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294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扳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尤其涉及一种套筒扳手。
背景技术
手工具是家庭及工厂中常见且必备的工具,其中又以各式扳手类工具最为常见,手工具生产业界这几年来为了使一般消费大众在使用时更为便利,于是各种易于操作或附带人性化功能的手工具相继问市。
扳手类手工具之中,可搭配套筒使用的扳手工具称为套筒扳手,该套筒扳手为方便将套筒脱离取下,习用的结构大多设有套筒脱离开关以利使用。
为方便使用者可快速复位再次扳动,习用亦有在套筒扳手上设置复位结构的,再通过切换开关而调整套筒扳手复位的旋转方向。
习用的结构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证号第M282784号,名称为“棘轮扳手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利用在套筒扳手的扳动头部设置一脱离开关,该脱离开关采用按压式设计,当脱离开关受压按时,则扳动头部前端的定位钢珠便会内缩,而可取下套筒;另外,该扳动头部一旁设有切换开关,该切换开关可左、右调整,通过切换开关的旋动位置而调整扳动头部可复位的方向。
然而,此种习用套筒扳手在头部上设有切换开关以及脱离开关,两者的位置并不相同,操作方式也不相同,使用者需要操作时还需多做思考判断,更无法一次操作两种调整。另外,设置两个独立的开关,其结构较为复杂,不仅组件数较多,组装制造时亦更为麻烦,对于使用者及制造商而言皆大为不便。
习用的另一种套筒扳手的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证号第M246111号,名称为“无齿棘轮工具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将套筒扳手的脱离开关设置于扳动头部,该脱离开关同样采用按压式设计,其定位开关可做左、右旋动,并通过旋动方向而调整内部圆柱形的逆止件,以达到控制扳动头部可复位的方向切换。
此种习用的套筒扳手虽可将切换与脱离开关合而为一,但其操作方式仍然是一个以按压控制,另一个左右旋转调整,并不能真正将其集成统一成一种简便的操作步骤,仍有其未尽理想之处。另外,该逆止件用以抵顶限止之处并不会旋转改变,长久使用下将造成该处磨损较为严重,而失去应有的功效。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扳手工具,其可改善习用的套筒扳手切换复位方向以及脱离开关设计不便不易操作、顶制件容易磨损等缺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扳手工具,其主要包括一扳动头部,所述扳动头部内设有一驱动头,所述扳动头部与驱动头之间穿设有一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切换器,所述切换器上设有错位结构并与一顶制件连动,按压控制杆,切换器轮流切换顶制件偏移的方向,透过顶制件偏移迫紧卡抵。
更具体地,所述错位结构包括在切换器一端面设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所述二卡槽各自对应一具弹性的推抵件,所述二推抵件由两侧抵触顶制件,按压控制杆,推抵件轮流嵌卡于卡槽中。
更具体地,所述驱动头外部一侧设有供顶制件设置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穿设有与驱动部内部相连通的通孔,推抵件由通孔伸出。
更具体地,所述控制杆与驱动头之间设有使控制杆在未受力时复位的第一弹性件。
更具体地,所述切换器与驱动头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推抵件脱离切换器的卡槽时,切换器受第二弹性件的推抵而复位。
更具体地,所述控制杆具有一推抵块,控制杆受按压时,推抵块穿入切换器内,并将推抵件由卡槽内推出。
更具体地,所述驱动头以一外盖与扳动头组设固定。
更具体地,所述驱动头具有供套筒组设的驱动块,所述控制杆前端伸入驱动块中,并具有一较薄的陷入段以及较厚的推抵段;所述驱动块在侧边设置有用于定位套筒的定位珠,通过按压控制杆改变陷入段与推抵段对应到定位珠的位置,而决定定位珠外凸或内缩。
更具体地,所述推抵件包括一钢珠、一弹簧与一抵柱。
更具体地,所述定位面与扳动头部内壁围合成半月形的卡制空间,所述卡制空间两侧较窄。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压按控制杆来同时达到切换复位方向,以及脱离套筒的双重功效;本实用新型的顶制件在切换复位方向时,会受不同侧的推抵件推抵而旋动,如此则可避免顶制件受力集中于同一边而造成的磨损与故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观立体分解图。
图2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外观立体透视图。
图3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逆向复位状态横剖视图。
图4是沿图3中A-B线的纵剖视图。
图5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逆向复位状态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6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切换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7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切换状态局部透视示意图。
图8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顺向复位状态横剖视图。
图9是沿图8中A-B线的纵剖视图。
图10是
图1所示实施例的顺向复位状态局部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
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这种扳手工具主要包括成形于扳手本体上的扳动头部10,该扳动头部10内具有容置空间101,并设有驱动头20、控制杆30、切换器40、顶制件50、以及外盖61与环扣62等组件。
该驱动头20呈一端开放的圆筒状,其容设于扳动头部10的容置空间101内,其一侧略为斜切成为一定位面21,该定位面21与扳动头部10的弧形内壁围合成一半月形的卡制空间211供顶制件50容设。该定位面21上穿设有二通孔212与驱动头20内部的空间相连通。该驱动头20的未开放端凸设有一驱动块22,该驱动块22中央的轴孔221与驱动头20内部相连通,并供控制杆30一端穿设,该轴孔221的侧端设有一定位珠222,该定位珠222受控制杆30的推抵,可在驱动块22侧端外凸或内缩而达到卡抵套筒以及分离的切换功效。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块22以供套筒65组设为结构说明,而在此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亦可将驱动块22实施为供起子头,或其它手工具配件替换组设的结构形态,诸如此类的简易转换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围内。
该控制杆30穿设于扳动头部10以及驱动头20之间,控制杆30的一端为较大径的按压端31,该按压端31露出于扳动头部10之外,可供使用者按压做切换控制的动作,再配合一第一弹性件63,使控制杆30在未受力时,按压端31向扳动头部10外凸伸出。控制杆30的另一端设有推抵段321以及陷入段322,控制杆30由推抵段321穿入驱动头20前端的驱动块22轴孔221内,透过按压控制杆30,由推抵段321与陷入段322控制定位珠222的凸出或内缩。控制杆30在按压端31的内侧设有一推抵块33。
该切换器40穿设于控制杆30上,并容置于驱动头20中,切换器40一端配合一第二弹性件64,而在未受力时保持于预定位置。切换器40具有错位结构,该错位结构包括在切换器40上朝向定位面21的一端面上两侧分别设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41,以及与卡槽41对应的推抵件42。该卡槽41在朝向内缘之端具有斜面411,推抵件42由一钢珠421、一弹簧422与一抵柱423所组成,该二推抵件42由通孔212穿出,并由两侧与顶制件50卡抵,通过卡槽41控制推抵件42伸长或缩短,而决定顶制件50可退位的方向。
该顶制件50于本实施例中呈锥柱形,其容置于驱动头20的定位面21与扳动头部10的容置空间101所围成的卡制空间211内,并可在该半月形卡制空间211中与扳动头部10卡抵,以限制驱动头20的复位方向。顶制件50一端设有一弹性体51,通过弹性体51使顶制件50定位效果更佳。于本实施例中,顶制件50呈锥柱形,其亦可为圆柱形,或在扳动头部10容置空间101内设置齿部,而在该顶制件50上设制相对应的齿纹以增强卡制力。
本实用新型在组装时,先将第二弹性件64置入驱动头20内,再将切换器40置入驱动头20内,使切换器40与第二弹性件64卡抵接触;将二推低件由通孔212穿入,使推抵件42的抵柱423露出于定位面21,推抵件42的钢珠421可与切换器40的卡槽41相对应;将第一弹性件63置入驱动头20内,再将控制杆30穿入驱动头20以及切换器40之中,使控制杆30受第一弹性件63的弹力推抵,并使推抵段321、陷入段322位于驱动头20的驱动块22内,与定位珠222接触,而按压端31露出于扳动头部10外;将顶制件50置于定位面21上,再将驱动头20整体套于扳动头部10的容置空间101中,再以外盖61以及环扣62将驱动头20限位于容置空间101内,仅使驱动块22由外盖61中伸出,本实用新型组成完成后如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请配合参阅图3至
图10所示,错位结构的二推抵件42在按压控制杆30时会轮流陷入卡槽41中,而未陷入卡槽41中的推抵件42则与顶制件50卡抵,使顶制件50向一侧偏移。顶制件50偏移时,处于半月形卡制空间211两侧较窄处,进而达到控制驱动头20复位的方向,再通过按压控制杆30使推抵件42轮流落入卡槽41中,而切换推抵顶制件50的推抵件42,从而以旋转顶制件50与定位面21、容置空间101的接触侧,以防止受力过于集中而磨损故障。
如图3至图5所示,其称为逆向复位状态,当图3中左侧的推抵件42嵌卡落入切换器40的卡槽41中时,切换器40受推抵件42的钢珠421卡抵定位,而不受第二弹性件64的推动,定位于该处,使左侧的推抵件42保持为嵌卡于切换器40卡槽41中的状态,而仅由右侧的推抵件42推抵顶制件50,使顶制件50向左侧偏移,位于卡制空间211左侧较窄之处,如此,则当驱动头20顺时钟方向旋动时,顶制件50无法再向左侧较窄处退位,故驱动头20将受到顶制件50的卡抵而无法旋动,而可顺时钟方向扳转螺固件。反之,驱动头20逆时钟方向旋动时,则顶制件50可将推抵件42推回,而使顶制件50位于卡制空间211中央较宽之处,不影响驱动头20的逆时钟方向转动,而可达到复位的效果。而且,此状态下控制杆30未受外力,由第一弹性件63将控制杆30按压端31向扳动头部10外推,控制杆30前端由推抵段321与驱动块22的定位珠222卡抵,使定位珠222凸出,卡扣住组设于驱动块22上的套筒65。
如图6及图7所示,使用者由控制杆30的按压端31将其压下时,控制杆30可克服第一弹性件63的弹力,而将控制杆30连同按压端31缩入扳动头部10中,此时,控制杆30由陷入段322对应至定位珠222,使定位珠222向内缩,方便将套筒65取下。在按压端31压下的同时,控制杆30的推抵块33会将原本嵌卡于切换器40卡槽41内的推抵件42钢珠421沿卡槽41的斜面411推出,并带动切换器40压缩第二弹性件64而移动,使切换器40由另一卡槽41对应至另一推抵件42。
如图8至
图10所示,其称为顺向复位状态,当使用者放开对控制杆30按压端31的施力时,控制杆30再度受到第一弹性件63的推抵,而回复至原本的位置,控制杆30前端的推抵段321再次与定位珠222抵顶,使定位珠222凸出。此时的推抵件42如图8所示,已变成与第一状态相反的推抵件42嵌卡入切换器40卡槽41中,使切换器40受推抵件42钢珠421的卡抵而定位于该处,故顶制件50受力偏移的方向亦与第一状态相反,当驱动头20顺时钟方向旋动时,顶制件50将推抵件42推回,使顶制件50位于卡制空间211中央较宽之处,不影响驱动头20的顺时钟方向转动,而可达到复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以按压控制杆30同时达到切换复位方向以及脱离套筒65的两种功效,因此在操作时更为简单容易。
权利要求1.一种扳手工具,主要包括一扳动头部,所述扳动头部内设有一驱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扳动头部与驱动头之间穿设有一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切换器,所述切换器上设有错位结构并与一顶制件连动,按压控制杆,切换器轮流切换顶制件偏移的方向,透过顶制件偏移迫紧卡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错位结构包括在切换器一端面设有一前一后的二卡槽,所述二卡槽各自对应一具弹性的推抵件,所述二推抵件由两侧抵触顶制件,按压控制杆,推抵件轮流嵌卡于卡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头外部一侧设有供顶制件设置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穿设有与驱动部内部相连通的通孔,推抵件由通孔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与驱动头之间设有使控制杆在未受力时复位的第一弹性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器与驱动头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推抵件脱离切换器的卡槽时,切换器受第二弹性件的推抵而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具有一推抵块,控制杆受按压时,推抵块穿入切换器内,并将推抵件由卡槽内推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头以一外盖与扳动头组设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头具有供套筒组设的驱动块,所述控制杆前端伸入驱动块中,并具有一较薄的陷入段以及较厚的推抵段;所述驱动块在侧边设置有用于定位套筒的定位珠,通过按压控制杆改变陷入段与推抵段对应到定位珠的位置,而决定定位珠外凸或内缩。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抵件包括一钢珠、一弹簧与一抵柱。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扳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面与扳动头部内壁围合成半月形的卡制空间,所述卡制空间两侧较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扳手工具,其主要包括一扳动头部,所述扳动头部内设有一驱动头,所述扳动头部与驱动头之间穿设有一控制杆,所述控制杆上设有切换器,所述切换器上设有错位结构并与一顶制件连动,按压控制杆,切换器轮流切换顶制件偏移的方向,透过顶制件偏移迫紧卡抵。本实用新型利用压按控制杆来同时达到切换复位方向,以及脱离套筒的双重功效。
文档编号B25B13/00GK2905338SQ20062001351
公开日2007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2日
发明者林琮淂 申请人:林琮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