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9564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工具,尤其涉及一种可使调整钮与活动颚紧密贴合而不产生晃动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9所示,一般现有的活动扳手,包含有一扳手本体,其一端固设有一固定颚,配合固定颚设置一可左右横移的活动颚,该活动颚的内端具有一排齿,以及一枢设于扳手本体上的调整钮,该调整钮与活动颚的排齿相啮合,以使该调整钮转动时,可带动该活动颚移动。
根据前述的结构,该调整钮的螺旋齿与该活动颚的排齿啮合的部分,必须保留一预定的齿隙,否则该调整蜗杆将无法顺利地带动该活动颚,然而,因齿隙的存在,造成活动颚静止时,会沿着移动方向产生晃动。
在现有技术中,具有许多用以防止活动颚晃动的设计,如附件1(是台湾专利公告第554784号『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的


图12至
图17所示,其是附件1的六个实施例,该六个实施例皆针对可将活动颚锁固或将调整钮卡死的结构而设计,再观之附件一,其是将扳手本体开设一凹缺部,并枢设一卡抵装置,该卡抵装置上段设有凸轮部,通过按压该卡抵装置下段,而使卡抵装置上段的凸轮部卡抵住调整钮,进而锁死活动颚;而欲调整活动颚的位置时,可按压卡抵装置的上段,使上段的凸轮部与调整钮产生一间距,而使得调整钮可自由转动,再通过转动调整钮而使活动颚产生移动。
然而,此种通过按压卡抵装置以锁固调整钮及活动颚的设计,存在下列缺点1、上述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为使卡抵装置装入扳手本体中,生产时需要将扳手本体开设一相当大的容室或凹缺部,以容置卡抵装置,不但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效率。
2、如前所述,将扳手本体开设一可容置卡抵装置的容室,势必导致扳手本体结构强度的不足,进而减少扳手的使用寿命。
3、卡抵装置结构过于复杂,组装不易,且若活动扳手不慎掉落或遭外力碰撞时,卡抵装置容易从扳手本体脱落或无法发挥正常功效,而对制造厂商及贩卖商家的信誉、形象产生不良影响。
4、当调整钮被卡抵装置锁死时,活动颚便无法转动,因此每次欲调整活动颚的位置时,都必需先操作卡抵装置将调整钮松脱,当调整钮松脱后,才能自由转动调整钮以调整活动颚的位置,待活动颚位置调整完毕后,再操作卡抵装置将调整钮锁死,操作步骤繁琐,实用性差。
5、当卡抵装置未锁死调整钮时,调整钮与活动颚的排齿尚有一段间距,因而呈现松弛、晃动的状态,此时若转动调整钮以调整活动颚的位置,因调整钮处于松弛、晃动的状态,故转动调整钮时手感不佳,调整钮转动圈数与活动颚移动的距离亦不易掌控。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前述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可有效地降低活动颚及调整钮的晃动,并使转动调整钮时可得到更佳的转动手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包括一扳手本体,一端延设有一固定颚,该固定颚轴向设有一供活动颚横向位移的滑槽,该滑槽一端设有一相连通的容置室,该容置室供容设调整活动颚横向位移的调整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纵向钻设有一孔部,该孔部内容设一推抵件;借由孔部内的推抵件所产生的弹性抵顶力,而迫使调整钮与活动颚具有较佳的咬合紧密度,借此固定活动颚,并令使用者转动调整钮时的触感更为紧实,进而通过调整钮的转动圈数,可轻易得知活动颚的位移距离。
前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中调整钮是由一半径略小于调整钮中央通孔孔径的轴心插销插固于容置室,使调整钮得以在容置室中上下微幅位移。
前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中推抵件是由球形体及一弹性组件组成。
前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中推抵件由圆柱体及一弹性组件组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推抵件仅需要在本体上钻设一小孔室即可,因此可降低生产成本。
2、现有结构的卡抵装置需要由较大的容置室容置,故会降低扳手本体的结构强度,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推抵件仅需一小孔室供其容置,并不破坏扳手本体结构强度,亦不会减少产品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组装容易,且操作简便,实用性强。
4、本实用新型设计一推抵件,该推抵件一直处于推抵调整钮的状态,故可使调整钮与活动颚紧密啮合但却不卡死,以解决现有结构易卡死的问题。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一;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一;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二;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9是一般现有的活动扳手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扳手本体11———固定颚12———滑槽13———容置室131——孔室 132——穿孔133——凹孔20———活动颚 21———颈部22———排齿30———推抵件 31———球形体32———弹性组件33———圆柱体40———调整钮 41———通孔42———螺旋齿 43———轴心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
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扳手本体10、一活动颚20、一推抵件30、一调整钮40,其中扳手本体10具有一沿扳手本体10纵向延伸的固定颚11,扳手本体10靠近固定颚11的一瑞设有一横向的滑槽12,该滑槽12下设一容置室13,该容置室13上端与滑槽12相连通,容置室13下钻设一孔室131,而容置室13的侧壁开设一穿孔132,该穿孔132是向外穿透扳手本体10,再在容置室13的另一侧壁开设一相对于穿孔132的凹孔133,该凹孔133是穿入扳手本体10内适当深度处。
活动颚20的底端设有一颈部21,颈部21底端设有一排齿22,该活动颚20的颈部21及排齿22是容设于该扳手本体10的滑槽12中,使该活动颚20可沿着该滑槽12横向移动。
推抵件30是由一球形体31与一弹性组件32构成,并容设于容置室13的孔室131中。
调整钮40的中央具有一通孔41,而调整钮40外周面具有一螺旋齿42,且调整钮40容设于扳手本体10的容置室13中,一轴心插销43,由穿孔132依序穿过该扳手本体10及调整钮40的通孔41,并插入容置室13的凹孔133中,且该轴心插销43的直径略小于调整钮40的通孔41孔径。待调整钮40通过轴心插销43固设于容置室13中,该调整钮40上设的螺旋齿42与活动颚20的排齿22啮合,使转动该调整钮40时可带动该活动颚20做靠近与远离固定颚11的横移动作。又,调整钮40受推抵件30由下往上的推抵,且因轴心插销43略小于调整钮40的通孔41,故调整钮40的螺旋齿42会向上与活动颚20的排齿22紧密啮合,使调整钮40与活动颚20不会因齿隙而产生晃动或有松弛感。
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时,因推抵件30中的弹性组件32推顶球形体31,使球形体31向上抵顶调整钮40,该弹性组件32推顶的弹力经过测量设计,使球形体31推顶的力量略大于调整钮40的重量,且因调整钮40的轴心插销43半径略小于调整钮40的通孔41孔径,故调整钮40会受球形体31抵顶而在容置室13内向上位移一小段距离,进而使调整钮40外周面设置的螺旋齿42与活动颚20的排齿22啮合更为紧实。因活动颚20本身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故只需对调整钮40加压,借此消除调整钮40与活动颚20之间的齿隙,便可使活动颚20静止时不会沿着移动方向产生晃动,而不会使调整钮40卡死而使其无法转动。
欲调整活动颚20的位置时,虽调整钮40被推抵件30由下往上推抵,但因其推抵的弹力是经过测量设计,仅略大于调整钮40的重量,故调整钮40与活动颚20较为啮合,但不会被卡死。因此转动调整钮40时可得到较佳的调整手感,却不会因调整钮40被卡死而无法转动。
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主要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仅就不同结构说明之,为使本实用新型推抵件30推顶调整钮40更为紧实,可将第一实施例中推抵件30的球形体31改为一圆柱体33,以达到更好的卡固功效,并使转动调整钮40时得到较佳的调整手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例如第一实施例中的球形体可为圆柱体或椭圆柱体或其它可达相同功效的几何形体。
权利要求1.一种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包括一扳手本体,一端延设有一固定颚,该固定颚轴向设有一供活动颚横向位移的滑槽,该滑槽一端设有一相连通的容置室,该容置室供容设调整活动颚横向位移的调整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纵向钻设有一孔部,该孔部内容设一推抵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钮是由一半径略小于调整钮中央通孔孔径的轴心插销插固于容置室,使调整钮得以在容置室中上下微幅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是由球形体及一弹性组件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由圆柱体及一弹性组件组成。
专利摘要一种可固定活动颚的活动扳手,包括一扳手本体,一端延设有一固定颚,该固定颚轴向设有一供活动颚横向位移的滑槽,该滑槽一端设有一相连通的容置室,该容置室供容设调整活动颚横向位移的调整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室纵向钻设有一孔部,该孔部内容设一推抵件;借由孔部内的推抵件所产生的弹性抵顶力,而迫使调整钮与活动颚具有较佳的咬合紧密度,借此固定活动颚,并令使用者转动调整钮时的触感更为紧实,进而通过调整钮的转动圈数,可轻易得知活动颚的位移距离。
文档编号B25B13/12GK2685010SQ200420028319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6日
发明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