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创作涉及一种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头部角度调整功能,且定位更为方便且稳固的手工具。
背景技术:
美国第6,295,898号专利案(其对应中国台湾第421111号新型专利公告案),揭示一种活动扳头扳手角度定位结构改进。其中在扳头体的枢接端端缘面处,延轴方向分别设为一卡掣部及一调节部,并于该枢接端与握柄件的接合端之间另设置一掣制件,该掣制件一端为呈ㄇ字型的嵌槽部,恰好可横跨放置于接合端的内缘处滑移,而其另一端为内凹呈弧形状的弧齿部,恰巧可与扳头体的卡掣部呈啮合结构状态,通过掣制件可于枢接端的卡掣部与调节部之间滑移,使活动扳头扳手角度的调整及定位更为方便及稳固。
然而,美国第6,295,898号专利案具有以下的缺点(1)扳手头的枢接端区分为卡掣部与调整部的设计,使得枢接端「非连续」的齿部加工过程复杂化;(2)其掣制件的内弧曲面设计,也将造成齿部加工于该曲面上的复杂性,且精确度也不易控制;(3)为使掣制件滑移操作到「非锁定位置(unlock)」位置时,工具的头部及柄部枢转顺畅,掣制件与枢接端或接合端底部之间必需维持足够间隙,此将造成组装质感不好;(4)掣制件由「非锁定位置(unlock)」移到「锁定位置(lock)」位置时,若前述所留间隙的尺寸不足,也将导致调整过程的操作不顺畅;(5)除非适应其他特殊设计,否则弹簧与钢珠之间的定位,在掣制件移到「非锁定位置(unlock)」位置时,将产生松脱问题;(6)挚制件处于「锁定位置(lock)」位置时,由于仅受弹簧微弱的顶推作用,因而其头部锁定的稳定度显然不足,极易因不当外力作用而产生「跳齿」现象。
另一个目前设计为美国第6,7455,650号专利案所揭露之设计,其中在扳头体的枢接部端缘面处设一锥状表面,一块体设于扳头体及握柄件之间,卡掣部相对于扳头体的一面设凹弧表面,以啮合枢接部端缘面处的锥状表面。然而其枢接部的锥状表面与啮合的块体之间似乎无齿部的设计,因而其锁定效果差。若欲将前述的设计加上齿部的成形,也将同样使得齿部成形于锥状表面及齿部成形于凹弧表面的加工难度提高,且尺寸精度控制不易。此外,块体滑移到「非锁定位置(unlock)」位置时,其必然会与枢接部之间产生一间隙,此间隙也将造成组装及操作质感不良;而若在锥状表面与凹弧表面之间均设有齿部的情形下,由于「非锁定位置(unlock)」位置并未承受任何弹性恒推力,极易造成块体与枢接部间的不慎啮合,而造成操作上的缺陷。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其具有方便及稳固的角度调整及定位,进而改进前述众多缺点,便成为此行业界亟待再为突破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创作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其具有方便及稳固的头部角度调整及定位功能。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其具有一头部、一柄部、一固定装置及一关节锁定机构。该头部具有一凸形枢接部,该柄部具有一凹形枢接部,恰与该凸形枢接部枢转接合。该凹形枢接部具有一第一侧,一相对于该第一侧的第二侧,及一连接该第一侧与第二侧的底缘。该凸形枢接部及凹形枢接部的底缘适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关节锁定机构设于该凸形枢接部及凹形枢接部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凹形枢接部的底缘为自该第一侧至该第二侧延伸的一前倾斜面。该关节锁定机构包含一设于该凸形枢接部上第一嵌接装置及一第二嵌接装置,该第二嵌接装置具有一拉钮装置及一偏压装置。该拉钮装置设于该容纳空间中,其适合自该凹形枢接部第一侧的一非锁定位置移动到该凹形枢接部第二侧的一锁定位置。该偏压装置设于该柄部的前端,自该凹形枢接部的底缘延伸突出。当该拉钮装置处于该非锁定位置时,该偏压装置可提供该拉钮装置一向前方的顶推力,使该拉钮装置的一后端适合与该凹形枢接部的底缘之间形成一间距。当该拉钮装置处于该锁定位置时,该偏压装置适用于提供该拉钮装置一使阻止其自由返回到该非锁定位置的挡止力,使该拉钮装置的一前端适合与该第一嵌接装置嵌接定位。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的具有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方便及稳固地调整及定位头部角度。
为使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创作的技术特点,并可据此以实施,现以下列的实施例配合图式详加说明,但其叙述仅为用以叙述本创作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创作做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在相同创作精神下所作的任何修正或变更,均应属本创作保护的范围。
图1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平面图,其中拉钮装置为处于一锁定位置,而使头部呈锁定状态;图3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平面图,其中拉钮装置为处于一非锁定位置,而使头部呈非锁定状态;图4为图2沿A-A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头部是相对柄部呈0°(即未偏转);图5为图3沿B-B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头部相对柄部呈7.5°偏转;图6为图2沿A-A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头部相对柄部呈15°偏转;图7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侧视图;图8为图7沿C-C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拉钮装置呈锁定状态;图9为图7沿C-C线所得的剖面图,其中拉钮装置呈非锁定状态;图10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立体剖面图,其中拉钮装置呈锁定状态,且头部相对柄部呈0°(即未偏转);图11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立体剖面图,其中按钮装置呈非锁定状态,且头部相对柄部呈7.5°偏转;图12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局部放大的立体剖面图,其中按钮装置呈锁定状态,且头部相对柄部呈15°偏转;图13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的侧视图;及图14为显示本创作手工具头部的可旋转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显示本创作的具有一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扳手10主要包含一头部20、一柄部30及一关节锁定机构40。头部20的后端具有一凸形枢接部21,其内设有一贯孔22,柄部30的前端有一凹形枢接部31,凹形枢接部具有一第一侧341(参考图9),一相对于该第一侧341的第二侧342(参考图8),及一连接该第一侧341与第二侧342的底缘343,其为自第一侧341至第二侧342延伸的一前倾斜面(参考图8)。凹形枢接部31另外设有一贯孔321及一螺孔322,以配合一螺丝24或其他合适的固定装置,并横向穿设于凸形枢接部21及凹形枢接部31之间,并与凸形枢接部21呈活动接合,而与凹形枢接部31呈固定接合,而凸形枢接部21及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适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35。有关螺丝24与贯孔321及螺孔322的细节,可参考中国台湾第566274号公告专利,在此不再赘述。
现参考图1,关节锁定机构40设于凸形枢接部21及凹形枢接部31之间,其主要包含一第一嵌接装置及一第二嵌接装置。第一嵌接装置设于凸形枢接部21上,且最好为复数齿23,以相等间隔沿凸形枢接部21的表面设置,齿23的优选情况为沿贯孔22的轴方向延伸。一般而言,凸形枢接部21具有一实质上均匀的圆弧表面,凸形枢接部21的表面,例如,可设有十二个齿23,使相邻齿23之间的角度为15°。第二嵌接装置具有一拉钮装置41及一偏压装置。拉钮装置41设于容纳空间35中,其适合自凹形枢接部31的第一侧341的一非锁定位置(参考图3)移动到凹形枢接部31的第二侧342的一锁定位置(参考图2)。
优选情况是,拉钮装置41的前端为一平面,该平面上设有至少一嵌接部414,其最好为一双齿型嵌接部,使得该嵌接部414恰可卡合于任一齿23。偏压装置设于柄部30的前端,并自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延伸突出,其最好自较靠近凹形枢接部31的第一侧341延伸突出(参考图8)。柄部30另设一盲孔33,并自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纵向形成于柄部30的前端。偏压装置包含一弹簧42及一设于弹簧42一端的钢珠43,弹簧42设于盲孔33内,而钢珠43恰自盲孔33的一开口端稍稍突出(参考图8)。当拉钮装置41处于非锁定位置时,偏压装置适用于提供拉钮装置41一向前方的顶推力,使拉钮装置41的一后端适合与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之间形成一间距344(参考图9)。而当拉钮装置41处于锁定位置时,偏压装置适用于提供拉钮装置41一使阻止其自由返回到非锁定位置的挡止力(参考图8),使拉钮装置41的嵌接部414适合与任一齿23嵌接定位(参考图4),而此时拉钮装置41的后端恰抵顶于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上(参考图8)。
再参考图9,拉钮装置41的后端另设有一凹陷412,因而当拉钮装置41处于非锁定位置时,偏压装置的钢珠43适合通过弹簧42向前的顶推力,而陷入凹陷412中定位。参考图8,拉钮装置41可设一内侧面413,使当拉钮装置41处于锁定位置时,偏压装置的钢珠43适合通过弹簧42施予内侧面413的挡止力,以阻止拉钮装置41自由返回到非锁定位置。最好的情况是,拉钮装置41也可进一步设一挡止面415,由内侧面413朝向其后端延伸,使当拉钮装置41处于锁定位置时,偏压装置的钢珠43适合通过该弹簧施予挡止面413的挡止力,以有效阻止拉钮装置41自由返回到非锁定位置;且当该拉钮装置41欲由使用者的施力推向其非锁定位置,该挡止面413也可毫无困难被引导越过该钢珠43。此外,拉钮装置41可另包含两个相对拉板411,并可各包含一粗糙的外表面(参考图1),以提供一使用者足够的一操作摩擦力。拉板411分别连设于拉钮装置41的一上端及一下端,并部分覆盖于柄部30的前端的两个相对表面(参考图2)。
图2至6及图10至12为分别显示手工具局部放大的平面图、剖面图及立体剖面图。由图2、4及10可知,如前所述,当拉钮装置41处于锁定位置时,此时拉钮装置41的嵌接部414适合与任一齿23嵌接定位,因而头部20系相对柄部30固定于一预定角度(例如0°),而拉钮装置41的后端恰抵顶于凹形枢接部31的底缘343上(参考图8)。如图3、5及11所示,按钮装置41可由一外力移动到非锁定位置,此时头部20可相对柄部30枢转并带动拉钮装置41。如图6及12所示,头部20于带动拉钮装置41后相对于柄部30枢转到另一预定角度(例如15°)而再次与拉钮装置41嵌合,此时按钮装置41可由一外力移动到锁定位置,而使头部20固定于另一预定角度,以达成分位的功能。图13及14则分别显示头部20可相对柄部30的旋转示意图。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一个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其具有一个头部,具有一个后端,所述的后端具有一个凸形枢接部;一个柄部,具有一个前端,所述的前端具有一个凹形枢接部,恰与所述的凸形枢接部枢转接合;所述的凹形枢接部具有一个第一侧,一个相对于所述的第一侧的第二侧,及一个连接所述的第一侧与第二侧的底缘;一个固定装置,横向穿设于所述的凸形枢接部及所述的凹形枢接部之间,并与所述的凸形枢接部呈活动接合,而与所述的凹形枢接部呈固定接合;所述的凸形枢接部及凹形枢接部的底缘适合界定出一个容纳空间;及一个关节锁定机构,设于所述的凸形枢接部及凹形枢接部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为自所述的第一侧至所述的第二侧延伸的一前倾斜面;所述的关节锁定机构包含一个第一嵌接装置,设于所述的凸形枢接部上;一个第二嵌接装置,其具有一个拉钮装置,设于所述的容纳空间中,其适合自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第一侧的一个非锁定位置移动到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第二侧的一个锁定位置;及一个偏压装置,所述的偏压装置设于所述的柄部的前端,自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延伸突出;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非锁定位置时,所述的偏压装置适用于提供所述的拉钮装置一个向前方的顶推力,使所述的拉钮装置的一个后端适合与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之间形成一个间距;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锁定位置时,所述的偏压装置适用于提供所述的拉钮装置一使阻止其自由返回到所述的非锁定位置的挡止力,使所述的拉钮装置的一前端适合与所述的第一嵌接装置嵌接定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凸形枢接部具有一个实质上均匀的圆弧表面,所述的第一嵌接装置包含复数个齿,等间隔沿所述的凸形枢接部的圆弧表面设置,所述的拉钮装置的前端为一个平面,所述的平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嵌接部,使得所述的至少一个嵌接部恰可卡合于所述的凹槽的其中之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工具,其中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锁定位置时,所述的拉钮装置的后端恰抵顶于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偏压装置自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较靠近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第一侧延伸突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柄部另外包含一个盲孔,自所述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纵向形成于所述的柄部的前端;所述的偏压装置包含一个弹簧及一个设于所述的弹簧一端的钢珠,所述的弹簧设于所述的盲孔内,而所述的钢珠恰自所述的盲孔的一个开口端稍稍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拉钮装置的后端设有一个凹陷,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非锁定位置时,所述的偏压装置的钢珠适合通过所述的弹簧向前的顶推力,而陷入所述的凹陷中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拉钮装置具有一个内侧面,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锁定位置时,所述的偏压装置的钢珠适合通过所述的弹簧施予所述的内侧面的挡止力,阻止所述的拉钮装置自由返回到所述的非锁定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拉钮装置具有一个内侧面及一个由所述的内侧面朝向其后端延伸的挡止面,当所述的拉钮装置处于所述的锁定位置时,所述的偏压装置的钢珠适合通过所述的弹簧施予所述的挡止面的挡止力,阻止所述的拉钮装置自由返回到所述的非锁定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手工具,其中所述的柄部的前端具有两个相对表面,所述的第二嵌接装置另外包含两个相对拉板,分别连设于所述的拉钮装置的一个上端及一个下端,并部分地覆盖于所述的柄部的前端的两个相对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工具,其中各所述的拉板包含一个粗糙的外表面,以提供一个使用者足够的一操作摩擦力。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一个关节锁定机构的手工具,其具有一个头部、一个柄部、一个固定装置和一个关节锁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柄部的凹形枢接部的底缘是自该凹形枢接部第一侧至第二侧延伸的一个前倾斜面。该关节锁定机构包含一个第一嵌接装置;和一个第二嵌接装置,其具有一个拉钮装置和一个偏压装置。该拉钮装置适合自该凹形枢接部第一侧的一个非锁定位置移动到该凹形枢接部第二侧的一个锁定位置。该偏压装置设于该柄部的前端,当该拉钮装置处于该非锁定位置时,该拉钮装置的一个后端适合与该凹形枢接部的底缘间形成一个间距。当该拉钮装置处于该锁定位置时,该拉钮装置的一个前端适合与该第一嵌接装置嵌接定位。
文档编号B25G1/06GK2787385SQ20042012015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4日
发明者林育成 申请人:利益得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