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该冲击工具具有往复冲头,在该冲头之前设置的砧板,针状钻头支架,以及可容纳上述彼此同轴排列的冲头、砧板和针状钻头支架的气缸。上述砧板用以承受来自冲头的冲击力,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可用以承载多个纵向可动针状钻头,并承受来自上述冲头并通过砧板传递的冲击力。该冲击工具适于通过将针状钻头的前端压在工件的表面上,向工件施以冲击。
背景技术:
上述类型的传统冲击工具可在气缸的外周面设置有一把持件,操作者利用该冲击工具进行操作时,可以抓握上述把持件(例如,参考日本专利申请已审公开昭41-5867)。但在利用这种传统冲击工具时,工具内产生的振动通过上述把持件被直接传递到操作者的手中,从而导致操作者产生疲劳。因此,就开发了一种将传递到操作者手中的振动设计为使之最小化的冲击工具。
在一种这样的冲击工具中,气缸容纳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套筒中,而且在套筒上配备了把持件(例如,参考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已审公开昭61-7909)。但利用这种冲击工具,很难精确将针状钻头的尖端对准在工件上。而且也不可能将针状钻头的尖端强制压在工件上,这样会阻止工件获得强力而有效的冲击效果。
在另一这种类型的冲击工具中,气缸在外壳内作轴向往复运动,气缸外周面和外壳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一对轴向环形间隙。每一环形间隙内都安装有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可和上述气缸相配合,螺旋弹簧的另一端和外壳配合。其中从气缸传递到外壳上的轴向振动可由螺旋弹簧所吸收(例如,参考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已审公开平2-7026和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公开(KOKAI)昭60-180784)。利用这种工具时,操作者所施加到外壳的压力通过螺旋弹簧被传递到针状钻头上,从而在操作过程中使针状钻头挤压在工件上。但由于螺旋弹簧具有必需的一定刚度,所以当使用该工具时,即使没有和工件相接触,也会有很强的振动传递到操作者的手中。
在另一种冲击工具中,和上述传统冲击工具中一样,螺旋弹簧分别设置在一对环形间隙内。另外,在上述环形间隙内还设置有一环状弹性件;上述螺旋弹簧对具有很小的弹簧刚度,从而可在外壳内浮动支撑上述气缸。上述环状弹性件具有一大于上述螺旋弹簧弹簧刚度的弹簧刚度。当该工具的针状钻头被挤压在工件上,执行预定操作时,工件所给的反作用力就会由每一环状弹性件和螺旋弹簧所接收(例如,参考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已审公开昭61-7908)。但在该工具中,设置有环状弹性件的环形间隙在尺寸上非常有限。所以环状弹性件的尺寸也不会增大,这就会阻碍其在工件上需要大作用力的操作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上述的缺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冲击工具,其中容纳有冲击驱动机构的气缸通过一对螺旋弹簧可被浮动支撑在外壳内,以便于在无载状态操作该工具时,螺旋弹簧可吸收从气缸传递到外壳上的振动,当操作该工具将冲击力施加在工件上时,可将充分大的冲击力作用在该工件上。
施加到工具上的冲击力可直接通过多个设置在冲击工具上的针状钻头来作用。这样,由于接触针状钻头就容易磨损,需要更换。为了便于更换这些针状钻头,一种现有的冲击工具中设置有一外壳,该外壳包括前盖件和可拆卸地连接到前盖件后端的壳体。当更换针状钻头时,该前盖件可从壳体上拆卸(例如,参看日本专利申请已审公开昭46-18706)。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冲击工具,由于其结构简单,可使前盖件很容易的连接到壳体上并从壳体上拆卸下来。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有一种冲击工具,包括一冲击工具组件,具有一往复冲头,在该冲头之前设置的砧板,针状钻头支架,以及可容纳上述彼此同轴排列的冲头、砧板和针状钻头支架的气缸。上述砧板用以承受来自冲头的冲击力,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可用以承载多个纵向可动针状钻头,并承受来自上述冲头并通过砧板传递的冲击力。圆柱外壳可滑动保持上述冲击工具组件。上述冲击工具还包括一从外壳一侧向外延伸的把持件。该把持件适于操作者把持。
气缸具有一沿气缸外周面轴向延伸经过预定长度的小径部。该小径部具有前端和后端。圆柱外壳在内周面上设置有弹簧啮合部。圆柱外壳在其后端进一步设置有一弹簧挡盖。
在气缸小径部的前端和圆柱外壳的弹簧啮合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在小径部后端和弹簧啮合部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可在圆柱外壳的轴向方向上浮动支撑上述冲击工具组件。
而且,在圆柱外壳后端的弹簧挡盖和冲击工具组件后端之间设置有一第三螺旋弹簧。当针状钻头的尖端挤压在工件上执行所需操作时,可用以接收作用在冲击工具组件上的大部分反作用力。
当冲击工具在针状钻头没有接触工件的状态下(无载)被驱动时,针状钻头的振动可由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所吸收。这样传递到操作者正把持工具的手中的振动就可以被减小到相当小的程度。
当冲击工具操作和工件相接触的针状钻头(即处于加载状态)时,把持上述把持件的操作者就在工件的方向上向冲击工具施加一个力,这就由于将把持件朝向工件推的力,而使得第三螺旋弹簧被压缩。结果,第三螺旋弹簧就向针状钻头施加一个压力。这样就能够以所需的冲击力进行操作。
在上述冲击工具中,把持件优选为从圆柱外壳向后倾斜延伸。而且,把持件在远端部设置有一进气口。该进气口可以和供给压缩空气以驱动冲击工具冲头的气管相连。该把持件还包括一压缩空气通过的排气口,一设置在把持件上、用以将供给的压缩空气经过进气口导入到冲击工具组件的压缩空气进气通道,一设置在把持件上、用以将已用于驱动冲头的压缩空气导向到上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
在这种形式的传统冲击工具中,用以压缩空气的排气口朝向上述工具打开。结果,压缩空气被吹到工件表面上,导致灰尘污染,从而干扰利用冲击工具进行的操作。在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中,排气口设置在把持件向后倾斜延伸的远端上,从而就解决了传统冲击工具中的这种问题。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冲击工具,一腔室设置在气缸和针状钻头支架之间,以接收用于使针状钻头支架退回的压缩空气。另外,在把持件上整体铸造有一管子。该管在其后端打开,朝向上述压缩空气进气通道,并从那里向前延伸。管子的前端部和上述腔室相联通。由于这种设置,就可以减小冲击工具重量,并不会将把持件结构复杂化。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冲击工具中,可环绕把持件设置有绝热覆盖材料,例如弹性橡胶。
当冲头在经过把持件供给的压缩空气处于膨胀状态下被驱动的时候,把持件由于压缩空气的绝热膨胀而易于冷却。这种把持件的冷却就会影响到操作者用手把持该工具把持件所进行的操作。本发明中冲击工具的绝热覆盖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作为防滑盖。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中,气缸的外周面具有从气缸后端朝向前端延伸的小径部,和从小径部向前延伸的大径部。气缸具有一可拆卸地安装在后端的后插件,用以封闭后端,从而在后插件和冲头之间形成一压缩空气腔。
外壳的弹簧啮合部由一固定到外壳内表面预定位置的环形件所形成。该环形件在前端具有一插入到第一螺旋弹簧后端部内、以保持该弹簧后端部的第一弹簧安装部。上述环形件还在后端还具有一插入到第二螺旋弹簧前端部内、以保持该弹簧前端部的第二弹簧安装部。
通过上述设置,该冲击工具易于装配,其原因在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首先被分别安装到上述环形件的第一和第二弹簧安装部上,随后,冲击工具组件被插入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中。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冲击工具中,针状钻头支架设定在气缸的远端,以使得可在气缸的轴向方向上往复运动。针状钻头支架具有一可滑动啮合气缸内表面的大径部,和一从大径部向前延伸的小径部。挡环可拆卸地连接到气缸远端部的内周面上。挡环还可设置得滑动啮合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小径部的外周面。挡环与针状钻头支架的大径部、小径部和气缸一起配合操作,形成一接收压缩空气以向气缸后方推动针状钻头支架的腔室。为了防止挡环从气缸的远端部掉下来,可通过一处于弹性膨胀状态的开口线环固定上述挡环,该开口线环设置在气缸远端部内周面上形成的环槽内。
在这种类型的传统冲击工具中,环形件具有形成在外表面上的外螺纹,通过设置在气缸远端部内周面上设置的内螺纹啮合上述外螺纹,可固定上述环形件。为了容纳这些螺纹,冲击工具需要有预定的轴向长度。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中,由于可利用开口线环固定上述挡环,所以就可以减小冲击工具组件的长度。冲击工具组件的重心就更靠近上述把持件。所以就提高了保持把持件时冲击工具的平衡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有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圆柱外壳,设置在外壳上可纵向振动的针状钻头,该针状钻头可从外壳前端处形成的开口向前延伸。该外壳包括从外壳前端向后延伸的前盖件。该外壳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到前盖件后端的壳体,和将前盖件夹紧到壳体的夹紧装置。前盖件具有一环形紧固部,该紧固部被放置到并夹在壳体的前缘部的外周面上,从而可和外周面相连。前盖件还具有一从外壳前端延伸到紧固部附近的圆柱部,一将圆柱部和紧固部连在一起的连接部。紧固部在周部开缝,从而具有一对彼此周向对置的舌形部。该夹紧装置安装在舌形部之间。夹紧装置可在一夹紧位置和一非夹紧位置之间移动。在夹紧位置,夹紧装置可拉动舌形部彼此靠近,在非夹紧位置,舌形部被彼此拉开而得以释放。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冲击工具,通过彼此拉近上述一对舌形部,前盖件的紧固部被夹紧到壳体上。因此夹紧结构简单,并可容易的进行夹紧和释放操作。上述冲击工具设置有如下的结构。夹紧装置包括一杠杆件,该杠杆件具有可转动连接到舌形部远端之一的近端。上述夹紧装置还包括一夹紧件,该夹紧件包括在一相对杠杆件近端更靠近杠杆件远端的位置,可转动连接到杠杆件的第一端部,和啮合另一舌形部的第二端部。在上述夹紧位置,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另一舌形部相啮合时,夹紧件被杠杆件拉紧。在该位置,第一端部相对杠杆件的近端更加远离第二端部大位置定位;在紧固部处,一条连接上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内穿过该杠杆件的近端部。在上述非夹紧位置,在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另一舌形部相配合的状态时,在紧固部处,一条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外穿过杠杆件的近端。
通过上述设置,如果杠杆件设置在夹紧位置,施加在夹紧件上的拉紧力就会将杠杆件压在前盖件上。而且,这种拉紧力可以保持上述作用在舌形部对上的拉应力。这样,前盖件就被可靠的夹紧到壳体上。如果杠杆件被设定在非夹紧位置,施加在夹紧件上的拉紧力就会使杠杆件移动离开上述前盖件。但夹紧件的第一端部会靠近上述另一舌形部移动。结果,上述拉紧力就得以取消。因此,上述冲击工具可通过在夹紧位置和非夹紧位置之间转动上述杠杆件,使得容易的将前盖件连接到壳体上或者从壳体上拆卸掉。
通过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并参照附图,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冲击工具的前端视图。
图3是冲击工具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外壳前盖件的后端视图。
图5是前盖件的侧视图。
图6是前盖件的底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垂直剖视图,该冲击工具具有冲头、砧板、针状钻头支架和气缸。
图8(1)是用于将挡环固定到气缸远端的开口线环的前视图。
图8(2)是上述开口线环的底视图。
图9为显示冲击工具在冲头开始冲击动作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0为显示冲击工具在冲头撞击砧板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1为显示冲击工具在砧板和针状钻头支架推进状态时的剖视图。
图12为显示冲击工具在砧板和针状钻头支架被向后推、随后冲头开始收回状态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实施例。
如附图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10具有一容纳有针状钻头16(以后描述)的外壳12,针状钻头支架18(参考图7),以及用于在纵向驱动上述针状钻头支架18的驱动装置。
外壳112整体呈圆柱形。外壳112具有一从外壳112前端向后延伸的前盖件114。壳体118可拆卸地连接到前盖件114的后端。
前盖件114具有一环状紧固部120(参考图3-6),该紧固部被放置到并夹在壳体118的直径缩小的前缘部118-1(参看图3和7)的外周面上,从而可和外周面相连。前盖件114还具有一从前盖件114前端延伸到紧固部120附近的圆柱部122,还具有一将圆柱部122和紧固部120连在一起的连接部124(参看图5和6)。在所述实例中,连接部124延伸过的角度范围大约为180°,在连接部124经过大约180°范围的相同周面上,前盖件114的止挡区域上形成有一开缝125。这样,紧固部120和圆柱部122就可由开缝125而彼此隔开。
在紧固部120和圆柱部122彼此分开的地方,紧固部120在圆周中心开缝,从而形成有一对周向彼此相对的舌形部120-1、120-2。
夹紧装置126安装在舌形部120-1、120-2之间(参看图1-3)。夹紧装置126可在一夹紧位置(如图2所示的实线)和一非夹紧位置(如图2所示的点划线)之间移动,其中在夹紧位置,夹紧装置126可拉动舌形部120-1、120-2彼此靠近,在非夹紧位置,舌形部120-1、120-2被被此拉开而得以释放。
夹紧装置126具有夹紧件128和用以操作夹紧件128的杠杆件130。
杠杆件130整体呈矩形形状,并包括左右部130-1、130-2,前后部130-3、130-4(如图3所示,相对于前盖件114的周向方向)。杠杆件130的左右部130-1、130-2从后部130-4向后突出,形成突出部130-5、130-6。突出部130-5、130-6在彼此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孔130-7、130-8。转轴132(参考图3)插入到通过弯曲上述舌形部之一即上述的舌形部120-1的远端而形成的圆柱部120-3(参看图4)内。转轴132的两端插入到孔130-7、130-8中,从而使杠杆件130绕转轴132转动。上述突出部130-5、130-6形成为本发明权利要求2中所限定的“近端”,作为杠杆件130的支点。
夹紧件128整体具有U形结构(参看图3),并包括中心部128-1,从中心部128-1延伸的左右部128-2、128-3。左右部128-2、128-3的远端向内弯曲,从而形成弯曲部128-4、128-5。该弯曲部128-4、128-5插入到在杠杆件130的左右部130-1、130-2上形成的孔130-9(仅仅示出了其中一个)内,从而使夹紧件28可绕着孔130-9(弯曲部128-4、128-5形成本发明权利要求8、10中所限定的“第一端部”,作为夹紧件128的支点,中心部128-1形成权利要求8、10中所限定的“第二端部“,作为夹紧件128的远端)转动。
夹紧装置126可绕着孔130-7、130-8转动,从而可在夹紧位置(图2的实线所示)和非夹紧位置(图2的点划线所示)之间运动。
在上述夹紧位置,形成第二端部的夹紧件128的中心部128-1被钩在通过弯曲上述舌形部120-2远端而形成的弯钩部120-4(参看图2、4)上。该状态下,杠杆件130置于舌形部120-1之上。在该位置,夹紧件128被拉紧,形成夹紧件128第一端部的夹紧件128的弯曲部128-4、128-5可以比形成杠杆件130近端的突出部130-5、130-6进一步远离上述弯钩部120-4。另外,在前盖件114的紧固部120处,一条连接形成上述第一端部的弯曲部128-4、128-5和形成第二端部的中心部128-1的虚直线,沿径向向内穿过形成杠杆件130近端的突出部130-5、130-6。这样,杠杆件130就被保持在上述夹紧位置,从而可靠的将紧固部120夹紧到壳体118的前端外周面上。
在上述非夹紧位置,在夹紧件128上作为第二端部的中心部128-1被钩在舌形部120-2的弯钩部120-4上的状态时,在紧固部120处,一条连接形成第一端部的弯曲部128-4、128-5和形成第二端部的中心部128-1的虚直线沿径向向外穿过杠杆件130的近端,即突出部130-5、130-6。因此,在操作者的手没有把持杠杆件130时,杠杆件130就不会拉动上述夹紧件128。这样,就可去掉舌形部120-1、120-2上的拉紧力。
应该指出的是,操作者可以从图2中点划线所示的位置逆时针转动上述杠杆件130,将夹紧件128的中心部128-1脱离弯钩部120-4。
下面,将叙述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内部结构。
如图7所示,冲击工具10具有一冲击工具组件22,该组件包括往复冲头12,在该冲头12之前(图7向左)设置有用以承受来自冲头12的冲击力的砧板14。该冲击工具组件22还包括针状钻头支架18,可用以纵向可动承载针状钻头16,并承受来自上述冲头12并通过砧板14传递的冲击力。该冲击工具组件22还包括可容纳上述彼此同轴排列的冲头12、砧板14和针状钻头支架18的气缸20。
上述冲击工具组件22可滑动容纳在圆柱外壳112中。外壳112具有一从外壳112下侧向后倾斜延伸的把持件26。该把持件26适合操作者把持。
气缸20具有一沿气缸20外周面沿轴向延伸经过预定长度的小径部30。该小径部30具有前端和后端。
圆柱外壳112在内周面上设置有弹簧啮合部32。在小径部30的前端和圆柱外壳112的弹簧啮合部32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36,在小径部30后端和弹簧啮合部32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38,从而该冲击工具组件22可被浮动支撑在圆柱外壳112的轴向方向上。在所述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具有基本相同的弹簧刚度。
在所述实施例中,气缸20的外周面具有一从气缸20后端朝向前端延伸的小径部30,和一从该小径部30向前延伸的大径部31。在气缸20的后端旋进一后插件35。小径部30的前端由大径部31所限定。小径部30的后端可由后插件35的环形凸缘35-1所限定。该环形凸缘35-1从后插件35径向向外延伸。圆柱外壳112的弹簧啮合部32由一固定到外壳112内表面预定位置的环形件37所形成。该环形件37具有一插入到第一螺旋弹簧36后端部内、以夹持该弹簧后端部的第一弹簧安装部37-1。上述环形件37还还具有一插入到第二螺旋弹簧38前端部内、以夹持该弹簧前端部的第二弹簧安装部37-2。在装配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首先被分别安装到上述第一和第二弹簧安装部37-1、37-2上。随后,冲击工具组件22被插入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中。此后,将上述后插件35旋进冲击工具组件22的气缸20的后端。冲头12和后插件35之间形成驱动腔52,其中可以通过该驱动腔52引入压缩空气以驱动冲头12向前移动。
圆柱外壳112具有一旋进外壳后端的弹簧挡盖34。在弹簧挡盖34和后插件35之间设置有一第三螺旋弹簧40,其中,当针状钻头16的尖端挤压在工件上执行所需操作时,可以用第三螺旋弹簧40来承受施加在冲击工具组件22上的大部分反作用力。尤其是,第三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大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的弹簧刚度。第三螺旋弹簧40的远端和后插件35并不接触。所以当没有进行冲击操作时,即针状钻头16没有挤压在工件上时,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可在轴向方向上浮动地保持住上述气缸20。
把持件26的远(下)端部形成有一可提供压缩空气以驱动冲击工具组件22冲头12的进气口42,以及一排放压缩空气的排气口46。把持件26上形成有一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用以引导压缩空气经过进气口42,从而供应到驱动腔52,以及一排气通道50,用以将已用于驱动冲头12的压缩空气引导到排气口46。进气口42设置有一可与供给压缩空气的气管连接的连接器43,还设置有一可由杆44打开或关闭的阀43-1。
如图1所示,可环绕把持件26包上绝热覆盖材料66例如弹性橡胶,以使得操作者即使在把持件26由于压缩空气绝热膨胀而变冷时,也可舒适地把持该把持件26。
针状钻头支架18具有一可滑动啮合气缸20内表面的大径部18-1,和一从大径部18-1向前延伸的小径部18-2。挡环68可拆卸地连接到气缸20远端部的内周面上。挡环68可设置得滑动啮合上述针状钻头支架18小径部18-2的外周面。挡环68和针状钻头支架18的大径部18-1、小径部18-2以及气缸20一起配合操作,形成一接收用于驱使针状钻头支架18向气缸20后方运动的压缩空气的腔室70。
从图7、8(1)和8(2)可以理解,可通过一处于弹性膨胀状态的开口线环74固定上述挡环68,从而可相对气缸20的远端固定在轴向方向上,该开口线环74设置在气缸20远端部内周面上形成的环槽78内。为了设置该开口线环74,挡环68被固定到气缸20上。随后朝向彼此拉动开口线环74的凸耳74-1,将开口线环74从气缸远端的开口插入到气缸20内,从而就减小了开口线环74的直径。当开口线环74到达了对应于气缸20内周面上设置的环槽78的位置时,开口线环74的凸耳74-1被释放,从而使得这些凸耳可彼此远离,因而增大了开口线环74的直径,从而可安装到气缸20的环槽78内。气缸20远端的下部(如图7所示)设置有一从远端延伸到环槽78并可使开口线环74扩展的切口部,从而使开口线环74的凸耳74-1从气缸远端插入到环槽78内之后,可合适就位。在所述实施例中,在气缸20远端部的上部还可设置有另一切口部(如图7所示),使得当气缸20插入到并安装在外壳112内时,气缸可和一工具保持在一起。
上述把持件26具有一整体铸造的管62。管62的后端开口朝向把持件26上的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该管62从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向前延伸。管62的前端部可通过设置在气缸远端部的径向通道20-1和设置在针状钻头支架18上轴向通道18-3与上述腔室70相联通。在所述实施例中,管62的前端关闭,但在管62侧壁上设置有一孔临近该前端,该孔可在管62和径向通道20-1之间提供联通。
下面,将描述上述冲击工具的操作。
图9示出了冲击工具在冲头12处于压缩空气引入到驱动腔52位置时(即冲头12被驱动前移,从而开始冲击操作时的状态)的状态。即,冲头12在侧壁上具有一压缩空气进气口82。在图9所示的状态,压缩空气进气口82和设置在气缸20侧壁上的压缩空气孔84相联通,从而和把持件26内的压缩空气通道48的上端相联通。所以压缩空气被引入到驱动腔52内,冲头12被压缩空气快速驱动向前。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形成在气缸20上的压缩空气孔84通过径向通道86和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相联通,该径向通道86延伸可经过夹持上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6、38的环状件32的大约为中心部的地方。
图10示出了冲头12被引入到驱动腔52内的压缩空气快速驱动向前而冲击砧板14、从而向砧板14以及和砧板14接触的针状钻头支架18施加一向前冲击力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冲头12内的压缩空气进气口82和延伸经过气缸20侧壁的排气通道90相联通,从而使得被引入到驱动腔52的压缩空气可通过上述排气通道90排放到排气通道50内。
图11示出了砧板14和针状钻头支架18被图10所示冲头12施加的冲击力所推进、并从冲头12上分开的状态。可以理解,用于引入向后推动针状钻头支架18的压缩空气的腔室70可在针状钻头支架18推进过程中收缩。在该状态,形成于针状钻头支架18上的轴向通道18-3的后端开口可和气缸远端部与管62相联通的径向通道20-1相联通。结果,压缩空气就被引入到腔室70中。这样,在针状钻头支架18上就施加向后的推力。
图12示出了针状钻头支架18和砧板14由来自上述腔室70的后推力向后推,因此冲头12也向后推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与在气缸20内周面和冲头12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环形间隙92相连通。向后驱动力就作用在冲头12上。这样,冲头12就会返回到图9所示的位置上。可以理解,环形件3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一和径向通道86相联通的轴向延伸槽86-1,其中该径向通道86设置在上述环形件32上。该径向通道86通过槽86-1和气缸20的压缩空气孔84相联通。这就使得即使在冲击操作中气缸20轴向放置的时候,设置在气缸20上的压缩空气孔84也可经过槽86-1以及径向通道86,保持和把持件26内的压缩空气进气通道48相联通。
应该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必要限定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形式的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冲击工具组件,具有往复冲头(12),在该冲头之前设置的砧板(14),针状钻头支架(18),以及可容纳上述彼此同轴排列的冲头、砧板和针状钻头支架的气缸(20),上述砧板用以承受来自冲头的冲击力,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可用以承载多个纵向可动的针状钻头,并承受来自上述冲头并通过砧板传递的冲击力;可滑动保持上述冲击工具组件的圆柱外壳;以及从外壳一侧向外延伸的把持件,该把持件适于操作者把持;其中气缸具有一沿气缸外周面轴向延伸经过预定长度的小径部(30),该小径部具有前端和后端,上述圆柱外壳在内周面上设置有弹簧啮合部(32),圆柱外壳在其后端进一步设置有一弹簧挡盖,其特征在于,在气缸小径部的前端和圆柱外壳的弹簧啮合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旋弹簧(36),在小径部后端和弹簧啮合部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38),以及在圆柱外壳后端的弹簧挡盖(34)和冲击工具组件后端之间设置有一第三螺旋弹簧(40),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可在圆柱外壳的轴向方向上浮动支撑上述冲击工具组件,上述第三螺旋弹簧当针状钻头的尖端挤压在工件上执行所需操作时,可用以接收作用在冲击工具组件上的大部分反作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把持件从圆柱外壳倾斜向后延伸,该把持件包括在把持件远端部设置有一进气口(42),该进气口可以和供给压缩空气以驱动冲击工具组件的冲头的气管相连,以及一用于压缩空气通过的排气口(46);以及一设置在把持件上、用以将供给的压缩空气经过进气口导入到冲击工具组件的压缩空气进气通道,一设置在把持件上、用以将已用于驱动冲头的压缩空气导向到上述排气口的排气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一腔室(18-3)设置在气缸和针状钻头支架之间,以接收可收缩针状钻头支架的压缩空气,在上述把持件上整体铸造有一管子(62),该管在其后端打开,朝向上述压缩空气进气通道,并从那里向前延伸,管子的前端部和上述腔室(18-3)相联通。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可环绕上述把持件设置绝热覆盖材料。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气缸的外周面具有从气缸后端朝向前端延伸的小程部(30),和从小径部向前延伸的大径部(31),该气缸具有一可拆卸地安装在后端的后插件(35),用以封闭后端,从而在后插件和冲头之间形成一压缩空气腔,上述外壳的弹簧啮合部由一固定到外壳内表面预定位置的环形件所形成,该环形件在前端具有一插入到上述第一螺旋弹簧后端部内、以保持该弹簧后端部的第一弹簧安装部,上述环形件还在后端还具有一插入到第二螺旋弹簧前端部内、以保持该弹簧前端部的第二弹簧安装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针状钻头支架被设定在气缸的远端,以使得可在气缸的轴向方向上往复运动,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具有一可滑动啮合气缸内表面的大径部(18-1),和一从大径部向前延伸的小径部(18-2),其中一挡环(68)可拆缷地连接到气缸远端部的内周面上,该挡环可设置得滑动啮合上述针状钻头支架小径部的外周面,上述挡环可和针状钻头支架的大径部、小径部和气缸一起配合操作,形成一接收压缩空气以向气缸后方加载针状钻头支架的腔室(18-3),通过一处于弹性膨胀状态的开口线环(74),上述挡环可被紧固在气缸的远端部,使得可在轴向方向上固定,而该开口线环设置在上述气缸远端部内周面上形成的环槽(78)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壳包括从外壳前端向后延伸的前盖件(114);可拆卸地连接到前盖件后端的壳体(108);将前盖件夹紧到壳体的夹紧装置;上述前盖件具有一环形紧固部(120),该紧固部被放置到并夹在上述壳体前缘部的外周面上,从而可和外周面相连;从外壳前端延伸到紧固部附近的圆柱部(122);以及将圆柱部和紧固部连在一起的连接部(124);上述环形紧固部(120)在周部开缝,从而具有一对彼此周向对置的舌形部(120-1,120-2);该夹紧装置(126)安装在舌形部之间,并可在一夹紧位置和一非夹紧位置之间移动,在夹紧位置,夹紧装置可拉动舌形部彼此靠近,在非夹紧位置,舌形部被彼此拉开而得以释放。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夹紧装置包括一杠杆件(130),该杠杆件具有可转动连接到舌形部远端之一的近端;和一夹紧件(128),该夹紧件包括在一相对杠杆件近端更靠近杠杆件远端的位置,可转动连接到杠杆件的第一端部,和啮合另一舌形部的第二端部;其中在上述夹紧位置,上述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上述另一舌形部相啮合时,夹紧件被杠杆件拉紧,其中第一端部在相对杠杆件的近端更远离第二端部的位置定位;在上述紧固部处,一条连接上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内穿过该杠杆件的近端部,而在上述非夹紧位置,在上述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另一舌形部相配合的状态时,在上述紧固部处,一条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外穿过杠杆件的近端。
9.一种冲击工具包括圆柱外壳(112),以及设置在外壳上可纵向振动的针状钻头(18),该针状钻头可从外壳前端处形成的开口向前延伸;其特征在于,该外壳包括从外壳前端向后延伸的前盖件;可拆卸地连接到前盖件后端的壳体;以及将前盖件夹紧到壳体的夹紧装置;上述前盖件具有环形紧固部,该紧固部被放置到并夹在壳体前缘部的外周面上,从而可和外周面相连;从上述外壳前端延伸到紧固部附近的圆柱部,以及将圆柱部和紧固部连在一起的连接部;上述紧固部在周部开缝,从而具有一对彼此周向对置的舌形部;该夹紧装置安装在舌形部之间,并可在一夹紧位置和一非夹紧位置之间移动,在夹紧位置,夹紧装置可拉动舌形部彼此靠近,在非夹紧位置,舌形部被彼此拉开而得以释放。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上述夹紧装置包括杠杆件,该杠杆件具有可转动连接到舌形部远端之一的近端;以及夹紧件,该夹紧件包括在一相对于杠杆件近端更靠近杠杆件远端的位置,可转动连接到杠杆件的第一端部,和啮合另一舌形部的第二端部;其中在上述夹紧位置,该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上述另一舌形部相啮合时,夹紧件被杠杆件拉紧,其中第一端部在相对于杠杆件的近端更远离第二端部的位置定位;在上述紧固部处,一条连接上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内穿过该杠杆件的近端部,而在上述非夹紧位置,在夹紧件的第二端部和另一舌形部相配合的状态时,在上述紧固部处,一条连接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虚直线径向向外穿过杠杆件的近端。
全文摘要
一种冲击工具使前盖件(114)易于连接到壳体上或从壳体上卸掉,且装置结构简单。上述前盖件(114)具有一被夹在壳体的前缘部的外周面上的环形紧固部(120),一从外壳前端延伸到紧固部(120)附近的圆柱部(122),和一将圆柱部(122)和紧固部(120)连在一起的连接部(124)。上述紧固部(120)在周部开缝,从而形成一对彼此周向对置的舌形部(120-1,120-2)。夹紧装置(126)安装在舌形部(120-1,120-2)之间,并可在一夹紧位置和一非夹紧位置之间移动。在夹紧位置,夹紧装置可拉动舌形部(120-1,120-2)彼此靠近,在非夹紧位置,舌形部(120-1,120-2)被彼此拉开而得以释放。
文档编号B25F5/00GK1600503SQ20041008745
公开日2005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2日
发明者御器谷俊雄, 大木泰正, 铃木保全 申请人:日东工器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