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打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09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直打扳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直打扳手,该种直打扳手无需较大转动作业空间,即可实现对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的快速安装及拆卸。该直打扳手包括用于夹持对象体的扳手内套及用于安装扳手内套的扳手外套,该扳手内套均匀间隔设有击打部;扳手外套与一个打动杆套管的一端连接固定,打动杆套管内设有贯通孔,贯通孔内设有打动杆,打动杆可沿贯通孔移动并与扳手内套的击打部撞击,打动杆与扳手内套的撞击位置偏离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扳手内套转动。本实用新型能在零摆动的狭窄作业区域内拆卸和上紧螺帽,而且在作业过程中,由于套住螺帽后不再松开,大大节约了时间,并可以通过动力装置降低工人的劳累度,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呆扳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专利说明】直打扳手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作业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扳手。

【背景技术】
[0002]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其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使用时沿螺纹旋转方向在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扳手作业时需要一定的供扳手转动的空间,然而某些作业场合,例如说汽车维修时,作业空间很狭窄,使得扳手每次转动的角度很小甚至根本无法转动,这就给扳手的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急需一种无需较大转动作业空间的扳手,以应对上述作业场合。另外,现有的扳手在转动空间很小时,必须在转动一定角度后松开对象体(即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然后再重新夹持对象体及转动扳手,该种工作方式也会大大降低扳手的效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直打扳手,该种直打扳手无需较大转动作业空间,即可实现对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的快速安装及拆卸。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直打扳手包括:扳手内套: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均匀间隔设有击打部;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扳手内套端面的凹部或齿轮;或者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扳手内套外周侧面的凹部或齿轮;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内套活动嵌于扳手外套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内部;打动杆套管:打动杆套管的一端与扳手外套连接固定,所述打动杆套管内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有打动杆,所述打动杆可沿贯通孔移动并与扳手内套的击打部撞击,所述打动杆与扳手内套的撞击位置偏离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扳手内套转动。
[0005]在工作时,首先利用扳手内套夹持住对象体(即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然后再按压或者利用锤子等工具敲击打动杆,使打动杆沿贯通孔移动并与扳手内套的击打部撞击,由于打动杆与扳手内套的撞击位置偏离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因此打动杆会给扳手内套施加一个转动力,从而带动扳手内套及扳手内套内部的对象体转动一定角度;向后拉动打动杆,即可使打动杆复位,而在打动杆复位的过程中,扳手内套及扳手内套内部的对象体保持不动;重复按压或者敲击打动杆,即可实现对象体的安装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过程中无需转动打动杆套管,因此无需较大的转动作业空间;另外,在作业过程中扳手内套始终夹持住对象体,无需在转动一定角度后松开对象体,然后再重新夹持对象体,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0006]进一步地,为方便改变扳手内套的转动方向,从而很方便地实现安装及拆卸紧固件,本实用新型提出下述两个技术方案:
[0007]1、所述贯通孔有两条并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每条贯通孔内均设有一根打动杆,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动杆,即可改变扳手内套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对象体的拧紧或者拆卸,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成本低的优点。
[0008]2、所述打动杆由一根主动杆及两根被动杆构成,所述贯通孔由一条主贯通孔和两条辅助贯通孔相接而成,所述两条辅助贯通孔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位于主贯通孔内并可沿主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被动杆位于辅助贯通孔内并可沿辅助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主动杆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所述主动杆转动时,可使击打杆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中的一条被动杆接触;所述被动杆及主动杆分别通过复位弹簧与打动杆套管连接。在工作时,敲击主动杆,使主动杆端部的击打杆撞击被动杆,被动杆就会在击打杆的撞击作用下撞向扳手内套,带动扳手内套转动;只需要转动主动杆,使主动杆端部的击打杆朝向另一条被动杆,即可实现扳手内套转动方向的改变。因此在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时,只需要通过转动主动杆,选择合适方向的被动杆来撞击扳手内套即可。
[0009]进一步地,为方便打动杆向后复位,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松开打动杆后,打动杆就会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实现自动复位,这样就无需人工向后拉打动杆。
[0010]进一步地,为降低工人的劳累度,提高效率,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个与打动杆连接,并驱动打动杆沿贯通孔往复移动的动力装置,利用动力装置可以自动、快速地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上述动力装置可以为气缸等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0011]上述直打扳手直接利用打动杆撞击扳手内套而带动扳手内套转动,因此必须向打动杆施加较大的力,操作有些不便。为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特别提出了下述结构的直打扳手:该直打扳手扳手内套: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的外周侧面设有齿轮;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内套活动嵌于扳手外套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内部;打动杆套管:打动杆套管的一端与扳手外套连接固定,所述打动杆套管内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有力矩放大齿轮和打动杆,所述力矩放大齿轮与扳手内套的齿轮啮合;所述力矩放大齿轮均匀间隔设有击打部,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力矩放大齿轮端面的凹部或齿轮;或者所述击打部为力矩放大齿轮的轮齿;所述打动杆可沿贯通孔移动并与力矩放大齿轮的击打部撞击,所述打动杆与力矩放大齿轮的撞击位置偏离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力矩放大齿轮及扳手内套转动;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所述击打部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大于扳手内套的齿轮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
[0012]与第一种直打扳手不同的是,本直打扳手在作业时不是利用打动杆直接撞击扳手内套的击打部,而是利用打动杆直接撞击力矩放大齿轮的击打部,然后力矩放大齿轮再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带动扳手内套转动,由于击打部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大于扳手内套的齿轮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根据杠杆的原理,这样就可以实现力矩的放大,减小了向打动杆所施加的力,可以提高作业的方便度。
[0013]与第一种直打扳手的结构及原理类似,在本种直打扳手中,为为方便改变扳手内套的转动方向,从而很方便地实现安装及拆卸紧固件,具体如下:
[0014]1、所述贯通孔有两条并分别朝向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每条贯通孔内均设有一根打动杆,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动杆,即可改变扳手内套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对象体的拧紧或者拆卸,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成本低的优点。
[0015]2、所述打动杆由一根主动杆及两根被动杆构成,所述贯通孔由一条主贯通孔和两条辅助贯通孔相接而成,所述两条辅助贯通孔分别朝向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位于主贯通孔内并可沿主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被动杆位于辅助贯通孔内并可沿辅助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主动杆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所述主动杆转动时,可使击打杆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中的一条被动杆接触;所述被动杆及主动杆分别通过复位弹簧与打动杆套管连接。在工作时,敲击主动杆,使主动杆端部的击打杆撞击被动杆,被动杆就会在击打杆的撞击作用下撞向力矩放大齿轮,带动力矩放大齿轮转动;只需要转动主动杆,使主动杆端部的击打杆朝向另一条被动杆,即可实现力矩放大齿轮及扳手内套转动方向的改变。因此在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时,只需要通过转动主动杆,选择合适方向的被动杆来撞击力矩放大齿轮即可。
[0016]进一步地,为方便打动杆向后复位,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松开打动杆后,打动杆就会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实现自动复位,这样就无需人工向后拉打动杆。
[0017]进一步地,为降低工人的劳累度,提高效率,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个与打动杆连接,并驱动打动杆沿贯通孔往复移动的动力装置,利用动力装置可以自动、快速地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上述动力装置可以为气缸等装置,此处不再赘述。
[0018]本实用新型的直打扳手能在零摆动的狭窄作业区域内拆卸和上紧螺帽,而且在拆卸和上紧螺帽的过程中,由于套住螺帽后不再松开,大大节约了时间,并可以通过动力装置降低工人的劳累度,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呆扳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实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侧视结构原理图。
[0020]图2是实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俯视结构原理图。
[0021]图3、图4是实施例1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
[0022]图5是实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侧视结构原理图。
[0023]图6是实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俯视结构原理图。
[0024]图7、图8是实施例2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
[0025]图9是实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侧视结构原理图。
[0026]图10是实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俯视结构原理图。
[0027]图11、图12是实施例4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
[0028]图中标示:1、扳手内套;11、凹部;2、扳手外套;3、打动杆套管;31、主贯通孔;32、辅助贯通孔;33、主动杆;34、被动杆;35、击打杆;36、复位弹簧;
[0029]37、复位弹簧;38、容置腔;4、力矩放大齿轮;41、转轴;42、主动齿轮;43、从动齿轮;5、贯通孔;6、打动杆;7、复位弹黃。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0033]扳手内套1: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即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所述扳手内套I的端面呈圆状均匀间隔设有多个凹部11以作为击打部;
[0034]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内套I活动嵌于扳手外套2的内部,扳手外套2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I内部;扳手外套2还设有通孔以供被动杆34穿过;
[0035]打动杆套管3:打动杆套管3的一端与扳手外套2倾斜连接固定,打动杆套管3内设有由一条主贯通孔31和两条辅助贯通孔32相接而成的贯通孔,其中主贯通孔31内设有可沿主贯通孔31往复移动的主动杆33,每条辅助贯通孔32内均设有可沿辅助贯通孔32往复移动的被动杆34 ;两条辅助贯通孔32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I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33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35,所述主动杆33转动时,可使击打杆35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34中的一条被动杆34接触;主动杆33通过复位弹簧36与打动杆套管3连接;被动杆34通过复位弹簧37与打动杆套管3连接,复位弹簧36的弹力使主动杆33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复位弹簧37的弹力使被动杆34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
[0036]被动杆34的端部朝向凹部11的方向弯折;被动杆34对应的复位弹簧37与被动杆34倾斜设置,该复位弹簧37的弹力在使被动杆34复位的同时,还使被动杆34的端部向凹部11的方向移动。这样可以保证被动杆34能够在向扳手内套I移动时卡入凹部11或齿轮,从而带动扳手内套I转动,而当被动杆34在向远离扳手内套I的方向移动时,被动杆34自动脱出凹部11或齿轮,避免扳手内套I反向转动。
[0037]在工作时,敲击主动杆33,使主动杆33端部的击打杆35撞击被动杆34,被动杆34就会在击打杆35的撞击作用下撞向扳手内套I的侧面,带动扳手内套I转动;只需要转动主动杆33,使主动杆33端部的击打杆35朝向另一条被动杆34,即可实现扳手内套I转动方向的改变。因此在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时,只需要通过转动主动杆33,选择合适方向的被动杆34来撞击扳手内套I即可。
[0038]在工作时,首先利用扳手内套I夹持住对象体,然后再按压或者利用锤子等工具敲击主动杆33,使主动杆33沿主贯通孔31移动,从而使被动杆34与扳手内套I的凹部11撞击,由于被动杆34与扳手内套I的撞击位置偏尚于扳手内套I的转动轴心,因此被动杆34会给扳手内套I施加一个转动力,从而带动扳手内套I及扳手内套I内部的对象体转动一定角度;松开主动杆33后,主动杆33及被动杆34就会在相应的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实现自动复位,而在主动杆33复位的过程中,扳手内套I及扳手内套I内部的对象体保持不动;重复按压或者敲击主动杆33,即可实现对象体的安装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过程中无需转动打动杆套管3,因此无需较大的转动作业空间;另外,在作业过程中扳手内套I始终夹持住对象体,无需在转动一定角度后松开对象体,然后再重新夹持对象体,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0039]图3、图4是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图中箭头表示被动杆及扳手内套的运动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主动杆33分别通过不同的被动杆34撞击扳手内套I时,扳手内套I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可以通过转动主动杆33,选择合适方向的被动杆34来撞击扳手内套1,实现对象体的安装或者拆卸。
[0040]打动杆套管3的一端与扳手外套2倾斜连接固定,有利于将对象体套入扳手内套2或者取出对象体。
[0041]实施例2:
[0042]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0043]扳手内套1: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I的外周侧面设有齿轮12 ;
[0044]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内套I活动嵌于扳手外套2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2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I内部;扳手外套2还设有通孔以供使力矩放大齿轮4的从动齿轮43穿过;
[0045]打动杆套管3:打动杆套管3的一端与扳手外套2垂直连接固定,打动杆套管3内设有由一条主贯通孔31和两条辅助贯通孔32相接而成的贯通孔,其中主贯通孔31内设有可沿主贯通孔31往复移动的主动杆33,每条辅助贯通孔32内均设有可沿辅助贯通孔32往复移动的被动杆34 ;两条辅助贯通孔32的端部相通形成一个容置腔38,容置腔38内通过转轴41安装有力矩放大齿轮4 ;力矩放大齿轮4由转轴41、主动齿轮42、从动齿轮43构成,主动齿轮42、从动齿轮43分别与转轴42固接,从而同步转动,且主动齿轮42的轮廓大于从动齿轮43的轮廓;两条辅助贯通孔32分别朝向于主动齿轮42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33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35,所述主动杆33转动时,可使击打杆35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34中的一条被动杆34接触;主动杆33通过复位弹簧36与打动杆套管3连接;被动杆34通过复位弹簧37与打动杆套管3连接;复位弹簧36的弹力使主动杆33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复位弹簧37的弹力使被动杆34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
[0046]力矩放大齿轮4的从动齿轮43与扳手内套I的齿轮啮合;被动杆34沿辅助贯通孔32移动时可与主动齿轮42的侧部轮齿相撞击,即被动杆34与主动齿轮42的撞击位置偏离于主动齿轮42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主动齿轮42、从动齿轮43及扳手内套I转动。由于主动齿轮42的轮廓大于从动齿轮43的轮廓,根据杠杆原理,这样就可以实现力矩的放大,减小了向主动杆33所施加的力,可以提高作业的方便度。
[0047]图7、图8是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图中箭头表示被动杆、力矩放大齿轮及扳手内套的运动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主动杆33分别通过不同的被动杆34撞击力矩放大齿轮4的主动齿轮42时,扳手内套I的转动方向相反,因此可以通过转动主动杆33,选择合适方向的被动杆34来撞击力矩放大齿轮4的主动齿轮42,实现对象体的安装或者拆卸。
[0048]实施例3:
[0049]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直打扳手,与实施例1、2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还包括一个与打动杆连接,并驱动打动杆移动的动力装置,利用动力装置可以自动、快速地安装或者拆卸对象体。上述动力装置可以为气缸等装置,此处不再赘述。当然,设置动力装置后,可以去掉主动杆的复位弹簧,以降低成本。
[0050]实施例4:
[0051]如图9、10所示,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包括:
[0052]扳手内套1: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I均外周侧面勻间隔设有齿轮12以作为击打部;
[0053]扳手外套2:所述扳手内套I活动嵌于扳手外套2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2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I内部;
[0054]打动杆套管3:打动杆套管3的一端与扳手外套2连接固定,所述打动杆套管3内设有贯通孔5,所述贯通孔5内设有打动杆6,所述打动杆6可沿贯通孔5移动并与扳手内套I的击打部撞击,所述打动杆6与扳手内套I的撞击位置偏尚于扳手内套I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板手内套I转动。
[0055]贯通孔5有两条并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I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每条贯通孔5内均设有一根打动杆6。
[0056]为方便打动杆6向后复位,所述打动杆6套管3与打动杆6之间通过复位弹簧7连接,所述复位弹簧7的弹力使打动杆6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
[0057]在工作时,首先利用扳手内套I夹持住对象体(即螺栓、螺母等螺纹紧持固件),然后再按压或者利用锤子等工具敲击打动杆6,使打动杆6沿贯通孔5移动并与扳手内套I的击打部撞击,由于打动杆6与扳手内套I的撞击位置偏尚于扳手内套I的转动轴心,因此打动杆6会给扳手内套I施加一个转动力,从而带动扳手内套I及扳手内套I内部的对象体转动一定角度;松开打动杆6后,打动杆6就会在复位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向远离扳手外套2的方向移动,实现自动复位。而在打动杆6复位的过程中,扳手内套I及扳手内套I内部的对象体保持不动;重复按压或者敲击打动杆6,即可实现对象体的安装或者拆卸。由于在上述过程中无需转动打动杆6套管3,因此无需较大的转动作业空间;另外,在作业过程中板手内套I始终夹持住对象体,无需在转动一定角度后松开对象体,然后再重新夹持对象体,因此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0058]图11、图12是本实施例的直打扳手的工作原理图(图中箭头表示打动杆6及扳手内套I的运动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只需要敲打不同的打动杆6,即可改变扳手内套I的转动方向,从而实现对象体的拧紧或者拆卸,具有结构简单、控制可靠、成本低的优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扳手内套: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均匀间隔设有击打部;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扳手内套端面的凹部或齿轮;或者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扳手内套外周侧面的凹部或齿轮; 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内套活动嵌于扳手外套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内部; 打动杆套管:打动杆套管的一端与扳手外套连接固定,所述打动杆套管内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有打动杆,所述打动杆可沿贯通孔移动并与扳手内套的击打部撞击,所述打动杆与扳手内套的撞击位置偏离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扳手内套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有两条并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每条贯通孔内均设有一根打动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动杆由一根主动杆及两根被动杆构成,所述贯通孔由一条主贯通孔和两条辅助贯通孔相接而成,所述两条辅助贯通孔分别朝向于扳手内套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位于主贯通孔内并可沿主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被动杆位于辅助贯通孔内并可沿辅助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主动杆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所述主动杆转动时,可使击打杆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中的一条被动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个与打动杆连接,并驱动打动杆沿贯通孔往复移动的动力装置。
6.一种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包括: 扳手内套:为一端开口的套筒,以用于夹持对象体;所述扳手内套的外周侧面设有齿轮; 扳手外套:所述扳手内套活动嵌于扳手外套的内部,所述扳手外套的端面设有开口,以供对象体穿过并进入到扳手内套内部; 打动杆套管:打动杆套管的一端与扳手外套连接固定,所述打动杆套管内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设有力矩放大齿轮和打动杆,所述力矩放大齿轮与扳手内套的齿轮啮合;所述力矩放大齿轮均匀间隔设有击打部,所述击打部为设置于力矩放大齿轮端面的凹部或齿轮;或者所述击打部为力矩放大齿轮的轮齿;所述打动杆可沿贯通孔移动并与力矩放大齿轮的击打部撞击,所述打动杆与力矩放大齿轮的撞击位置偏尚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从而带动力矩放大齿轮及扳手内套转动;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所述击打部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大于扳手内套的齿轮与力矩放大齿轮转动轴心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有两条并分别朝向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每条贯通孔内均设有一根打动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动杆由一根主动杆及两根被动杆构成,所述贯通孔由一条主贯通孔和两条辅助贯通孔相接而成,所述两条辅助贯通孔分别朝向于力矩放大齿轮的转动轴心的两侧;所述主动杆位于主贯通孔内并可沿主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被动杆位于辅助贯通孔内并可沿辅助贯通孔往复移动;所述主动杆的端面侧部设有突出的击打杆,所述主动杆转动时,可使击打杆有选择地与两条被动杆中的一条被动杆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动杆套管与打动杆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弹力使打动杆向远离扳手外套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直打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打扳手包括一个与打动杆连接,并驱动打动杆沿贯通孔往复移动的动力装置。
【文档编号】B25B13/06GK203918869SQ201420328248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9日
【发明者】何华忠 申请人:何华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