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伸缩扳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伸缩扳手,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供使用者在握把与杆体间的 伸缩上获得操作便利性的伸缩扳手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当使用伸缩扳手于所需物件的旋开与锁定时,其体积因为在空间上有 一定尺寸,则厂商为考虑携带的便利性及与操作上所需的强度要求,故产生了现有伸缩扳 手的设计。现有伸缩扳手,其设有一握把,且握把内部界定有一空间,该握把外部设一固定 件,所述空间中装设一扭力弹簧、及一与该扭力弹簧接触的扳手本体,该扳手本体表面设有 一轴向导槽、二由该轴向导槽两端延伸而呈现左、右状的垂直连通槽,及二由该垂直连通槽 再延伸成同向朝下但开口为一左一右分布的定位槽。然而,上述伸缩扳手的二垂直连通槽在空间上是呈现相反方向,且以轴向导槽为 界时,其二个定位槽位于该轴向导槽两端,由此构成的路径倘欲提供固定件行走或限位时, 使用者无法在握把与扳手本体间的伸缩动作上获得直觉性的操作便利性,必须一边操作一 边摸索并于使用一段时间后,方能获得其操作的正确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种伸缩扳手结构,其是使用者可借由该杆体于该第二导引段及该第二限位槽的设计, 亦与该第一导引段及该第一限位槽的设计成对称,故使用者可在握把与杆体间的伸缩上获 得操作的便利性。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伸缩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扳手结构包括一握把,其内部是界定出 仅一端呈现连通状的容置空间,且邻近该连通状的外部表面适当部位穿设一孔洞以供一固 定件置入,且该固定件朝该容置空间一端突伸于该容置空间内;一弹力元件,是设置于该容 置空间内,且该弹力元件一端抵止于该容置空间内;一杆体,是被该弹力元件另端顶撑,且 该杆体其远离该容置空间一端具有一驱动头,另端容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借由该弹力元 件的弹力进行升降;一沟槽,是供该固定件位移及定位,其位在该杆体于容设于该容置空间 内的外周面,又该沟槽设有一与该握把轴心线呈同向的滑移段、于该滑移段两端且与该滑 移段轴心线成垂直并朝同向延伸的一第一导引段及一第二导引段、由该第二导引段朝该握 把底部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限位槽,及一由该第一导引段延伸且与该第二限位槽同样朝同向 的第一限位槽,且该滑移段、该第一导引段、该第二导引段、该第二限位槽及该第一限位槽 呈连续状。前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中握把的孔洞内缘处形成一螺纹段,且该固定件另一端 外缘表面形成与该握把的孔洞螺纹段相螺合的纹路。[0009]前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中固定件的凸柱为一圆柱状。前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中弹力元件为一弹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是使用者可借由该杆体于该第二导引段及该第二限 位槽的设计,亦与该第一导引段及该第一限位槽的设计成对称,故使用者可在握把与杆体 间的伸缩上获得操作的便利性。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杆体由握把伸出后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杆体完全位于握把中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杆体朝该握把的容置空间穿伸的动作操作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杆体由该握把的容置空间内朝外凸伸的动作操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
图1至图5,图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实施例结构。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伸缩扳手结构,请参看
图1至图3,其包含一握把1、一弹力元件 3,以及一杆体4。该握把1,其内部界定出仅一端呈现连通状的容置空间12,且该握把1在邻近该连 通状的外部表面适当部位穿设一孔洞14,以供一固定件2置入,且该固定件2朝该容置空 间12 —端突伸于该容置空间12内,于本实施例中,该固定件2朝该容置空间12 —端为一 凸柱22,且为一圆柱状造型。再者,该握把1上的孔洞14于本实施例中于内缘处形成一螺纹段142,以供配合该 固定件2于另一端外缘表面所形成与该孔洞14螺纹段142相螺合的纹路24,则此,是采用 螺合的技术手段以使该固定件2设置于该孔洞14中而产生固定作用,但固定方式不以此为 限。该弹力元件3,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12内,且该弹力元件3 —端抵止于该容置空 间12内,而另端供顶撑该杆体4,以供抵顶该杆体4上升至一预定高度,并产生一支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该弹力元件3为一弹簧。该杆体4,其远离该容置空间12—端具有一驱动头41,另端容设于该容置空间12 内,并借由该弹力元件3的弹力进行升降,且该杆体4于容设于该容置空间12内的外周面 设有一可供该固定件2的凸柱22位移及定位的沟槽42。再请参阅
图1所示,该沟槽42设有一与该握把1轴心线呈同向的滑移段421、于该 滑移段421两端且与该滑移段421轴心线成垂直并朝同向延伸的一第一导引段422及一第 二导引段423、由该第二导引段423朝该握把1底部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限位槽424、及一由 该第一导引段422延伸且与该第二限位槽424同样朝同向的第一限位槽425,且该滑移段 421、该第一导引段422、该第二导引段423、该第二限位槽424及该第一限位槽425呈连续 状。借由上述元件组立后,本实用新型于实际应用时,请参阅
图1及图2所示,该杆体4大部分外露于该容置空间12之外,因该弹力元件3自身弹力向外扩张而产生直立状态的 一个高度,此高度足以支撑着该杆体4伸出于该握把1外,加上该固定件2的凸柱22始终 嵌卡于该第一限位槽425内,以使该杆体4于此形成伸长且定位的效果。再请参阅
图1及图3所示,当该杆体4于进行缩合至该握把1其容置空间12内时, 由于借由该弹力元件3顶撑且推抵于该杆体4底部,则仍可使该固定件2的凸柱22卡止于 该第二限位槽424中。请参阅
图1及图4所示,当使用者欲使该杆体4下降以进行缩合的过程中,其是用 一手先将该握把1进行握持,另一手再将该杆体4略微下压,以使该固定件2的凸柱22由 该第一限位槽425移动脱离,接着再使该杆体4的沟槽42位移至该第一导引段422中,再 借由该沟槽42的滑移段421以供该凸柱22可再向上位移,再使该固定件2的凸柱22由该 滑移段421进入该第二导引段423,再卡抵于该第二限位槽424中,以使该杆体4进行完整 的缩合动作。其中图4的左、右旋动的箭头,是指杆体4在缩短的过程中,旋动该杆体4时 的方向示意。反之,如
图1及图5所示,当欲使该杆体4上升时,其亦用一手先将该握把1进行 握持,另一手再将该杆体4略微下压,以使该固定件2的凸柱22由该第二限位槽424移动 脱离,接着再使该杆体4旋动位移至该第二导引段423,以供该凸柱22可再位移至该滑移段 421中,再使该凸柱22进入该第一导引段422,再进行位移而可卡抵于该第一限位槽425。 其中图5的左、右旋动的箭头,是指杆体4在伸长的过程中,旋动该杆体4时的方向示意。在本实用新型中,借由该杆体4的第二导引段423及该第二限位槽424的设计与 位于该容置空间12中的杆体4的该第一导引段422及该第一限位槽425的设计,为相同的 方向分布,以供使用者可借由其双手分别握持于握把1与杆体4之间进行操作,使得所述凸 柱22能够在由该滑移段421、第一导引段422、第二导引段423、第二限位槽424及第一限位 槽425所组成的沟槽42的轨迹行程上进行移动。因此,当使用者在操作本实用新型的握把1与杆体4间的伸出、缩回、旋转至定位 等动作时,只需沿着上开沟槽42行程就可以获得操作的方便性,故能够克服现有伸缩扳手 无法提供使用者在握把与扳手本体间的进行正确操作伸缩动作的窘境。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伸缩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伸缩扳手结构包括一握把,其内部是界定出仅一端呈现连通状的容置空间,且邻近该连通状的外部表面适当部位穿设一孔洞以供一固定件置入,且该固定件朝该容置空间一端突伸于该容置空间内;一弹力元件,是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弹力元件一端抵止于该容置空间内;一杆体,是被该弹力元件另端顶撑,且该杆体其远离该容置空间一端具有一驱动头,另端容设于该容置空间内,并借由该弹力元件的弹力进行升降;一沟槽,是供该固定件位移及定位,其位在该杆体于容设于该容置空间内的外周面,又该沟槽设有一与该握把轴心线呈同向的滑移段、于该滑移段两端且与该滑移段轴心线成垂直并朝同向延伸的一第一导引段及一第二导引段、由该第二导引段朝该握把底部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限位槽,及一由该第一导引段延伸且与该第二限位槽同样朝同向的第一限位槽,且该滑移段、该第一导引段、该第二导引段、该第二限位槽及该第一限位槽呈连续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的孔洞内缘处形成一 螺纹段,且该固定件另一端外缘表面形成与该握把的孔洞螺纹段相螺合的纹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的凸柱为一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扳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元件为一弹簧。
专利摘要一种伸缩扳手结构,是包括一内部具容置空间的握把,其外部穿设一孔洞供一固定件置入,且固定件朝容置空间一端突伸于容置空间中;一弹力元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其一端抵止于容置空间内,另端顶撑一杆体;杆体于外周面设有一供固定件位移及定位的沟槽,沟槽设有一与握把轴心线呈同向的滑移段、于滑移段两端且与滑移段轴心线成垂直并朝同向延伸的一第一导引段及一第二导引段、由第二导引段朝握把底部方向延伸的一第二限位槽及一由第一导引段延伸且与第二限位槽同样朝同向的第一限位槽,而滑移段、第一导引段、第二导引段、第二限位槽及第一限位槽是呈连续状。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使用者在握把与杆体间的伸缩上获得操作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B25B13/04GK201645362SQ20092009848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6日
发明者谢智庆 申请人:谢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