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8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锤或锤钻等那样的将前端工具直线驱动的作业工具。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有减 振部的电动锤的结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动锤具有动态吸振器,由此使 锤击作业时的锤低振动化,其中,该动态吸振器是对伴随锤击作业而引起的 锤钻头长轴方向的振动进行减振的装置。动态吸振器形成为如下结构,艮P, 具有配重,该配重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运动,从而对在锤击作业时的锤进 行减振,其中,该配重能够在螺旋弹簧施加的推压力作用的状态下进行直线 运动。
但是,在设计将对实现振动降低效果有效的上述动态吸振器装载在工具 主体中的作业工具时,需要如下技术,S卩,通过有效地利用工具主体内的空 余空间,从而合理地装载该动态吸振器,来避免作业工具整体大型化。
专利文献l:国际公开第05/10538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相关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载有动态 吸振器的作业工具中,对实现合理配置工具主体内的动态吸振器有效的技术。
为了完成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作业工具是直线状驱动长轴的前端工具, 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并至少具有工具主体、驱动 马达、马达输出轴、运动变换部、空气弹簧室、冲击件、内部空间及动态吸 振器。在此所说的"作业工具"广泛地包括如锤、锤钻等这样的通过前端工 具直线运动来对被加工材料执行加工作业的形式的作业工具。
驱动马达为容置在工具主体中的马达。驱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沿前端工 具的长轴方向延伸。
运动变换部包括摆动构件及驱动件,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配设在相比驱动马达位于前端工具一侧的位置处。摆动构件通过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而 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进行摆动动作。驱动件与马达输出轴平行配置,并 通过摆动构件的摆动中的长轴方向上的分量而在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直线 运动。空气弹簧室连接在驱动件上。冲击件构成为冲击构件,通过驱动件的 直线运动,经由空气弹簧室,即通过空气弹簧的作用冲击前端工具。
内部空间是在工具主体内相比驱动马达位于运动变换部一侧的空间,由 运动变换部的外缘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规定该 空间的外侧。
动态吸振器包括配重和将该配重弹性支撑在工具主体上的弹性构件,由 弹性构件弹性支撑的配重一边克服弹性构件的弹力, 一边沿前端工具的长轴 方向直线运动,由此实现加工作业时对所述工具主体的减振。此外,关于本 发明的"配重的直线运动",该直线运动方向不是仅限定于前端工具的长轴 方向,只要至少具有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的分量即可。另外,该动态吸振 器配置在上述内部空间中。
在此,关于上述内部空间,是在工具主体内相比驱动马达位于运动变换 部一侧的空间,形成在运动变换部周围的空间易于形成空余空间,因此能够 由运动变换部的外缘规定空间的内侧。另一方面,在进行设计使工具主体本 身与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相匹配的情况下,能够由该马达外轮廓规定空间 的外侧。因而,通过在这样的内部空间中配置动态吸振器,能够实现合理配 置动态吸振器,不会使工具主体大型化并且有效地利用该工具主体的空余空 间。此外,在本发明中,关于"内部空间中动态吸振器的配置"广泛地包括 动态吸振器的整体或者一部分位于内部空间中的形式。
在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优选方式中,所述动态吸振器配置在如下的位置 上,即,该位置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在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 上的工具主体的剖面上,从连接摆动构件和驱动件的线上偏离的位置。根据 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内部空间中的从连接摆动构件和驱动件的线上偏离的 特别是用于配置动态吸振器有效的空间。
在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优选方式中,所述弹性构件构成为弹性支撑配重 的螺旋弹簧。另外,所述配重具有弹簧容置部,该弹簧容置部容置螺旋弹簧 的一个端部,其中,所述弹簧容置部在该配重的前面侧及后面侧中的至少一侧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呈凹状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对在螺旋弹簧 容置并组装在配重的弹簧容置空间中的状态下的动态吸振器在前端工具的长 轴方向上的长度进行抑制,能够在该长轴方向上实现动态吸振器的紧凑化。
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作业工具是直线状驱动长轴的前端工具,使该前端 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其至少具有工具主体、驱动马达、马 达输出轴、运动变换部、空气弹簧室、冲击件、动力传递部、内部空间及动 态吸振器。
关于该作业工具中的工具主体、驱动马达、马达输出轴、运动变换部、 空气弹簧室、冲击件及动态吸振器的结构,与上述的工具主体、驱动马达、 马达输出轴、运动变换部、空气弹簧室、冲击件及动态吸振器的结构相同。
动力传递部包括保持元件及传递齿轮。保持元件沿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 延伸并保持前端工具。传递齿轮随着马达输出轴的旋转使保持元件绕轴旋转, 从而驱动所述前端工具旋转。
内部空间是在工具主体内相比驱动马达位于运动变换部一侧的空间,由 运动变换部的外缘或者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传 递齿轮的齿轮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外侧。并且,在该内部空间中配置有动态 吸振器。
在此关于该内部空间,是在工具主体内相比驱动马达位于运动变换部一 侧的空间,由于形成在运动变换部周围的空间易于形成空余空间,因此能够 由运动变换部的外缘或者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规定空间的内侧。另一方面, 在进行设计使工具主体的上部与传递齿轮的齿轮外轮廓相匹配的情况下,能 够由该传递齿轮的齿轮外轮廓规定空间的外侧。因而,通过在这样的内部空 间配置动态吸振器,能够合理配置动态吸振器,不会使工具主体大型化并有 效地利用该工具主体的空余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优选方式中,所述的动态吸振器配置在如 下的位置上,即,该位置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在与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 叉的方向上的工具主体的剖面上,从驱动件向工具上侧偏离的位置。根据这 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内部空间的从驱动件向工具上侧偏离的特别是配置动态 吸振器有效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在装载有动态吸振器的作业工具中,能够实现工具主体内的动态吸振器的合理配置。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2是针对图1中的锤钻101,局部表示与图l不同的部位的侧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锤钻101的A-A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4是局部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图4中的锤钻101的B-B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6是局部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锤钻101的C-C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8是局部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中的锤钻101的D-D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与图9所示的形式类似的形式的剖面结构。
图11是局部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锤钻101的E-E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锤钻201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使用电动式的锤钻作为作业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 图3。图1是表示第一 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另外,图2是针对图1中的锤 钻101局部表示与图1不同的部位的侧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锤钻101 的A-A线的剖面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概括地看,第一实施方式的锤钻101作为主体构成有主 体部103,其形成锤钻101的外轮廓;刀夹(tool holder) 137,其连接在该 主体部103中的锤钻101长轴方向的一个端部(图1中右侧);长轴的锤钻 头(hammer bit) 119,其以装卸自由的方式安装在该刀夹137上。锤钻头119 以相对刀夹137而能够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主体部103的长轴方向)在锤钻头119周向上的相对转动被限制的状态 被支撑着。在此所说的主体部103构成本发明的"工具主体",锤钻头119 构成本发明的"前端工具"。
主体部103具有马达壳105,其容置有驱动马达lll;齿轮壳107,其 容置有运动变换部113及动力传递部114;筒状(barrel)部117,其容置有 冲击元件115;把持工具用的手柄(handgrip) 109,其与主体部103中的锤 钻101长轴方向的另一端部(图l中左侧)相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 为了便于说明,将锤钻头119一侧称为前或者工具前端侧,将手柄109—侧 称为后或者工具后端侧。
运动变换部113发挥如下功能,g卩,将驱动马达lll的旋转输出适当地 变换为直线运动后传递到冲击元件115。由此,经该冲击元件115产生向着 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打击力(冲击力)。在此所 说的运动变换部113相当于本发明的"运动变换部"。具体地说,该运动变 换部113以驱动齿轮121、从动齿轮123、从动轴125、旋转体127、摆动环 129以及缸体141为主体而构成。
驱动齿轮121与沿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延伸的驱动马达111的马达输 出轴llla相连接,并通过通电驱动驱动马达111来驱动驱动齿轮121旋转。 从动齿轮123与驱动齿轮121啮合而相互卡合,在该从动齿轮123上安装有 从动轴125。因而,从动轴125与驱动马达lll的马达输出轴llla相连接从 而被驱动而旋转。在此所说的驱动马达111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马达", 马达输出轴llla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输出轴"。
旋转体127构成为经上述的从动齿轮123及从动轴125 —体旋转的旋转 体。安装在从动轴125上的旋转体127的外周面形成为倾斜状,相对从动轴 125的轴线形成规定的倾斜角度。摆动环129经轴承126以能够相对旋转的 方式安装在旋转体127的倾斜外周面上,该摆动环129构成为摆动构件,随 着该旋转体127的旋转动作而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摆动。因而,在此 所说的摆动环129相当于本发明的"摆动构件"。另外,该摆动环129具有 向上方(放射方向) 一体地突出设置的摆动杆128,该摆动杆128以松配合 的方式卡合到设置在缸141的后端部的卡合构件124上。
缸体141具有作为驱动件的功能,通过该摆动环129的摆动而直线往复移动,并且驱动冲击元件115。在该缸体141上设置有与其连接的空气弹簧 室141a。在此所说的缸体141相当于本发明的"驱动件",在此所说的空气 弹簧室141a相对于本发明的"空气弹簧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 马达111的马达输出轴llla、从动轴125及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都与锤钻 头119的长轴方向一致,并且互相平行地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 动轴125配置在驱动马达111的马达输出轴llla的下方,缸体141配置在从 动轴125的上方。
动力传递部114发挥如下功能,即,使驱动马达lll的旋转输出适当地 减速后传递到锤钻头119,使该锤钻头119在周向上进行旋转动作。该动力 传递部114配设于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相比驱动马达111位于锤钻头 119 一侧的位置处。在此所说的动力传递部114相对于本发明的"动力传递 部"。具体地说,该动力传递部114以第一传递齿轮131、第二传递齿轮133 以及刀夹137为主体构成。
第一传递齿轮131从驱动马达111经驱动齿轮121及从动轴125而被驱 动并在铅垂面内旋转。第二传递齿轮133与第一传递齿轮131啮合而卡合, 随着从动轴125的旋转使刀夹137绕轴旋转。刀夹137具有作为保持元件的 功能,并且与该第二传递齿轮133—起旋转,所述保持元件沿锤钻头119的 长轴方向延伸并保持锤钻头119。在此所说的第二传递齿轮133相当于本发 明的"传递齿轮",刀夹137相当于本发明的"保持元件"。
冲击元件115以撞击器(striker) 143、冲击栓(impact bolt) 145为主体 构成,其中,撞击器143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配置在缸体141的镗(bore) 内壁上;冲击栓145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刀夹137中,并且作为将 撞击器143的动能传递到锤钻头119的中间件。撞击器143构成为冲击件, 所述冲击件通过缸体141的直线运动,经由空气弹簧室141a冲击锤钻头119。 在此所说的撞击器143构成本发明的"冲击件"。
在上述结构的锤钻101中,若通电驱动驱动马达111,则借助其旋转输 出使驱动齿轮121在铅垂面内进行旋转动作。于是,经由与驱动齿轮121啮 合而卡合的从动齿轮123、从动轴125,旋转体127在铅垂面内进行旋转动作, 由此,摆动环129及摆动杆128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摆动。通过摆动 杆128的摆动,缸体141进行直线滑动动作,通过随之产生的空气弹簧室141a的空气弹簧的作用,撞击器143以比缸体141的直线动作速度快的速度在缸 体141内直线运动。由于撞击器143撞击在冲击栓145上,所以将其动能传 递到锤钻头119。另一方面,若第一传递齿轮131与从动轴125 —起旋转, 则通过与第一传递齿轮131啮合而卡合的第二传递齿轮133,套筒135在铅 垂面内旋转,进而刀夹137及保持在该刀夹137中的锤钻头119与套筒135 一起一体地在周向旋转。这样,锤钻头119进行长轴方向的锤击动作和周向 的钻削动作,对被加工材料实施锤钻加工作业。
如上所述,对于在驱动锤钻头119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具有冲击性 且周期性的振动,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01为了控制该振动而具有动态吸振器 151。如图2及图3所示,该动态吸振器151以动态吸振器主体153、减振用 的配重155、前后的螺旋弹簧157为主体构成,所述前后的螺旋弹簧157分 别配置在该配重155的工具前端侧和工具后端侧,并沿锤钻头119的长轴方 向延伸。在此所说的动态吸振器151相当于本发明的"动态吸振器"。
动态吸振器主体153具有容置配重155及螺旋弹簧157的容置空间,并 且构成为使配重155的滑动动作稳定地进行的筒状的引导部。该动态吸振器 主体153安装并固定在主体部103中。
配重155构成为重量部分,为了在动态吸振器主体153的容置空间内沿 长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移动,而以能够自由滑动的方式配置在 动态吸振器主体153的容置空间中。在此所说的配重155相对于本发明的"配 重"。具体地说,该配重155具有剖面为圆环状的弹簧容置空间156,在该 弹簧容置空间156中容置螺旋弹簧157的一个端部,所述剖面为圆环状的弹 簧容置空间156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前端侧到后端侧的规定区域, 沿该长轴方向呈凹状延伸。在此所说的弹簧容置空间156对应于本发明的"弹 簧容置部"。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 方向相交叉的工具上下方向上共计配设有4个弹簧容置空间156。所述4个 弹簧容置空间156分为两个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和两个第二弹簧容置空间 156b,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形成在配重155的前端侧(图2中 的配重155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形成在配重155的后 端侧(图2中的配重155的左侧区域)。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容置配重 155的前端侧的螺旋弹簧157,另一方面,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容置配重155的后端侧的螺旋弹簧157。
螺旋弹簧157构成为弹性体,将该配重155支撑在动态吸振器主体153 即主体部103上,并且在配重155于动态吸振器主体153的容置空间中沿长 轴方向(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移动时,对该配重155施加相向的弹力。 此外,关于螺旋弹簧157的结构,优选容置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中的螺 旋弹簧157和容置在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中的螺旋弹簧157为具有相同的 弹簧常数的螺旋弹簧。在此所说的螺旋弹簧157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构件" 及"螺旋弹簧"。
此时,关于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中所容置的前端侧的螺旋弹簧157, 动态吸振器主体153的前壁部分用作安装固定弹簧前端157a的弹簧前端挡止 部158来使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的底部(终端部)作为安装固定弹簧 后端157b的弹簧后端挡止部159来使用。另一方面,关于在第二弹簧容置空 间156b中容置的后侧的螺旋弹簧157,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的底部(终 端部)作为安装固定弹簧前端157a的弹簧前端挡止部158来使用,动态吸振 器主体153的后壁部分作为安装固定弹簧后端157b的弹簧后端挡止部159 来使用。由此,前后的螺旋弹簧157对配重155沿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相 向地作用弹性推压力。即,配重155能够在被前后的螺旋弹簧157相向地作 用了弹性推压力的状态下,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
对于容置在主体部103中的上述动态吸振器151而言,在锤钻101进行 加工作业时,动态吸振器151中的作为减振单元的配重155及螺旋弹簧157 协同动作,被动地对作为减振对象的主体部103进行减振。由此,在锤钻101 的主体部103上产生的上述振动被抑制,从而实现加工作业时的主体部103 的减振。特别是,该动态吸振器151如上所述,在配重155的内侧形成弹簧 容置空间156,将螺旋弹簧157的一个端部配置在该弹簧容置空间156中。 由此,能够对在螺旋弹簧157容置并组装在配重155的弹簧容置空间156中 的状态下的动态吸振器151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长度进行抑制,从 而能够使动态吸振器151在该长轴方向上紧凑化。
另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在配重155上的弹簧容置 空间156中,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和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部分重叠(重 叠配置),另外,容置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中的螺旋弹簧157和容置在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中的螺旋弹簧157在与上述的螺旋弹簧的延伸方向交 叉的方向上部分重叠(重叠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对在螺旋 弹簧157组装在弹簧容置空间156 (156a、 156b)中的状态下的配重155在 长轴方向上的长度进一步抑制,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动态吸振器151在该长轴 方向上紧凑化,并且对于实现简单的结构及实现轻量化非常有效。其结果是, 应对在将动态吸振器151配置在主体部103中时,主体部103在长轴方向上 的配置空间受到限制的情况特别有效。另外,在考虑长轴方向上使用相同尺 寸的动态吸振器的情况下,由于容置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中的螺旋弹簧 157和容置在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中的螺旋弹簧157部分重叠,由此能够 使螺旋弹簧更大型化,能够通过大型化的螺旋弹簧稳定地赋予高的减振性。 通过该动态吸振器151所获得的上述的各种作用效果也能够通过后述的动态 吸振器251、 351、 551 554同样获得。
但是,在设计对实现振动降低效果有效的上述动态吸振器151容置在主 体部103中的锤钻101时,需要如下技术,g卩,通过有效地利用主体部103 内的空余空间,合理地装载动态吸振器151,从而避免该主体部103大型化, 进而避免锤钻101整体大型化。因此,本发明人对在主体部103内的动态吸 振器151的合理配置进行了潜心研究。作为其研究结果,在图3中示出了动 态吸振器151的合理配置的一个例子。
在图3所示的配置中,在从工具前端侧观察主体部103 (图2中的右侧) 的情况下,使动态吸振器151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左侧区域(图3中的左 侧)。BP,如图3所示,上述结构的动态吸振器151配置在内部空间IIO中, 所述内部空间110是在主体部103内相比驱动马达111位于运动变换部113 一侧的空间,由运动变换部113的外缘(外轮廓)规定了该空间的内侧,并 且由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图3中用虚线表示)规定该空间的外侧。 换言之,该内部空间IIO是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的一侧的侧部的空间,并 且规定为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与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所划分的 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此所说的内部空间IIO相当于本发明的"内部空间"。 此外,关于本说明书中所说的"内部空间中的动态吸振器的配置",广泛地 包括动态吸振器的整体或者一部分位于内部空间中的状态。
关于上述内部空间110的规定,由于主体部103内的区域中的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的周围的区域易于成为空余空间,因此能够由运动变换部113 的外缘规定内部空间IIO的内侧。另一方面,在进行设计使主体部103本身 与驱动马达lll的马达外轮廓相吻合的情况下,能够由该马达外轮廓规定内 部空间110的外侧。因而,由于利用该内部空间UO配置动态吸振器151, 所以能够合理配置动态吸振器151,不会使主体部103大型化并有效利用了 该主体部103内的空余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振器151配置在如下位置,B卩,该位置 是在该内部空间110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 103的剖面上,从连接摆动环129和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的线上向侧方偏 离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间110中特别是配置动态吸振器151有效 的空间。关于本结构,例如通过适当变更运动变换部113的各构成单元的配 置,从而能够在从连接摆动环129和缸体141的线上向侧方偏离的位置,确 保动态吸振器151用的内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本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 是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151的结构的变更例,关于其它结构与第 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该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4及图5。图4是局部表示 第二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中的锤钻101的B-B 线的剖面结构的图。在上述的图4及图5中,对与图1 图3中所示的结构 单元相同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及图5所示,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251是本发明的"动 态吸振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从工具前端侧(图4中的右侧)观察主体部 103时,动态吸振器251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左侧区域(图5中的左侧), 特别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述的内部空间110配置该动态吸振器 251。 g口,如图5所示,在主体部103内的区域中,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 上,利用由运动变换部113和图5中的虚线表示的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 廓规定的内部空间110来配置动态吸振器251。换言之,该内部空间110是 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的一侧的侧部的区域,并且规定为在钻头119的长轴 方向上与由驱动马达lll的马达外轮廓划分的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本实 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振器251配置在如下位置,S卩,该位置是在该内部空间110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103的剖面 上,从连接摆动环129和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的线上向侧方偏离的位置。 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间110中特别是配置动态吸振器251有效的空间。
在该动态吸振器251中,在配重155的各部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 方向交叉的工具上下方向上,共计配设有3个弹簧容置空间156。所述的3 个弹簧容置空间156分为一个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和两个第二弹簧容置空 间156b,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形成在配重155的前端侧(图4 中的配重155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形成在配重155 的后端侧(图4中的配重155的左侧区域)。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容置配 重155的前端侧的螺旋弹簧157,另一方面,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容置配 重155的后端侧的螺旋弹簧157。由此,前后的螺旋弹簧157对配重155相 向地作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弹性推压力,配重155能够在被前后的 螺旋弹簧157相向地作用弹性推压力的状态下,沿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移 动。此外,关于螺旋弹簧157的结构,优选容置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b 中的两个螺旋弹簧157合计的弹簧常数与容置在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中的 一个螺旋弹簧157的弹簧常数一致。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 是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151的结构的变更例,关于其它结构,与 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该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6及图7。图6是局部表 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锤钻101的C-C 线的剖面结构的图。在上述的图6及图7中,对与图1 图3中所示的结构 单元相同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6及图7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351是本发明的"动 态吸振器"的一个实施方式,两个动态吸振器351、 351分别配置在主体部 103内的左右区域(图7中的左右),特别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 述的内部空间110来配置两个动态吸振器351、 351。上述的两个动态吸振器 351、 351也可以作为一体化了的一个动态吸振器。g卩,如图7所示,在主体 部103内的区域中,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利用由运动变换部113和 图7中的虚线表示的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所规定的内部空间110来配置动态吸振器351、 351。换言之,该内部空间110是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 两侧的侧部的区域,并且规定为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与由驱动马达111 的马达外轮廓划分的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 振器351、 351配置在如下位置,即,该位置是在该内部空间IIO中,在与锤 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103的剖面上,从连接摆动环129 和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的线上向两侧偏离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 间110中特别是配置动态吸振器351、 351有效的空间,并且两个动态吸振器 351、 351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左右,达到很好的平衡。
在各动态吸振器351中,在配重155的各部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 方向交叉的工具上下方向上,共计配设有两个弹簧容置空间156。所述的两 个弹簧容置空间156分为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和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 其中,所述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形成在配重155的前端侧(图6中的配重 155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形成在配重155的后端侧(图 6中的配重155的左侧区域)。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容置配重155的前端 侧的螺旋弹簧157,另一方面,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容置配重155的后端 侧的螺旋弹簧157。由此,前后的螺旋弹簧157对配重155相向地作用锤钻 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弹性推压力,配重155能够在被前后的螺旋弹簧157 相向地作用弹性推压力的状态下,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此外, 关于螺旋弹簧157的结构,优选容置在第一弹簧容置空间156a中的螺旋弹簧 157和容置在第二弹簧容置空间156b中的螺旋弹簧157为具有相同的弹簧常 数的螺旋弹簧。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四实施方式 是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151的结构的变更例,关于其它结构,与 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该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8 图10。图8是局部表 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图9是表示图8中的锤钻101的D-D 线的剖面结构的图。进而,在图10中示出了与图9所示的形式类似的形式的 剖面结构。在上述的图8 图10中,与图1 图3中所示的结构单元相同的 结构单元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8及图9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451是本发明的"动
15态吸振器"的一个实施方式,在从工具前端侧(图8中的右侧)观察主体部 103时,动态吸振器451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左侧区域(图8中的左侧), 特别是利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述的内部空间110配置该动态吸振器 451。 BP,如图9所示,在主体部103内的区域中,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 上,禾U用由运动变换部113和图9中的虚线表示的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 廓所规定的内部空间110来配置动态吸振器451。换言之,该内部空间110 是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的一侧的侧部的区域,并且规定为在钻头119的长 轴方向上与由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划分的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本 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振器451配置在如下位置,g卩,该位置是在该内 部空间110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103的剖 面上,从连接摆动环129和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的线上向侧方偏离的位置。 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间110中特别是配置动态吸振器251有效的空间。
该动态吸振器451以配重455及板簧(leaf spring) 457为主体构成。板 簧457的两侧的弹簧端部457a、 457b安装在主体部103侧的支架(bracket) 103a上,允许该板簧457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进行弯曲动作。在该板 簧457的中间位置固定有配重455。该配置455能够在被板簧457作用弹性 推力的状态下,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因而,对于上述动态吸振 器451而言,在锤钻101进行加工作业时,动态吸振器451中的作为减振单 元的配重455及板簧457协同动作,被动地对作为减振对象的主体部103进 行减振,主体部103上所产生的振动被抑制,从而实现加工作业时的主体部 103的减振。在此所说的动态吸振器451的配重455相当于本发明的"配重", 动态吸振器451的板簧457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簧"。
此外,也能够采用在主体部103内配设多个上述动态吸振器451或者与 该动态吸振器451相同的动态吸振器的结构。在如图IO所示的例子中,利用 主体部103内的左右区域(图10中的左右)的左右的内部空间110,在各内 部空间110中配置上述动态吸振器451。 gp,如图IO所示,在主体部103内 的区域中,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利用由运动变换部113和图10中的 虚线表示的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规定的内部空间IIO来配置两个动态 吸振器451、 451。换言之,该内部空间IIO为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的两侧 的侧部的区域,并且规定为在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上与由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划分的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振器
451、 451配置在如下位置,即,该位置是在该内部空间110中,在与锤钻头 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103的剖面上,从连接摆动环129和 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的线上向两侧偏离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间 110中特别是配置动态吸振器451 、451有效的空间,并且两个动态吸振器451 、 451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左右,达到很好的平衡。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五实施方式 是针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451的结构的变更例,关于其它结构与第 四实施方式相同。关于该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11及图12。图11是局部表 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锤钻101的侧剖视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锤钻101的 E-E线的剖面结构的图。在上述的图11及图12中,与图8及图9中所示的 结构单元相同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将动态吸振器451配置在 主体部103内的各部位中的工具上侧(图12中的上侧),并使其沿左右方向 (图12的左右方向)延伸。特别是利用不同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上述 的内部空间110而规定的第二内部空间120,配置该动态吸振器451。该第二 内部空间120是主体部103内的区域中相比驱动马达111位于运动变换部113 一侧的空间,在内部空间120中配置有上述结构的动态吸振器451,该内部 空间120由运动变换部113的外缘(外轮廓)或者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 廓(图12中用虚线表示)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第二传递齿轮133的齿 轮外轮廓(图12中用虚线表示)规定该空间的外侧。换言之,该内部空间 120是形成在运动变换部113周围的区域,并规定为在锤钻头119的长轴方 向,与由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或者第二传递齿轮133的齿轮外轮廓划 分的划分部分重合的区域。在此所说的内部空间120相当于本发明的"内部 空间"。
关于上述内部空间120的规定,是由于在主体部103内的区域中的运动 变换部113的工具上侧易于形成空余空间,因此能够由运动变换部11的外缘 或者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规定内部空间120的内侧。另一方面,在进 行设计使主体部103的上部与第二传递齿轮133的齿轮外轮廓相匹配时,能够由该齿轮外轮廓规定内部空间120的外侧。因而,通过利用该内部空间120 配置动态吸振器451,能够合理配置动态吸振器451,不会使主体部103大型 化并有效地利用该主体部103内的空余空间。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动态吸振器451配置在如下位置, 即,该位置是在该内部空间120中,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 上的主体部103的剖面上,从作为驱动件的缸体141向工具上侧(图12中的 上侧)偏离的位置。在此所说的"工具上侧"典型地被规定为,在与锤钻头 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主体部103的剖面上,中间隔着缸体141而 与摆动环129相反一侧的区域。由此,能够利用内部空间120中的特别是配 置动态吸振器451有效的空间。关于本结构,例如通过适当地变更运动变换 部113的各结构单元的配置,而在从缸体141向工具上侧偏离的位置上确保 动态吸振器451的内部空间,由此能够实现本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在主体部103内的内部空间IIO或者 内部空间120中装载动态吸振器151 451的情况,但也可以按照需要采用将 上述的动态吸振器151 45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装载在主体部103内的内部空 间IIO和内部空间120以外的部位的结构。关于本结构,参照图13。图13 是表示其它实施方式的锤钻201的整体结构的侧剖视图。此外,在该锤钻201 中,与图l所示的锤钻101相同的结构单元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3所示,在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一个实施方式即锤钻601中, 在主体部103内,在中间隔着运动变换部113及动力传递部114的工具上侧 (图13中的上侧)及工具下侧(图13中的下侧)配置有动态吸振器551及 动态吸振器552。另外,在该锤钻201中,在主体部103内,在中间隔着驱 动马达111的工具上侧(图13中的上侧)及工具下侧(图13中的下侧)配 置有动态吸振器553及动态吸振器554。上述的动态吸振器551 554都与上 述动态吸振器151~351相同,构成为通过配重及螺旋弹簧的协同动作而被动 地进行减振的动态吸振器。在配置这些动态吸振器551 554时,优选在与锤 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壳剖面上,在左右中央位置配置该动态吸振器, 并使得该动态吸振器的配重与从动轴125的中心一致。此外,在图13中,为 方便起见,在主体部103内表示出所有的动态吸振器551~554,但只要在主 体部103内配置上述的动态吸振器551 554中的至少一个即可,或者按照需要在主体部103内配置上述的动态吸振器551 554中的多个。
但是,在像锤钻201那样的作业工具中,估计存在壳上部向上方(图13 中的上侧)突出时成为作业时的障碍的情况,因此要求极力控制该壳上部向 上方突出。因此,特别是关于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上部空间的动态吸振器 551及动态吸振器553的配置,优选在极力控制壳上部向上方突出的基础上, 在与锤钻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壳剖面上沿壳壁面呈弯曲状配置动态吸振 器551和动态吸振器553。另一方面,对作业不产生障碍的范围内允许壳下 部向下方(图13中的下侧)突出,因此配置在主体部103内的下部空间中的 动态吸振器552和动态吸振器554的配置方式的自由度大于动态吸振器551 和动态吸振器553。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动态吸振器151、 251、 351中,记载了在配 重的前端侧和后端侧设置凹状的弹簧容置空间,在该弹簧容置空间中容置螺 旋弹簧的一个端部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能够采用不在配重上设置弹簧 容置空间,将螺旋弹簧的一个端部挡止在该配重的前端侧和后端侧上的结构。 此时,螺旋弹簧的弹簧容置空间或者挡止位置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在配重的 前端侧及后端侧中的至少一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工具的例子以锤钻为例进行了说 明,但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直线驱动长轴的前端工具,由此使该前端工具 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的锤或者其他的各种作业工具中。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工具,其直线驱动长轴的前端工具,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工具主体;驱动马达,其容置在所述工具主体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其沿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运动变换部,其包括摆动构件和驱动件,该运动变换部在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配设在相比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所述前端工具一侧的位置处,其中,所述摆动构件通过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而在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进行摆动动作,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马达输出轴平行配置,并通过所述摆动构件的摆动中的长轴方向上的分量在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直线运动;空气弹簧室,其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上;冲击件,其通过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经由所述空气弹簧室来冲击所述前端工具;内部空间,其是在所述工具主体内相比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所述运动变换部一侧的空间,由所述运动变换部的外缘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外侧;动态吸振器,其包括配重和将该配重弹性支撑在所述工具主体上的弹性构件,由所述弹性构件弹性支撑的所述配重一边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一边沿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直线运动,由此实现加工作业时对所述工具主体的减振,并且所述动态吸振器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吸振器配置在如下的位置上,即,该位置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 在与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工具主体的剖面上,从连 接所述摆动构件和所述驱动件的线上偏离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构成为弹性支撑所述配重的螺旋弹簧, 所述配重具有弹簧容置部,所述弹簧容置部用于容置所述螺旋弹簧的一个端部,其中,所述弹簧容置部在该配重的前面侧及后面侧中的至少一侧沿 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呈凹状延伸。
4. 一种作业工具,其直线驱动长轴的前端工具,使该前端工具执行规定的加工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具主体;驱动马达,其容置在所述工具主体中;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输出轴,其沿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延伸; 运动变换部,其包括摆动构件和驱动件,该运动变换部在所述前端工具 的长轴方向上配设在相比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所述前端工具一侧的位置处,其 中,所述摆动构件通过所述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而在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 上进行摆动动作,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马达输出轴平行配置,并通过所述摆动 构件的摆动中的长轴方向上的分量在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上直线运动; 空气弹簧室,其连接在所述驱动件上;冲击件,其通过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经由所述空气弹簧室来冲击所 述前端工具;动力传递部,其包括保持元件和传递齿轮,所述保持元件沿所述前端工 具的长轴方向延伸并保持所述前端工具,所述传递齿轮随着所述马达输出轴 的旋转使所述保持元件绕轴旋转,驱动所述前端工具旋转;内部空间,其是在所述工具主体内相比所述驱动马达位于所述运动变换 部一侧的空间,由所述运动变换部的外缘或所述驱动马达的马达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所述传递齿轮的齿轮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外侧;动态吸振器,其包括配重和将该配重弹性支撑在所述工具主体上的弹性 构件,由所述弹性构件弹性支撑的所述配重一边克服所述弹性构件的弹力, 一边沿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直线运动,由此实现加工作业时对所述工具 主体的减振,并且所述动态吸振器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中。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吸振器配置在如下的位置上,即,该位置是在所述内部空间中, 在与所述前端工具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工具主体的剖面上,从所 述驱动件向工具上侧偏离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工具,其装载有动态吸振器,对实现工具主体内的动态吸振器的合理配置有效。作为本发明的作业工具的锤钻在内部空间(110)中配置有动态吸振器(151),所述内部空间(110)是在主体部(103)内相比驱动马达(111)位于运动变换部(113)一侧的空间,由运动变换部(113)的外缘规定该空间的内侧,并且由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轮廓规定该空间的外侧。
文档编号B25D9/04GK101623861SQ20091013819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7日
发明者青木阳之介 申请人:株式会社牧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