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手动工具,亦可用于气动工具的套筒,尤其涉及一种由于没有油墨,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标示结构不易毁损,并可搭配辅助显示件时识别效果更佳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
背景技术:
第一种现有的套筒的尺寸标示方式,是在套筒外表面预定部位直接涂覆油墨标示。
另一种现有的套筒尺寸标示方式,是美国第4947713号专利如
图1、图2及图3所示,其包括一套筒91,是具有一套筒外表面911,该套筒外表面911上设有一标示单元92,该标示单元92上凹设一标示部921,例如为套筒91的公制或英制尺寸、型号或厂牌。
上述现有结构存在如下缺点1、标示部不具有环保功能。现有结构为求简单,直接在套筒上涂覆油墨标示尺寸或型号,而油墨的使用不符合部分市场的环保法规(例如不符合欧洲国家的环保法规),而无法销售。
2、标示结构易损毁。现有套筒直接在套筒外表面涂覆油墨以标示尺寸,易因长时间反覆拿取、置放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碰撞或刮伤而消失损毁。
3、标示结构不清晰。上述第二种现有套筒固然也有在套筒外表面设一浮凸状的标示单元,但,浮凸的标示部与周围部份为同色,故,不易辨识,标示不清晰。
因此,有必要研发新技术以解决上述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由于没有油墨,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标示结构不易毁损,并可搭配辅助显示件时识别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筒,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套筒外表面及一中心轴线;该套筒的第一端部上设有一第一工作部,该套筒的第二端部上设有一第二工作部;一标示单元,具有一外表面、一内表面、一通孔及一贯穿标示部;该标示单元的外表面与内表面间具有一厚度,该通孔被该内表面包围,该贯穿标示部是从该外表面贯穿至该内表面;该标示单元的颜色是不同于该套筒的颜色,而使该贯穿标示部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前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中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前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中包括一凹部,形成于所述套筒外表面上;所述标示单元是以内表面固定于该凹部上的橡胶弹性环,该通孔的固定前直径为该通孔的固定后直径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固定后直径略小于该凹部的凹部直径。
前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中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前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中又包括一凹部,是形成于该套筒外表面上;标示单元是选用具有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其中的一种,并借由加热收缩,而以该内表面的通孔固定于该凹部上,该通孔的加热收缩后直径为该通孔的加热收缩前直径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加热收缩后直径略小于该凹部的凹部直径。
前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中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由于没有油墨,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标示结构不易毁损,并可搭配辅助显示件时识别效果更佳。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现有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现有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一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二图9是图8所示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
图10所示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0、91套筒 101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3、911套筒外表面11第一工作部 12第二工作部13凹部 20、92标示单元21外表面 22内表面23通孔 24贯穿标示部25辅助显示件 921标示部X中心轴线 D厚度d1固定前直径 d2固定后直径d3凹部直径 d4加热收缩后直径d5加热收缩前直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包括一套筒10及一标示单元20。
该套筒10,具有一第一端部101、一第二端部102、一套筒外表面103及一中心轴线X;该套筒10的第一端部101上设有一第一工作部11,该套筒10的第二端部102上设有一第二工作部12。
在第一实施例中,该套筒10还包括一凹部13,围绕该中心轴线X的形成于该套筒外表面103上,有较佳的定位效果;当然,此凹部13并非绝对必要,也可省略。
而关于此标示单元20,是围绕该中心轴线X的固定于该套筒10上,该标示单元20至少具有(参阅图7)一外表面21;一内表面22,是贴触于该套筒外表面103(亦可说是凹部13),该内表面22与该外表面21间具有一厚度D;一通孔23,是穿透该标示单元20,且大体被该内表面22所包围,该通孔23供该标示单元20固定于该凹部13;一贯穿标示部24,是从该外表面21贯穿至该内表面22,而形成于该标示单元20上;该标示单元20的颜色是不同于该套筒10的颜色,而使该贯穿标示部24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的第一实施例。
实际上,该贯穿标示部24是采用套筒10的公制或英制的尺寸、型号、厂牌其中的一种或数种。
在实际装设上,本实用新型的标示单元20至少可以下述两种模式固定于该套筒外表面103的凹部13上1、束套模式。参阅图4及图5,由于该标示单元20为橡胶的弹性环,且被撑大套束至该凹部13上,该通孔23的固定前直径d1为该通孔23的固定后直径d2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固定后直径d2略小于该凹部13的凹部直径d3,使该标示单元20牢固的束套在该套筒10的凹部13上。
2、热缩膜模式。参阅图8及图9,该标示单元20是选自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其中的一种材质制成的具通孔23的环体,并借该通孔23环绕于该凹部13上加热后收缩固定于该凹部13。该通孔23的加热收缩后直径d4为该通孔23的加热收缩前直径d5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加热收缩后直径d4是略小于该凹部13的凹部直径d3,使该标示单元20牢固的定位在该套筒10的凹部13上。
此外,请参阅
图10及
图11,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不论该标示单元20以束环模式/收缩膜模式固定在该凹部13上,在固定后可在该贯穿标示部24内加设(或填压入)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20的辅助显示件25,达到显示该套筒10的尺寸、型号或厂牌的强化作用,识别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标示单元是采用橡胶或热缩材料,且完全不使用油墨。并巧妙的利用贯穿标示部可以清晰显示出颜色差异,同时显示套筒的尺寸、型号或厂牌,无需上油墨标示,故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
2、标示结构不易损毁。本实用新型的标示单元上贯穿一可显示套筒尺寸、型号或厂牌的立体的贯穿显示部,不会因长时间拿取使用产生的摩擦、碰撞或刮伤,而失去标示及识别的功能,故,标示结构不易损毁。
3、搭配辅助显示件时识别效果更佳。该贯穿标示部内可加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颜色的辅助显示件,颜色差易明显,该辅助显示件可以不同颜色强化显示该套筒的尺寸、型号或厂牌,所以识别效果更佳。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筒,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套筒外表面及一中心轴线;该套筒的第一端部上设有一第一工作部,该套筒的第二端部上设有一第二工作部;一标示单元,具有一外表面、一内表面、一通孔及一贯穿标示部;该标示单元的外表面与内表面间具有一厚度,该通孔被该内表面包围,该贯穿标示部是从该外表面贯穿至该内表面;该标示单元的颜色是不同于该套筒的颜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凹部,形成于所述套筒外表面上;所述标示单元是以内表面固定于该凹部上的橡胶弹性环,该通孔的固定前直径为该通孔的固定后直径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固定后直径略小于该凹部的凹部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又包括一凹部,是形成于该套筒外表面上;标示单元是选用具有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其中的一种,并借由加热收缩,而以该内表面的通孔固定于该凹部上,该通孔的加热收缩后直径为该通孔的加热收缩前直径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且该加热收缩后直径略小于该凹部的凹部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标示部内设一颜色有别于该标示单元的辅助显示件。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标示元件的套筒结构,包括一套筒,其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一套筒外表面及一中心轴线;该套筒的第一端部上设有一第一工作部,该套筒的第二端部上设有一第二工作部;一标示单元,具有一外表面、一内表面、一通孔及一贯穿标示部;该标示单元的外表面与内表面间具有一厚度,该通孔被该内表面包围,该贯穿标示部是从该外表面贯穿至该内表面;该标示单元的颜色是不同于该套筒的颜色,而使该贯穿标示部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本实用新型兼具可避免油墨所产生的环保问题、标示结构不易毁损与搭配辅助显示件时识别效果更佳的功效。
文档编号B25B23/00GK2866005SQ200520123710
公开日2007年2月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日
发明者林素香, 黄馨贤 申请人:林素香, 黄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