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罐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869阅读:1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氧气罐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氧气罐头,是一种简易的一次性的化学制氧装置,可为病人急救、治疗和保健提供呼吸用氧。
目前,急救、治疗和保健的呼吸用氧,大都来自高压氧气钢瓶,或是把高压氧气钢瓶中的氧,充入小型钢瓶或橡胶枕头中使用,它们的氧气来源离不开高压深冷的空气分离设备。近几年,国内外新开发了几种小型的制氧设备,如分子筛吸附法空气分离式的、电化学法的,体积虽比高压深冷空气分离设备小得多,但仍离不开电源,更无法便携。化学法制氧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自80年代起出现了几十项装置的专利,如87 2145 36、88 20 50 12、89 20 40 66、89 20 91 96、89 20 46 37、8921 86 03、90 20 20 97、91 20 39 92、91 20 16 51、91 20 05 56、91 20 68 76、92 24 32 94、93 20 30 31、93 23 29 46、94 20 05 30和94 21 83 80等。并在北京、天津等地陆续有商品出现。化学制氧装置与其它制氧装置比较,有许多优点,主要是设备投资少、小型、轻便、安全和氧气纯度高。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每次制氧前需添加水、制氧剂和催化剂,用后设备需清洗,携带和急救仍有不便,有时还要延误急救时间。
针对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类似罐头饮料的一次性制氧装置,只要在插上吸氧管的同时,稍用力一压即开始产氧,携带外出或急救都很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氧气罐头的塑料外壳中,装有制氧液和块状催化剂,通常情况下它们是靠隔离膜隔开的。氧气罐头的盖子上,有一个氧气出口。需要吸氧时,把一根吸氧管插入氧气出口中,同时稍加压力,使制氧液与催化剂之间的隔离膜破裂,催化剂落入制氧液中即刻开始产氧,所产生的氧气经吸管导入鼻中供病人呼吸用。
由于采用上述分案,使用时无需添加水、制氧剂和催化剂,携带外出或急救都很方便,更不会延误急救时间。
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结合附图
作进一步说明。
图一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二是吸氧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 2.盖子 3.波纹圈 4.氧气出口 5.活性炭粒6.筛孔 7.上接头 8.催化剂 9.下接头 10.制氧液 11.制氧液瓶 12.不于胶商标 13.隔离膜 14.鼻塞 15.软管 16.插入头 17.向下延伸的管子 18.制氧液瓶外壳(1)与盖子(2)用塑料制成,最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它们之间用螺纹或粘接剂连接,保证不漏气。盖子上有波纹圈(3),波纹圈的中央有一个向内凹进的氧气出口(4)。盖子内部中央,与氧气出口连接的是一段向下延伸的管子(17),管子内装有活性炭粒(5)。筛孔(6)与上接头(7)是一体的塑料件,可以粘接在向下延伸的管子上,上接头的下端略大,可以松动的放进一块圆柱形催化剂(8),它是用活性二氧化锰粘土与水拌和成型,烧结成多孔块状,这块催化剂是靠下接头(9)托住的。制氧液(10)装在一个洽好能放入外壳中的制氧液瓶(11)中,制氧液可用15-20%的过氧化氢,加入少量缓冲剂配成。下接头洽好像塞子一样塞住制氧液瓶口(18),使制氧液不会溢出。下接头的中间,有一个隔离膜(13)托住催化剂不致落入制氧液中。为防止灰尘,氧气出口上贴有一张不干胶商标(12)。吸氧管是一根软管(15),一端接有鼻塞(14),另一端接有插入头(16)组成,需要吸氧时,先揭开不干胶商标,把吸氧管的插入头插入氧气出口中,此时稍用点压力,由于盖子上有波纹圈存在,通过催化剂使下接头上的隔离膜压破,催化剂落入制氧液中即开始产氧。吸氧者手持氧气罐头,把吸氧管上的鼻塞塞入鼻孔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氧液中分解出来的氧气,经过活性炭粒净化后向吸氧者提供纯净的氧气,吸氧时不要把氧气罐头横放或倒置,以免液体进入吸氧管。当制氧液中不再产生气泡,产氧结束。需要连续吸氧时,可继续打开另一个氧气罐头;需要增加吸氧量时,可同时使用两个或几个氧气罐头。
一个体积为320毫升的氧气罐头,重约200克,可产氧5升,持续时间5-10分钟。
权利要求1.一种由外壳、盖子、吸氧管、制氧液和催化剂组成的氧气罐头,其特征是盖子上设有波纹圈(3)和向内凹进的氧气出口(4);外壳内装的制氧液(10)和催化剂(8)是用隔离膜(13)隔开的。
专利摘要氧气罐头,是一次性的化学制氧装置,塑料外壳中装有制氧液和催化剂,它们是靠隔离膜隔开的。盖子上设有波纹圈和氧气出口,使用时在氧气出口插入吸氧管,稍用力一压,隔离膜破裂,催化剂落入制氧液中即开始产氧。一个320毫升,重约200克的氧气罐头,可产氧5升,持续5-10分钟,可为急救、治疗和保健提供呼吸用氧。
文档编号A62B21/00GK2252014SQ95225189
公开日1997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1995年10月31日
发明者俞文国 申请人:俞文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