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以刮除喷墨头喷嘴表面的残墨刮除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喷墨事务机器已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喷墨事务机器可以是喷墨复印机、喷墨传真机及喷墨打印机等。举例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将喷墨打印机(Ink Jet Printer)连接于计算机,使用者可利用喷墨打印机打印计算机中使用者所需要的数据图案,让使用者节省时间且提高工作效率。
喷墨事务机器所需要的墨滴通常存放于喷墨事务机器内的墨水匣(Cartridge)中,墨水匣的底端具有一喷墨头。在打印纸张的过程中,喷墨头可经由其本身表面的喷嘴表面(Nozzle Surface)喷射出墨水匣中的墨滴至纸张上形成文字或图形,以进行打印工作。然而,喷墨头喷射出墨滴后,相对也产生残墨附着于喷嘴表面。此残墨达到一定量后,倘若不赶快处理,会阻碍墨水的喷出,一旦干涸后,将导致喷嘴表面产生阻塞现象,或在打印时残墨掉落至纸张且污染纸张,影响打印质量太差。于是,喷墨头每执行若干来回打印动作后,即需控制喷墨头暂时停止打印工作而移动至喷墨事务机器内的清洁区域进行清洁工作以刮除喷嘴表面的残墨。如此,可防止喷嘴表面被残墨阻塞,且可避免在打印时残墨掉落至纸张。下面以喷墨打印机为例作说明。
请参照
图1A,其为一般喷墨打印机的俯视示意图。在
图1A中,喷墨打印机100至少包括有机壳101、喷墨头102及清洁区域106,喷墨头102以可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机壳101内,在打印时,喷墨头102通过一传动装置(未绘示于图中)而沿
图1A的箭头150的方向左右来回移动于待打印纸张104的上方。喷墨头102将喷射出墨滴于待打印纸张104上,且待打印纸张104配合喷墨头102的左右来回移动而沿
图1A的箭头160的方向逐步移动,以完成打印工作。其中,清洁区域106内通常具有刮除装置(Wiper)、套盖(Cap)及吸墨装置,刮除装置用以刮除喷墨头102表面的残墨,套盖于喷墨头102归位后盖住喷墨头102,避免残墨干涸造成阻塞,及吸墨装置用以吸收喷墨头102进行清洁工作时所喷出的墨水。
在Monty L.Francis、Edmund H.James,III及Donald N.Spitz的美国专利案号No.5,612,722中,揭露
图1A的清洁区域106内的刮除装置130结构,如
图1B所示,其绘示
图1A的喷墨头与刮除装置的相关侧视图。在
图1B中,刮除装置130包括刮除本体108及基座118,刮除本体108具有支撑部109、可挠薄片112及刮除部114,支撑部109具有一凹槽116,用以与基座118的突出物115嵌合,使刮除本体108以可插拔的方式固定于基座118上。可挠薄片112连接于支撑部109的顶端,且刮除部114连接于可挠薄片112的顶端,使支撑部109、可挠薄片112及刮除部114连接成一体。
请参照
图1C,其绘示
图1B的刮除部114的放大示意图。在
图1C中,刮除部114具有共用平面120、刮除端122a及122b,刮除端122a及122b位于共用平面120的两侧面,且形成两锐角端,共用平面120刮除端122a及122b所共用的一水平面。需要注意的是,共用平面120与刮除端122a及122b位于同一平面,且当刮除装置108未碰触喷墨头102前时,共用平面120与刮除端122a及122b所在的平面都高于喷嘴表面110所形成的水平面L。所以,当喷墨头102以
图1B的箭头170的方向来回移动且刮除装置130固定不动时,刮除部114的刮除端122a及122b分别接触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20b,喷墨头102可使刮除部114、刮除端122a及122b受力而使可挠薄片112弯曲。刮除端122a及122b可接触到喷嘴表面110且随着喷墨头102与刮除装置130的相对运动而刮除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
请参照图2A~图2G,其绘示的是
图1B的刮除装置刮除残墨方法的分解图。首先,请参照图2A,喷墨头102沿图2A的箭头180的方向接近刮除端122a时,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碰触到刮除端122a,导致刮除端122a受力而使可挠薄片112弯曲。接着,如图2B所示,当喷墨头102沿图2B的箭头180的方向继续移动时,刮除端122a接触喷嘴表面110,且随着喷墨头102与刮除端122a的相对运动而刮除残墨111。然后,如图2C所示,当刮除端122a脱离喷嘴表面110后,残墨111附着于刮除端122a的侧面。此时,可挠薄片112将恢复为接触喷墨头102前的原状,使共用平面120、刮除端122a及122b高于水平面L。
反之,当喷墨头102沿图2C的箭头190的方向接近刮除端122b且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碰触刮除端122b时,导致刮除端122b受力而使得可挠薄片112弯曲时,刮除端122b可接触喷嘴表面110,如图2D所示。接着,在喷墨头102沿图2D的箭头180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刮除端112b因接触喷嘴表面110而进行刮除动作,一但刮除端122b脱离喷嘴表面110后,可挠薄片112因不再受力而恢复为原状,如图2E所示,残墨111仍然附着于刮除端122a的侧面。此时,若喷墨头102沿图2E的箭头180方向接近刮除端122a,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将碰触刮除端122a及残墨111,如图2F所示。之后,刮除端122a因受力而使残墨111由刮除端122a的侧面移转附着于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如图2G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刮除本体108皆是利用其共用平面120的两端作为刮除端122a及122b,同时,也是利用共用平面120、刮除端122a及122b与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02b的接触使刮除本体108弯曲变形以产生刮力。故刮除端122a及122b会刮除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也会将残墨111留在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02b。所以,当喷墨头102清洁完毕并继续进行打印时,可能因喷墨头102的快速地来回移动,导致附着在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02b的残墨111掉落至待打印纸张104上,从而影响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其具有接触端及刮除端的刮除部的设计,可用以防止附着于刮除本体的残墨再转移至喷墨头侧面,维持喷墨头侧面的清洁,更保障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
本实用新型的目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Wiper),用以刮除一喷墨头的一喷嘴表面(Nozzle Surface)上的残墨,所述刮除装置至少包括一刮除本体,其包括一支撑部;一可挠薄片,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上;以及一刮除部,其配置在所述可挠薄片上,所述刮除部包括一刮除端,其突出于所述刮除部的一侧;及一接触端,其位于所述刮除部的顶端;其中,所述喷墨头与所述接触端未接触时的接触端为高于所述喷嘴表面状态,而所述刮除端低于所述喷嘴表面状态;所述喷墨头与所述接触端接触后的喷墨头与刮除装置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所述可挠薄片为弯曲状态,所述接触端低于所述喷嘴表面,所述刮除端与所述喷嘴表面接触,以刮除所述喷嘴表面上的残墨。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接触端及刮除端的设计,用以防止附着于刮除本体的残墨再转移至喷墨头侧面,维持喷墨头侧面的清洁,以保障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A为一般喷墨打印机的俯视示意图;
图1B为
图1A的喷墨头与刮除装置的相关侧视图;
图1C为
图1B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图2A~2G为
图1B的刮除装置刮除残墨方法的分解图;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侧视图;图3D为图3C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图4A~4F为图3C的刮除装置刮除喷墨头残墨方法的分解图;图5A为图3C的刮除装置再加装两刮除端的示意图;图5B为图5A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组合示意图;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侧视图;图6D为图6C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图7A~7F为图6C的刮除装置刮除喷墨头残墨方法的分解图;图8A为图6C的刮除装置再加装两刮除端的示意图;图8B为图8A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特别设计一刮除装置(Wiper),包括一刮除本体及一基座,还同于现有的刮除装置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刮除本体的刮除端之上再加装一接触端。使墨水匣(Cartridge)的喷墨头进行清洁过程中,刮除端始终不与喷墨头的两侧面接触,且在刮除喷墨头的喷嘴表面(Nozzle Surface)的残墨过程中,接触端也始终不与喷嘴表面接触,以避免残墨于接触端堆积从而污染喷墨头的两侧面。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刮除本体可用以刮除喷嘴表面的残墨并附着带走残墨,且更可防止附着于刮除端下侧面的残墨再转移至喷墨头的两侧面。可防止喷墨头在打印时将喷墨头的两侧面的残墨散落至待打印纸张上,维持喷墨头的两侧面清洁,还保障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将分别以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说明如下。
详见实施例一,请同时参照图3A、图3B及图3C,其分别绘示的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组合示意图及侧视图。在图3A中,刮除装置300包括刮除本体302及基座310,用以刮除
图1B的喷墨头102的残墨111,刮除本体302包括支撑部304、可挠薄片306及刮除部308,支撑部304具有一突出物304a及一定位孔305,且基座310具有一凹槽310a,在凹槽310a的槽壁上配置一定位栓307,用以与定位孔305扣接。当刮除本体302沿图3A的箭头350的方向以可嵌合的方式配置在基座310上时,突出物304a与定位孔305用以分别与凹槽310a及定位栓307扣接,如图3B及图3C所示。
请参考图3C,可挠薄片306位于支撑部304上,且刮除部308也位于可挠薄片306上,刮除部308、可挠薄片306及支撑部304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请参照图3D,其绘示的是图3C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在图3D中,刮除部308具有接触端310、刮除端312a及刮除端312b,形成一倒三角形突出,接触端310位于刮除部308的顶端,即倒三角形突出的突出结构,使接触端310受力时可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刮除端312a及312b位于刮除部308的两相对侧面上且形成两锐角端,即倒三角形突出的三角形结构的底边两角端,在可挠薄片306弯曲时其锐角端的顶点可高于接触端310的水平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刮除端312a及312b与接触端310之间不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此外,刮除装置300刮除喷墨头102的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的过程以图4A~4F做说明。请参照图4A~4F,其绘示的是图3C的刮除装置刮除残墨方法的分解图。首先,请参照图4A中,喷嘴表面110位于一水平面L,由图4A的水平面L、接触端310、刮除端312a及312b的高度相对关系可知,接触端310高于水平面L,且刮除端312a及312b都低于水平面L。也就是说,当刮除端312a及312b与喷嘴表面110未接触时,刮除端312a及312b低于喷嘴表面110,而接触端310高于喷嘴表面110。
接着,喷墨头102沿图4A的箭头36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310,当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碰触接触端310并继续沿箭头360的方向运动时,将导致接触端310受力而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并使刮除端312a接触喷嘴表面110,如图4B所示。其中,在接触端310碰触喷墨头102前,因为刮除端312a低于喷嘴表面110,所以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始终碰触不到刮除端312a;在刮除端312a在喷嘴表面110上刮除残墨111时,由于可挠薄片306弯曲及刮除端312a接触喷嘴表面110的缘故,导致接触端310始终接触不到喷嘴表面110。
接着,请参照图4B,喷墨头102沿图4B的箭头360方向继续移动时,刮除端312a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且进行刮除残墨111的动作。然后,请参考图4C,当刮除端312a移动至侧面102b右侧之后,刮除端312a将不再与喷嘴表面110接触,且残墨111便由喷嘴表面110转移至刮除端312a的下侧面。其中,可挠薄片306也因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
然后,请参照图4C,喷墨头102接着沿图4C的箭头37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310,当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碰触接触端310后并继续运动时,将导致接触端310受力而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且使刮除端312b接触喷嘴表面110,如图4D所示。其中,在接触端310碰触喷墨头102前,因为刮除端312b低于喷嘴表面110,所以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始终碰触不到刮除端312b;在刮除端312b在喷嘴表面110上刮除残墨111时,由于可挠薄片306已弯曲且刮除端312b接触喷嘴表面110的缘故,导致接触端310始终接触不到喷嘴表面110。
接着,喷墨头102沿图4D的箭头370的方向继续移动,刮除端312b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而进行刮除喷嘴表面110的动作。然后,当刮除端312b移动至侧面102a右侧之后,刮除端312b将远离于喷嘴表面110,且可挠薄片306也因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如图4E所示。其中,残墨111仍然附着于刮除端312a的下侧面。
此后,当喷墨头102再次沿图4E箭头36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310且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碰触接触端310,如图4F所示。其中,在图4F中,因为侧面102a碰触不到刮除端312a,所以附着于刮除端312a侧面的残墨111就不会转移至侧面102a。接着,喷墨头102沿图4F的箭头360的方向继续移动,刮除端312a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而进行刮除喷嘴表面110的动作。然后,当刮除端312a通过侧面102b时,刮除端312a将远离于喷嘴表面110,且残墨111依然附着于刮除端312a的侧面,其中,可挠薄片306也因此时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
在本实施例中,刮除装置300除了可刮除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外,更可避免再将残墨111转移回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02b,而避免因喷墨头102于快速地来回打印而将残墨111掉落至待打印纸张上,维持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
另外,由本实施例可知刮除端312a及312b分别位于刮除部308的两相对侧且皆为锐角端,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非仅限于此,为了更加强刮除效果,也可再增加刮除部308的两相对侧面的刮除端数目,即增加多个突出体,如图5A所示,其绘示图3C的刮除装置上再加装两刮除端的示意图。请参照图5B,其绘示的是图5A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在图5B中,刮除部508的两侧分别具有上下排列的刮除端312a、512a及312b、512b,使刮除部508的两侧的刮除端数目各增加为2个,以加强刮除的效果。至于刮除装置500如何刮除喷墨头102的残墨111,其过程与刮除装置300刮除喷墨头102的残墨111的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再请见实施例二,同时参照图6A、图6B及图6C,其分别绘示的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的分解示意图、组合示意图及侧视图。在图6A中,刮除装置600包括刮除本体602及基座310,用以刮除喷墨头102的残墨111,刮除本体602包括支撑部304、可挠薄片306及刮除部608,支撑部304具有一突出物304a及一定位孔305,且基座310具有一凹槽310a,在凹槽310a的槽壁上配置一定位栓307,用以与定位孔305扣接。当刮除本体602沿图6A的箭头650的方向以可嵌合的方式配置在基座310上时,突出物304a与定位孔307用以分别与凹槽310a及定位栓307扣接,如图6B及图6C所示。
请参考图6C,可挠薄片306位于支撑部304上,且刮除部608也位于可挠薄片306上,刮除部608、可挠薄片306及支撑部304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请参照图6D,其绘示的是图6C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在图6D中,刮除部608具有接触端610、刮除端612a及刮除端612b,形成一梯形结构,接触端610位于刮除部608的顶端,即梯形结构的上底,使接触端610受力时可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刮除端612a及612b位于刮除部608的两相对侧面上且形成两锐角端,即梯形结构的下底两端,在可挠薄片306弯曲时其锐角端的顶点可高于接触端610的水平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刮除端612a及612b与接触端610之间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此外,刮除装置600刮除喷墨头102的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过程以图7A~图7F做说明。请参照图7A~图7F,其绘示的是图6C的刮除装置刮除残墨方法的分解图。首先,请参照图7A中,喷嘴表面110位于一水平面L,由图7A的水平面L、接触端610、刮除端612a及612b的高度相对关系可知,接触端610高于水平面L,且刮除端612a及612b都低于水平面L。也就是说,当刮除端612a及612b与喷嘴表面110未接触时,刮除端612a及612b低于喷嘴表面110,而接触端610高于喷嘴表面110。
接着,喷墨头102沿图7A的箭头66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610,当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碰触接触端610时,导致接触端610受力而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并使刮除端612a接触喷嘴表面110,如图7B所示。其中,在上述过程中,在接触端610碰触喷墨头102前,因为刮除端612a低于喷嘴表面110,所以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始终碰触不到刮除端612a;在刮除端612a在喷嘴表面110上刮除残墨111时,由于可挠薄片306弯曲及刮除端612a接触喷嘴表面110的缘故,导致接触端610始终接触不到喷嘴表面110。
接着,请参照图7B,喷墨头102沿图7B的箭头660的方向继续移动时,刮除端612a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且进行刮除残墨111的动作。当刮除端612a通过侧面102b之后,刮除端612a将不与喷嘴表面110接触,且残墨111便由喷嘴表面110转移至刮除端612a的下侧面。其中,可挠薄片306也因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
然后,请参照图7C,喷墨头102接着沿图7C的箭头67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610,而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碰触接触端610时,将导致接触端610受力而造成可挠薄片306弯曲,且使刮除端612b接触喷嘴表面110,如图7D所示。其中,在接触端610碰触喷墨头102前,因为刮除端612b低于喷嘴表面110,所以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始终碰触不到刮除端612b;在刮除端612b于喷嘴表面110上刮除残墨111时,由于可挠薄片306弯曲及刮除端612b接触喷嘴表面110的缘故,导致接触端610始终接触不到喷嘴表面110。
接着,喷墨头102沿图7D的箭头670的方向继续移动,刮除端612b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而进行刮除喷嘴表面110的动作。然后,当刮除端612b通过侧面102a之后,刮除端612b将远离于喷嘴表面112,且可挠薄片306也因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如图7E所示。其中,残墨111仍然附着于刮除端612a的下侧面。
然后,当喷墨头102沿图7E的箭头660的方向接近接触端610且喷墨头102的侧面102b碰触接触端610,如图7F所示。其中,在图7F中,因为侧面102a碰触不到刮除端612a,所以附着于刮除端612a的侧面的残墨111就不会转移至侧面102a。接着,喷置头102沿图7F的箭头660的方向继续移动,刮除端612a仍然接触着喷嘴表面110而进行刮除喷嘴表面110的动作。然后,当刮除端612a通过侧面102b时,刮除端612a将远离喷嘴表面112,且残墨111依然附着于刮除端612a的侧面,其中,可挠薄片306也因此时受力解除而恢复为原状。
在本实施例中,刮除装置600除了可刮除喷嘴表面110的残墨111外,更可避免再将残墨111转移回喷墨头102的侧面102a及102b,并防止因喷墨头102于快速地来回打印而将残墨111掉落至待打印纸张上,可维持打印质量及整体美观。
另外,由本实施例可知刮除端612a及612b分别位于刮除部608的两相对侧且都为锐角端,然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非仅限于此,为了更加强刮除效果,也可再增加刮除部608的两相对侧面的刮除端数目,即增加多个突出体,如图8A所示,其绘示图6C的刮除装置上再加装两刮除端的示意图。请参照图8B,其绘示的是图8A的刮除部的放大示意图。在图8B中,刮除部808的两侧分别具有上下排列的刮除端612a、812a及612b、812b,使刮除部808的两侧的刮除端数目各增加为2个,以加强刮除的效果。至于刮除装置800如何刮除喷墨头102的残墨111,其过程与刮除装置600刮除喷墨头102的残墨111的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刮除部至少必须具有一接触端及一刮除端,接触端位于刮除部的顶端,且刮除端位于刮除部的一侧面,也可达成上述的功效。其中,在刮除喷墨头的残墨前,接触端高于喷嘴表面,而刮除端低于喷嘴表面,且在刮除过程中,接触端始终碰触不到喷嘴表面,刮除端也碰触不到喷墨头的两则,才可避免残墨滞留回喷墨头的两侧及达到刮墨效果。另外,增加刮除部的各侧面的刮除端数目也可加强刮除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Wiper),用以刮除一喷墨头的一喷嘴表面(Nozzle Surface)上的残墨,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装置至少包括一刮除本体,其包括一支撑部;一可挠薄片,其配置于所述支撑部上;以及一刮除部,其配置在所述可挠薄片上,所述刮除部包括一刮除端,其突出于所述刮除部的一侧;及一接触端,其位于所述刮除部的顶端;其中,所述喷墨头与所述接触端未接触时的接触端为高于所述喷嘴表面状态,而所述刮除端低于所述喷嘴表面状态;所述喷墨头与所述接触端接触后的喷墨头与刮除装置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所述可挠薄片为弯曲状态,所述接触端低于所述喷嘴表面,所述刮除端与所述喷嘴表面接触,以刮除所述喷嘴表面上的残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上还设一基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一凹槽,用以使所述支撑部以嵌合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凹槽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又包括一突出物,所述突出物与所述凹槽扣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又包括一定位栓,所述定位栓配置在所述凹槽的槽壁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又包括一定位孔,所述支撑部配置于所述凹槽时的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栓扣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部的两侧分别具有所述刮除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端具有多个突出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端为一锐角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所述可挠薄片及所述刮除部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部具有一倒三角形突出,其中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刮除装置的上方,所述刮除端位于所述三角形突出的底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刮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部具有一梯形外形,其中所述接触端位于所述刮除部的顶端,所述刮除端位于所述梯形的下底边。
专利摘要一种可防止残墨附着于喷墨头侧面的刮除装置,包括刮除本体,其具有支撑部;可挠薄片,其配置于支撑部上;及刮除部,其配置在可挠薄片上,刮除部包括刮除端,其突出于刮除部一侧;及接触端,其位于刮除部顶端;喷墨头与接触端未接触时的接触端高于喷嘴表面,刮除端低于喷嘴表面;喷墨头与接触端接触后的喷墨头与刮除装置间的相对运动使可挠薄片为弯曲状态,接触端低于喷嘴表面,刮除端与喷嘴表面接触,以刮除喷嘴表面上的残墨。
文档编号B41J2/165GK2485134SQ0122532
公开日2002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25日
发明者林宗德 申请人:明碁电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