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行走方式选择功能的消防车。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按消防车的功能用途分类有灭火消防车、机场消防车、专勤消防车、举高消防车和后援消防车,等等。灭火消防车有泵浦消防车、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和干粉消防车等等;机场消防车专用于处理飞机火灾事故,可在行驶中喷射灭火剂,包括机场救援先导消防车和抢险救灾消防车等等;专勤消防车有通讯指挥消防车、照明消防车、抢险救灾消防车、勘察消防车、宣传消防车和排烟消防车等等;举高消防车有登高平台消防车、举高喷射消防车和云梯消防车等等;后援消防车有供水消防车、泡沫消防车和救护消防车等等。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不乏见诸消防车的技术信息,如CN101274127B(一种微型消防车)、CN101766875B(多用高压细水雾消防车)、CN101757753B(具有喷枪组合喷的轻型高压细水雾消防车)、CN103623528B(一种城市涡喷消防车)、CN103958004B(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消防车)、CN103599609A(超吸深灭火泵浦消防车)、CN103751931B(消防水带自动铺设消防车)和CN103935285B(一种双向行驶路轨两用多功能抢险救援消防车),等等。
并非限于上面例举的消防车的共同特点是:由于消防车的行走方式依靠轮子行走,因而对地形地貌变化的适应性较为欠缺,即对地形地貌具有挑剔性。例如难以甚至无法在诸如湿地、沼泽、森林、雪地、严重冰冻路面、斜坡、沙漠、草原、断崖、沟壕和滩涂之类的极端地形地貌情形下行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防车的自身功能的发挥。
履带式消防车的行走方式由于采用了履带,因而基本上能适应前述地形地貌的行驶,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履带式消防车的技术信息,如CN203264106U推荐有“一种履带式大功率消防车”、CN104740815A提供有“全地形履带式多功能消防车”和CN105031857A介绍有“一种新型履带消防车”,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专利虽然具有地形地貌适应性好的长处,但是存在以下通弊:由于撤去了即摒弃了消防车固有行走功能的轮子,因而使消防车的行走功能成了不可选择的唯一性。然而在消防车出警的过程中,行驶于常规道路如城乡道路上的几率通常显著大于行驶在前述的极端地形地貌路面的几率。于是,如果为消防部门既配备凭借轮子行走的消防车,又装备依靠履带行走的消防车,那么毫无疑问会造成资源浪费并且显著增大政府对消防部门的消防设备的购置费用,此外还会给消防部门车库资源配置以及日常管护带来麻烦,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根据不同的路况依需选择相应的行走方式并且有助于节省消防设施投资成本以及节约资源的具有行走方式选择功能的消防车。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具有行走方式选择功能的消防车,包括车体和底盘,车体设置在底盘上,该车体包括车头,该车头与底盘连接,底盘包括前行走轮、后行走轮和车架,前行走轮设在前轿上,后行走轮设在后轿上,车架的一端与前轿连接,另一端与后轿连接,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履带行走机构,该履带行走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前、后行走轮之间的位置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车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车架包括一车架前大梁、一车架前副梁、一车架后大梁和一车架后副梁,车架前、后大梁彼此在长度方向保持前后并行并且该车架前大梁以及车架后大梁的一端与所述的前轿连接,而车架前大梁以及车架后大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的后轿连接,车架前副梁循着车架前大梁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车架前大梁的上表面固定,车架后副梁沿着车架后大梁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车架后大梁的上表面固定,所述的履带行走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前、后行走轮之间的位置上下移动地与所述车架前、后大梁以及所述的车架前、后副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履带行走机构包括一底座架、一前龙门架、一后龙门架、油箱、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前履带行走总成和后履带行走总成,底座架的前侧与所述车架前副梁的上部固定并且探出车架前副梁,底座架的后侧与所述车架后副梁的上部固定并且探出车架后副梁,前龙门架以及后龙门架彼此左右对应,该前龙门架以及后龙门架的前方以纵向状态与所述车架前大梁背对所述车架后大梁的一侧滑动配合,而前龙门架以及后龙门架的后方同样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后大梁背对车架前大梁的一侧滑动配合,油箱设置在底座架上,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位于前、后龙门架的前方之间,并且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前大梁背对车架后大梁的一侧固定,该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朝向下,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位于前、后龙门架的后方之间并且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后大梁背对车架前大梁的一侧固定,该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朝向下,前履带行走总成与所述前、后龙门架的前方底部连接并且还同时与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后履带行走总成与所述前、后龙门架的后方底部连接并且还同时与所述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前履带行走总成以及后履带行走总成与所述油箱油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车架前大梁背对所述车架后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龙门架的前方的位置固定有一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该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还同时与所述车架前副梁背对所述车架后副梁的一侧固定,在车架前大梁背对车架后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后龙门架的前方的位置固定有一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该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还同时与车架前副梁背对车架后副梁的一侧固定,在所述车架后大梁背对车架前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龙门架的后方的位置固定有一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该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还同时与车架后副梁背对车架前副梁的一侧固定,在车架后大梁背对车架前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后龙门架的后方的位置固定有一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该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还同时与车架后副梁背对车架前副梁的一侧固定;所述的前龙门架包括前龙门架前导柱、前龙门架后导柱和前龙门架导柱横梁,前龙门架前导柱插入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并且与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滑动配合,前龙门架后导柱插入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并且与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滑动配合,前龙门架导柱横梁的前端与前龙门架前导柱的上端固定,而前龙门架导柱横梁的后端与前龙门架后导柱的上端固定;所述的后龙门架包括后龙门架前导柱、后龙门架后导柱和后龙门架导柱横梁,后龙门架前导柱插入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并且与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滑动配合,后龙门架后导柱插入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并且与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滑动配合,后龙门架导柱横梁的前端与后龙门架前导柱的上端固定,而后龙门架导柱横梁的后端与后龙门架后导柱的上端固定;在所述车架前大梁背对所述车架后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之间的位置固定有一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在所述车架后大梁背对所述车架前大梁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之间的位置固定有一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所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与所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固定,所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与所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固定;与设置在所述底座架上的油箱油路连接的所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与所述前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以及后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连接,同样与所述的油箱油路连接的所述后履带行走总成与所述前龙门架后导柱的下端以及后龙门架后导柱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的末端构成有一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在所述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的末端构成有一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所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与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连接,所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与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底座架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油箱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箱支承托脚,在油箱的四个角部并且在对应于油箱支承托脚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箱支承固定耳,在油箱支承固定耳上配设有一固定耳螺钉,该固定耳螺钉与油箱支承托脚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包括升降横梁、轮架、引导轮、驱动轮、液压驱动马达、轮毂装置和前履带,升降横梁的左端与所述前龙门架前导柱的底部固定连接,中部与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连接,而升降横梁的右端与所述后龙门架前导柱的底部固定连接,轮架对应于升降横梁的前侧,在该轮架的上部固定有一轮架前悬臂轴和一轮架后悬臂轴,轮架前悬臂轴与所述前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相对应并且与前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固定,轮架后悬臂轴与所述后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相对应并且与后龙门架前导柱的下端固定,引导轮转动地设置在轮架的左端,液压驱动马达在对应于轮毂装置的后方的位置与轮架固定并且与所述油箱油路连接,驱动轮与轮毂装置固定,而轮毂装置与液压驱动马达的液压驱动马达轴连接,前履带的一端套置在引导轮上,另一端套置在驱动轮上,所述后履带行走总成的结构是与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的结构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升降横梁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的位置固定有一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在该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上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缸柱连接头销轴槽,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对应于一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之间,在缸柱连接头销轴槽上配设有缸柱连接头销轴,藉由该缸柱连接头销轴插入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而将所述升降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在所述轮架的顶部并且位于轮架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固定有一托带轮轴座,在该托带轮轴座上固定有一托带轮轴,在该托带轮轴上转动地设置有一托带轮,该托带轮与所述前履带的内侧接触,在轮架的底部并且循着轮架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通过支重轮轴转动地设置有支重轮,该支重轮与前履带的内侧接触;在所述轮架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轮毂装置的位置延伸有一驱动轮架,所述的液压驱动马达通过液压驱动马达座与所述的轮毂装置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轮毂装置包括轴套、轮毂套、半轴盖和调整螺母,轴套具有一轴套孔,该轴套孔自轴套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轴套朝向所述驱动轮架的一端构成有一轴套固定法兰盘,该轴套固定法兰盘通过轴套固定法兰盘螺钉与驱动轮架固定,轮毂套朝向轴套固定法兰盘的一端构成有一轮毂套法兰盘,在轮毂套的内壁与轴套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一轴承,而在轮毂套法兰盘的内壁与轴套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一轴套密封圈,半轴盖通过半轴盖固定螺钉与轮毂套背对轴套固定法兰盘的一端端面固定,在该半轴盖朝向所述液压驱动马达轴的一侧的中部位置构成有一花键轴头,该花键轴头与液压驱动马达轴传动连接,调整螺母旋配在轮毂套朝向半轴盖的一端,藉由该调整螺母对所述轴承限定,所述驱动轮通过驱动轮螺钉与所述的轮毂套法兰盘固定,所述的液压驱动马达座通过液压驱动马达座螺钉与所述轴套固定法兰盘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压驱动马达的液压驱动马达轴在对应于所述花键轴头的位置探入所述轴套孔内,花键轴头通过花键轴头连接套与液压驱动马达轴传动连接,该液压驱动马达轴为花键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前履带的内侧以配成对的形式间隔构成有驱动轮配合销座,在每一对驱动轮配合销座之间设置有一驱动轮配合销,该驱动轮配合销与所述驱动轮相配合;所述的引导轮通过引导轮轴转动地设置在引导轮轴承座上,而该引导轮轴承座移动设置在所述的轮架上,在该轮架上并且在对应于引导轮轴承座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引导轮涨紧装置,该引导轮涨紧装置包括弹簧座板、轴承座支架、导轨、弹簧支承套和弹簧,弹簧座板固定在轮架的轮架腔内,轴承座支架在对应于弹簧座板的左侧的位置与导轨滑动配合,而该导轨与轮架腔的腔底壁固定,弹簧支承套以水平悬臂状态与轴承座支架的右侧固定,弹簧套置在弹簧支承套上,该弹簧的左端支承在构成于弹簧支承套上的支承套弹簧座上,而弹簧的右端支承在弹簧座板的左侧,所述引导轮轴承座的底部与导轨滑动配合并且该引导轮轴承座的右侧与轴承座支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前、后行走轮之间增设了可升降的履带行走机构,因而当消防车在正常道路上行驶时,可将履带行走机构向上收起,由前、后行走轮起到正常的行走作用,而当遇到诸如湿地、沼泽、雪地、严重冰冻路面、斜坡、沙漠、草地、断崖、沟壕和滩涂之类的极端路面时,可使履带行走机构下降,由履带行走机构替代前行走轮并由后行走轮的辅助而起到行走作用,既可满足对不同路况的依需灵活选择要求,又能使消防车兼备两种行走方式而得以节省消防设施的投资成本,体现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履带行走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履带行走机构的结构体系的前履带行走总成的轮毂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2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剖视图。
图6为图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和图6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6,示出了车体1和底盘2,车体1设置在底盘2上,该车体1包括车头11,该车头11与底盘2连接,底盘2包括前行走轮21、后行走轮22和车架23,前行走轮21设在前轿上,后行走轮22设在后轿上,车架23的一端与前轿连接,另一端与后轿连接。
依据专业常识并且结合图1和图6可知,前述的前行走轮21以及后行走轮22毫无疑问各有一对,在图1和图6中虽然仅示出了对应于车体1的前侧的一个前行走轮21以及一个后行走轮22,但并不会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产生困惑。在图1和图6中还示出了设置在车体1上的水炮12(也可称“消防炮”或“灭火炮”)和辅炮13,辅炮13由设置在车体1上的辅炮引水管路14供水,消防炮12由另行配备在车体1上的增压泵供水,增压泵由引水机构供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消防车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履带行走机构3,该履带行走机构3在对应于前述前、后行走轮21、22之间的位置上下移动地即上下升降地设置在前述车架23上。
请参见图2,前述的车架23包括一车架前大梁231、一车架前副梁232、一车架后大梁233和一车架后副梁234,车架前、后大梁231、233彼此在长度方向保持前后并行并且该车架前大梁231以及车架后大梁233的一端(左端)与前述的前轿连接,而车架前大梁231以及车架后大梁233的另一端(右端)与前述的后轿连接,车架前副梁232循着车架前大梁231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车架前大梁231的上表面固定,车架后副梁234沿着车架后大梁233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与车架后大梁233的上表面固定,前述的履带行走机构3在对应于前述前、后行走轮21、22之间的位置上下移动地即上下升降地与前述车架间、后大梁231、233以及前述的车架前、后副梁232、234连接。
继续见图2,前述的履带行走机构3包括一底座架31、一前龙门架32、一后龙门架33、油箱34、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6、前履带行走总成37和图中未示出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底座架31的前侧与前述车架前副梁232的上部固定并且探出车架前副梁232,底座架31的后侧与前述车架后副梁234的上部固定并且探出车架后副梁234,前龙门架32以及后龙门架33彼此左右对应,该前龙门架32以及后龙门架33的前方以纵向状态与前述车架前大梁231背对前述车架后大梁233的一侧滑动配合,而前龙门架32以及后龙门架33的后方同样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后大梁233背对车架前大梁231的一侧滑动配合,油箱34设置在底座架31上,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位于前、后龙门架32、33的前方之间,并且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前大梁231背对车架后大梁233的一侧固定,该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朝向下,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6位于前、后龙门架32、33的后方之间并且以纵向状态与车架后大梁233背对车架前大梁231的一侧固定,该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6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图中未示出)朝向下,前履带行走总成37与前述前、后龙门架32、33的前方底部连接并且还同时与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连接,后履带行走总成与前述前、后龙门架32、33的后方底部连接并且还同时与前述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前履带行走总成37以及后履带行走总成与前述油箱34油路连接。
继续见图2,在前述车架前大梁231背对前述车架后大梁233的一侧即在车架前大梁231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前龙门架32的前方的位置用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111固定有一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1,该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1还同时由相应的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111与前述车架前副梁232背对前述车架后副梁234的一侧即与车架前副梁232的前侧固定,在车架前大梁231背对车架后大梁233的一侧即在车架前大梁231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后龙门架33的前方的位置用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121固定有一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2,该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2还同时由相应的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121与车架前副梁232背对车架后副梁234的一侧即与车架前副梁232的前侧固定,在前述车架后大梁233背对车架前大梁231的一侧即在车架后大梁233的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前龙门架32的后方的位置通过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311固定有一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1,该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1还同时通过相应的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311与车架后副梁234背对车架前副梁232的一侧即与车架后副梁234的后侧固定,在车架后大梁233背对车架前大梁231的一侧即在车架后大梁233的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后龙门架33的后方的位置通过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321固定有一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2,该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2还同时通过相应的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固定螺钉23321与车架后副梁234背对车架前副梁232的一侧即与车架后副梁234的后侧固定。
继续见图2,前述的前龙门架32包括前龙门架前导柱321、前龙门架后导柱322和前龙门架导柱横梁323,前龙门架前导柱321插入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1并且与前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1滑动配合,前龙门架后导柱322插入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1并且与前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1滑动配合,前龙门架导柱横梁323的前端用螺钉与前龙门架前导柱321的上端(本实施例为顶部)固定,而前龙门架导柱横梁323的后端用螺钉与前龙门架后导柱322的上端(本实施例为顶部)固定;前述的后龙门架33包括后龙门架前导柱331、后龙门架后导柱332和后龙门架导柱横梁333,后龙门架前导柱331插入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2并且与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2滑动配合,后龙门架后导柱332插入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2并且与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2滑动配合,后龙门架导柱横梁333的前端用螺钉与后龙门架前导柱31的上端(本实施例为顶部)固定,而后龙门架导柱横梁333的后端用螺钉与后龙门架后导柱332的上端(本实施例为顶部)固定。
由图2所示,在前述车架前大梁231背对前述车架后大梁233的一侧即在车架前大梁231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前、后龙门架前导柱滑动座2311、2312之间的位置通过升降油缸固定座螺钉23131固定有一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2313,在前述车架后大梁233背对前述车架前大梁231的一侧即在车架后大梁233的后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前、后龙门架后导柱滑动座2331、2332之间的位置通过螺钉固定有一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2333,前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与前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2313固定,前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6与前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固定座2333固定。
继续见图2,与设置在前述底座架31上的油箱34油路连接的前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37与前述前龙门架前导柱321的下端以及后龙门架前导柱331的下端连接,同样与前述的油箱34油路连接的前述后履带行走总成与前述前龙门架后导柱322的下端以及后龙门架后导柱332的下端连接;在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的末端构成有一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在前述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的末端构成有一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前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37与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连接,前述的后履带行走总成与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连接。
继续见图2,在前述底座架3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油箱34的四个角部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箱支承托脚311,在油箱34的四个角部并且在对应于油箱支承托脚311的位置各固定有一油箱支承固定耳341,在油箱支承固定耳341上配设有一固定耳螺钉3411,该固定耳螺钉3411与油箱支承托脚311固定。
仍见图2,前述的前履带行走总成37包括升降横梁371、轮架372、引导轮373、驱动轮374、液压驱动马达375、轮毂装置376和前履带377,升降横梁371的左端与前述前龙门架前导柱321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焊接),中部与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的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连接,而升降横梁371的右端与前述后龙门架前导柱331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焊接),轮架372对应于升降横梁371的前侧,在该轮架372的上部固定有一轮架前悬臂轴3721和一轮架后悬臂轴3722,轮架前悬臂轴3721与前述前龙门架前导柱321的下端相对应并且通过焊接方式与前龙门架前导柱321的下端固定,轮架后悬臂轴3722与前述后龙门架前导柱331的下端相对应并且通过焊接方式与后龙门架前导柱331的下端固定,引导轮373转动地设置在轮架372的左端,液压驱动马达375在对应于轮毂装置376的后方的位置与轮架372固定并且与前述油箱34油路连接,驱动轮374与轮毂装置376固定,而轮毂装置376与液压驱动马达375的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连接,前履带377由橡胶制成,该前履带的一端(左端)套置在引导轮373上,另一端(右端)套置在驱动轮374上。由于前述后履带行走总成的结构是与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37的结构完全相同的,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2,在前述升降横梁371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的位置固定有一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3711,在该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3711上并且在彼此对应的位置各开设有一缸柱连接头销轴槽37111,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对应于一对缸柱连接头销轴座3711之间,在缸柱连接头销轴槽37111上配设有缸柱连接头销轴37112,藉由该缸柱连接头销轴37112插入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连接头3511(连接头上有连接头销轴孔)而将前述升降横梁371的中部与前述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连接;在前述轮架372的顶部并且位于轮架372的长度方向的居中位置固定有一托带轮轴座3726,在该托带轮轴座3726上固定有一托带轮轴37261,在该托带轮轴37261上转动地设置有一托带轮37262,该托带轮37262与前述前履带377的内侧接触。在轮架372的底部并且循着轮架372的长度方向以间隔状态通过支重轮轴37231转动地设置有支重轮3723,该支重轮3723与前履带377的内侧接触。
在前述轮架372的右端并且在对应于前述轮毂装置376的位置延伸有一驱动轮架3724,前述的液压驱动马达375通过液压驱动马达座3752与前述的轮毂装置376固定。
请重点见图3,前述轮毂装置376包括轴套3761、轮毂套3762、半轴盖3763和调整螺母3764,轴套3761具有一轴套孔37613,该轴套孔37613自轴套3761的一端贯通至另一端,轴套3761朝向前述驱动轮架3724的一端构成有一轴套固定法兰盘37611,该轴套固定法兰盘37611通过轴套固定法兰盘螺钉37612与驱动轮架3724固定,轮毂套3762朝向轴套固定法兰盘37611的一端构成有一轮毂套法兰盘37621,在轮毂套3762的内壁与轴套376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一轴承3765,而在轮毂套法兰盘37621的内壁与轴套3761的外壁之间设置有一轴套密封圈3766,半轴盖3763通过半轴盖固定螺钉37632与轮毂套3762背对轴套固定法兰盘37611的一端端面固定,在该半轴盖3763朝向前述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的一侧的中部位置构成有一花键轴头37631,该花键轴头37631与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传动连接,调整螺母3764旋配在轮毂套3762朝向半轴盖3763的一端,藉由该调整螺母3764对前述轴承3765限定,前述驱动轮374通过驱动轮螺钉3741与前述的轮毂套法兰盘37621固定,前述的液压驱动马达座3752通过液压驱动马达座螺钉37521与前述轴套固定法兰盘37611固定。
依据专业常识,在装配时,应先将调整螺母3764旋配至轴套3761,再将半轴盖3763由半轴盖固定螺钉37632与轴套3762固定。
由图3所示,前述液压驱动马达375的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在对应于前述花键轴头37631的位置探入前述轴套孔37613内,花键轴头37631通过花键轴头连接套37633与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传动连接,该液压驱动马达轴为花键轴。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2,在前述前履带377的内侧以配成对的形式间隔构成有驱动轮配合销座3771,在每一对驱动轮配合销座3771之间设置有一驱动轮配合销37711,该驱动轮配合销37711与前述驱动轮374上的轮齿相配合,由图2和图4所示,引导轮373以及驱动轮374实质上为链条;前述的引导轮373通过引导轮轴3732转动地设置在引导轮轴承座3731上,而该引导轮轴承座3731移动设置在前述的轮架372上,在该轮架372上并且在对应于引导轮轴承座3731的右侧的位置设置有一引导轮涨紧装置378,该引导轮涨紧装置378包括弹簧座板3781、轴承座支架3782、导轨3783、弹簧支承套3784和弹簧3785,弹簧座板3781固定在轮架372的轮架腔3725内,轴承座支架3782在对应于弹簧座板3781的左侧的位置与导轨3783滑动配合,而该导轨3783与轮架腔3725的腔底壁固定,弹簧支承套3784以水平悬臂状态与轴承座支架3782的右侧固定,弹簧3785套置在弹簧支承套3784上,该弹簧3785的左端支承在构成于弹簧支承套3784上的支承套弹簧座37841上,而弹簧3785的右端支承在弹簧座板3781的左侧,前述引导轮轴承座3731的底部与导轨3783滑动配合并且该引导轮轴承座3731的右侧与轴承座支架3782固定连接。
通过对图4的阅读以及结合申请人在上面的说明可知:由弹簧3785对弹簧支承座3784施加向左的作用力(弹簧力),使轴承座支架3782连同引导轮轴承座3731对前履带377施加向左的作用力,由引导轮轴承座3731带动引导轮373,最终使前履带377处于良好的涨紧效果,避免出现消极运动。
请参见图7,图7是图1和图6的后侧示意图,示出了为前述水炮12提供消防用水三通管121,出自增压泵的水经三通管121引至水炮12。
由于前述的前、后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36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彼此相同并且是同步工作的,又由于前履带行走总成37以及后履带行走总成的工作原理相同并且彼此的工作状态相同并且是同步工作的。因而申请人在下面仅对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以及前履带行走总成37进行说明。
当消防车行驶于常规道路如相对平坦的城乡道路时,由消防车上的车载液压控制机构使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35工作,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向缸体内即向上位移,带动升降横梁371上行,由于前龙门架前导柱321以及后龙门架前导柱331的底部是以焊接方式与升降模梁371固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升降横梁371的左、右端是通过焊接方式分别与前、后龙门架前导柱321、331的底部固定的,因而在前履带行走总成升降油缸柱351向上位移时,带动升降横梁371上移,由升降横梁371带动前龙门架前导柱321以及后龙门架前导柱331向上位移。由于轮架372的前、后端分别通过轮架前、后悬臂轴3721、3722与前、后龙门架前导柱321、331的下端固定连接,因而在前、后龙门架前导柱321、331向上位移的过程中带动轮架372同时向上位移,由轮架372带动引导轮373以及驱动轮374向上位移,前履带377向上位移时,与地坪之间形成悬空距离,从而使整个履带行走机构3不参与行走,即由前、后行走轮21、22担当行走任务。
当遇到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诸如湿地、沼泽、雪地、严重冰冻路面、斜坡、沙漠、断崖、沟壕和滩涂之类的极端断面即地形地貌时,那么按前述相反过程,使履带行走机构3下降,由其替代前行走轮21,由前履带377以及后行走轮22担当行走任务,而前行走轮21处于退出工作的待机状态。在该状态下液压驱动马达375工作,由液压驱动马达轴375通过花键轴头连接套37633带动花键轴头37631,由花键轴头37631带动半轴盖3763,由于半轴盖3763与轮毂套3762固定连接,又由于驱动轮374通过驱动轮螺钉3741与轮毂套法兰盘37621固定,因而在液压驱动马达轴3751带动花键轴头37631运动时,由花键轴头37631带动半轴盖3763,由半轴盖3763带动轮毂套3762,由轮毂套3762带动驱动轮374,由驱动轮374带动前履带377围绕引导轮373以及驱动轮374周而复始地运动,使消防车行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