本。
[0011]进一步地,所述收集管的孔径由地面向下逐渐增大。通过孔径逐渐增大,一来保证了物品不会掉入,二来,即使有物品掉入,不易堵塞该管路,保证排水效果。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城市排水结构设置中,较难克服的问题的是排水管路的设计,本方案一来通过设置若干收集管,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管路,进行排水,保证不会在远离雨水井的位置出现积水的现象,同时,通过收集管的设计,可以保证每一管路都可以至少与其他一管路连通,提高了设计效果,且本方案的收集管是嵌入地面,所以设计结构不会破坏地面的强度,避免了空心路沿设计的破坏地面结构的问题,同时,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管路的设计的位置局限,而导致雨水收集效率较低。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0015]图3为实施例中收集管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110、雨水井;120、漏水管道;200、收集管;210、隔网;300、回水管路;400、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0018]—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包括雨水井110,所述雨水井110通过漏水管道120与蓄水池连通,所述漏水管道120垂直设置,所述雨水井110附近设置有若干收集管200,所述收集管200嵌设于地面400,所述收集管200与漏水管通过回水管路300连通,所述回水管路300呈网状设置并连通所有收集管200。所述收集管200的孔径小于2厘米。所述收集管200上设置有隔网210,隔网210可以设置成金属材质以保证强度。所述回水管路300的每一管段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所述收集管200等间距设置。相邻的收集管200之间间距在3分米至IJl米之间。所述收集管200的孔径由地面400向下逐渐增大。
[0019]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方案是把管材植入马路,整个马路都分布有雨水井110,保证减少马路的水聚集量,尤其是大雨。本技术实施是在铺设路面时一次成型。先把雨水输送管道铺设完毕,雨水输送管道与雨水井110相连接。在雨水输送管道的纵向和横向分别设置雨水收集管200。雨水收集管200和雨水输送管接通状态。只要路面上有雨水,雨水会沿着雨水收集管200下至雨水输送管,再汇入雨水井110。本技术适用于混凝土地面400和沥青地面400。混凝土地面400可以使用塑料管材或金属管材,但沥青地面400必须使用金属管材。管材可以市售管材,直径可以按需选择。本技术是在铺设路面之前把管材铺设完毕。铺设路面时可以把雨水收集管200上端固定,以免影响路面施工。本技术的雨水收集管200和雨水输送管的间距可以按照当地最大下雨量乘以一定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克服了原有的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的缺陷。
[0020]图2为一设计结构中,可以雨水井110为中心,设计收集管200,图2示出的为一种设计方式,收集管200距雨水井110、收集管200之间的距离设置成相同,且围绕收集管200呈矩阵分布。
[002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包括雨水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井通过漏水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漏水管道垂直设置,所述雨水井附近设置有若干收集管,所述收集管嵌设于地面,所述收集管与漏水管通过回水管路连通,所述回水管路呈网状设置并连通所有收集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的孔径小于2厘米。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上设置有隔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路的每一管段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等间距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收集管之间间距在3分米到I米之间。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管的孔径由地面向下逐渐增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雨水收集系统的路面结构,包括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漏水管道与蓄水池连通,所述漏水管道垂直设置,所述雨水井附近设置有若干收集管,所述收集管嵌设于地面,所述收集管与漏水管通过回水管路连通,所述回水管路呈网状设置并连通所有收集管。城市排水结构设置中,较难克服的问题的是排水管路的设计,保证不会在远离雨水井的位置出现积水的现象,同时,通过收集管的设计,可以保证每一管路都可以至少与其他一管路连通,提高了设计效果,且本方案的收集管是嵌入地面,所以设计结构不会破坏地面的强度,避免了空心路沿设计的破坏地面结构的问题,同时,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管路的设计的位置局限,而导致雨水收集效率较低。
【IPC分类】E01C11/24, E03F3/04, E03F3/02
【公开号】CN205223789
【申请号】CN201521055627
【发明人】朱道峰, 封英俏, 李雪松
【申请人】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