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一种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涉及墙壁保险箱改进发明,特别涉及保险箱密藏箱体装置的改进发明。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墙壁保险箱对锁的装置及结构设置的较为单一,一般在防盗功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只要损坏其门锁,就可取走保险箱里面财物,这对财物还缺少进一步保护。
(三)技术方案针对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设有密藏箱体的墙壁保险箱,可达到秘密藏物,进一步达到防止偷盗抢劫及减少损失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的包括箱体、箱门,所述的箱体下部设置密藏箱体,密藏箱体设置隔盖板,隔盖板即为箱体的底板,所述的箱体的壳壁的设置锁芯,该锁芯连接拔叉,拔叉活连接滑动推杆的一端,滑动推杆配设弹簧,滑动推杆的另一端活连接隔盖板锁定杆的一端,隔盖板锁定杆中部铰接于箱体的壳壁上,隔盖板锁定杆的另一端压紧隔盖板定位杆,隔盖板定位杆与隔盖板成固定连接,隔盖板配设扭簧,所述的拔叉、滑动推杆、隔盖板锁定杆及隔盖板定位杆位于箱体的壁腔内;所述的隔盖板定位杆与隔盖板固定设置在同一工作轴上;所述的滑动推杆由两定位套作径向定位;所述的锁芯位于箱体的上部壳壁上。
按本实用新型主题设计的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上下箱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使用方便的特点,且结构设置隐蔽性强,对财物保护起进一步密藏作用,偷盗抢劫发生时可避免财物损失。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剖视图(五)实施方案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结构,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其实施例包括上箱体(2)、箱门(1),还包括所述的箱体(2)下部设置密藏箱体(12),密藏箱体(12)设置隔盖板(8),隔盖板(8)即为上箱体(2)的底板,所述的箱体(2)的顶部内侧壳壁设置锁芯(4),锁芯(4)表面与壳壁在同一平面上,加强锁芯(4)的隐蔽性。箱体(2)及其密藏箱(12)外包裹一层,其中间形成壁腔(13)。锁芯(4)连接拔叉(3),拔叉(3)活连接滑动推杆(11)的一端,滑动推杆(11)由两定位套作径向定位。滑动推杆(11)套设复位弹簧(10),滑动推杆(11)的另一端设置通孔,隔盖板锁定杆(5)的一端安装在该通孔里,隔盖板锁定杆(5)中部铰接于箱体(2)的壳壁上,隔盖板锁定杆(5)另一端压紧隔盖板定位杆(7),隔盖板定位杆(7)通过工作轴与隔盖板(8)固定成一体。隔盖板(8)配设扭簧(9)。所述的滑动推杆(11)、拔叉(3)、两定位套、弹簧(10)位于箱体(2)顶部壁腔里,所述的隔盖板锁定杆(5)、隔盖板定位杆(7)位于箱体(2)的侧部壁腔里。
上述的结构都设置在壁腔(13)里,这样就保证了密藏箱体(12)的隐蔽性,在盗匪紧张的情绪下,是很难发现密藏箱体,从而起到防盗防抢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包括箱体(2)、箱门(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2)下部设置密藏箱体(12),密藏箱体(12)与箱体(2)之间设置隔盖板(8),隔盖板(8)即为箱体(2)的底板,两箱体外设置包裹层,形成壁腔(13),所述的箱体(2)的壳壁上设置锁芯(4),该锁芯(4)连接拔叉(3),拔叉(3)活连接滑动推杆(11)的一端,滑动推杆(11)配设弹簧(10),滑动推杆(11)的另一端活连接隔盖板锁定杆(5)的一端,隔盖板锁定杆(5)中部铰接于箱体(2)的壳壁上,隔盖板锁定杆(5)的另一端压紧隔盖板定位杆(7),隔盖板定位杆(7)与隔盖板(8)成固定连接,隔盖板(8)或隔盖板定位杆(7)配设扭簧(9),所述的拔叉(3)、滑动推杆(11)、隔盖板锁定杆(5)及隔盖板定位杆(7)位于壁腔(1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盖板定位杆(7)与隔盖板(8)固定设置在同一工作轴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锁芯(4)设置在箱体(2)的上部壳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推杆(11)由两定位套作径向定位。
专利摘要一种内置式机械联控制藏保险箱,包括箱体(2)、箱门(1),所述的箱体(2)的下部设置密藏箱体(12),其箱体(2)的底板即为密藏箱体(12)的盖板,整个箱体外包裹一层包裹层,形成壁腔(13),壁腔(13)内设置拔叉(3)、滑动推杆(11)、隔盖板锁定杆(5)、隔盖板定位杆(7),拔叉(3)连接锁芯(4),锁芯(4)设置在箱体(2)的顶部壳壁内,隔盖板定位杆(7)通过工作轴与隔盖板(8)固定于一体。按本实用新型主题设计的内置式机械控制密藏保险箱,结构隐蔽性强,可对财物起进一步保护。可应用于住宅、宾馆、办公室保存有价证券、财物。
文档编号E05G1/06GK2514091SQ01276298
公开日2002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2001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5日
发明者陈玺, 陈仁多 申请人:陈玺, 陈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