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
背景技术:
防尘罩用于汽车制动助力器防尘和密封,其传统冲边方法采用冲刀在上产品在下的方式,刀口外切,飞边不能从上面的刀口内向上排出,导致飞边与产品粘连,需人工多花30%冲边时间清理产品内孔飞边,后道检验经常会有飞边残留返工,客户处每年发生多起飞边残留投诉及质量索赔,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刀具使用寿命、提升了冲边质量、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包括固定座;固定板,安装在固定座上;冲刀座,插装在所述固定板和固定座上;冲刀,安装在所述冲刀座上,所述冲刀中间设有定位销,用于对待加工产品定位;垫块,位于所述冲刀上部,具有一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定位槽。优选地,还包括刀具固定筒,所述刀具固定筒的顶端与冲刀固定连接,所述刀具固定筒的底端与冲刀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刀具固定筒还设有与冲刀对应的余料排料空间。优选地,所述固定座的底板具有落料筒及排料斜槽。优选地,所述冲刀为内切刀。基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公开,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提高了效率通过自动收集飞边落料,飞边得以一次切除,省去了冲边后人工扯飞边的步骤,减去了人工清理飞边的额外时间,缩短了冲边的25%加工周期;增加了刀具使用寿命改进前I把刀具可冲1. 8万件,改进后可冲4. 8万件,刀具寿命提闻167% ;提升了冲边质量飞边只需冲边一道工序就能完全清除,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飞边残留质量隐患;节约了能源冲边压力从以前的7MPa,减小到现在的4MPa,降低了设备输出功率,节约了电能;降低了成本通过整体冲边技术,使制造成本降低了 O. 05元/件,减少每年近10万的质量索赔。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的夹具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冲刀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垫块;2、定位销;3、冲刀;4、冲刀座;5、固定板;6、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固定座6,底板铣通,设制落料筒及排料斜槽,便于落料冲切与产品分离后自动滑落飞边盒;固定板5,安装在固定座6上;冲刀座4,插装在所述固定板5和固定座6上;冲刀3,安装在所述冲刀座4上,所述冲刀3中间设有定位销2,用于对待加工产品定位;冲刀3由40mm高降到Ilmm高,降低了刀具高度,节约材料成本;另外,冲刀3由单角度30度结构改为双角40度与20度结合,增强刀具强度,提高使用寿命;冲刀3的刀口由原来外切改内切。垫块1,位于所述冲刀3上部,具有一与所述定位销2对应的定位槽。加工时,待加工产品放置在垫块I和冲刀3之间,将原来刀具在上改为刀具在下,改刀具运动为垫块运动,且刀具材质采用SKDll加工后真空淬火HRC55工艺替代原SMl调质HRC42工艺。冲刀3可以通过刀具固定筒安装刀冲刀座4上,刀具固定筒的顶端与冲刀3固定连接,底端与冲刀座4固定连接,刀具固定筒还设有与冲刀3对应的余料排料空间,内腔车空以便排料。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座; 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 冲刀座,插装在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固定座上; 冲刀,安装在所述冲刀座上,所述冲刀中间设有定位销,用于对待加工产品定位; 垫块,位于所述冲刀上部,具有一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定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冲边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刀具固定筒,所述刀具固定筒的顶端与所述冲刀固定连接,所述刀具固定筒的底端与所述冲刀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罩冲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固定筒还设有与冲刀对应的余料排料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冲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底板具有落料筒及排料斜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罩冲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刀为内切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尘罩冲边结构,包括固定座;固定板,安装在固定座上;冲刀座,插装在所述固定板和固定座上;冲刀,安装在所述冲刀座上,所述冲刀中间设有定位销,用于对待加工产品定位;垫块,位于所述冲刀上部,具有一与所述定位销对应的定位槽。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刀具使用寿命、提升了冲边质量、节约了能源、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B26F1/38GK202895340SQ20122053166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7日
发明者刘胜基 申请人:亚新科噪声与振动技术(安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