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成形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转印成形体。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将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在转印成形体(10)中,通过在阶梯差部(16)的底壁(20)的表面形成凹凸部(22),当将转印薄膜(24)覆盖于基材(12)时,转印薄膜与阶梯差部(16)之间的空气从底壁(20)的边缘部处的凹凸部(22)的凹部与转印薄膜之间被排出,因此,能够在抑制空气残存于转印薄膜(24)与阶梯差部(16)之间的同时将转印薄膜良好地覆盖于阶梯差部(16)。因而,能够将转印薄膜的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16)的表面。
【专利说明】转印成形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转印层的转印成形体。
【背景技术】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将转印层转印至被转印体(转印成形体)的转印方法。具体而言,将具有转印层和基薄膜(base film)的转印材料与被转印体对置配置,在对转印材料进行加热以及加压之后,将基薄膜从转印层剥离,由此,转印层被转印至被转印体。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15945号公报
[0004]然而,如本发明的图7所示,当在被转印体100的外周部形成有阶梯差部102的情况下,存在转印层无法被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的表面的可能性。即,例如,在使用转印薄膜104将转印层转印至该被转印体100的表面时,存在如下的情况:转印薄膜104和阶梯差部102之间的空气未被从阶梯差部102的边缘部完全排出,在转印薄膜104与阶梯差部102之间残存有空气的状态下,转印薄膜104被覆盖于阶梯差部102。
【发明内容】
[0005]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的转印成形体。
[0006]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具备:基材,该基材具有表面侧构成图案设计面的主体部;阶梯差部,该阶梯差部一体地设置在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且具有侧壁和底壁,上述侧壁朝上述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的与上述图案设计面相反侧延伸,上述底壁从上述侧壁朝上述主体部的外侧延伸;凹凸部,该凹凸部形成于上述底壁的表面,且从上述侧壁与上述底壁之间的边界到上述底壁的边缘部连续形成;以及转印层,该转印层形成在上述主体部以及上述阶梯差部的表面上。
[0007]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基材具有主体部,在主体部中,表面侧构成图案设计面。并且,在主体部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由侧壁和底壁构成的阶梯差部。该侧壁朝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的与图案设计面相反侧延伸,底壁从侧壁朝主体部的外侧延伸。进而,在主体部以及阶梯差部的表面上形成有转印层。
[0008]此处,在阶梯差部的底壁的表面上形成有凹凸部,凹凸部从侧壁与底壁之间的边界到底壁的边缘部连续形成。由此,例如在使用具有转印层的转印薄膜朝转印成形体转印转印层时,转印薄膜被配置在阶梯差部的底壁上,在凹凸部处的凹部与转印薄膜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例如,通过对转印薄膜的表面施加压力,转印薄膜和底壁部之间的空气从阶梯差部的边缘部处的该间隙被排出。因此,能够在抑制空气残存于转印薄膜与底壁之间的同时将转印薄膜覆盖于阶梯差部。因而,能够将转印薄膜的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的表面。
[0009]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上述凹凸部形成为凹凸状的褶皱图案。
[0010]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由于凹凸部形成为褶皱图案,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对成形基材的模具实施褶皱加工而容易地形成凹凸部。
[0011]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在上述底壁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呈平滑状的平滑部。
[0012]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在底壁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平滑状的平滑部。即,底壁部的表面构成为包括平滑部和凹凸部。由此,例如在将与转印成形体邻接的邻接部件设置在阶梯差部上时,能够使平滑部作为落座面发挥功能。因而,能够将邻接部件稳定地设置于阶梯差部。
[0013]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在技术方案I?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上述转印成形体形成汽车内饰部件。
[0014]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中,由于转印成形体被作为汽车内饰部件使用,因此,即便是在汽车内饰部件的外周部形成有阶梯差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
[0015]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能够将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
[0016]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能够容易地在底壁形成凹凸部。
[0017]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例如在将与转印成形体邻接的邻接部件设置在阶梯差部上而进行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使平滑部作为落座面发挥功能。
[0018]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转印成形体,即便是在汽车内饰部件的外周部形成有阶梯差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转印层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成形体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20]图2中,(A)是示出图1所示的转印成形体的俯视图,(B)是将转印成形体的一部分放大后的侧剖视图(沿着图2的㈧的2B-2B线的剖视图)。
[0021]图3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转印成形体中使用的转印薄膜的放大剖视图。
[0022]图4是将转印层转印至图2的(B)所示的基材的转印装置的概要剖视图。
[0023]图5中,(A)?(C)是用于说明将转印薄膜覆盖于基材时的说明图。㈧是示出转印薄膜配置在基材的上侧后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示出转印薄膜朝基材侧变位从而与阶梯差部的边缘部抵接后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示出转印薄膜覆盖阶梯差部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4]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成形体的立体图。
[0025]图7是用于对现有技术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10:转印成形体;12:基材;14:主体部;16:阶梯差部;18:侧壁;20:底壁;22:凹
凸部;23:平滑部;28:转印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转印成形体10进行说明,接着,对用于制作转印成形体10的转印装置30进行说明。
[0029](关于转印成形体10)
[0030]图1中以立体图示出转印成形体10的一部分。并且,图2的(A)中以俯视图示出转印成形体10的整体,图2的(B)中以放大剖视图示出转印成形体10的一部分。
[0031]转印成形体10例如是应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组装于仪表盘等的装饰板等)的部件。
[0032]如上述图所示,转印成形体10构成为包括基材12和转印层28。并且,基材12由树脂制作,且具有主体部14和阶梯差部16。
[0033]主体部14形成为大致梯形板状,在主体部14的外周部一体地形成有阶梯差部16。该阶梯差部16构成为包括侧壁18和底壁20。侧壁18从主体部14朝主体部14的板厚方向一侧(图2的(B)中的箭头A方向侧)延伸,底壁20从侧壁18的前端部朝主体部14的外侧(与主体部14相反侧)延伸,且与主体部14平行配置。即,从侧面观察,阶梯差部16弯曲成大致曲柄状,且阶梯差部16的前端敞开。
[0034]该底壁20的表面形成为凹凸部22,在凹凸部22实施了梨皮图案、表皮图案等凹凸状的褶皱图案(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棚泽八光社的褶皱标号为TH122的图案或者THl 12的图案)。进而,凹凸部22从侧壁18与底壁20之间的边界到底壁20的边缘部连续形成(参照图1中以点示出的范围)。
[0035]转印层28形成在主体部14以及阶梯差部16的表面(图2的⑶的箭头B方向侧的面)上,由此,基材12的表面由转印层28装饰,转印成形体10的表面构成图案设计面。
[0036]此处,转印层28是使用图3所示的转印薄膜24并借助后述的转印装置30形成在主体部14以及阶梯差部16的表面上的。如该图所示,转印薄膜24构成为包括膜基材25、分型层26以及转印层(墨水层)28,在膜基材25按照分型层26、转印层28的顺序层叠。在转印层28例如通过凹版印刷等描绘有杂色图案等转印图案,转印层28通过在被加热到规定温度以上之后冷却而粘接于主体部14。分型层26由硅系树脂等形成,调整转印层28从膜基材25分离的分型力。
[0037](关于转印装置30)
[0038]如图4所示,转印装置30构成为包括转印模具32、真空泵48、蒸汽发生装置52、冷却装置54、以及加压装置56。
[0039]转印模具32构成为包括构成转印模具32的下部的固定模具34和构成转印模具32的上部的活动模具36,且形成大致长方体容器状。固定模具34和活动模具36对置配置,活动模具36连结于合模装置38,且构成为能够借助合模装置38而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构成为:通过利用合模装置38使活动模具36朝上方移动,转印模具32内部敞开。
[0040]在固定模具34内固定有安置台40,在转印模具32内部敞开的状态下,转印成形体10的基材12被固定于安置台40。并且,在固定模具34的下壁形成有排气孔42,排气孔42贯通安置台40内部并延伸设置到基材12的端部。另一方面,在活动模具36的上壁形成有喷出孔44,在喷出孔44连通有阀46。
[0041]真空泵48经由阀50与排气孔42连通。该真空泵48排出基材12与转印薄膜24之间的空气。
[0042]蒸汽发生装置52经由阀46与喷出孔44连通。该蒸汽发生装置52构成为产生大气压下的例如水的饱和蒸汽(大气压饱和蒸汽),并经由阀46将该饱和蒸汽从喷出孔44喷出。
[0043]并且,后述的冷却装置54以及加压装置56经由阀46与喷出孔44连通,利用阀46将喷出孔44的连接对象切换至蒸汽发生装置52、冷却装置54以及加压装置56中的任一方。
[0044]冷却装置54构成为经由阀46与喷出孔44连通,当利用阀46将喷出孔44的连接对象切换成冷却装置44时,利用冷却装置54从喷出孔44朝转印模具32内供给冷却空气。
[0045]加压装置56构成为经由阀46与喷出孔44连通,当利用阀46将喷出孔44的连接对象切换成加压装置56时,利用加压装置56从喷出孔44朝转印模具32内供给压缩空气。
[0046]并且,在活动模具36的上壁形成有排出孔58,在排出孔58连结有阀60。进而,通过打开阀60,压缩空气以及饱和蒸汽的温度降低从而饱和蒸汽变化成的液体(排水)从活动模具36经由排出孔58以及阀60被排出。
[0047]其次,边对使用转印装置30将转印层28转印至基材12的步骤(转印方法)进行说明边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48]首先,利用合模装置38使活动模具36朝上方移动,使转印模具32内敞开。进而,将基材12固定于安置台40,并将转印薄膜24配置在基材12的靠活动模具36侧的位置。进而,通过利用合模装置38使活动模具36朝下方移动,转印模具32内被封闭。在该状态下,如图5的(A)所示,转印薄膜24被配置在基材12的上侧。
[0049]然后,当开始利用真空泵48排出基材12与转印模具24之间的空气时,基材12与转印薄膜24之间的空气被减压,转印薄膜24借助转印模具32内的空气的压力而被按压。由此,转印薄膜24朝基材12侧变位,形成为抵接在基材12的阶梯差部16的边缘部的状态(参照图5的(B))。
[0050]此处,在阶梯差部16的底壁20的表面形成有构成凹凸状的褶皱图案的凹凸部22,凹凸部22从侧壁18与底壁20之间的边界到底壁20的边缘部连续形成。因此,在阶梯差部16的边缘部,在凹凸部22的凹部与转印薄膜24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转印薄膜24与底壁20之间的空气借助真空泵48而从阶梯差部16的边缘部处的凹凸部22的凹部与转印薄膜24之间的间隙被排出,转印薄膜24覆盖于基材12的表面(覆盖工序)(参照图5的(C))。
[0051]在该状态下,蒸汽发生装置52产生大气压下的饱和蒸汽,并将该饱和蒸汽从喷出孔44朝转印模具32内供给。由此,转印薄膜24被加热到规定温度以上(加热工序)。进而,当利用加压装置56朝转印模具32内供给压缩空气时,转印薄膜24 (转印层28)与基材12的表面密接(加压工序)。
[0052]然后,当利用冷却装置54从喷出孔44朝转印模具32内供给冷却空气时,转印薄膜24被冷却,转印层28粘接于基材12的表面(冷却工序)。此外,通过利用合模装置38使活动模具36朝上方移动,转印模具32内敞开。
[0053]此外,当将转印薄膜24的膜基材25从转印成形体10剥下时,分型层26与膜基材
25一起被从粘接在主体部14以及阶梯差部16的表面上的转印层28剥离,转印层28残存在主体部14以及阶梯差部16的表面上。由此,利用转印层28对主体部14以及阶梯差部16的表面进行装饰。[0054]如以上所说明了的那样,通过在阶梯差部16的底壁20的表面形成凹凸部22,当将转印薄膜24覆盖于基材12时,转印薄膜24与阶梯差部16之间的空气从底壁20的边缘部处的凹凸部22的凹部与转印薄膜24之间被排出。因此,能够在抑制在转印薄膜24与阶梯差部16之间残存有空气的情况的同时将转印薄膜24覆盖于阶梯差部16。因而,能够将转印薄膜24的转印层28良好地转印至阶梯差部16的表面。
[0055]并且,底壁20的凹凸部22构成凹凸状的褶皱图案。由此,通过使用进行褶皱加工的模具成形基材12,能够容易地在底壁20的表面形成凹凸部22。
[0056](变形例)
[0057]如图6所示,在变形例中,在底壁20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两处平滑部23。平滑部23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圆形状,且相对于凹凸部22配置在稍靠主体部14的表面侧的位置。进而,在平滑部23并未形成褶皱图案。即,平滑部23形成为平滑状(平面状)。
[0058]由此,例如在将与转印成形体10邻接的邻接部件设置在阶梯差部16的底壁20上而进行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使平滑部23作为落座面发挥功能。因而,能够稳定地将邻接部件设置于阶梯差部16。
[0059]另外,在变形例中,平滑部23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圆形状,但是,也可以在平滑部23形成圆形状的贯通孔。由此,例如能够使用索环等紧固部件将邻接部件组装于阶梯差部16。
[006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阶梯差部16形成为相对于主体部14呈阶梯差状,但是,也可以将阶梯差部16形成为阶梯状。
[006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在凹凸部22形成有褶皱图案,但是,凹凸部22的凹凸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凹凸部22形成槽从而将凹凸部22形成为凹凸状。
[006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通过使用转印装置30对基材12与转印薄膜24之间的空气进行减压而将转印薄膜24的转印层28转印至基材12,但是,将转印层28转印至基材12的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转印薄膜24漂浮于水槽而利用水压(所谓的“水压转印法”)将转印层28转印至基材12。
[006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凹凸部22在从侧壁18与底壁20之间的边界到底壁20的边缘部的整体连续形成。代替于此,也可以将凹凸部22在从侧壁18与底壁20之间的边界到底壁20的边缘部的一部分连续形成。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印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成形体具备: 基材,该基材具有表面侧构成图案设计面的主体部; 阶梯差部,该阶梯差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且具有侧壁和底壁,所述侧壁朝所述主体部的板厚方向上的与所述图案设计面相反侧延伸,所述底壁从所述侧壁朝所述主体部的外侧延伸; 凹凸部,该凹凸部形成于所述底壁的表面,且从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边界到所述底壁的边缘部连续形成;以及 转印层,该转印层形成在所述主体部以及所述阶梯差部的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凸部形成为凹凸状的褶皱图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印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壁部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呈平滑状的平滑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印成形体形成汽车内饰部件。
【文档编号】B41M1/40GK103465573SQ201310190037
【公开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5日
【发明者】市川贵茂, 山田英二, 月原淳, 杉坂贤一, 定松隆辅, 今枝胜行, 小川惣一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