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918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转换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动工具的冲 击转换机构。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电力、石化、冶金、交通、农业
等各行业,同时由于自己动手做(DIY, Do It Yourself)已是趋势,因此 电动工具已成为走入家庭的产品,而且亦有相关的专利技术,例如美 国专利公告第5,277,127号案、美国专利公告第5,738,469号案、美国 专利公告第6,533,093号案以及台湾专利证书第M2711281号实用新型 专利等。
以电钻的电动工具为例,大致可区分为手电钻、冲击钻、锤钻等 类型,其中冲击钻应是最为频繁使用的电动工具。顾名思义,冲击钻 是在进行电钻作业时,同时提供锤击功能(hammering function)的电 动工具。冲击钻和一般的电钻在外型上十分类似,都具有变换前端配 件的设计,使用者可依据不同的需求,装接螺丝起子、钻头、或研磨 工具。
一般来说,冲击钻大致具备锁螺丝档、电钻档、和冲击档。使用 螺丝档时,必须将控制档位调整在螺丝档;此时,冲击钻会依据螺丝 档扭力设定决定何时跳档,而跳档时冲击钻旋转马达持续转动,但螺 丝起子保持静止状态,冲击钻无法输出最大扭力。当使用电钻档时, 旋转马达和前端钻头一直保持相同动作,输出最大扭力,维持不跳档。 使用冲击档时,除了保有原有电钻档功能外,将同时启动冲击机构, 提供如榔头般冲击作用,能更有效率地对例如水泥墙或其它坚硬对象 实施钻孔作业。
为了可依不同需要进行运作与调整,通常会在旋转马达与前端配 件之间设计冲击转换结构,以实现机械上运作调整的需要,并提供使
4用者设定冲击钻的控制接口,图la至图3即为现有的冲击转换结构。
图la表示有人设计的一种单杯的冲击转换结构,输出主轴20设 置成穿过扭力杯22,并且一端露在该扭力杯22之外以用于安装前端配 件(未图示),而另一端则可连接马达(未图示)。该扭力杯22可用于 调整冲击钻的功能,其具有档位标示区222以用于标明螺丝档及扭力 设定,例如数字越大扭力越强,电钻档标示部2222标示电钻档位置, 冲击档标示部2224标示冲击档位置。如欲启动电钻档或冲击档时,必 须将该扭力杯22依例如顺时针方向(顺向)转动,以从最低扭力的螺 丝档一路转至电钻档或冲击档。
如图lb所示,此现有的冲击转换结构是通过由传动齿盘242、行 星齿轮244、行星齿轮座246和内齿轮248所组成的行星齿轮系24, 将旋转动力传至输出主轴20构成的,除了利用减速比来提高扭力外, 还可以让马达保持转动而输出主轴20维持静止,即实现所谓的螺丝档 跳档功能。此现有技术是利用旋转该扭力杯22实现的,通过该扭力杯 22内部的螺纹可定位调整螺丝26相对于垫片28的高度,使得此高度 压縮压縮弹簧23,而后经过垫片28将压縮力传递于钢珠21而迫紧内 齿轮24S,内齿轮248受到此压縮力而无法旋转,达到扭力控制(或称 为跳档控制)的目的。此外,该调整螺丝26与该垫片28之间保持有 一个可容纳钢珠21顶起的空间,当输出主轴20受到阻力时(例如锁 螺丝作业),内齿轮248会开始转动而通过与钢珠21接触的斜面将钢 珠21顶起,使内齿轮248开始作自由旋转而输出主轴20保持静止, 从而可实现跳档。对于电钻档或冲击档不跳档的控制,亦可经由改变 调整螺丝26相对于垫片28的高度来实现。
但是,此种现有技术无法直接从最低扭力螺丝档逆向转换至电钻 档或冲击档;同样地,在使用完电钻档或冲击档后,如要切换至螺丝 档,必须从电钻档或冲击档逆向转回螺丝档,无法直接从电钻档或冲 击档顺向切换回螺丝档。由此可知,使用者如果要频繁的交替使用螺 丝档、电钻档、或冲击档,必须每次将扭力杯旋转将近360度,十分 不便。
同时,此现有技术单纯利用旋转扭力杯22压迫调整螺丝26的跳 档控制方式,难以清楚界定最高扭力螺丝档与电钻档的转换位置,而
5接续在大扭力输出电钻档旁的最高扭力螺丝档,往往提供超出一般锁 螺丝所需的最大扭力。而且,应用此种现有技术时,在螺丝档与电钻 档的转换间无法提供明显地阶梯式扭力变化,加上为了縮减钢珠21的
升起空间,使用者必须旋转扭力杯22以推送调整螺丝26至最末端, 此时压縮弹簧23累积了非常大的弹力,要转动扭力杯22变得非常困 难。
图2是显示一种双杯的冲击转换结构,该冲击转换结构具有两个 分开控制的扭力杯42及44,上层的扭力杯42主要进行档位间的转换, 下层的扭力杯44则对螺丝档扭力进行调整。图3亦为一种双杯的冲击 转换结构,使用与单杯的冲击转换结构相同的扭力杯22控制螺丝档扭 力,而滑动推钮62可以直接变换不同的档位。
但是,前述两种现有技术在螺丝档的使用上均需同时调整两个控 制接口, 一个设定螺丝档,另一个设定扭力输出,耗时费力。同时, 双杯的冲击转换结构所需的零件复杂,体积庞大,重量较重,无法满 足电动工具对于轻巧性的要求,成本亦相对提高。
再者,在安全考虑上,无论前述单杯或双杯的冲击转换结构均可 直接从螺丝档切换到电钻挡,并没有安全开关设计,如此,在例如锁 螺丝作业时若误触电钻档或冲击档,会造成跳档功能的丧失而输出最 大扭力、甚至启动冲击功能,从而对螺丝本体或施工对象造成破坏。
此外,前述现有技术皆使用扭力杯压迫内部调整弹簧,进而迫使 传动机构无法跳档,如此在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弹簧本身的弹性疲 乏及内部机械控制机构可能产生的机械磨损,会导致无法准确执行不 跳档功能。因此,在使用前述现有技术时,经常发现即使扭力杯位于 电钻档或冲击档,照样发生跳档,解决方式除了更换零件外别无他法, 故不仅产品的耐用度大受影响,同样也加重使用者的使用成本负担。
由上可知,现有技术的切换行程繁复、无安全保护开关、跳档闭 锁不确实、无明显地阶梯式扭力变化、切换开关不易,因此,如何提 出一种冲击转换技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失,实为目前亟欲 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 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从而便于切换档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 构,以便快速切换档位。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 构,从而提供安全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
构,从而简化结构、减轻重量,进而提供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工具的冲 击转换结构,该电动工具包括齿箱前壳及穿过该齿箱前壳的输出主轴, 且该齿箱前壳具有圆筒部以及形成于该圆筒部一端的凸缘部,该冲击 转换结构则包括扭力调整机构,其盖合于该齿箱前壳,包括转动自
如地结合至该输出主轴的第一扭力件、设置在该第一扭力件中的定位 件、设置在该定位件的一侧的固定件、以及设置在该固定件远离该定
位件的一侧的第二扭力件;跳档机构,其连接该扭力调整机构,包括 设置在该凸缘部的调整件、穿设于该调整件的多个跳档件、以及分别 设置在各该跳档件的多个第一弹性件;以及冲击机构,其传设于该输 出主轴以供该扭力调整机构连动该冲击机构,包括位于该凸缘部内的 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之间的第二弹 性件、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冲击转换件而远离该第一冲击转换件的一侧 的第一及第二制动件。
前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中,该第一扭力件为一扭力杯, 且具有单一控制接口 ,该第一扭力件内部设置有位于一侧的内部凸缘、 位于内壁的凸部、以及位于远离该内部凸缘的另一侧的凹槽。该定位 件为一指示定位板,该固定件为一固定圈,并设置在该定位件与该第 二扭力件之间,该第二扭力件则为一扭力圈。
该调整件可为一穿设于该凸缘部的调整螺丝,并且环设有分别供 各该跳档件穿设的多个开孔、位于内壁对应于该凸缘部的外螺纹的内 螺纹、以及设置在外周缘的凸部。各该跳档件可为一长跳档销。各该 第一弹性件为套设于各该跳档件的压縮弹簧,且各该第一弹性件的长 度小于各该跳档件的长度。该第一及该第二冲击转换件可分别为例如一上冲击转换盘以及一 下冲击转换盘,该第二弹性件为例如扭簧,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则可 为互相配合的棘轮。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内部设置有第二扭力件,可从第 一档快速切换至电钻档、冲击档,而从第一档转动时只有外部的第一 扭力杯发生转动,内部的第二扭力件不动,输出扭力从第一档逐步上 升,故可解决现有单杯的冲击转换结构从第一档开始要转过很多档位 才可达到最后的电钻档及冲击档所导致的使用不便、以及两个相邻档 位间的输出扭力变化不明显而无法剧增输出扭力等缺点,并解决现有 双杯的冲击转换结构使用时要调节两个扭力杯以达到所需输出扭力而 导致操作不便、以及由两个扭力杯分别控制不同功能所致的使用结构 复杂、零件数量多、成本高、价格昂贵、整机体积较大、重量较大、 使用不便等缺点。
同时,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第一扭力件必须提起或下压才可转至电 钻档及冲击档,以实现输出扭力剧增,如此可提供相对安全的保护机 制。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结构简单、使用轻便、 性能优越、具良好实用性以及成本效益,实际上己经克服现有技术的 缺点。


图la及图lb为现有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中,图la表示 一种单杯的冲击转换结构的外观示意图,图lb为图la的剖视图。
图2为另一现有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中,表示一种双杯 的冲击转换结构。
图3为再一现有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中,表示另一种双 杯的冲击转换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组装图。
图6a及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扭力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位件的示意图。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位于螺丝档的剖视图。
图8b为图8a的局部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位于电钻档的剖视图。
图9b为图9a的局部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位于冲击档的剖视图。
图10b为图10a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10c为在冲击档加负载冲击时的示意图。
图10d为图10c转换为非冲击档时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扭力调整机抅 ll第一扭力件 111第一指示部 112内部凸缘 113第二指示部 114 凸部 115第三指示部 116 凹槽 12螺丝 13定位件 131筒状部 133 阶部 135凸缘部 137突出部 14压板 15固定件 151凸部 17第二扭力件 171 凹部 173 凹部 175 缺口177 凸部
18第三弹性件
19第一垫片
3跳档机构
31调整件
311开孔
313 内螺纹
315凸部
33跳檔件
35第一弹性件
37第二垫片
5冲击机构
51第一冲击转换件
511 凹部
513第一延伸部
515 凹部
52插销
53第二冲击转换件
531第二延伸部
55第二弹性件
57第一制动件
59第二制动件
7齿箱前壳
71圆筒部
73凸缘部
731 外螺纹
8减速机构
9输出主轴
91滚针轴承
93凹形垫片
95钢珠
1020输出主轴
21钢珠
22扭力杯
222 档位标示区
2222电钻档标示部
2224冲击档标示部
23压縮弹簧
24行星齿轮系
242 传动齿盘
244 行星齿轮
246 行星齿轮座
248 内齿轮
26定位调整螺丝
28垫片
42、 44 扭力杯 62滑动推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 优点与功效。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应注意的是,本实用新 型应用于电动工具,该电动工具可为例如电钻、电动螺丝起子或其它 电动工具,且可包括齿箱前壳及穿过该齿箱前壳的输出主轴,且该齿 箱前壳具有圆筒部以及形成于该圆筒部一端的凸缘部,但在实际实施 时,各种型态、组件数量及比例并非以本实施例的图式与说明为限, 可依实际设计需要作变化,在此先加以说明。
图4至图10d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的一 实施例所绘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冲击转换结 构包括扭力调整机构1、连接该扭力调整机构1的跳档机构3以及位于 该跳档机构3中的冲击机构5。如图5所示,该电动工具包括齿箱前壳7及穿过该齿箱前壳7的
输出主轴9。该齿箱前壳7具有圆筒部71以及形成于该圆筒部71 —端 的凸缘部73,其中该凸缘部73形成有多个外螺纹731。当然,该电动 工具还可包括连接至该输出主轴9的减速机构8,以连接至该电动工具 的驱动源(未图标),由于该减速机构8与驱动源可具有类似于现有电 动工具的作用原理与设置位置,而非本实用新型主要的改进技术,故 在此不予赘述。
该扭力调整机构1盖合于该齿箱前壳7,并且包括转动自如地结合 至该输出主轴9的第一扭力件11、设置在该第一扭力件11中的定位件 13、设置在该定位件13的一侧的固定件15、以及设置在该固定件15 远离该定位件13的一侧的第二扭力件17。
该跳档机构3连接该扭力调整机构1,并且包括设置在该凸缘部 73的调整件31、穿设于该调整件31的多个跳档件33、以及分设于各 该跳档件33的多个第一弹性件35。
该冲击机构5穿设于该输出主轴9,并且包括位于该凸缘部73内 的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51及53、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51 及5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55、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远离该 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一侧的第一及第二制动件57及59,转动该第一 扭力件11可使该输出主轴9带动该冲击机构5,以使得该扭力调整机 构连动该冲击机构。
如图6a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扭力件11可为一扭力杯(collar) 且具有单一控制接口,也就是说,在该第一扭力件ll上设置有第一指 示部111、第二指示部113、以及第三指示部115。该第一指示部111 为例如冲击档指示部,该第二指示部113为例如电钻档指示部,该第 三指示部115则为例如下压指示部并用于指示在扭转到第一指示部111 和第二指示部113之前需先下压该第一扭力件11。当然,前述指示部 的数量并非局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者。
如图6b配合图5所示,该第一扭力件11内设置有位于一侧的内 部凸缘112、位于内壁的凸部114、以及位于远离该内部凸缘112的另 一侧的凹槽11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多个内部凸缘112,各内部凸 缘112之间则形成内部档位槽。再如图7配合图4及图5所示,该定位件13可为一指示定位板 (index plate),并且具有容设于该第一扭力件11 一端开口的筒状部 131、跨接该凸缘部73—端的阶部133、自该阶部133局部外扩的凸缘 部135、以及从该凸缘部135 —侧朝远离该凸缘部73的方向突出的突 出部137。在本实施例中,该筒状部131例如容设于该内部凸缘112中。 该固定件15可为一固定圈(fixedring),并夹设于该定位件13与该第 二扭力件17之间,且具有一位于周缘的凸部151。该第二扭力件17 则可为一扭力圈(adjustring),并且具有一环状设置在下表面周缘的凹 部171、对应各该凸部151而凹设设置在上表面且彼此间隔的多个凹部 173、位于侧面的缺口 175、以及位于朝内圈延伸的凸部177(见图8b), 该环状凹部171用于容设例如弹簧的第三弹性件18。在本实施例中, 该第三弹性件18的一侧位于该环状凹部171内,另一侧则抵靠连接于 一平坦的第一垫片(washer) 19,且该第三弹性件18的长度大于该环 状凹部171的凹设深度。
该调整件31可为一调整螺丝(adjust screw),并穿设于该凸缘部 73,且例如环设有多个(本实施例为例如6个)开孔311、位于内壁对 应于该凸缘部73之外螺纹731的内螺纹313、以及设置在外周缘的凸 部315,该凸部315对应于该第一扭力件11的凸部114,以在转动该 第一扭力件11时带动该调整件31。各该跳档件33穿设于该开孔311, 且可为一长跳档销(long pin),并以一端接触该第一垫片19,另一端 则接触平坦的第二垫片(washer) 37,而该第二垫片37穿过该凸缘部 73而设置在该圆筒部71上。各该第一弹性件35套设于各该跳檔件33, 且例如为一压縮弹簧(compressing spring)。在本实施例中,各该第一 弹性件35的长度是小于各该跳档件33的长度。
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及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可分别为一上冲击 转换盘(up changed disc)以及一下冲击转换盘(down changed disc)。 在本实施例中,可先将一滚针轴承91穿设至该输出主轴9,再于穿设 至该输出主轴9的滚针轴承91 一侧依序设置凹形垫片93及多个钢珠 95,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上表面具有凹部511以设置这些钢珠95, 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侧面则设有远离该上表面而纵向延伸的多个 (本实施例为4个)第一延伸部513,该第一延伸部513可为例如支柱。
13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具有对应各该第一延伸部513而横向延伸的多个
第二延伸部53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一 侧设置有插销52,如图5所示。
该第二弹性件55例如为扭簧,并且设置在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 的下表面上,而位于各该第一延伸部513之内,可由此夹设于该第一 及第二冲击转换件51及53之间。
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57及59可为例如互相配合的棘轮(ratche), 该第一制动件57穿设至该输出主轴9而位于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远 离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一侧,该第二制动件59则穿设至该输出主 轴9而位于该第一制动件57远离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的一侧,且未 作动时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57及59之间是保持一间隙而并未接触。
以下兹本实施例的操作方式加以说明。
首先,为了易于了解,在图8a中省略该第一扭力件11,而该第一 扭力件11已通过螺丝12将压板14固定于该齿箱前壳7。如图8a所示 为位于螺丝档的状态,例如在第1档时的自由状态,该第二扭力件17 并未压住该第一垫片19,如图8b所示,该固定件15的凸部151固定 于该第二扭力件17的凹部173,而使该第二扭力件17无法转动;换言 之,当转动(例如朝顺时针方向转动)该第一扭力件ll而使该第二扭 力件17旋转时,该调整件31也朝顺时针方向转动,便可产生轴向运 动从而压縮各该第一弹性件35,可以往上顶此时的该第一垫片19与各 该跳档件33,即跳档,而该固定件15与该第二扭力件17无法变动位 置,确保跳档。
该调整件31朝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下降时,会压縮各该第一弹性件 35,压力变大,输出的扭力也随之变大。因此,可从第1档跳档至其 它档(例如本实施例为共22档,但并非以此为限)。
同时,由于该第一扭力件11内设置有位于内壁的凸部114,该定 位件13具有该阶部133、自该阶部133局部外扩的凸缘部135、以及 自该凸缘部135 —侧朝下突出的突出部137,当例如逆时针转动该第一 扭力件11至第1档、冲击档时,该凸部114可沿该阶部133撞及该凸 缘部135,而停止旋转;当例如顺时针转动该第一扭力件11至第22档 时,则该凸部114可沿该阶部133撞及该凸缘部135具有该突出部137的另一侧面,而停止旋转。
此外,在第1档时,可下压该第一扭力件ll,让开该定位件13的
侧面同时插入该第二扭力件17的缺口 175,则可带动该第二扭力件17
继续往电钻档、冲击档转动。
如图9a及图9b所示(除去该第一扭力件11的示意图),显示位 于电钻档的状态,已下压该第一扭力件ll。
如图9a所示,此时档位已经转至电钻档,该第二扭力件17相比 于图8a已经下降;而如图9b所示,卡在该固定件15的凸部151下面, 使机构不能跳档。而且,如图9b所示,该第二扭力件17的凸部177 已经转至该插销52侧边;此时,如果例如逆时针转动该第一扭力件ll 就可驱动冲击档,也就是从电钻档转换至冲击档。 ,
如图10a至图10d所示,转至冲击档后,该第二扭力件17仍由该 固定件15的凸部151所压住,不能跳档,而该插销52己经逆时针转 至冲击档;此时,该输出主轴9受到轴向压力,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 的第一延伸部513往下降,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57及59啮合,实现 冲击。冲击复位时,需依靠在该第二弹性件55的弹力。
如图10c所示,冲击档时,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第一延伸部513 是转开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的平面,而与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的第 二延伸部531错开,使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57及59实现冲击。其中, 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可在该第一延伸部513设置一凹部515,以用于 固定该插销52。
如图10d所示,在非冲击档时,该第一冲击转换件51的第一延伸 部513由该第二冲击转换件53的第二延伸部531所支撑,该第一制动 件57不能下降,故没冲击。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在外观上只有一个扭力杯,切换方便。同 时,设置该第二扭力件作为内部扭力圈,可快速地从第一档切换至电 钻档、冲击档,使用方便,具良好的实用性。此外,从第一档顺时针 转动,只能转至最后一档(本实施例为第22档,但并非以此为限), 此时只有外部的第一扭力件转动,内部的第二扭力件不动,输出扭力 从第一档逐步上升。再者,从第一档不能直接逆时针转至电钻档及冲 击档,下压外部的第一扭力件,即可以逆时针转至电钻档,而最后一档(例如第22档)不能转至冲击档;如此一来,外部的第一扭力件须 提起或下压才可转至电钻档及冲击档,实现输出扭力剧增,从而增加 安全保护的机制。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 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 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 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 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后述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1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该电动工具包括齿箱前壳及穿过该齿箱前壳的输出主轴,且该齿箱前壳具有圆筒部以及形成于该圆筒部一端的凸缘部,其特征在于,该冲击转换结构则包括扭力调整机构,盖合该齿箱前壳,包括转动自如地结合至该输出主轴的第一扭力件、设置在该第一扭力件中的定位件、设置在该定位件的一侧的固定件以及设置在该固定件远离该定位件的一侧的第二扭力件;跳档机构,连接该扭力调整机构,包括设置在该凸缘部的调整件、穿设于该调整件的多个跳档件以及分别设置在各该跳档件的多个第一弹性件;以及冲击机构,穿设于该输出主轴以供该扭力调整机构连动该冲击机构,包括位于该凸缘部内的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之间的第二弹性件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冲击转换件远离该第一冲击转换件的一侧的第一及第二制动件。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中,该第一 扭力件为一扭力杯,且具有单一控制接口。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扭力件内设有位于一侧的内部凸缘、位于内壁的凸部以及位于 远离该内部凸缘的另一侧的凹槽。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件为一指示定位板,并且具有容设于该第一扭力件一端开口的 筒状部、跨接该凸缘部一端的阶部、自该阶部局部外扩的凸缘部以及 从该凸缘部一侧朝远离该凸缘部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固定件为一固定圈,并夹设于该定位件与该第二扭力件之间,且具有一位于周缘的凸部。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扭力件为一扭力圈,并且具有一环状设置在下表面周缘的凹部、 凹设于上表面且彼此间隔的多个凹部、位于侧面的缺口以及位于朝内 圈延伸的凸部。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调整件为一调整螺丝,并穿设于该凸缘部,且环设有多个开孔、位 于内壁对应于该凸缘部的外螺纹的内螺纹以及设置在外周缘的凸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该跳档件穿设于该开孔,且为一长跳档销,并以一端接触一第一垫 片,另一端则接触一第二垫片。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该第一弹性件为套设于各该跳档件的压縮弹簧,且各该第一弹性件 的长度小于各该跳档件的长度。
10、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冲击转换件及该第二冲击转换件分别为一上冲击转换盘以及一 下冲击转换盘,该第一冲击转换件的侧面则设有远离该上表面而纵向 延伸的多个第一延伸部,该第二冲击转换件则具有对应各该第一延伸 部而横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延伸部。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弹性件为扭簧,并且设置在该第一冲击转换件的下表面,而位 于各该第一延伸部之内,由此夹设于该第一及第二冲击转换件之间。
1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及第二制动件为互相配合的棘轮。
专利摘要一种电动工具的冲击转换结构,包括扭力调整机构、连接该扭力调整机构的跳档机构以及位于该跳档机构中的冲击机构,利用扭力调整机构于外部设置单一的第一扭力件配合位于内部的第二扭力件,只要切换单一的第一扭力件即可进行行程切换,由此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
文档编号B25F3/00GK201267988SQ20082012548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8日
发明者任溪仁, 夏燃燃 申请人:毅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