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198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可利用无线记录或读出信息数据的无线识别标 签、制作该无线识别标签的方法、及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无线识 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及可搭载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上的盒。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将存储在嵌入了 IC芯片等的无线识别标签内 的数据通过无线进行处理的一个例子,公知的包括在进行商品的数据 收集的数据收集系统中使用该无线识别标签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该数据收集系统中所使用的无线识别标签的结构例如是利用电 磁感应方式,当粘贴在商品上的无线识别标签进入到磁场时,在谐振 电路中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电动势,并根据该电动势发送电波。并且,在该系统中,在接收装置中接收从无线识别标签响应的反 射波,并可根据所接收的反射波远程地预先读出无线识别标签中预先 存储的数据,因此可用于各种用途。当存储了从附在商品上的上述无线识别标签暂时收集了数据的情 况下,可鸣响警报,表示数据未被收集、商品被非法带出的信息。例如,在上述无线识别标签上印刷有条形码,在合法带出商品时,将该 条形码通过扫描器读取,在进行数据收集的同时,由组装在该扫描器 上的发送机发送电波,使内部的电路短路或打开,并停止内置于无线 识别标签中的IC芯片的动作,从而可以允许仅带出暂时收集了数据的 商品,当带出未存储已进行数据收集的附带无线识别标签的商品时,IC 芯片响应来自发送机即质询机的电波而发送反射波,因此判定商品为 非法带出并输出警报。并且,当在附带在商品上的上述无线识别标签上通过无线写入预 先存储该商品的出产地、生产或出厂日期、种类、价格等时,消费者 可远程获知各个商品的出产地、生产或出厂日期、种类、价格等。而对这种系统中所使用的无线识别标签形成图像时,例如将作为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芯片而公知的 IC芯片和无线识别天线导体嵌入到带状的薄片部件内制作成无线识别 标签,之后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的单面上印刷条形码等图像。专利文献1:专利2843437号公报但是在上述无线识别标签中,在其实际应用时,还存在与附加在 其上的识别用打印、嵌入到其中的IC芯片及天线导体相关的问题。例如,将图像附加到上述无线识别标签时,在制作成含有IC芯片 等的无线识别标签后进行图像形成时,有可能由于受到因IC芯片等厚 度而形成的图像形成面的凹凸的影响,所形成的图像歪曲,或者当物 体接触到图像形成面时图像被抹擦而变得不鲜明,在向图像形成面加 热进行图像形成的热敏方式等情况下,由于图像形成时施加到无线识 别标签的热,会对收容在无线识别标签内部的谐振电路、或者IC芯片 或天线导体的接合部等产生损害。并且,在收容含有IC芯片、天线导体等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 部件时,IC芯片、天线导体的厚度部分膨胀,因此在缠绕时在厚度方 向上难于保持与相邻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紧密结合状态, 在产生间隙、易于松驰、产生IC芯片及天线导体形成的间隙的状态下, 如果直接缠绕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则有可能出现可收容在 收容区域的标签个数减少,补给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频率变 高,要收容较多的标签时收容区域大型化、从而使无线识别标签制作 装置整体大型化,或者由于缠绕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错开时 摩擦所产生的磨耗、静电的生成,会导致IC芯片、天线部件、或者薄 片部件的至少一个损坏。并且,无线识别标签的结构是将IC芯片和与之连接的天线导体配 置在带状的薄片部件的一个面上,但由于配置该IC芯片等的场所局部 性变厚,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在缠绕为滚筒状的状态下所保存的 切断前的带状无线识别标签、在切断的状态下所保存的短片状的无线 识别标签,收容在盒内等时需要更多的收容空间。层积盖薄片前的标 签基材(薄片部件)也一样。并且,在制作通过嵌入具有无线识别功能的IC芯片及无线识别天 线导体的上述现有的无线识别标签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由于 在带状的薄片部件内嵌入厚度较大的ic芯片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因 此IC芯片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从带状的薄片部件突出,当该带状的薄 片部件缠绕为滚筒状时,其突出量重叠,因此当把该带状的薄片部件 收容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进行无线识别标签的制作时,ic标签 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在标签制作过程中由传送辊推压,从而使IC芯片 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的负重增加,有可能出现IC芯片内的电路短路, IC芯片变质使存储在内部的识别数据消失,IC芯片、无线识别天线导 体、IC芯片和无线识别天线导体的结合部破损。并且,将含有天线导体和IC芯片的信息识别部突出的带状薄片部件利用辊进行传送时,有可能出现因突出部的影响传送变得不稳定并出现倾斜,在对信息识别部突出的带状的薄片部件进行打印的过程中,突出部的前后的传送 速度发生变化,打印出现渗透、错位等问题。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在制作利用无线 进行的数据处理中所使用的无线识别标签时,对内部的IC芯片等不造 成损伤,并且可良好地保持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上的图像的状态。并 且,与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保存相关连,本发明的第二目 的在于,防止损伤,在将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收容到无线识别 标签制作装置时,可更为有效地收容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并 且,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縮小上述无线识别标签部件 的整体、空间上有利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并且,本发明的 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没有IC芯片内电路短路、IC芯片变质引起的 识别数据消失、破损的危险、或者没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自身或IC芯 片和无线识别天线导体的结合部破损的危险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 及盒。发明内容为了实现所述第一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 标签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如下制作无线识别标签从保持透明的第一 标签基材的第一保持部传送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并在其表面进行图像 形成,并且,从保持含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或IC芯片中至少一个的第 二标签基材的第二保持部,传送上述第二标签基材,并接合该第二标 签基材和图像形成后的第一标签基材,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 一标签基材上进行图像形成时,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 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根据该技术方案1所述的无线识 别标签制作方法,至少可实现不对无线识别标签内部的IC芯片等造成 损伤、或可良好地保持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上的图像中的任意一个。 即,在接合完透明的第一标签基材和含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或IC芯片 中至少一个(以下称为IC芯片等)的第二标签基材后,向无线识别标 签进行图像形成时,由于图像形成时所施加的热或推压力,有对收容在无线识别标签内部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等造成损伤的危险,并且无 线识别标签的表面例如有出现IC芯片等的凹凸、无法进行正常的图像 形成的危险,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O中,在接合第一标签基材和第二标签基材之前,在不含有ic芯片等的第一标签基材上进行图像形成。并且,为了保持形成的图像质量,在对第一标签基材进行图像形成时, 在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并且,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其通过技术方案1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方法制作而成。根据该无线识别标签, 在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图像形成面被第二标签基材覆盖。根据该技术方案2涉及的无线识别 标签,由于无法直接从外部接触到图像形成面,因此可保护图像不被 抹擦,并可使图像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的制作装置, 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保持部,保持透明的第一标签基材;第二保 持部,保持含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及IC芯片中至少一个的第二标签基 材;接合单元,传送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并且使 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在宽度方向上匹配来进行接 合;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传送路径,该传送路径,用于将上述第 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从上述各保持部以不同的路径传送到 由上述接合单元接合第一标签基材和第二标签基材的接合位置;和图 像形成单元,在由该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的第一标签基材的传送路 径中,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单面进行图像形成,上述图像形成单元 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 成。即,根据与技术方案1所述发明同样的理由,在第一标签基材的 到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为止的传送路径上,通过在第一标签基材的单 面上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 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根据该技术方案3所述的无 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可以不对无线识别标签的内部的电路等造成损伤,并且可使无线识别标签上形成的图像保持良好的状态。上述接合单元例如也可通过对无线识别标签整体进行冲压等的单 元使第一标签基材及第二标签基材接合,更为优选如技术方案4 一样, 由夹持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的一对辊构成接合单 元,通过上述各辊的旋转,传送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并对其进行接合。根据该技术方案4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接合单元通过一对辊从各标签基材的端部开始依次接合,因此空气从 接合的无线识别标签内由该辊排出。因此可以防止空气被封入无线识 别标签内,有损观瞻。并且,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 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上述第一保持部、上述第二保持部、上述 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及构成上述接合单元的二个辊中的一个,位于可 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主体上的盒内。根据该 技术方案5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使用者可 更换或填充各保持部中所保持的各标签部件,因此可简化想更换或填 充各保持部中所保持的各标签部件时的作业。并且,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3 5的任意一 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上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空间, 以使在从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传送路径上的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图 像形成位置开始、到由上述接合单元形成的两个标签基材的接合位置 为止的区间内,不接触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进行了图像形成的一侧的 可形成图像的范围。即,从在第一标签基材上进行完图像形成开始、 到使该第一标签基材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为止的期间,第一标签基材 的形成了图像的面是露出的,因此传送路径形成单元不会接触进行了该图像形成的范围。这样一来,从在第一标签基材上进行图像形成开 始到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为止的期间,不会接触到任何图像形成的面。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6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从在第一标签基材上进行图像形成开始到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为止的期间内,没有任何部 件接触形成图像的面,因此可使形成的图像保持较良好的状态。并且,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可自 由装卸地安装在具有在标签基材的表面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单元 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保持部,保持 透明的第一标签基材;第二保持部,保持含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及IC 芯片中至少一个的第二标签基材;接合部,与设置在上述无线识别标 签制作装置上的接合机构联动,使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 基材在宽度方向上匹配来进行接合;和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用于 将上述第一标签基材及上述第二标签基材传送到上述接合部的传送路 径,当把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安装到上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 主体上时,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传送路径附近配置上述无线识别标 签制作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以使得在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与上述第 二标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面上可进行图像形成。如果是这样的盒,则 可容易地进行各标签基材的运送,当安装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主 体上使用时,在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材连接的一侧的面上可 形成图像。因此,根据该技术方案7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可 容易地进行各标签基材的运送,并且当安装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 主体上使用时,由于在第一标签基材的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的一侧的 面上形成图像,因此至少可实现不对内部IC芯片等造成损伤、或可使 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上的图像保持良好状态中的任意一个。并且,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盒,上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空间,以使在从上述第 一标签基材的传送路径上的由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图像形成位置开 始、到上述接合部为止的区间内,不接触上述第一标签基材的进行了 图像形成的一侧的可形成图像的范围。根据该技术方案8所述的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盒,与技术方案6所述发明一样,从在第一标签基材上 进行图像形成开始到与第二标签基材接合为止的期间内,没有任何部件接触形成图像的面,因此可使形成的图像保持较良好的状态。用于实现上述第二目的的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薄片状的 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具有可通过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 其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信息识别部接触的粘接层;和薄片状的剥 离部件,可剥离地层积在该粘接层上,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 与其他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匹配进行层积。即,为了使某个无 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剥离部件和在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无线识别 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粘接层接触,而重叠多个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 部件。并且,剥离部件的结构是可从粘接层剥离,因此在使用该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时只要分离剥离部件,则粘接层会露出。并且,技术方案io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薄片状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具有可通过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其特征在于具 有与上述信息识别部接触的粘接层;和薄片状的剥离部件,可剥离 地层积在该粘接层上,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缠绕为滚筒状。 可以替代技术方案9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中的重叠多个 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而代之以本技术方案io所述的将无线识 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缠绕为滚筒状,这种情况下,只要粘接层和在厚 度方向上相邻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剥离部件接触即可。这 样一来,缠绕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以滚筒状接触。根据技术方案9或技术方案10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 件,至少可防止以下任意一点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无线识别标签用 的薄片部件互相错位,为去除该错位而消耗的时间、错位时的摩擦引 起的损耗、及由于静电生成引起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损伤, 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收容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等中 时,即使是较小的收容部分也可收容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 或者当收容部大小一样时,可收容较多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 并且,当将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粘贴到物品上时,无需将其他粘合剂等涂敷到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或物品上,可粘合夹持 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物品与物品。并且,在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IO所述的无 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上述粘接层中配置有多个上述信息识别部。 根据该技术方案11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可用一个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制作多个无线识别标签。并且,在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9 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上述粘接层,由可剥离地层 积在上述剥离部件上的第一粘接层、及位于与上述剥离部件所处的面 相反一侧的面上的第二粘接层构成,上述信息识别部被配置在上述第一粘接层及上述第二粘接层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12所述的无线识别 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由于信息识别部配置在第一粘接层、及第二粘接 层之间,因此可通过各粘接层保护信息识别部不受冲击等。并且,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在上述第一粘接层及上述第二粘接层之间, 进一步具有比上述各粘接层硬质的基材。根据该技术方案13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即使向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施加压 縮等力,其形状也不易于变化,可提供一种坚固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并且,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中,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上述基材是不透明的,上述信息识别部被配 置在上述基材和上述第一粘接层之间。根据该技术方案14所述的无线 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通过不透明的基材可使信息识别部隐蔽于第 二粘接层一侧。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粘接 层,用于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固定在其他物品上,上述第 二粘接层,用于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及与该无线识别标 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宽度大致一致的薄片状部件,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匹 配并进行接合,在把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固定到其他物品上 时,仅上述剥离部件从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分离。这样一来, 第一粘接层用于将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固定于其他物品上,第 二粘接层用于将与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宽度大致一致的薄片 状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匹配的同时进行接合,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 片部件固定到其他物品上时,仅剥离部件从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 件分离。并且,技术方案15正文中记载的"大致一致"表示无线识别 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宽度与薄片状部件的宽度完全一致时、及基本一 致时两种情况。根据该技术方案21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可切实地固定到其他物品上。并且,根据技术方案16所述的发明,根据技术方案9 15的任意 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被收容在以下任意一个中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 薄片部件上形成识别用的图像;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将识别数据写入 到上述信息识别部;盒,可安装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及上述识别数据 写入装置中的至少一个中;收容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包装。 根据该技术方案16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可减小图像形 成装置、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及可安装在这些装置上的盒、无线识别 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包装的收容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的收容部 分、收容空间,或者即使收容部分大小相同时,可收容较多的无线识 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用于实现上述第三目的的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 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在薄片部件上沿着该薄片部件的 长度方向,配置多个可利用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将相邻的信息识别部在与薄片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错开进行配置。根据 该技术方案17所述的发明,缠绕或重叠薄片部件时,配置在薄片部件 内的各信息识别部不会在缠绕的半径方向或重叠方向上重合,与不错 开信息识别部的结构相比,信息识别部从薄片部件突出的突出量较少。 因此,与不错开信息识别部的结构相比,可减小其缠绕半径或层积方 向的厚度,且可减小薄片部件整体。并且,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带状的薄片部件上沿着该带状薄片部件的长度方 向,配置多个可利用无线识别信息的长的信息识别部,将该薄片部件 缠绕为滚筒状,上述多个信息识别部被配置为相对于薄片部件的长度 方向的轴不平行。根据该技术方案18所述的发明,当把带状的薄片部 件缠绕为滚筒状时,相邻的信息识别部较少在缠绕的半径方向上重合, 与将上述多个信息识别部相对于薄片部件的长度方向的轴平行配置的 结构相比,可使从带状薄片部件的突出较小,从而实现空间的节省。并且,技术方案19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7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中,其特征在于将互相相邻的信息识别部设置为相 对于该信息识别部之间的中心轴而轴对称的状态,可进一步减少相邻 的信息识别部的重合,并进一步实现空间的节省。并且,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 件,其特征在于在带状的薄片部件上沿着该薄片部件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由无线识别元件和无线识别天线导体构成的信息识别部,并 且将该无线识别元件在与薄片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错开进行配置。根据该技术方案20所述的发明,在无线识别部中,通过将厚度较大的无线识别元件错开配置,当缠绕或层积薄片部件时,配置在带 状薄片部件内的各信息识别元件在缠绕的半径方向或层积方向上不会 重合,与不错开无线识别元件的结构相比,信息识别元件从带状的薄 片部件突出的突出量变少,因此可减少缠绕方向或层积方向的厚度,并减小薄片部件整体。并且,技术方案2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 件,层积了多个保持薄片部件,该保持薄片部件保持可利用无线识别 信息的信息识别部,其特征在于层积多个上述保持薄片部件,以使 得相对的上述保持薄片部件间,其信息识别部的位置在与层积方向垂 直的平面中不同。根据技术方案21所述的发明,层积的保持薄片部件 内配置的各信息识别部在层积方向上不会重合,与信息识别部的的位 置在与层积方向垂直的平面上一致的结构相比,可减小保持薄片部件 的层积物整体的厚度,因此可实现空间节省。并且,技术方案2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技术方案17 2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被收容在以下任意一个中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上形成识别用 的图像;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将识别数据写入到上述信息识别部;盒, 可安装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及上述识别数据写入装置中的至少一个 中;收容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包装。根据该技术方案22所 述的发明,将技术方案17至2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中的无线识别 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作为无线识别标签的材料收容,因此信息识别部不 会从带状薄片部件突出,可减少带状薄片部件整体的厚度,在空间上 较为有效。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第四目的的技术方案23是一种无线识别标签 制作装置,具有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传 送单元,传送具有可利用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的薄片部件,并 且接合该薄片部件和通过上述图像形成单元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对象 体,该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传送单元的与上述 薄片部件的抵接面上,形成推压力吸收单元,该单元用于吸收施加到 上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上的推压力。根据该技术方案23所述的发 明,在传送单元的与薄片部件的抵接面上,形成推压力吸收单元,该单元用于吸收施加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力,不会有过度的 推压力施加到信息识别部上,因此不会发生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 对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 失、信息识别部破损等。并且,技术方案24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特征是在技术 方案23所述的发明中,上述传送单元由一对辊构成,上述推压力吸收 单元,由在该一对辊中的至少一个辊面上遍及该辊的全周形成的多条 凹部构成。根据该技术方案24所述的发明,用于吸收施加到薄片部件 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力的多条凹部形成在一对辊的至少一个辊面上, 因此信息识别部不会接触到辊面,可避免过度的推压力施加到信息识 别部。因此,可良好地抑制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对信息识别部 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信息识别 部破损等。并且,在技术方案25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在技术方 案23所述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传送单元由一对辊构成,上述 推压力吸收单元,由配置在该一对辊的至少一个辊面上的、可根据上 述薄片部件的薄片面的突出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体构成。根据该 技术方案25所述的发明,根据薄片部件的薄片面的突出形状可进行弹 性变形的弹性体形成在一对辊的至少一个辊面上,因此推压力被通过 信息识别部推压而变形的弹性体吸收,不会向信息识别部施加过度的 推压力。因此,可良好地抑制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对信息识别 部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信息识 别部破损等。并且,技术方案26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特征在于,在 技术方案24或25所述的发明中,上述一对辊被配置在用于将上述带 状的薄片部件排出到外部的排出部上。根据该技术方案26所述的发明, 无线识别标签的制作完成、 一对辊将其最大厚度的无线识别标签排出到外部时变为最大厚度,因此通过将一对辊设置在无线识别标签排出 到外部的排出部上,可进一步起到防止因最大厚度的无线识别标签内 的识别信息部的变质所引起的识别数据的消失、信息识别部的破损的 作用。并且,技术方案27或技术方案28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特 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3至2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图像形 成单元,是通过热在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的热敏头、或者 通过喷墨在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的喷墨头构成。根据技术 方案27或技术方案28所述的发明,在作为图像形成单元使用了热敏 头及喷墨头的任意一种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不会发生因信息 识别部的突出引起的打印上的问题,可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技术方案29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是一种无线识别 标签制作装置,具有图像形成单元,具有热敏头或喷墨头,在具有 可利用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的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和 压板,与上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与上述形成对象体接触,以使上述 图像形成对象体沿热敏头或喷墨头移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压板上 设置弹性体或者凹部中的至少一个,该弹性体或者凹部,用于通过上 述图像形成对象体的上述信息识别部而弹性变形,从而吸收上述信息 识别部和热敏头或喷墨头之间的推压力,或者用于降低由于上述信息 识别部导致的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和上述热敏头或喷墨头的接近。根 据该技术方案29,在具有信息识别部的图像形成对象体上直接形成图 像时,在压板上设置弹性体或者凹部中的至少一个,该弹性体或者凹 部,用于吸收信息识别部和热敏头或喷墨头之间的推压力,或者用于 降低由于上述信息识别部导致的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和上述热敏头或 喷墨头的接近,因此不会有过度的推压力施加到具有信息识别部的图 像形成对象体的信息识别部,图像形成对象体和热敏头或喷墨头不会 过度靠近,因此在作为不会发生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对信息识 别部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信息识别部破损等的图像形成单元使用了热敏头或喷墨头中的任意一个的 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中,不会发生由于信息识别部的突出引起的打 印上的问题,可进行良好的图像形成。并且,作为图像形成单元利用 热敏头及喷墨头中的任意一个,可在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并且,技术方案30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可自由装卸地安装 在具有在图像形成对象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无线识别标签 制作装置上,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将具有可利用无线识别信 息的信息识别部的薄片部件、及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分别在缠绕为滚 筒状的状态下进行保持;传送路径,形成用于以互相不同的路径将上 述薄片部件及图像形成对象体从上述保持部传送到层积位置的传送路 径;插入孔,被设置在上述图像形成对象体的传送路径上,用于插入 上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一侧的图像形成单元;辊,被配置在上述 传送路径末端一侧的层积位置上,与设置在上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 置的辊联动来传送上述薄片部件及图像形成对象体,并进行层积,在 上述辊的辊面上形成用于吸收施加到上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力的推压力吸收单元。根据该权利30所述的发明,在辊的辊面上形成用于吸收施加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力的推压力吸收单 元,将形成该单元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无线识 别标签制作装置上来制作无线识别标签时,由于在传送单元的与薄片 部件的抵接面上,形成用于吸收施加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 力的推压力吸收单元,因此不会有过度的推压力施加到信息识别部。 因此,可良好地抑制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对信息识别部的推压 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信息识别部破损 等。并且,技术方案31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的特征在于,在技 术方案30所述的发明中,上述推压力吸收单元由遍及上述辊的辊面全周而形成的多条凹部构成。根据技术方案31所述的发明,与上述技术 方案30 —样,由于在一对辊的至少一个辊面上形成用于吸收施加到薄片部件的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力的多条凹部,因此信息识别部不会接触 到辊面,不会有过度的推压力施加到信息识别部。因此,可良好地抑 制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对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 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信息识别部破损等。并且,技术方案32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盒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0所述的发明中,上述推压力吸收单元由可根据上述薄片部件 的薄片面的突出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体构成。该技术方案32所述 的发明也和上述技术方案30所述的发明一样,由于推压力吸收单元是 可对应于薄片部件的薄片面的突出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体,因此 通过信息识别部弹性体被推压且推压力被吸收,不会有过度的推压力 施加到信息识别部。因此,可良好地抑制信息识别部内的电路短路、 对信息识别部的推压引起的变质造成信息识别部内存储的识别数据消 失、信息识别部破损等。


图1是表示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整体图。图2是打开图1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盖壳表示盒及热敏打 印机构PM部分的图,是切开盒的上表面壁来表示该盒的内部的图。图3是表示图1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的电结合关系的框图。图4是表示无线识别标签及作为其标签基材的带状薄片部件的侧 截面图,(A)表示粘合层压薄膜前的状态,(B)表示正在粘合层压薄 膜的状态,(C)表示粘合了层压薄膜后的状态。图5是图4的带状薄片部件的长度方向截面的示意图,是用于说 明被缠绕重叠为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的截面的侧截面图。图6是表示拉出了缠绕为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的一端的状态的 透视图。图7是表示其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和薄片部件的侧截面图, (A)表示使用了具有感热层的层压薄膜的无线识别标签的例子,(B) 表示将IC芯片和天线导体上下反转设置的薄片部件的例子。图8是表示将IC芯片及天线导体设置在基材带和第二粘接层之间的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的截面图,(A)表示将IC芯片配置在第 二粘接层一侧、将天线导体配置在基材带一侧的例子,(B)表示将天 线导体配置在第二粘接层一侧、将IC芯片配置在基材带一侧的例子。图9是表示在第一粘接层和第二粘接层之间不使用基材带的薄片 部件的截面图,(A)表示将IC芯片配置在第二粘接层、将天线导体配 置在第一粘接层一侧的例子,(B)表示将天线导体配置在第二粘接层 一侧、将IC芯片配置在第一粘接层一侧的例子。图IO是表示由粘接层和剥离部件构成的薄片部件的截面图,(A) 表示将IC芯片配置在粘接层一侧、将天线导体配置在剥离部件一侧的 例子,(B)表示将天线导体配置在粘接层一侧、将IC芯片配置在剥离 部件一侧的例子,(C)表示IC芯片及天线导体中,将天线导体粘合在 与粘接层的剥离部件一侧相反一侧的面上的例子,(D)表示粘接层及 剥离部件在与粘接层的剥离部件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中,粘合有IC芯 片的例子。图ll是表示一个一个重叠地收容在盒内的矩形或正方形的无线识别标签或薄片部件的透视图。图12是将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从一端拉长而显示的图, (a)是表示信息识别部的配置图案的透视图,(b)至(d)分别是简要表示其他配置图案例子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a)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被缠绕为滚筒状的图,是其滚筒的半径方向R的截面图。图14是相当于说明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的图12(a)的图。 图15是相当于说明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的图12(a)的图。 图16是相当于说明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的图12(a)的图。 图17是表示将其他实施例的矩形的保持薄片部件重叠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8是表示将其他实施例的圆形的保持薄片部件重叠的状态的 透视图。图19是用于说明现有的带状薄片部件的透视图。图20是相当于说明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的图12(a)的图。 图21是表示用于传送图20的带状薄片部件的传送辊的透视图。 图22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传送辊的透视图,相当于图21。 图23是表示用于传送图22的带状薄片部件的传送辊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 1等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用于制作如被称作无线标签等的无线识别标签70的无 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整体的透视图。在图1中,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前部配置有键盘3,在 键盘3的后方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内部,配置有与本发明的 图像形成单元对应的热敏打印机构PM (参照图2)。并且,在键盘3 的后侧具有为了更换图2所示的盒10而被设置为可开闭的盖壳2,在 该盖壳2中,配置有显示输入的文字、符号等的液晶显示器(LCD) 等显示器4。并且,在盖壳2和键盘3之间,配置有用于打开盖壳2而 操作的操作捏手5。键盘3中设有多个用于输入字母文字、数字、符号的文字键;空格键;换行键;用于使光标在上下左右方向分别移动的光标移动键; 用于简单地对制作频率高的标签进行制作的定型标签制作键;执行键、取消键等编辑键;命令打印的打印键;用于接通、断开电源的电源键 等。图2是在打开盖壳2的状态下,将盒10及热敏打印机构PM部分 放大表示的图。盒IO去除其上面壁显示其内部。在图2中,矩形盒状的盒IO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无线识别标签制 作装置1上,在该盒10内分别可自由旋转地设置有带巻轴12,将层 压带11缠绕为滚筒状,该层压带11是例如由PET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透明树脂薄膜或透光性着色树脂薄膜;缠绕有色带13 的色带巻轴14;缠绕该色带13的色带缠绕巻轴15;供给巻轴17,具有与层压带11大致相同的宽度,将具有天线导体63、 IC芯片64、及谐振电路等的带状薄片部件16缠绕为滚筒状; 一对送带辊18,将这些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在子辊21之间推压或夹压,并使其互相 接合;及子辊2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层压带ll作为第一标签基材发挥作用,带状 薄片部件16作为第二标签基材发挥作用,带巻轴12作为第一保持部 发挥作用,供给巻轴17作为第二保持部发挥作用, 一对送带辊18及 子辊21作为传送单元或接合单元发挥作用。并且,盒10中具有与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对应的引导滚轮28A及引 导壁28B、 28C,上述传送路径形成单元,形成用于从层压带11的带 巻轴12开始传送到送带辊18的位置的传送路径,层压带11通过引导 滚轮28A及引导壁28B、 28C来限定前进路径,并且与带状薄片部件 16不产生接触地传送到送带辊18的位置。在此,色带巻轴14和色带缠绕巻轴15,被配置在层压带ll的里 侧、即与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的一侧,通过立设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 装置1的主体上的热敏头19和可旋转的压板20,重叠夹持层压带11 和色带13。上述压板20及子辊21,分别由辊支撑体22支撑为可旋转,在制 作无线识别标签70时,向热敏头19及子辊21施力。该子辊21,在其 与送带辊18之间,夹持并旋转收容在盒10内的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 部件16,从而使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互相接合并且进行送带。由上述辊支撑体22支撑的压板20及子辊21,在脱离盒10时, 通过使辊支撑体22以支撑轴27为中心进行旋转,而离开盒IO,在安 装到盒10后,制作如图4 (C)所示的无线识别标签70时,变为施力 于盒IO—侧并紧密接合的状态、即变为图2的状态。因此,当盒10内的各元件即层压带11、带状薄片部件16、色带 13用尽时,以及希望变更带的宽度、种类时,本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 置1的使用者可通过更换盒10而容易地进行其补充及变更。热敏头19,具有在上下方向即层压带11的宽度方向上设置的多 个、例如128个发热元件(省略图示)。该热敏头19的可形成图像范 围,对应于层压带ll的带宽,例如是相当于与图6所示的二条双点划 线所包围的范围吻合的层压带11的宽度尺寸的部分。并且,当驱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制作无线识别标签70时, 向预定的旋转方向驱动送带电动机36 (参照图3),通过该送带电动机 36的驱动,经由齿轮机构(省略图示),使送带辊18和色带缠绕巻轴 15在预定的缠绕旋转方向上分别同步驱动。色带缠绕巻轴15的旋转方 向如图2的箭头所示。随着层压带11的传送,热敏头19的多个发热元件被通电,从而 在层压带ll的里侧,通过该发热元件打印的多个点列,打印文字、符 号(含有条形码),接着通过将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到该层压带11的 里侧,制作成带状连接的无线识别标签23,并沿着送带方向T送出, 并如图1、图2所示,排出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外部,通过未 图示的切断装置被切断为各个无线识别标签70。此外,关于热敏打印 机构PM的详情,由于其属于公知技术(例如参照特开平2-106555号 公报),因此在此省略其说明。而在上述盒10中,备有缠绕到带巻轴12的层压带11的带宽、巻 轴宽度不同的宽度(例如6mm、 9mm、 12mm、 18mm、 24mm五种), 在该盒10的底壁部形成三个检测用孔24、 25、 26,为了检测出这些带 宽是哪一个,将这些检测用孔24、 25、 26的几个组合堵塞。并且,在 支撑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盒10的下侧的部分中,安装有盒传感 器30 (参照图30),其用于从这些被堵塞住的检测用孔24、 25、 26的 组合中检测出带宽、带种类等并输出带盒信息。接着,参照图3的框图对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电气结构进 行说明。控制装置6由CPU 40、经由数据总线等总线45连接到该CPU40 上的输入输出接口 44、显示用字符发生器ROM(显示用CGROM)41、 打印用字符发生器ROM (打印用CGROM) 42、 ROM 43及RAM 50 构成。显示用CGROM41中,对于字母文字、符号等多个字符,存储 预定文字尺寸的显示用点图形数据。打印用CGROM42中,对于字母 文字、符号等多个字符,打印用点图形数据按各种格式与代码数据对 应,多个打印文字尺寸的部分被存储。在控制装置6的输入输出接口 44中分别连接有键盘3、盒传感 器30、具有用于将显示数据输出到显示器4的视频RAM (VRAM) 31 的显示控制器32、用于驱动热敏头19的驱动电路35、和用于驱动送 带电动机36的驱动电路37。控制装置6的ROM 43中存储有以下程序与从键盘3输入的文 字、数字、符号等字符的代码数据对应控制显示控制器32的显示驱动 控制程序;将用于打印的各点列的点图形数据依次传送到热敏头19、 送带电动机36并进行打印的打印驱动控制程序;文本输入控制、定型 标签制作控制、标签名选择控制、定型标签数据输入控制、文本登录 控制、条形码制作控制等控制程序。CPU 40,根据来自键盘3的输入、盒传感器30对盒IO的种类的 检测、及存储在ROM 43中的控制程序,依次从各种CGROM 41、 42 读出数据,并且将图像显示到显示器4,并经由驱动电路35、 37进行 送带电动机的驱动及热敏头19的控制。接着,参照图4及图5对收容在盒10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层积 结构进行说明。图4及图5是示意地表示带状薄片部件16的侧截面图, 即沿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且通过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 方向的中央部的纵向截面图,图4及图5 (A)将一个带状薄片部件16 或一个无线识别标签70在厚度方向上放大显示,图5 (A)将缠绕为 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即滚筒的半径方向上 放大显示。如图4 (A)所示,带状薄片部件16依次层积有以下四层硅涂 敷纸或含硅浸纸等的剥离部件62、第一粘接层60A、着色树脂薄片等 不透明的基材带61、及第二粘接层60B。并且,在第一粘接层60A和 基材带61之间,夹有用作电磁感应方式的无线识别标签的天线导体63、 及与之连接的IC (RFID)芯片64。因此,带状薄片部件16仅在天线 导体63及IC芯片64被夹持的部分局部地增加厚度,在上下的面上分 别形成凸部65A、 65B。在图4 (B)以后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纵 向截面图中,为了使图简化,在带状的薄片部件16中省略了该凸部 65A、 65B。即使形成该凸部65A、 65B,对带状薄片部件16和层压带 11的接合也不会产生影响。并且,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通过未图示的连接部电连接, 以起到预定的无线识别功能。并且,带状薄片部件16中,如图5 (A) 所示,为了可依次做成多个无线识别标签70,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 度方向上以与一个对应的固定间隔配置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接着,在把层压带11接合到带状薄片部件16时,如图4 (B)所 示,作为色带13的一部分的墨66通过局部加热而以预定的图案进行 附着,使通过该墨66形成符号等图像的层压带11和第二粘接层60B, 通过引导壁28C等在宽度方向上匹配,并且由一对送带辊18及子辊21 夹压而相互接合。图4 (C)表示这样粘合层压带11和第二粘接层60B 的无线识别标签70。在该状态下,层压带11的附着了墨66的面,由 层压带11覆盖,并位于无线识别标签70的内侧的层,因此不会从外 直接接触。在盒10内,将如上构成的带状薄片部件16缠绕为滚筒状并进行 收容,示意地表示该状态则如图5 (B)所示。在该状态下带状薄片部 件16重叠为几重。对剥离部件62的两个面进行硅处理,从而即使这 样重叠,也如图6所示一样,可适当地拉出带状薄片部件16。如图5 (B)所示,缠绕为滚筒状且相互重叠的带状薄片部件16,从其一端被 拉出时,在依次被拉出的同时,其第二粘接层60B可以容易地从在厚 度方向上相邻的其他带状薄片部件16的剥离部件62上剥离,接着该 第二粘接层60B与层压带11的反面接合而构成无线识别标签70。并且,将该无线识别标签70粘贴到商品等上时,剥下剥离部件 62,通过第一粘接层60A的粘接力进行粘贴。粘贴到商品等上的无线 识别标签70中,通过利用着色等而变得不透明的基材带61,而无法识 别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由墨66形成的图像易于看到。如上所述,对剥离部件62的两个面进行硅处理,第一粘接层60A 和基材带61的粘合力,被设定得比剥离部件62和第一粘接层60A的 粘接力足够大,在使剥离部件62分离时,不会出现第一粘接层60A和 基材带61分离。并且,剥离部件62和第一粘接层60A的粘接力,被 设定得打印第二粘接层60B和剥离部件62的粘合力,在拉出缠绕状态 的带状薄片部件16时,不会出现剥离部件62和第一粘接层60A分离。 并且,缠绕带状薄片部件16时,也可施加压力使相邻的带状薄片部件16紧密接合,也可通过带状薄片部件16的自重进行紧密接合。这样做成的无线识别标签70,在盒10外,以配置天线导体63及 IC芯片64的间隔、通过设置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切断机构(省 略图示)在图6所示的单点划线部分依次被分离,变为可作为各个无 线识别标签70 (参照图4 (C))使用的状态。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中,在接合层 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之前,在不含有IC芯片64的层压带11上 进行图像形成,在层压带ll上进行图像形成时,为了保持所形成的图 像的质量,在层压带11的与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的一侧的反面进行 图像形成,因此可不对内部的IC芯片64等造成损伤,并且可使打印 到无线识别标签的图像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中,具有夹持层压 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的送带辊18及子辊21,通过这些辊的旋转, 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被传送的同时互相接合,因此从各标签 基材的端部开始依次接合,所以可防止无线识别标签70中封入有空气 而有损观瞻。并且,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在送带辊18及子辊 21中接合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因此无需重新设置用于传送 各标签基材的传送用辊等,可简化结构,并可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带巻轴12、供给巻轴17、引导滚轮28A、 引导壁28B、 28C、和构成接合单元的二个辊18、 21中的一个,被设 置在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上的盒内,因此无 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使用者,可简单地进行对保持在各保持部的 各标签部件的更换或填充的作业。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从在层压带11的反面形成图像开始、到将 该层压带11接合到带状薄片部件16为止的期间,使形成层压带11的 图像的面露出,但由于在层压带11的形成图像的范围内,传送用的部件、例如引导滚轮28A、引导壁28B、 28C等不会接触,因此可使形成 的图像保持较为良好的状态。并且,通过使用本实施例的盒10,可容易地进行各标签基材的运 送,当安装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l使用时,在层压带ll的与带状 薄片部件16接合的一侧的反面形成图像,因此可以不对内部的IC芯 片64等造成损伤,并且可使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70的图像保持良好 的状态。特别是通过墨66形成条形码时,图像不会歪斜,不会对其读 取造成影响。并且,如果使用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在制作每 枚无线识别标签70时,可容易地停止其动作,因此可容易地制作成每 一张形成图像不同的无线识别标签70。并且,如果是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70,在层压带11的与带状 薄片部件16连接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不直接从外部接触图像 形成面,因此可保护形成的图像不会被抹擦等,可使图像保持良好的 状态。并且,在本实施例的无线识别标签70中,由于基材带61是不透 明的,因此不会妨碍天线导体63、 IC芯片64对由墨66形成的图像的 识别。特别是在条形码中,不会对其读取精度产生不好的影响。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如图5 (B)所示,外 周一侧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剥离部件62、与在其内周侧与之相邻的带 状薄片部件16的第二粘接层60B接触并互相缠绕以使其粘合,缠绕状 态的带状薄片部件16互相在宽度方向上不会错开,因此可防止带状薄片部件16松驰时的摩擦所引起的损耗、及产生静电所引起的对IC芯片64的损伤。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 (B)所示,缠绕的带状薄片部件16, 互相在压縮的状态下紧密接合,因此在把该带状薄片部件16收容到无 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时可实现小型化,可更为有效地收容该带状薄 片部件16。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粘接层60A中,配置多个天线导体 63及IC芯片64并对其进行缠绕,因此可用一个带状薄片部件16依次 制作成多个无线识别标签70。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被配置在第 一粘接层60A、及第二粘接层60B之间,因此通过各粘接层60A、 60B 可保护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免受冲击力等外力。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一粘接层60A和第二粘接层60B 之间具有比该粘接层60A、 60B硬质的基材带61,因此即使向带状薄 片部件16施加压縮等外力,其形状也不易于变化。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不透明的基材带61和第一粘接层60A 之间,配置有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因此在向第二粘接层60B — 侧粘贴进行了图像形成的层压带11时,不会看到天线导体63及IC芯 片64,可提高层压带11上形成的图像的可见性。特别是通过墨66形 成条形码时,条形码图像与天线导体63、 IC芯片64重叠,可较好地 防止产生条形码读取错误。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层60A用于将带状薄片部件16 固定到商品等其他物品上,第二粘接层60B用于使带状薄片部件16、 及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一致的薄片状的部件在宽度方向上匹配并进行接合,由于将带状薄片部件16固定到其他物品上时,仅剥离部件62从带状薄片部件16上分离,因此可防止带状薄片部件16的损伤, 在把该带状薄片部件16收容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时,可更为有 效地收容该带状薄片部件,并且可切实地固定到其他物品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带状薄片部件16被收容在可安装到无线识 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盒10内,因此将该带状薄片部件16收容到无线 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时,可更为有效地收容该带状薄片部件16,并可 减小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盒10的收容带状薄片部件16的收容部 分。(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对与上 述实施例共通的部分,标以同样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图7 (A)是使用了其他方式的层压带11的无线识别标签70的侧 截面图。该图7所示的无线识别标签70,与上述(参照图4及图5) 无线识别标签70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用于制作该无线识别标签70的 层压带11。图7 (A)的实施例的层压带11不是单纯的透明薄膜,而是含有 以如下方式进行调制的成色剂,在与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的一侧的面 上通过局部加热使加热部分成色,并具有感热层IIA,使得局部成色为 预先设定的颜色,例如黑色、蓝色。如此构成的层压带ll,从盒10中被拉出,在其传送路径上通过热 敏头19对层压带11的感热层IIA加热时,该加了热的地方局部成色, 变为成色部67。并且,通过在该状态下与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可获 得图7 (A)的无线识别标签70。在使用具有该感热层11a的层压带11时,无需在盒10内设置色带13、及用于缠绕色带13的色带巻轴14、色带缠绕巻轴15,因此可 简化盒10的结构。并且,也无需用于旋转驱动该色带缠绕巻轴15的 机构。使用了具有上述感热层ha的层压带11的图7 (a)的无线识别 标签70,也可获得与图4、图5所示的无线识别标签70同样的功能。 由于感热层11a位于无线识别标签70的内部,因此即使无线识别标签 70的表面无意被抹擦,也可防止由于其摩擦热引起的感热层11a的成 色。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于粘贴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的粘 接层60b被预先形成在基材带61上,只要在粘贴前将粘接层60b预先 涂敷到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并且,只要不损伤墨66所形成的图像、天线导体63、 ic芯片64, 也可不使用粘接层、粘合剂,将层压带11或带状薄片部件16的任意 一个利用加热或超音波熔化,使其互相熔敷。并且,也可将层压带ll、 带状薄片部件以外的熔敷部件添加到其间,熔化该熔敷部件并进行熔 敷。此外,在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宽度方向上匹配"是指,当第一 标签基材及第二标签基材为同一宽度时将宽度对齐,当不是同一宽度 时,进行对齐,使得至少宽度较小的标签基材不从宽度较大的标签基 材露出。这一点在技术方案7中也是一样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使用了同 一宽度的装置,但并不限定为同一宽度的装置,也可使用宽度不同的 装置,当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不同时,进行对齐,使 得至少宽度较小的带不从宽度较大的带中露出即可。并且,只要不妨碍图像形成、及无线识别标签70等的传送,在宽方向上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错开也可。即,层压带ll和带状 薄片部件16为了所需的粘贴只要处于所需的位置关系即可。并且,在技术方案6中所述的"可形成图像的范围"是指,通过 搭载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热敏打印头(图像形成单元)19, 层压带(第一标签基材)11的与带状薄片部件16 (第二标签基材)16 接合的一侧的反面的全部区域中不一定都可形成图像,因此当并不是 该面的所有区域均可形成图像时,在该面的不可形成图像的区域中, 接触传送路径形成单元也无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盒10上 的引导滚轮28A、引导壁28B、 28C被构成为不与图像形成后的层压带 11的图像形成面接触,但即使是层压带11的图像形成面,在不形成图 像的区域中,也可使传送用的部件(引导滚轮28A、引导壁28B、 28C 等)接触,使带的运行更为稳定化。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做成的无线识别标签70,通过在其带状 薄片部件16内具有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作为电磁感应方式的无 线识别标签70而构成,也可不限于此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为静电耦 合方式、UHF方式、电磁耦合方式的无线识别标签70而构成,还可具 有天线导体63和反射电路、作为微波方式的无线识别标签70而构成。 并且,天线导体63也可通过打印形成。进一步,天线导体63和IC芯 片64的上下关系也可是相反的。并且,在上述实施例的盒10中,作为支撑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 部件16的部件,使用用作巻芯的带巻轴12及供给巻轴17,这样一来 各个带被其保持,但不限于此结构,也可通过规定层压带ll及带状薄 片部件16的外形的壁面等,保持各个带。进一步,层压带11及带状薄片部件16,如图6所示,在缠绕的状态下无需回收到盒IO,例如如图5 (B)的实线部分所示,分别具有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各一个的多个薄长方形的各个带,也可在互相 层积的状态下被收容。此外,当具有非常薄的天线导体63、 IC芯片64时,由于基本上 不形成凸部65A、 65B,对打印的影响较小,但由于热敏头19产生的 热、及由于热敏头19和压板的夹持产生的压力,有对天线导体63、 IC 芯片64造成损伤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应用本发明,则可防止该损 伤。并且,制作具有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两者的无线识别标签 70,但也可做成仅具有天线导体63或IC芯片中的任意一个的标签, 之后加上另一个。图7 (B)是使用层压带11的无线识别标签70的薄片部件16的 侧截面图。该图7 (B)中所示的薄片部件16仅在以下之处与上述(参 照图4及图5)的无线识别标签70不同嵌入到基材带61和第一粘接 层60A之间的IC芯片64及天线导体63的上下位置相反。图8 ( A)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在基材带61和第二粘接层60B 之间配置了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并且,图8 (B)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相对于图8 (A)所示 的带状薄片部件16,将IC芯片64配置在天线导体63的相反一侧。图9 (A)所示的带状薄片16不具有基材带61,由剥离部件62、 第一粘接层60A、及第二粘接层60B三层构成,在第一粘接层60A和 第二粘接层60B之间配置有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并且,图9 (B)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相对于图9 (A)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将IC芯片64配置在天线导体63的相反一侧。图10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仅由剥离部件62及粘接层60构 成,特别是在图10 (A)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在剥离部件62 及粘接层60之间,配置有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以使IC芯片64 位于粘接层60—侧。并且,图10 (B)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相对于图10 (A)所 示的带状薄片部件,将IC芯片64配置在天线导体63的相反一侧。进一步,图10 (C)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在粘接层60的 与剥离部件62相反的一侧的面上,配置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使 得IC芯片64位于与剥离部件62相反的一侧。并且,图10 (D)所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相对于图10 (C)所 示的带状薄片部件16,将IC芯片64配置在天线导体63的相反一侧。使用上述所示带状薄片部件16也可制作出和上述无线识别标签 70相同的无线识别标签70。并且,带状薄片部件16中,天线导体63及IC芯片64也可部分 地覆盖第二粘接层60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盒10 内收容有带状薄片部件16,当用尽带状薄片部件16时,使用者可通过 更换盒10来补充带状薄片部件16,也可不必是这种结构,例如其结构 还可以是带状薄片部件16被收容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使用 者接触不到的位置;或者当带状薄片部件16用尽时,由专门的从业人 员等补充带状薄片部件16。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做成了具有天线导体63和IC芯片64两 者的无线识别标签70,也可以做成仅具有天线导体63或IC芯片64中 的任意一个的标签,之后加入另一个。并且,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l 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图像形成的同时,或者在图像形成的前后,通过 读写装置V在IC芯片64中写入或读出数据。进一步,预先写入的数 据也可被读出。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带状薄片部件16错位时的摩擦引起的磨 耗、及因静电生成而引起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损伤,当把该带状薄片 部件16收容到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时,可更为有效地收容该带状 薄片部件16。进一步,在上述实施例中,安装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的盒 10内收容有带状薄片部件16,这也不是必须的,也可将带状薄片部件 收容于将识别数据写入到IC芯片64的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及可安 装到该装置的盒10内。这种情况下,可减小收容带状薄片部件16的 收容部分。并且,剥离部件62的结构是可从第一粘接部件60A剥离,因此不 接合第二粘接层60B和层压带11、而只要将剥离部件62从带状薄片部 件16分离,则第二粘接层60B露出,带状薄片部件16可作为双面带 使用,把带状薄片部件16粘贴到物品上时,可不将其他粘合剂等涂敷 到带状薄片部件16或物品上,而使带状薄片部件16与夹住的物品粘此外,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16中,信息识别部也可部 分地覆盖粘接层,这种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也可实现与上述无 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同样的效果。(第三实施方式)图11表示由于单品销售带状薄片部件16而将正方形或矩形的薄片部件16或无线识别标签70收容在单点划线所示的作为包装的箱子P内的情况。此时, 一个一个剥离各个带并进行传送,依次做成无线识别标签70。这种情况下,也可不对无线识别标签70内部的IC芯片64 等造成损伤,并且可使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70的图像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相邻的薄片部件16或无线识别标签70之 间,IC芯片64在面方向上错开进行配置,因此可縮小箱子P,或者如 果是相同大小的箱子P,也可收容较多的薄片部件16或无线识别标签 70。(第四实施方式)图12 (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 详情的图,图13是其缠绕为滚筒状并重叠时的厚度方向、即滚筒半径 方向的截面图。在图12 (a)中,在带状基材带61上,作为无线识别 元件的RFID芯片64和与该基材带61的长度方向为平行方向的长条状 的天线导体63作为一个标签单元被放置,剥离部件62从其上方通过 第一粘接层60A接合,从而嵌入到带状的基材带61内,从而形成具有 一个信息识别部69的标签68,上述信息识别部69由天线导体63及 RFID芯片64构成,作为响应器发挥作用。将该标签68连接为长条状 从而构成带状薄片部件16。此外,RFID芯片64和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通过未图示的结合部 互相连接,信息识别部69起到预定的无线识别功能。具有该信息识别部69的标签68在基材带61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有 多个,整体形成为作为带状标签集合体的薄片部件16。并且,对剥离部件62的两个面进行硅处理,与相邻的层的第二粘 接层60B可分离,并且剥离部件62也可从同一层的第一粘接层60A分离,从缠绕的状态下可适当地将带状薄片部件16从其一端拉出。标签68内的信息识别部69,沿着伸展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 方向、即图12 (a)的左右方向被配置有多个,且与其长度方向相邻的 信息识别部69a、 69b、 69c,在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 方向上、即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也即图12 (a)的上下方向 上,互相错开进行配置。S卩,通过在该宽度方向上将其设置在不同的 位置上,信息识别部69在宽度方向上被分散。该相邻的信息识别部69a、 69b、 69c在展开在一个面上的状态下,在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 向垂直的方向上错开进行配置,从而在将带状薄片部件16缠绕为滚筒 状时、或将带状的薄片部件16按照每个标签68按照单点划线部切断 以作为各矩形的无线识别标签基材并重叠该无线识别标签时,在厚度 方向上相邻的信息识别部69、特别是较厚的RFID芯片64,在作为缠 绕半径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方向R、及重叠方向上较少重合,因此不必为 了从变为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16形成信息识别部69而使带状薄片 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特别突出,从而可使缠绕半径R最小化, 当收容到盒IO、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及作为包装的箱子P时,在 空间上较为有利。这是因为,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与长度方向的轴X垂直的一个截 面内,即使有多个信息识别部69,信息识别部69分散在带状薄片部件 16的宽度方向上,带状薄片部件16的缠绕半径不易变大。进一步,第一粘接层60A及第二粘接层60B具有弹性,随着带状 薄片部件16的缠绕,接触到从信息识别部69上突起的部分而被推压 时,被压缩并且该突起被吸收一部分。g卩,由于带状薄片部件16的层 互相紧密接触缠绕,因此识别部69的宽度方向的分散和第一粘接层 60A及第二粘接层60B的弹性连动,缠绕半径不易变大。并且,在将带状薄片部件16 —个一个切割为标签68作为矩形或正方形的无线识别标签基材、并层积该无线识别标签的情况下,通过 在错开信息识别部69的状态下层积,可减小层积的无线识别标签部件 整体的厚度。此外,第一粘接层60A及第二粘接层60B不一定是压縮的。并且, 当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极其突出地缠绕时,有在标签 做成后导致其翘曲的危险,而在本实施例中,此弊端也得以解决。在伸张、即展开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作为将信息识 别部69以隔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及其长度方向的预定间隔 而配置的配置图形,除了图12 (a)所示的配置图形外,还包括图12 (b)至图12 (d)所示图形。首先,在图12 (b)所示的配置图形中,多个信息识别部69被配 置为随着向伸展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前进,逐渐靠近其一 方的侧端,且渐渐远离。对该信息识别部69的排列在图12 (b)中从 左向右看,当信息识别部69被配置到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同图中的 上侧端附近时,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在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 向的位置上,被配置在比位于其上侧端附近的信息识别部69还靠近带 状薄片部件16的下侧端部的位置上。即,当带状薄片部件16依次配 置到带状薄片部件16的任意一方的侧端附近时,在带状薄片部件16 的宽度方向上配置为从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开始依次靠近带状薄片 部件16的另一个侧端。并且,图12 (c)所示的配置图形也和上述图12 (b)所示的图形 一样,当信息识别部69被配置在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同图中的上侧 端附近时,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在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 位置上,被配置为比位于其上侧端附近的信息识别部69更靠近下侧端 部的位置。但是,当配置在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同图中的一方的上侧 端附近时,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被配置到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另一方的下侧端附近,进一步从该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开始,再次被配置 为渐渐向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一方的上侧端靠近。并且,在图12 (d)所示的配置图形中,当被配置在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同图中的上侧端附近时,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也同样被配 置在其上侧端附近,进一步从该下一个信息识别部69开始,被配置为 逐渐向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同图中的另一方的下侧端靠近。在上述配置图形中,图12 (c)、图12 (d)所示的配置图形与图 12 (b)所示的配置图形相比,信息识别部69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 度方向上整体分散,其信息识别部69形成的突出部在其缠绕半径方向 R上较少重叠。(第五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14、图15、图16对带状薄片部件16的三个变形例进 行说明。在图14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在沿着展开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 长度方向上配置有多个信息识别部69,并且在长度方向上展开的带状 薄片部件16中,信息识别部69a、 6%的长度方向的中心轴W,相对 于与该展开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图14中为左右方向)的 轴X不平行的位置、即该长度方向的轴X,以倾斜角度E分别倾斜地 配置,因而相对于该长度方向的轴X非平行(交叉)地设置。当配置了这样的信息识别部69后,信息识别部69形成的突起不 易重叠,缠绕为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不必为了信息识别部69而 使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突出,从而可使其缠绕半径R 最小,将带状薄片部件16收容到盒10、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l、及 作为包装的箱子P中的至少一个时,在空间上较为有利。此外,也可 使信息识别部69如实施方式一样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错开。图15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在长度方向上展开的带状薄片部件16内,沿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配置了多个信息识别部69, 并且在相邻的信息识别部69a、 69b即天线导体63的长度方向上伸张 的中心轴Wa、 Wb,以相对于其伸展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图 15中为左右方向)的轴X不平行(交叉)、且相对于相邻的信息识别 部69a、 69b之间的中心轴Cab以轴对称的状态(角Ea二角Eb)进行 配置。进一步,相邻的信息识别部69b、 69c,也同样以相对于长度方 向的轴不对称、且相对于相邻的信息识别间的中心轴以轴对称的状态 (角Eb二角Ec)进行配置。这样一来,通过配置信息识别部69,信息识别部69形成的突起 不易重叠,缠绕为滚筒状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不必为了信息识别部69 而使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突出,从而可使其缠绕半径 R最小,将带状薄片部件16收容到盒10、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l、 及作为包装的箱子P中的至少一个时,在空间上较为有利。图16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中,在长度方向上展开的带状薄片部件 16内,沿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配置多个信息识别部69,并 且如图15—样,相邻的RFID芯片64a、 64b,被配置为在与薄片部 件16的长度方向的轴X (图16中为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带状 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错开,且与宽度方向大致中央的轴互相不同。 这样一来,当RFID芯片64在与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错开进行配置时,即使将带状薄片部件16缠绕为滚筒状也可尽量减少 RFID芯片重合,因此不必为了从带状薄片部件16形成信息识别部69 而使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极力突出,从而可减小缠绕 半径R。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对在带状的基材带16中形成具有信息识别部69的标签68进行了说明,而用把图14 图16中虚 线所示的大致长方形状的预定大小的标签68通过剥离纸接合的装置来 代替该带状基材带61来作为带状薄片部件,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第六实施方式)在图17中,在与上述无线识别标签70的薄片部件16对应的正方 形的保持薄片部件71中,嵌入了信息识别部69。该保持薄片部件71 在箱子P内,以在上下方向上多个例如4个重叠的状态被收容。这些 保持薄片部件71中,相对的保持薄片部件71a、 71b被重叠为使这 些信息识别部件69的位置在与重叠方向S (图17中的上下方向)垂直 的平面上不同。该与重叠方向S垂直的平面是指对重叠的各保持薄 片部件71a、 71b从重叠方向S看,重叠各保持薄片部件71a、 71b所 形成的平面时与重叠方向S垂直的平面。当这样重叠时,各保持薄片部件71,由于其信息识别部69被配 置在对角,因此信息识别部69形成的突起在重叠方向S上程度减轻, 因而重叠的保持薄片部件71整体的厚度不会因为信息识别部69的突 起而变大,可大幅节省空间。图18中用圆形的保持薄片部件72取代图17中的正方形的保持薄 片部件71嵌入到信息识别部69中,这些保持薄片部件72在图18中 的上下方向S上重叠。此时,相对的保持薄片部件72a、 72b的信息识 别部69在分别错开90度的状态下进行配置,与图17的变形例一样, 各保持薄片部件72重叠,以使信息识别部件69的位置在与重叠方向S 垂直的平面中不同。因此,本实施例的圆形保持薄片部件72即使重叠 时,信息识别部69在层积方向S上的重合度减小,可抑制由于信息识 别部69形成的突起引起的层积的保持薄片部件72的整体厚度的增大, 可大幅节省空间。此外,在圆形保持薄片部件72中,配置间隔角度不限为90度,可根据信息识别部69的形状、大小适当地改变为30度、45度、120度。并且,在图17的保持薄片部件71、图18的保持薄片部件72中, 使用了圆形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也可用图12所示的长条的、椭圆 状的、矩形的、比图12所示形状大的各种装置来取代。并且,同样地, 正方形的保持薄片部件71或圆形的保持薄片部件72自身也可以是长 方形或椭圆形的保持薄片部件。在上述任意一种结构下,信息识别部69的预定方向的重叠较少, 因此即使施加来自一个方向的过度的推压力时,信息识别部69也很少 因该推压力而损坏。由于RFID芯片64比通过薄膜金属、打印而形成的天线导体63 厚,嵌入了 RFID芯片64的部分大多成为带状薄片部件16中的突出部 的顶点部,但只要是RFID芯片64与天线导体63的平面部紧密接触地 进行配置并构成信息识别部69,不限于RFID芯片64比天线导体63 厚,该RFID芯片64变为带状薄片部件16的突出部的顶点。即,在实 施方式及第三至第五变形例的带状薄片部件16、保持薄片31、 32中, 构成信息识别部69的部件内,使源于该RFID芯片64的存在的突出部 的顶点适当地在宽度方向、方位上分散,在缠绕半径方向及层积方向 中,使该RFID芯片64形成的突出部的重叠较少地构成带状薄片部件 16及保持薄片31、 32。并且,在上述图14、图15的变形例中,RFID芯片64在展开的 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上排成一列,在构成信息识别部69的部 件中,使源于该天线导体63的存在的突出部在带状薄片部件16被缠 绕时适当分散,以构成带状薄片部件16。即,与图19所示的现有的配 置图形、即现有的信息识别部270的排列方向和带状薄片部件160的 长度方向以及该信息识别部27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装置相比,通过使天线导体63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交叉,构成薄片部件16, 以使旋转方向R中的天线导体63形成的突出部的重叠变少。在现有技术中,在制作上述无线识别标签部件时,如图19所示, 为使RFID芯片250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260构成的信息识别部270在 纸等带状薄片部件160的长度方向上一线排列,其结构是将该信息 识别部270从两侧夹住并嵌入其中,直接打印到该带状薄片部件160 的表面上。为了大量保存该带状薄片部件160,在缠绕带状薄片部件 160时,由于具有一定厚度的信息识别部270嵌入到带状薄片部件160 中,因此带状薄片部件160的表面局部突起。当缠绕该带状薄片部件 160时,在与该带状薄片部件160的厚度方向相邻的缠绕半径方向上的 层与层之间,例如图13所示的外周第一层部分160a和外周第二层部 分160b之间、外周第一层部分160a和外周第二层部分160b之间,变 为产生间隙的状态。因此,与将信息识别部270嵌入到带状薄片部件 160时相比,该缠绕的带状薄片部件160在整体变大,缠绕半径也整体 变大。特别是当缠绕带状薄片部件160时,相邻的层中嵌入的信息识 别部270、特别是RFID芯片250之间处于相对的位置时,与该缠绕的 带状薄片部件160整体处于不相对的位置时相比变大。在把该信息识别部270直线排列的结构中,信息识别部270集中 到带状薄片部件160的宽度方向中的特定的位置上,在突起的部分上 其他层的突起的部分重叠。因此,即使进行紧固使带状薄片部件160 的层与层的间隙消失,也只是信息识别部270的周围被紧固,该信息 识别部270集中的带状薄片部件160的宽度方向的特定部分依然突起, 该特定部分的缠绕半径几乎未减少。并且,嵌入了信息识别部270的 标签基材的平面形状不是带状这样的较长的形状,而是长方形、正方 形、圆形等形状,来大量保存该标签基材,所以在重叠标签基材时, 与将信息识别部270嵌入到标签基材时相比,该重叠的标签基材的整 体在重叠方向上变厚(变大)。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对 于具有信息识别部的无线识别标签、及成为该材料的带状薄片部件,其在保存及收容到盒等中时需要较多的空间。 (第七实施方式)图20之后是用于说明可切实地防止带状薄片部件16的信息识别 部69的破损的实施例。在图20中,在带状基材带61内,作为无线识别元件的RFID芯 片64和长条状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作为一个标签单元被嵌入,通 过由图20所示的单点划线部分切断,形成具有信息识别部69的标签 68。可将具有该信息识别部69的标签68在基材带61的长度方向、即 图20的左右方向上形成多个,整体上构成本发明中的带状薄片部件16。进一步,在无线识别标签制作装置1中,把带状的薄片部件16缠 绕为滚筒状使用时,由于信息识别部69内的RFID芯片64和无线识别 天线导体63的厚度,从带状薄片部件16上其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突出 部,而如图21所示,在作为传送辊发挥作用的送带辊18的辊面即外 周面上,在与该突出部相对的位置上,形成相当于将直径部分变小并 吸收对信息识别部69的推压力的推压力吸收装单元的多条环状凹陷沟 槽、即在本实施例2中形成二条凹部18a、 18b。该凹部18a、 18b的宽度、即环状凹陷沟槽的宽度大小是比与信息 识别部69的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及图20的上下方向中的宽度大小 更宽地形成的。或者在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通过打印形成较薄的膜等 情况下,如果凹部18a、 18b的宽度比RFID芯片64的宽度大,则也可 形成得小于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的宽度。如果使用在该滚筒面上形成凹部18a、 18b的送带辊18,在传送带 状薄片部件16时,当夹持在送带辊18和传送辊21之间时,对嵌入到 带状薄片部件16的信息存储部69的过度的推压力被吸收,可切实防 止因对RFID芯片64的过度的推压力引起的变质所产生的作为信息的识别数据消失、及信息识别部69的破损等。并且,可防止由于对信息识别部69的压力,RFID芯片64和无线 识别天线导体63的结合部破损,造成信息识别部69无法起到规定的 无线识别功能。此外,凹部18a、 18b可以通过与各个信息识别部69的RFID芯片 64、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的厚度所形成的突出高度对应的深度形成。 即,作为凹部18a、 18b的底部的辊面以不对信息识别部69产生过度 的推压力的宽度尺寸及深度来形成。凹部18a、 18b的凹陷量也可是信 息识别部69和辊面脱离的结构,以不对信息识别部69产生推压力, 并且,也可使信息识别部69和辊面接触,以对施加使信息识别部69 不产生破损或变质的推压力。这是因为,可通过施加不使信息识别部 69破损或变质的程度的推压力,适当地进行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 16的粘接,或者是因为比信息识别部69和辊面脱离的结构增加接触面, 从而可良好地进行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的传送。并且,在信 息识别部69中,很多情况下,RFID芯片64比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 厚,RFID芯片64是比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突出到送带辊18 —侧的 形状,因此只要对应RFID芯片64平均地形成凹部即可。但是,当RFID 芯片被比RFID芯片64厚或者向送带辊18突出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 63包围时,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比RFID芯片64更向送带辊18 —侧 突出,因此只要对应该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形成平均的凹部即可。艮P, 与相对于送带辊18最突出的部分对应形成凹部。并且,当RFID芯片 被比RFID芯片64厚或者向送带辊18突出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包 围时,由于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比RFID芯片64更靠近送带辊18 — 侧,因此只要对应于该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形成平均的凹部即可,无 需做成2段。并且,图20中的信息识别部69的嵌入位置和图21中的多条凹部 18a、 18b的形成位置在其一致的位置上任意设置即可。并且,凹部18a如图20的虚线所示,在该图中的带状薄片部件16 的上侧,与沿着其长度方向连续配置的信息识别部69a相对,凹部18b 如图20的单点划线所示,在该图中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下侧,与沿 着其长度方向连续配置的信息识别部6%相对。如上所述,为了形成 在传送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即用于传送带状薄片部件16的 送带辊18的旋转轴方向中的位置不同、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 向上互相脱离、并沿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多个列,例如由 图20中虚线所示的信息识别部69a所成的列、及同图中单点划线所示 的信息识别部69b所成的列所构成的2列,即使将多个信息识别部69 嵌入到带状的薄片部件69,只要对应于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 上的信息识别部69的嵌入位置、其宽度方向上的个数、即沿着带状薄 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的多个列的个数(图20中为"2"),将多个凹部 18a、 18b等脱离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设置时,可吸收施加到在 该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脱离的多个位置上嵌入的信息识别部 69的推压力。例如,图20中虚线所示的信息识别部69a所成的列、及同图中点 划线所示的信息识别部69b所成的列这2列,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 度方向上脱离并被设置在带状薄片部件16上,当这2列信息识别部 69a、 69b同时通过送带辊18和传送辊21之间时,对应于该2列信息 识别部69a、 69b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二个(二条) 凹部18a、 18b在送带辊18的全周上形成,也可同时吸收施加到该2 列信息识别部69a、 69b的任意一个的过度的推压力。并且,当这2列 信息识别部69a、 69b不是同时通过送带辊18和传送辊21之间、而是 有时间差地通过时,即将信息识别部69a、 69b隔一个以锯齿状配置在 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时,只要是该送带辊18就可适当吸收施 加到信息识别部69a、 69b的任意一个的过度的推压力。信息识别部69 的嵌入位置更换为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带状薄 片部件16时,在该更换后的带状薄片部件16的信息识别部69的位置上,送带辊18也对应地形成凹部,该送带辊18无需进行更换,可减少工序。进一步,当信息识别部69通过送带辊18和传送辊21之间时,只 要仅在送带辊18的圆周内的特定部分中,信息识别部69是相对的, 则凹部18a、 18b也可不被形成在送带辊18的全周上。而在全周上形 成时,在带状薄片部件16中产生传送误差时、及带状薄片部件16的 长度方向上的信息识别部69的配置间隔不固定时,可适当地吸收施加 到信息识别部69的过度的推压力。并且,沿着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 度方向的多个列的个数不限为"2",也可是多个。(第八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22对作为其他实施例的传送辊的送带辊80进行说明。在图22中,送带辊80的、在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中央的、 与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 (参照图23)相对的位置 上,通过部分地减小直径形成第一凹部80a,在与送带辊80的RFID 芯片64相对的位置上,通过进一步部分地减小直径,形成比上述第一 凹部80a更深的第二凹部80b。换言之,在送带辊80上形成脱离带状 薄片部件16的宽度方向、即送带辊80的轴方向的二个凹部80a,在该 二个凹部80a之间,与凹部80a连通地形成比该凹部80a的凹陷量更大 (深)的凹部80b,从而与信息识别部69的截面形状(与带状薄片部 件1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对应并构成二段凹部,很明显这二 段凹部80a、 80b也构成本发明中所述的多条凹部。或者,在送带辊80 上形成凹部80a,在该凹部80a的中央与作为凹部80a的底部的圆周面 连通形成凹部80b,使其凹陷量比该凹部S0a大(深),从而与信息识 别部69的截面形状(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对 应构成二段凹部,很明显这二段凹部80a、 80b也构成本发明中所述的 多条凹部。并且,在信息识别部69中,大多数情况下,RFID芯片64比无线 识别天线导体63厚,RFID芯片64是比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更向送 带辊80突出的形状,因此凹部80b的凹陷量比凹部80a大(深)。因 此,当RFID芯片64比RFID芯片64不突出到送带辊80的无线识别 天线导体63包围、或RFID芯片64配置在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中的 送带辊80的面上时,由于凹部80b的凹陷量高于凹部80a,因此不会 向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施加过度的推压力,可吸收施加到该信息识别 部69的过度的推压力。并且,凹部80a、 80b取决于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方向垂直 的截面,因此例如当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的厚度不均时,夹持凹部80b 的凹部80a的凹陷量无需相同。并且,通过使凹部80a、 80b的凹陷量 不均、使凹部为二段,作为与RFID芯片64及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对 应的凹陷量,可不对信息识别部69施加推压力,并通过使信息识别部 69和辊面适度脱离,可消除多余的间隙,并且,可适当地进行层压带 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的粘合以施加不会使信息识别部69破损或变质 的推压力,或者与信息识别部69和辊面脱离的结构相比,增加接触面 也可使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的传送良好。并且,段数也可是 "3"和"3"以上。并且,凹部80a、 80b的凹陷量也可是与RFID芯 片64、无线识别天线导体63中的一个接触而与另一个不接触。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送带辊18—样,可吸收施加到带状薄片部 件16上嵌入的信息识别部69的过度的推压力,可切实地防止因对RFID 芯片64的过度推压力造成的变质所引起的作为信息的识别数据的消 失、及信息识别部69的破损。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对在送带辊18、 80中设有多条凹部18a、 18b或者深度不同的凹部80a、 80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设置通过信 息识别部69而弹性变形的缓冲材料、例如由柔软的海绵构成的弹性部 来取代该多条凹部18a、 18b或深度不同的凹部80a、 80b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形成上述凹部18a、 18b、 80a、 80b的同时,也可在该凹 部18a、 18b、 80a、 80b内设置缓冲材料。并且,在实施方式及其他方式中,对在送带辊18、 80上设置推压 力吸收单元(凹部、弹性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在把具有信息识 别部69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与上述送带辊18、 80同时夹持的辊21上 设置和上述一样的推压力吸收单元(凹部、弹性体)的结构,对于防 止存储在信息识别部69内的识别数据的消失及信息识别部的破损也是 有效的。并且,关于凹部18a、 18b、 80a、 80b,与带状薄片部件16的长度 方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是长方形或组合了长方形的倒着的"凸"这样 的、由互相垂直的直线确定的形状,也可以是由锐角、以锐角交叉的 直线、曲线等所确定的形状。例如,凹部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三角形、 梯形、半圆、半椭圆等。进一步,图22所示的二段凹部80a、 80b也 可如图21所示一样,在一个送带辊18上在脱离带状薄片部件16的宽 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并且,无线识别标签在制作完成后排出到外部时厚度最大,因此 由传送辊和送带辊构成的一对辊被设置在将无线识别标签排出到外部 的排出部中,因此可进一步防止信息识别部69的变质、及破损。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接合具有信息识别部69的带状薄片部 件16和形成图像的层压带1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也可考虑用通过作 为图像形成单元的热敏打印机构PM直接形成图像的结构来代替上述 结构。这种情况下,具有信息识别部69的带状薄片部件16变为图像 形成对象体,通过与热敏头19相对的压板20,带状薄片部件16被热 敏头19推压。并且,在粘贴了带状薄片部件16和层压带11后,打印49到带状薄片部件16的面时也是同样的。该压板20上如同上述送带辊 18、 80—样,形成凹部,或设置通过信息识别部69而弹性变形的弹性 体,在具有信息识别部69的带状薄片部件16上形成图像时,可吸收 施加到信息识别部69上的过度的推压力,可有效地防止信息识别部69 中存储的识别数据消失及信息识别部的破损。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识别数据存储在无线识别元件中进行 了说明,当然也可适用设置用于读写识别数据的读写装置V(参照图3) 并通过其将识别数据读出或写入的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并且,带状薄片部件16仅由一系列较长的连续面构成,也可在剥 离纸上配置如图23的虚线所示的长方形的薄片部件,并粘贴到层压带 11上。并且,作为RFID的传送方式,也能以静电耦合方式、电磁耦合 方式、电磁感应方式、微波方式、UHF方式中的任意一种等不脱离本 发明的特征的范围的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当存在弯曲带状薄片部 件16的引导辊时,带状薄片部件16通过张力压接到该引导辊上。在 该引导辊上形成上述凹部18a、 18b、 80a、 80b中的至少一个,则同样 可防止信息识别部69的变质、破损。并且,也可考虑取代热敏头19,在通过喷墨形成图像的喷墨头中, 在层压带11或带状薄片部件16上进行图像形成。此时,在压板20上 形成上述18a、 18b、 80a、 80b中的至少一个时,层压带11或带状薄片 部件16和压板20接触,确定相对于喷墨头的位置。此时,为了形成 信息识别部69,层压带11或带状薄片部件16突出,即使一部分突出, 其突出的一部分也会嵌入到凹部18a、 18b、 80a、 80b中,因此喷墨头 和层压带11或带状薄片部件16的图像形成面不会过度接近。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状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具有可通过无线识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其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信息识别部接触的粘接层;和薄片状的剥离部件,可剥离地层积在该粘接层上,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与其他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匹配进行层积。
2. —种薄片状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具有可通过无线识 别信息的信息识别部,其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信息识别部接触的粘接层;和 薄片状的剥离部件,可剥离地层积在该粘接层上, 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缠绕为滚筒状。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 于上述粘接层中配置有多个上述信息识别部。
4. 根据权利要求1 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 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粘接层,由可剥离地层积在上述剥离部件上的第一粘接层、 及位于与上述剥离部件所处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的第二粘接层构成,上述信息识别部,被配置在上述第一粘接层及上述第二粘接层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粘接层及上述第二粘接层之间,进一步具有比上述各 粘接层硬质的基材。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基材是不透明的,上述信息识别部被配置在上述基材和上述第一粘接层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4 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粘接层,用于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固定在其 他物品上,上述第二粘接层,用于将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及与该 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宽度大致一致的薄片状部件,在宽度方 向上进行匹配并进行接合,在把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固定到其他物品上时,仅上述 剥离部件从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分离。
8. 根据权利要求1 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其特征在于,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被收容在以下任意一^t^中图像形成装置,在该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上形成识别用的图像;识别数据写入装置,将识别数据写入到上述信息识别部;盒,可安装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及上述识别数据写入装置中的至 少一个中;收容无线识别标签用的薄片部件的包装。
全文摘要
在制作通过接合透明的第一标签基材和至少含有无线识别天线导体或者IC芯片64中的至少一个的带状薄片部件16而形成的无线识别标签70时,在接合层压带11和带状薄片部件16之前,在不含有IC芯片64等的层压带11上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在层压带11上进行图像形成时,在和层压带11的带状薄片部件16接合的一侧的面上进行图像形成;这样一来,可不对内部的IC芯片64等造成损伤,并且可良好地保持打印到无线识别标签70的图像的状态。
文档编号G09F3/00GK101266658SQ20081008618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日
发明者中村康宪, 大桥勉, 安井邦博, 永井拓也, 泷和也, 高桥寿生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