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47724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沿道路宽度在底部基层中部由其上表面向下设置用于铺设半渗透集水管的倒梯形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设管道垫层以及混凝土填充层;半渗透集水管水平放置在管道垫层上,且集水管最高处不高于凹槽的顶口,混凝土填充层填充在集水管与凹槽侧壁之间,混凝土填充层的厚度与集水管的半径高度相等;在底部基层的顶面铺设基础封层,在凹槽的上半部侧壁铺设侧壁隔水层;基础封层顶面位于道路的两侧对称设置集水槽,道路的中间部位由下至上铺设上部构造层和透水混凝土面层,集水槽的顶面与透水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平齐,能够应对较大雨量的集中降雨,还可以较好地收集雨水,提高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专利说明】
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铺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过程中,使得原先大面积自然透水地表被不透水的硬化路面所取代,伴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度密实的硬化地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城市供水不足,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频遭暴雨袭击,城市内涝问题严重,造成经济损失、生活不便。雨水多经由排污管道排泄,不能将雨水很好的收集、净化和重复利用,是对雨水资源的浪费。(2)、当面临短时间内集中降雨时,现有道路排水设施难以应对,造成路面大面积积水,给车辆和行人通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3)、由于路面缺乏透水性和透气性,不透水路面也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水分的交换,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的调节能力,产生城市“热岛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该路面结构能够在解决现有道路铺设结构不能有效解决路面积水问题的同时,具有较高的集水排水能力,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上有着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包括底部基层、基础封层、管道垫层、混凝土填充层、侧壁隔水层、半渗透集水管、上部构造层、透水混凝土面层、集水槽和位于道路两侧的路缘石;所述底部基层为道路的路基;沿道路宽度在底部基层中部由其上表面向下设置用于铺设半渗透集水管的倒梯形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设管道垫层以及混凝土填充层;半渗透集水管水平放置在管道垫层上,且集水管最高处不高于凹槽的顶口,混凝土填充层填充在集水管与凹槽侧壁之间,混凝土填充层的厚度与集水管的半径高度相等;在底部基层的顶面铺设基础封层,在凹槽的上半部侧壁铺设侧壁隔水层;基础封层顶面位于道路的两侧对称设置集水槽,道路的中间部位由下至上铺设上部构造层和透水混凝土面层,集水槽的顶面与透水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平齐。
[0005]所述集水槽位于路缘石的内侧设置。
[0006]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沿道路的长度设置,集水槽由四周和底面的集水槽壁以及顶部的透水盖板组成,集水槽壁采用透水砖铺砌而成。
[0007]所述侧壁隔水层的底端与混凝土填充层顶面交接。
[0008]所述基础封层为沥青稀楽,厚度10mm。
[0009]所述管道垫层为标准砂,厚度60mm。
[0010]所述半渗透集水管内径为500mm,壁厚为50mm。
[0011]所述侧壁隔水层厚度为20mm。
[0012]所述上部构造层采用粒径为10-40mm的碎石,铺设厚度为200-300mm。
[0013]所述透水混凝土面层8铺设厚度为60_80mm。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排水能力较强,能够应对较大雨量的集中降雨,还可以较好地收集雨水,提高对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缓解城市水荒,生态及经济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底部基层,2.基础封层,3.管道垫层,4.混凝土填充层,5.侧壁隔水层,6.半渗透集水管,7.上部构造层,8.透水混凝土面层,9.集水槽,10.集水槽壁,11.透水盖板,12.路缘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实施例按照附图1的结构进行实施,应用于某小区透水路面的铺设。
[0019]在图1中,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包括底部基层1、基础封层2、管道垫层3、混凝土填充层4、侧壁隔水层5、半渗透集水管6、上部构造层7、透水混凝土面层8、集水槽9和位于道路两侧的路缘石12;所述底部基层I为道路的路基;沿道路宽度在底部基层I中部由其上表面向下设置用于铺设半渗透集水管6的倒梯形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设管道垫层3以及混凝土填充层4;半渗透集水管6水平放置在管道垫层3上,且集水管最高处不高于凹槽的顶口,混凝土填充层4填充在集水管与凹槽侧壁之间,混凝土填充层4的厚度与集水管的半径高度相等;在底部基层I的顶面铺设基础封层2,在凹槽的上半部侧壁铺设侧壁隔水层5;基础封层2顶面位于道路的两侧对称设置集水槽,道路的中间部位由下至上铺设上部构造层7和透水混凝土面层8,集水槽的顶面与透水混凝土面层8的上表面平齐。
[0020]所述集水槽位于路缘石12的内侧设置。
[0021]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沿道路的长度设置,集水槽9由四周和底面的集水槽壁10以及顶部的透水盖板11组成,集水槽壁1采用透水砖铺砌而成。
[0022]所述集水槽位于路缘石12的内侧设置。
[0023]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沿道路的长度设置,集水槽9由四周和底面的集水槽壁10以及顶部的透水盖板11组成,集水槽壁1采用透水砖铺砌而成。
[0024]所述侧壁隔水层5的底端与混凝土填充层4顶面交接。
[0025]在实施例中,底部基层I用高压水枪冲洗,去除表面杂尘;基础封层2为沥青稀浆,厚度1mm;管道垫层5为标准砂,厚度60mm;半渗透集水管6内径为500mm,壁厚为50mm;侧壁隔水层8厚度为20mm;上部构造层7采用粒径为10-40mm的碎石,铺设厚度为200-300mm;上部基层7达到要求后,在其上部铺设透水混凝土面层8,铺设厚度为60-80mm;所述透水混凝土面层4的原材料包括水泥、骨料、外加剂和水。实施例中的水泥选用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为5-10mm单粒径级配碎石,堆积密度每立方米1513kg,孔隙率45.1%;细骨料为标准砂;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和水泥改性剂,其中减水剂为缓凝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5%,改性剂为SJ-601水泥改性剂。
[0026]所述实施例中透水混凝土面层8的配料方法如下:水泥316.18kg/m3,水91.44kg/1113,标准砂881^/1113,5-101]11]1单粒径级配碎石15131^/1113,缓凝高效减水剂掺量为1.1%,SJ-601水泥改性剂掺量为0.13%,按照上述配料方法,按顺序投料,搅拌均匀,标准养护28天后测得其抗压强度为13.61Mpa,有效孔隙率为21%。
[0027]实施例中,上部构造层7能够首先存储一部分上层渗水,上部构造层7收集到的雨水优先再渗入到半渗透集水管6,当短时间内面临雨量较大的集中降雨时,部分雨水优先垂直流入半透水集水管道,上部构造层7储存的部分雨水水平流向两侧的集水槽。采用该路面结构,半透水集水管道和路两侧的集水槽在集水排水上协同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收集雨水,而且提高了道路的集水排水能力,能够减轻降雨尤其是雨量较大的降雨给城市的泄洪带来的负担,提升了城市的可用蓄水量,可广泛应用于小区、学校、商业街区、广场、停车场、公园等诸多场地的道路铺设。
【主权项】
1.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包括底部基层、基础封层、管道垫层、混凝土填充层、侧壁隔水层、半渗透集水管、上部构造层、透水混凝土面层、集水槽和位于道路两侧的路缘石;所述底部基层为道路的路基;其特征在于,沿道路宽度在底部基层中部由其上表面向下设置用于铺设半渗透集水管的倒梯形凹槽,凹槽内由下至上顺序铺设管道垫层以及混凝土填充层;半渗透集水管水平放置在管道垫层上,且集水管最高处不高于凹槽的顶口,混凝土填充层填充在集水管与凹槽侧壁之间,混凝土填充层的厚度与集水管的半径高度相等;在底部基层的顶面铺设基础封层,在凹槽的上半部侧壁铺设侧壁隔水层;基础封层顶面位于道路的两侧对称设置集水槽,道路的中间部位由下至上铺设上部构造层和透水混凝土面层,集水槽的顶面与透水混凝土面层的上表面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位于路缘石的内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长度沿道路的长度设置,集水槽由四周和底面的集水槽壁以及顶部的透水盖板组成,集水槽壁采用透水砖铺砌而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隔水层的底端与混凝土填充层顶面交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封层为沥青稀楽,厚度I O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垫层为标准砂,厚度60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渗透集水管内径为500mm,壁厚为5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隔水层厚度为20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构造层采用粒径为10-40mm的碎石,铺设厚度为200-300m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透水道路集水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混凝土面层铺设厚度为60-80mm。
【文档编号】E01C11/00GK205636407SQ201620487865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6日
【发明人】丁权福, 唐硕, 赵云科, 胡绍振, 李林生, 宋体祥, 陈宇, 唐晨明, 王宗坤, 刘忠智
【申请人】丁权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