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613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理学和物理学教学模型技术,特别是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 二,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物理学理论和重大发现中,有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 的相对论,等等。然而,他们的力学模型已经渐渐地被最近十年的新的重大的物理学发现所 淘汰。因为,宇宙中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力即“天体磁旋力”,已经被中国的一位大发明家发现 了。这种力,实际上已经取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力学。从某种意义上看,“天 体磁旋力”具有统一已有的四大相互作用力(即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 用力)的强力趋势。
“天体磁旋力”虽然被发现,但是其原理还有发展的空间,以及它的教学模型还未 被提出。实际上,还没有人提出过有关用于科学理论的或物理学教学的广义天体磁旋力模 型。
因此,在此有必要对“天体磁旋力”原理作出进一步的阐述或论述,并提出可用于 物理学理论及科学研究的和物理学教学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相关物理学理论和物理学教学模型技术的不足而提 供可用于物理学理论及科学研究的和物理学教学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广义天体磁旋力”。以下就是关于对它的详细论述。
“地球磁旋力”的发现者在中国专利“地球磁旋力测定仪”申请号200310112509. 7 的发明专利说明书中提出磁旋力的定义是物质的旋转中心的高速旋转,其周围的物质 被该旋转中心所吸引,并且驱动其周围的物质围绕该旋转中心旋转(包括公转)。这类力的 本质上是一种涡旋力,形成涡旋状的运动状态。
在现实宇宙的涡旋星系中、恒星中、行星中和许多卫星中,这类力普遍存在着。它 们的天体核中心,都是具有这类力的旋转中心。在这类力被发现之前,人们对其一无所知, 也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这类力因存在于天体上,所以叫做“天体磁旋力”(实际上,它也存 在于原子和粒子中,这时则称其为“原子磁旋力”和“粒子磁旋力”)。它包括有“银河系磁 旋力”或“涡旋星系磁旋力”、“太阳磁旋力,,或“恒星磁旋力”、“行星磁旋力,,或“地球磁旋 力”或“木星磁旋力”或“土星磁旋力”或天“王星磁旋力”、“月球磁旋力”或“卫星磁旋力”,寸寸。
其实,已有的关于对这类“天体磁旋力”的论述,比如,在中国专利“地球磁旋力测 定仪”申请号200310112509. 7的发明专利说明书中提到的“磁旋力”,还存在着不够完善之 处,即缺少对“天体磁场力”与它相关特性的有关论述。众所周知,地球有磁场,实际上这是 地球的“天体磁场力”所为。“天体磁场力”来自何方?过去人们只是认为,那是地球内部含有铁物质所致。其实那是一种误解。那么,含铁物质又是怎样产生天体磁场的?无人能够 解答。“天体磁场力”,即是指,天体磁场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力或相互作用力;天体磁场中的 磁力线,是它的基本表现形式。
“天体的磁场力”,实际上是由上述定义的“天体磁场”衍生出来的一种力学现象。 在中国专利“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申请号200710308021. X的发明专利说明书中 已经指出,天体吸引力或重力,是由旋转中心的“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及其 物理学意义上的“平衡趋势”的作用下、进一步产生“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 而引发出来的。由于旋转中心的高速旋转,这是宇宙中的一个局部小区域极强的负压中心, 通过第一级的“平衡趋势”产生第一级作用力,即旋转力、形成涡旋状的运动状态的作用力,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涡旋力”(这个力称谓为“天体涡旋力”);其方向为由外到内地向心式 的涡旋线状。由于第一级的“平衡趋势”未能“完成”该区域内外之间的正压与负压相互平 衡的“任务”,因而须新的一级的“平衡趋势”作用来“接替”式地“完成”该区域内外之间的 正压与负压平衡的“任务”,这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紧接着通过第二级“平衡趋势”的作 用而产生第二级作用力,即吸引力,表现为万有引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力”;其方向为 由外向内地幅射状的向心式、与天体表面的水平面互相垂直式的直线状。
因此,在此把“基态液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称为“基态液涡旋线向心式负 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它所形成的“通道”则称为“涡旋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 道”;而把“基态液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称为“基态液重力直线向心式负压位移 连续效应”,它所形成的通道就称为“重力直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同时把这些 “通道”均简称为“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
实际上,由于通过第二级“平衡趋势”作用而产生的第二级作用力,仍然未能“完 成”该区域内外之间的正压与负压平衡的“任务”,因此,须通过第三级的“平衡趋势”来产生 第三级作用力,即“天体磁场力”来“完成”该区域内外之间正压与负压平衡的“任务”。“天 体磁场力”的方向为由天体旋转中心发出、纵向(即与“天体涡旋力”的涡旋盘面互相垂直 式)地穿过天体旋转中心,从天体旋转中心的一极向外延伸并作椭圆环式地向外绕过天体 旋转中心并包围之而后到达天体旋转中心的另一极、最后又回复到天体旋转中心。如地球 的天体磁场力是由南极到北极或由北极到南极,并回到天体旋转中心的。因此,就产生了天 体的磁力线,即椭圆环式的线路。它是一种新的“负压位移连续效应”形成的“负压位移连 续效应通道”,在此称之为“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这种新的“负压 位移连续效应”在此称之为“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
“天体磁场力”形成磁力线和磁场。因此,“天体磁场力”的模型,实际上就是磁力 线和磁场组合而呈现出来的形状模型。“天体磁场力”的方向,就是其磁力线的方向。简要 地说,天体的磁力线就是“天体磁场力”。不过,磁场包含着相关密度的“宇宙基态液”。
由于上述的缘故,因此把包含着“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体磁场力”这 三级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力或天体磁旋力,在此称谓为“广义天体磁旋力”。它具有这三大特 性“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体磁场力”。
为了“完成”天体旋转中心区域内外之间正压与负压平衡的“任务”,“广义天体磁 旋力”中的这三种或三级作用力“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体磁场力”,在天体球 体形成后仍然“积极努力”地“工作”,即高速运动着,并且使大量的“宇宙基态液”高速地从“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体磁场力”这三级力运动所形成的“通道”(即“涡旋线 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重力直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椭圆环状纵 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流动进入到天体旋转中心。以最大本能和最短的时间 来实现该区域内外之间的正压与负压平衡。简要地说,这类方式就是一种简单的填充方式, 即把区域外密度相对较大的“宇宙基态液”填充到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内,从而实现该区域 内外之间的正压与负压平衡。就是“平衡趋势”作用的基本含义。
尤其是,“天体磁旋力”的天体旋转中心处呈现为棒状或轴状(呈与涡旋线盘面 垂直状态)时,不但进行“基态液涡旋线向心式负压定向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和“基态液重 力直线向心式负压全方位连续位移传递效应”,并形成“涡旋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 道”和“重力直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而且,还进行“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 位移连续效应”,并形成“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可见,“天体涡旋 力”的涡旋线式的盘面的两个侧面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这个“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连续效应通道”,实质上构成了通常所指的“磁力 线”。由“天体磁场力”形成的磁力线和磁场共同组成“包壳”形状,其中磁场里包含着某一 密度层次的“宇宙基态液”。这里,可以把这个“包壳形状”,简称为“磁场包壳”。在此,把磁 力线和“磁场包壳”组合而成的体系称谓为“天体磁场力,,的“磁场包壳体”。实质上,这一 “磁场包壳体”是由磁力线和“宇宙基态液”组成。必须指出,这一密度层次的“宇宙基态液” 实际上具有“透镜”的这一特殊功能,因为在已有的物理实验中把光通过磁场时会产生相应 的光谱,这就证实了磁场具有“透镜”的功能,本质上说,某一密度层次的“宇宙基态液”在 磁场中起到了“透镜”的功能。这与“原子外包壳”(中国专利“一种原子结构模型”申请号 200610122237. 2的发明专利说明书)所具有的“透镜”功能是同类的。
由此可以总结出“广义天体磁旋力”原理的特性
1,具有“天体涡旋力”属于第一级作用力。它的形状是,涡旋状,或涡旋线式,它是 一种涡旋力。实质上它是以“宇宙基态液”为物质基础或介质的一类涡旋力。其方向为由 外到内地向心式的涡旋线状。
2,具有天体重力或引力属于第二级作用力。它的形状是,在天体球体的全方位呈 现为幅射状向心式的重力或吸引力式的直线状态。它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重力或引力或万有 引力。实质上它也是以“宇宙基态液”为物质基础或介质的一种作用力。
3,具有“天体磁场力,,属于第三级作用力,即通常所说的“天体磁力”。它的形状 是,由天体旋转中心发出、纵向(即与“天体涡旋力”的盘面互相垂直式)地穿过天体旋转 中心,从天体旋转中心的一极向外延伸作并椭圆环式地向外绕过天体旋转中心并包围之而 后到达天体旋转中心的另一极、最后又回复到天体旋转中心。即呈椭圆环状向心式。由这 类的无数磁力线和磁场共同组成一个包裹着天体球体的“包壳”,形状有点象“苹果果肉包 裹苹果核心式”,这种“包壳”在此称为“磁场包壳”。每一条磁力线是一条或一束细线式的、 椭圆环形式的“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无数条磁力线作360度环绕地包裹着该旋转中心 式地组合而形成“苹果果肉包裹苹果核心式”的“包壳”整体、即为“磁场包壳体”。实际上, 经典理论中所说的天体的磁力,在此就是“天体磁场力”。称其为“天体磁场力”,是因为“磁 力”这个概念不是完全合适的或完全科学的,“磁力”往往被认作为一种吸引力,与重力无差 别,只不过是,磁铁的磁力不能叫作“重力”而已。在本文这里,所称的“天体磁场力”,实质上与经典磁力的概念是有差别的。即实质上“天体磁场力”同样是以“宇宙基态液”为物质 基础或介质的一种作用力。
在上述的“广义天体磁旋力”的作用下,太阳体内和表面形成了 “米粒组织”,这是 人们在天文望远镜上可以看到的天文现象。实际上,行星如地球、土星、木星等形成了“暗米 粒组织”(这是相对于太阳的可见到的“米粒组织”而定名的,即意思是指用肉眼和天文望 远镜都看不见的“米粒组织”)。“暗米粒组织”是行星的“天体磁旋力”运动所形成的难以 观测到的、却又类似于太阳“米粒组织”的一类天文现象,它存在于行星和卫星中。但是已 有的相关理论没有记载它。
上述各种“通道”(即“涡旋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重力直线向心式 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呈微观上的细 丝状路径式。上述各级作用力“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体磁场力”中在形状上较 粗大的线路则由无数微观上的细丝状“通道”组成,或它们组合式地形成较粗大一级的“干 线”状;再由许许多多的“干线”式“通道”组合形成更粗大一级的“大干线”式,如此衍生下 去,最大一级的“最粗大的大干线”便是“天体涡旋力”的涡旋线或“天体磁场力”的“可见 式”(即用肉眼或仪器观测到)的磁力线。其中,它们的细丝与细丝之间或“干线”与“干线” 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内的“宇宙基态液”的流动方向与“干线”或“通道”内的“宇宙基 态液”的流动方向相同但速度相对较慢。但是,作为第二级作用力的重力,则会形成恒星上 的“米粒组织”或行星上的“暗米粒组织”。
通过这样的方式,天体内部与外部实现内外的物质交换,即天体外部的“宇宙基 态液”,经“涡旋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重力直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 道”、“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进入天体内部的核心区域,参与形成新 的原子,并产生天体内部的高温。而天体内部的高温,就会经这些“负压连续效应通道”之 间的间隙区域向天体外部涌挤出来,散发到天体核心之外的区域乃至天体的外部。例如,太 阳的“米粒组织”的存在就是这方面的客观证据。
作为第三级作用力的“天体磁场力”,它的截面也存在“暗米粒组织”式的结构现 象。因为,它也有“负压连续效应通道”,呈细丝状路径,是“宇宙基态液”急速移动的路径; 这些许多细丝状的线路组合形成形态结构较粗大的“干线”式线路,其中,它们的细丝与细 丝之间或“干线”与“干线”之间存在间隙,这些间隙内的基态液的流动方向与“干线”或“通 道”内的“宇宙基态液”的流动方向相同但速度相对较慢。
由于上述客观存在或事实的缘故,太阳表面爆发出来许多“磁力圈”。实际上,“磁 力圈”是由许多细线组成“干线”式的“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太阳“磁力圈”的存在,证 明了上述原理及其论述的正确性。太阳内部物质喷发时,都会形成由许许多多细线组成的 “磁力圈”,这些细线就是“天体涡旋力”的“涡旋线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或“涡旋 线”的“干线”式线路。由于太阳每次作出较大的喷发时,其压力向外推动着这些“干线”、使 其向太阳表面拱起,形成“磁力圈”。除此之外,太阳内部物质喷发时,其“磁力线”或“天体 磁场力”也会向太阳表面拱起,构成的“磁力圈”。这可以参见互联网视频《太阳之迷》,视频 中突出地展现了许许多多在太阳表面形成的“磁力圈”。然而,过去对于“磁力圈”的认识, 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或是猜测或是误解而无法认清“磁力圈”的实质或本质。互联网视频《太 阳之迷》所说的“磁力圈”,被描述是由经典“磁场”的“磁力线”变态而形成;然而,这是一种未能完美的描述。
“磁力圈”出现时,导致了那些原来具有“弹性”的“天体涡旋力”和“天体磁场力” 的“干线”式“通道”,受到冲击而向天体表面延伸并拱出来,甚至有的呈断开状态,但仍然 连接着原来的“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当天体内暂时爆发的向外冲力停止或消失后,在 “平衡趋势”作用和那些“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的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又使得这些“干 线”从“磁力圈”状态恢复到原来的分布状态,这就导致了“磁力圈”从生成到消亡的时间很 短暂。这一现象实际上证实了 “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在太阳上或恒星上的普遍的客观 存在,同时证实了太阳或恒星的“天体涡旋力”普遍地客观存在于太阳上或恒星上,即“磁力 圈”的“磁力线”(这个词是过去解说中的名词)分布方向表现为与太阳自转方向相同的现 象;同时,也证实了太阳或恒星具有通常人们所熟知的“磁力线”,即“磁力圈”的“磁力线” 分布方向表现为与太阳自转方向相互垂直的现象。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天体内、外部的那些“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广义上说, 可分为以下三级通道
第一级通道为涡旋线式通道在“天体涡旋力”作用下,“宇宙基态液”的运动方 向,是在涡旋线式通道内作向心的运动,呈现为具有涡旋线式的运动状态。即为“涡旋线向 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
第二级通道为重力直线向心式“通道”在天体重力的作用下,“宇宙基态液”的运 动方向,是作向心的并与天体表面的水平面互相垂直的直线运动状态。即为“重力直线向心 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
第三级通道为磁力线椭圆环式通道,“宇宙基态液”的运动方向,由天体旋转中心 发出、纵向(即与“天体涡旋力”的盘面互相垂直式)地穿过天体旋转中心,从天体旋转中心 的一极向外延伸作并椭圆环式地绕过天体旋转中心向外和包围之而到达天体旋转中心的 另一极、最后又回复到天体旋转中心。即为“椭圆环状纵向向心式负压位移连续效应通道。
此外,对于“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的认识可以是这样的
“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的横截 面区域,可分为“喷出区”和“吸入区”。喷出区是指,一个“米粒”单元的中部区域;吸入区则 是一个“米粒”单元的边缘区,呈不规则的环形。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中,一个喷出区 和一个吸入区共同组成一个喷出区和吸入区单元,在这里简称为“喷吸单元”。在一个“喷吸 单元”中的重力强度的分布的不同的即,从理论上严格地说,喷出区的重力或吸引力强度 稍为小于吸入区的重力或吸引力强度。不过,在人们用上现代最尖端先进的仪器的探测或 检测时,可能无法测出有关重力强度的差异。因为,那些重力强度差异实在是微不足道或太 微小了。这是中国专利冯建光的“一种测量重量自变的演示装置”申请号200710308021. X的说明书中记载的“经线差”、“纬线差”和“时间差”(“时间差”是指,不同的年月日时间 里,同一方位或地点的同一物质或物体存在着微小的重量差异。这种现象会在中国农历的 二十四节气与非节气类的时间对比的检测中表现出来;或大风降温时期与非大风降温时期 的对比的检测中显示了出来)之外所发生的物理事件。由上述可见,理论上或极其精确地 说,“米粒组织”和“暗米粒组织”应该存在着一个“喷吸差”,即“喷吸单元”横截面中边缘区 与中部区之间存在着微小的重力差异。
一个“喷吸单元”中有
1,吸入区,是天体外部的物质主要是宇宙基态液从吸入区作直线式并向心式地进 入天体内部乃至核中心或旋转中心的区域。
2,喷出区,是天体内部的高温或热能,从天体核中心向外地喷出到天体外部的区 域。
由于天体的“米粒组织”和“暗米粒组织”的存在,并且在天体内部形成了幅射区 带,从而使原本应该不是垂直向心运动的运动状态变成了重力式垂直(与水平面互相垂 直)直线式的向心式运动状态,即现实的吸引力或重力状态。这也是物理学上的“平衡趋 势”作用所造成的。这也是天体旋转中心区域里所产生的高温比它的其它任何体内区域都 要高,压力比它的其它任何体内区域都要大的原因。在“平衡趋势”作用下,天体核中心的这 些高温高压,不断地积累或堆积,最后只能通过向外释放能量的方式来恢复其相对的平衡、 平稳状态,因而导致了这些“多余的”高温高压向外喷出或挤出现象的发生,象是被某种巨 大力量推动似的,其喷出过程中又发生互相挤压事件,这就形成向外垂直于水平面直线式 的幅射区带式的喷出区,并且同时在“平衡趋势”作用下,衍生出“方向相反”的吸入运动状 态区即吸入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对流”事件,从而形成其“对流层”区域。
在天文学对土星和土星环的天文观测到的图象中,人们可以看到土星上存在着一 个暗淡的辐射式近似于齿轮状的“冠状”结构图象现象。过去,人们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不 过现在在此,可以得到了完美的答案即这一现象,实际上是证实了土星或行星具有“暗米 粒组织”。它是“广义天体磁旋力”运动状态中的一个方面的表现事件或证据。即“宇宙基 态液”就是从齿轮状的“冠状”结构的“峰部”之间的“谷部”处进入天体内部的的;这也表 明,该“轮齿”的“谷部”处的吸引力强度要大于“轮齿”的“峰部”处的吸引力强度。不过, 实际上,该“轮齿”的各个“峰部”和“谷部”,并不是均等规则地排列分布的。
这就是“天体磁旋力”的广义定义,这是对于“天体磁旋力”进行科学定义的模型; 是一个科学上定性的模型。过去,没有这个模型。然而,对于它的定量的模型,可能需要许 多科学家作出巨大的共同的努力和重大的贡献,才能得出。据本人推测,可能在今后的一百 年左右可以实现这一定量模型的突破。由此可以看出,“广义天体磁旋力”是一种综合性的 作用力,是包含着的三种作用力或三个级别的作用力即“天体涡旋力”、重力(或引力)、“天 体磁场力”的总称。
“天体磁旋力”的实例有“太阳磁旋力”、“地球磁旋力”、“月球磁旋力”、“银河系磁 旋力”等等(参见中国专利“一种力的测定装置”、“地球磁旋力测定仪”等),它不是“宇宙 大爆炸”的产物,其形成的条件是1,以“宇宙基态液”(参见中国专利“一种力的测定装 置”、“能量液测定仪”)为宇宙空间的物质基础;2,宇宙空间的“宇宙基态液”中出现“相对 负压”。“宇宙基态液”为何会出现这类“相对负压”?实际上,宇宙空间的“宇宙基态液”无 时无刻地在急速地运动着,如湍流之类的运动。这样就必然使“宇宙基态液”产生“相对负 压”(即是一种处于无任何物质的“绝对真空”与经典理论上的真空却充满“宇宙基态液”的 “相对真空”之间所出现的“负压”),这类“相对负压”引发了其区域内外的“宇宙基态液”为 达到其区域内外“宇宙基态液”密度的平衡而出现“宇宙基态液”向“相对负压”区填充“宇 宙基态液”的急速运动,发生了“平衡趋势”作用,继而出现大的和小的各种各样的涡旋运 动,进而生成原子和粒子、原子和粒子聚集于该涡旋运动的旋转中心、最终形成球体状的天 体;从而使天体具有自己的磁旋力,即“天体磁旋力”;又由于新形成的天体内部其涡旋运动并未停止,一直与其天体一起共存并延续至今。之所以说,它不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还 由以下理由来决定
经典的“宇宙大爆炸”学说难以成立的根据是①,已揭示的“波纹”或“网格”现 象式的“宇宙结构”现象,表明宇宙始终充满着物质基础;因为,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即“波 纹”或“网格”现象出现所依赖的相应的介质条件),就不可能出现那些“波纹”或“网格”的 结构现象。“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当初的宇宙空间是没有任何物质的,仅仅有一个原子 大小的被无限压缩的特殊微粒。它大爆炸没有相应介质,怎么会产生“波纹”或“网格”现 象呢?那是不可能的。②,美国科学家证实,宇宙尘埃曾经经过一个高温烧灼阶段、即它作 为物质实物基础曾经被烧灼过,这证明,先有宇宙尘埃而后才有高温烧灼阶段即所谓的“宇 宙大爆炸”后形成的高温烧灼阶段,这一点显然使得“宇宙大爆炸”事件与宇宙的现实或过 去的实际难以吻合。恰恰是这个证据,证实了这些“先有的宇宙尘埃”后来被一次大爆炸事 件所形成的高温烧灼过,而这次大爆炸实际上就是一次行星大爆炸,即由行星演变成恒星 过程的大爆炸。关于这一点,过去人们没有发现它却被它所迷惑。③,“红移”现象,实际上 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即因为人们在观测星系时的观测时间和观测空间方位没有计算准确所 造成的。准确地说,没有考虑到地球自转的因素,在夜晚来临后,用地面上天文望远镜观测 星系才开始,是处于在观测中的星系与观测站形成直线的最短观测距离(即该线与地球水 平面垂直)时进行的,这个过程中,随着地球的自转,实际上空间方位已经发生变化,这种 距离变长了,造成了观测站望远镜远离该星系而出现“红移”现象。如果观测的角度是在夜 晚来到后开始时作地球球体表面切线方向地向东地进行观测,这时,观测站与所观测的星 系相距最远,随着地球的自转,空间方位已经发生变化,到达观测星系与观测站形成直线的 最短距离(即该线与地球水平面垂直)的距离时,就会出现“蓝移”现象。但是,实际观测 工作忽略了这一方面。如果在地球的切线方位上向东方向地观测而不是在该线与地球水平 面垂直时进行观测,就不会出现“红移”现象了 ;这时,随着地球的自转,进入午夜时分的时 候、并出现星系与观测站之间的直线距离最短时,就会出现“蓝移”现象;但由此继续观测到 天亮时,随着地球的自转,实际空间方位又已经发生变化,最后变成到观测方向反向于地球 自转方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红移”现象。由此可见,“红移”现象属于“宇宙大爆炸”的假 象,即实际上“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最重要证据——“红移”现象根本就不存在,该“学说” 显然就难以成立。④,“宇宙微波辐射背景”现象,它可能是太阳由一颗大行星爆炸后演变而 成恒星所遗留下来的“遗迹”,而不是“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因为上述已经说明宇宙大 爆炸这一宇宙重大事件没有出现过。当然,另外地可以说是某颗超新星爆炸后遗留下来的。 ⑤,陨石,同理是太阳由一颗巨大的行星爆炸演变而成恒星后所遗留下来的岩石碎片,不是 由“宇宙大爆炸”所生成的。陨石现象,恰恰证实了这一新原理的存在。⑥宇宙膨胀学说, 如果说它成立,则应该存在“红移”现象而无任何“蓝移”现象,或者甚至应该是既无“蓝移” 又无“红移”现象,因为银河系与其它所有星系在同一方向移动、它们的移动速度是均勻的、 相等的,不可出现地球慢而其它星系快、直接造成“红移”现象;该学说显然存在人为推理上 的错觉或失误把地球所在的宇宙空间方位当作了宇宙的中心位置。
由上述证据完全可见,“宇宙大爆炸”学说,难以成立。
不过,如果“宇宙大爆炸”学说修改为宇宙大爆炸之前,已经有物质存在,即以“宇 宙基态液”的超三态(即通常的“固态”、“液态”、“气态”)物态形式(在此可称之为物质的“第四态”)存在并均勻地分布在宇宙空间,宇宙大爆炸之后,因冲击波的作用而使“宇宙基 态液”形成“网格”状波纹式的波动状态并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波纹式的“网格”状的宇宙结 构。这样,就能解释形成现有的波纹式的“网格”状的宇宙结构的难题。否则,难以解释现 有“网格”状宇宙结构的原因。而宇宙大爆炸学说所能做的只有这一个方面,对于其它方面 则是无从入手的。
然而,如果这个修改可以成立,那么,就会使这样二个问题无从解释一是,“宇宙 大爆炸”所处的宇宙空间方位即“宇宙大爆炸”中心上,应该仍然遗留下无比的光亮或无比 巨大的光亮区域或无比巨大的光球,那么,地球的现今可能会呈现出无黑夜的现象。二是, “网格”状的宇宙结构的“网格”应该会出现有大有小的现象,或差异显著,即靠近宇宙大爆 炸中心处的“网格”的尺寸较大而远离宇宙大爆炸处的“网格”则尺寸较小、并作有顺序式 的分布。可是,我们所能够测量观测到宇宙结构的“网格”的尺寸,是比较相近或相似的或 无明显差异的。
如果这个修改不成立,那么,对于“网格”状的宇宙结构的解释,可能只有这样一个 答案始终具有“宇宙基态液”物质基础并呈均勻分布于宇宙空间的宇宙,从来就没有发生 过“宇宙大爆炸”,实际上,“宇宙基态液”呈现为无休止或永恒的自我振动状态,没有增强, 也没有减弱。
另外,地球上的山体或山包式群山,实际上是“地球磁旋力,,造成的“暗米粒组织,, 的“喷吸单元”活动在地表的表现所致。按上述理论的推理上,严格地说,山顶上的重力会 略小于山谷下的重力强度。因为,山顶区域是“喷吸单元”中的喷出区;山谷区域是吸入区。 可能,有的“暗米粒组织”的“米粒”区域所形成的地势为平原而不全部是群山式的山区或 丘陵地带。比如,广东的丹霞山地区和广西桂林地貌的山体,就是比较典型的由此类“喷吸 单元”的活动所生成的山体。地球中的地震,有一部分属于这类活动引发的。它是通过形成 山体的渐渐演变过程、形成地球内压释放和地球内辐射区的对流运动(即向外喷出和向内 吸入的对流活动)而导致喷出的压力积累在山体下方的地壳深处的地层中,当这类压力积 累到一定强度或程度后,可能突破地壳中的某一层、引发瞬间的小区域的地层破裂、产生震 动而出现地震;但此类地震较多的是属于震级较小的地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山体会渐 渐突出于地表而呈现出明显的突出式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或大或小的山体。这类地震的另一 特点是分散性,即分散于全球各个方位上的区域而无固定或集中的区域(这与“暗米粒组 织”的分散地分布于全球各个区域而无固定集中区域的实际是相一致的。它们一般在5级 以下,震源较浅。而地震新原理——“树状结构”原理(参见中国专利冯建光的“一种地 震预报装置” 200610037335. 6的发明专利说明书)中的“主树杆通道”和“侧枝通道”所形 成的地震则较大、一般在5级以上,且震源较深但也有震源较浅的;其分布相对地比较集中 于某个区域,比如,大地震常常发生在日本、印尼、台湾、中国的云南等区域)。
应该指出,在地震产生的原理中,岩浆的喷出,助长了“暗米粒组织”中“喷吸单元” 的活动,特别是喷出区的激烈活动而使山体更加容易和快速地形成,或使山体更加容易地、 更快地增大。
总之,严格地说,按照理论上的推理,地球表面的重力强度,在不同的区域是有差 异的,即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还应该指出的是,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形状和大小尺寸 并不是完全均勻的和固定不变的,这显示出重力强度的在天体表面的某个方位区域的分布也不可能完全均勻和一成不变,地球表面或太阳表面的不同区域实际上都会普遍存在着重 力强度的差异,这包括同一 “米粒组织”或“暗米粒组织”区域,以及不同经纬度区域。
从上述事实和理论上,可以作出一个新的定论,即关于力或作用力的本质问题的 定论这就是说,力或作用力的本质就是压力,包括正压力(代号为F+或FIffi)、负压力(代 号为&或Filffi;)和零压力(代号为=Ftl或F·)。任何力或作用力都是压力的具体表现形 式。力的传递方式可以是波动式,即力是以波动的方式进行传递的,这时,称为波力或波动 力,以代号为“Fs”来表示;除此之外的其余的力,就是已有理论经典式的机械力,以代号为 "Fttw”来表示。另外,从另一角度上说,力的表现形式还有三类一是“点力”,即以“点”的 作用形式所形成的力,以代号为“F/’表示;二是“线力”,以代号为“Fa”表示;三是“面力”, 以代号为“FB”表示。波动式运动是线力运动的基本形式,以“线”的全线向前推进式运动 为特点;以"Fs”来表示。面力,是流体运动的力,以“面”整体地向前推进式运动运动和作 用为特点;以代号为“FB”表示。“点力”,是已有理论经典式机械力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以 “点”为特点,以“点”的向前推进式运动;以代号为“F/,表示;实质上说来,力是宇宙中根本 的事物之一,而“能量”这个词则是有点欠准确、欠科学完美,从某个角度上说,它只是一个 代换式的概念。概括地、本质地说,宇宙,是物质和力、及其运动的宇宙,除此之外,再也没有 其它东西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能量”是力的一种代换式的概念或名词。此外,实质上, 电磁波是一种以“宇宙基态液”为介质的一种特殊的机械振动,有点象水波是属于在其介质 水中的机械振动。
其次,在弄清了“广义天体磁旋力”的科学定义后,就可以采用普通材料如塑料、普 通金属和普通相关技术来制作“广义天体磁旋力”的教学模型,以便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
本教学模型的结构是,由一个球体、一组涡旋线、若干条直杆线、若干条环状线相 互配合地组成。即用细线如细铁丝等等金属丝或塑料细丝,即把细线弯曲形成涡旋线状,即 为涡旋线,放置于同一个平面上。这表示教学意义上是涡旋力,即第一级作用力。由一个透 明的玻璃球或透明塑料球即球体,其中心配合地固定着该涡旋线的最内端。涡旋线盘面的 半径大于该球体半径的1-2倍。同时,球体表面开有若干个小孔道,每一小孔道由球体的表 面直接穿越到球体的中心区域,所有小孔道内,都穿置着一根细线,即直杆线,向心式地穿 入球体、到达球体中心。这表示教学意义上是地球吸引力或重力,即第二级作用力。每一环 状线呈椭圆状,其配合、分布的情形是,由环状线式的细线作轴向(即与涡旋线盘面互相垂 直的方向)穿越球体中心同时穿越涡旋线中心部或球体内的涡旋线中心区,并使涡旋线的 平面与该穿越的细线互相形成垂直状态。该细线延长于球体外并围绕着球体形成环状线; 再由若干条环状线包围着球体;形成苹果果肉式包壳状、形成包壳体并把球体包围于其内。 环状线,代表磁力线,表示教学意义上是“天体磁场力”,即是第三级作用力。这个包壳体,则 是代表磁力线和磁场的组合体,它是由透明玻璃或透明塑料与环状线组合而成的结构,透 明玻璃或透明塑料部分代表“宇宙基态液”。
模型中,磁力线和磁场包壳,构成包壳体。其中磁场包壳物理学原理的本质上是由 基态液组成,但教学模型上由透明的玻璃或塑料制成,为透明部分;磁力线则呈白色 ’涡旋 线呈呈白色;球体呈玻璃半透明的棕色;重力直杆线呈白色。
在表示教学意义上,涡旋线代表涡旋力,即这表示教学意义上是涡旋力,即第一级 作用力;或者说,在表示教学意义上是代表天体涡旋力。直线这表示教学意义上是重力,即第二级作用力;即表示天体的重力或吸引力;或者说,在表示教学意义上是代表天体的重 力或吸引力。包壳体或环状线,表示教学意义上是天体磁场力,即第三级作用力;或者说,在 表示教学意义上是代表天体磁场力。球体,既是一个固定架,或是代表天体如恒星或行星。
教学时,教师须指明涡旋线代表涡旋力,属于第一级作用力;直杆线表示教学意 义上是重力,属于第二级作用力;环状线是代表天体磁场力,属于第三级作用力;包壳体代 表天体磁场力和磁场的组合;球体,既是一个固定架,或是代表天体如恒星或行星。这是教 学含义上所要解释清楚的。
磁旋力运动主次关系模型代表大磁旋力的一个大涡旋线的涡旋线主线区之间的 涡旋线副线区内分别分布有若干个代表次级磁旋力的次级涡旋线。
此外,还可以制成“太阳系的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即代表太阳的球体位于太阳 磁旋力涡旋线的中央,连接九个代表行星球体的九条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同时与太阳磁旋力 涡旋线相交,每个行星球体有各自的磁旋力涡旋线并位于位于该线的中央部位,并配合地 接连着各自的卫星轨道,代表行星各自的卫星球体,接连于卫星轨道,各卫星轨道同时连接 自己行星磁旋力涡旋线上。各卫星有自己的卫星磁旋力涡旋线并位于该线的中央部位。各 天体球体,同时配合有代表重力的向心式直杆线和代表磁场力的环状线。代表天体磁旋力 的各涡旋线、代表各轨道的环形线和代表天体的球体同时位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的同一盘 面上。
另外,补充以下几点
1、“宇宙尘埃”过去被认为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科学家 们所说的或所接触到的或所能观测到“宇宙尘埃”,是起源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确切地说, 是起源于“行星性太阳”演变成“恒星性太阳”(即现在的太阳)的大爆炸过程中。(“行星 性太阳”一词,参见中国专利冯建光的“地球磁旋力测定仪”申请号200310112509. 7、“一 种原子结构模型”申请号200610122237. 2和“一种地震预报装置”申请号200610037335. 6 的发明专利说明书)
另一方面,“宇宙尘埃”经历过高温时期,美国科学家已经得到了这方面的确切证 据。显然,宇宙尘埃不是来源于宇宙大爆炸。因为宇宙尘埃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宇宙已 经具有的物质,后来经过高温烧灼过,才会形成了那些烧灼过的痕迹。可见,它不是宇宙大 爆炸期间或其之后留下的产物。
应该确认和重新定论这样一个事实超新星爆炸,实际上是大多数巨大的行星发 生了大爆炸,而不是恒星发生了大爆炸。因为,天文望远镜看不到爆炸前的巨大行星,更加 难以观测到或未能观测到巨大行星从行星到恒星演变的全部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和研究人 员仅仅能看到爆炸的那个瞬间图象,并观测到爆炸后所形成的全部是恒星类的天体。至于 爆炸前的那个天体原是恒星还是行星,就没有人去追究了 ;但因行星较小和较暗而未能被 观测到,因而没有人意识到存在行星发生大爆炸的可能,并使所有的观测者或研究者都一 致认定,现有的宇宙空间所发生的天体爆炸必然是恒星自身的爆炸,完全排除行星爆炸的 可能性。众所周知,人们看不到的事物,不一定是不存在的。由于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现 代已经发现许多巨大的地外行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直接观测到那些地外行星直接演变 成恒星全过程的爆炸图象。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锁定地对于该类行星的观测,直至它发 生大爆炸的那一时刻。
本人在此形成了这样的新猜想“宇宙基态液”在无限大的宇宙空间,呈现出这样 的特性自律颤动性、湍流性、随机性、不可控性、无序性、无限性、运动的无始无终性。因哲 学原理上的“量变到质变”规律的缘故,又因宇宙空间的无限大、而“宇宙基态液”又极其微 小的缘故,所以使“宇宙基态液”呈现出无限期的不可被阻止的“自律颤动性”的无休止运 动,它不可能呈现为静止和永恒静止的状态;这个“自律颤动性”运动使得“宇宙基态液”在 宇宙空间的不同方位或区域上形成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相对负压”现象,这又使“宇宙 基态液”引发、作出湍流性运动,形成旋涡运动状态的区域,以致后来进一步产生涡旋星系, 涡旋星系中进一步形成恒星、行星等天体,并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波纹”式的“网格”状的宇 宙结构。因为,无限的宇宙空间太大了而使得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这些运动。其中,须解说 的是“自律颤动性”,是以形成了现有的“波纹”式的“网格”状的宇宙结构这一事实为依据 的;“湍流性”是以涡旋星系的普遍存在这一事实为依据的;“无限性”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无 法看到宇宙边缘的事实为依据的。本人觉得,本人的这一猜想与宇宙的实际情形是相吻合 的。这很大的可能是本人对宇宙真象的揭示。极大的可能是实际上,不存在那种常常被人 们提到过的“宇宙第一推动力”。
另外,现有的天体爆炸现象表明,能量的储存和释放都是有限的,仅限于现有的天 体爆炸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事实上,并没有一种超越这类超新星爆炸的能量,即不可能出 现可以超过超新星爆炸当量或能量的超大型式的巨大爆炸,比如“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 炸”是能量无限式的收缩与膨胀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能量被误解为可以是无限的,即 无限地作一次性收缩、储存在一个微小的原子一般大小的物体里,然而从现有宇宙空间的 能量变换规律来看,那是不可能的。现有宇宙空间的能量变换规律所表现出来的普遍事实 是,最大的能量变换形式只不过是超新星的能量积累和爆炸、消亡的全过程。事实上不存在 超越这一级别的其它形式的无限大式的能量积累和爆炸、消亡的全过程。
2,在洛伦兹变换中,无论公式中的速度“V”如何变化,实际上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都不会出现变化和差异,两个作相对运动的坐标系始终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相同状态。这就 是说,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不成立。实际的宇宙时空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时空反演”现象 即始终保持着
L = L’和At = At’。以下再次作出论述
《论爱因斯坦时空相对论的误区》
在空间长度L和L’的数学推理中,爱因斯坦有定律式公式
L=L' V I-P2(1);
U=LV l-β2(2)
把式(1)的等号左边项与式(2)的等号右边项相乘,式(1)的等号左边项与式(2) 的等号右边项相乘,得
χ} V l-β2 = L'2 TTrIr ;整理,得
L2 = L' 2
即 L = L,。
这表明,从式(1)和⑵的对比和判断中,可以直接得出L = L’的结论。因为,式 (ι)和O)中右边均有“ VTrIy ”的数理项部分,它在任何一个式中都是相同的,包括数 理项和计算的值或解都是相同的,那么,式(1)和O)中右边的L与L’必然是相等的。所以,最终应得的结论是L = L’。
所以,就会有,
权利要求
1.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结构由一个在教学意义上 代表天体的球体、一条在教学意义上代表天体涡旋力的涡旋线、若干条在教学意义上代表 天体引力的直杆线、若干条在教学意义上代表天体磁力线的环状线组成;球体开有若干小 孔道,每一小孔道与一根直杆线配合;球体分别与涡旋线、直杆线和环状线配合,即涡旋线 的中心区配合于球体的核心区,同时涡旋线向球体外周围延伸出来;直杆线与球体表面的 水平面互相垂直、内心地连接球体的核心区,并向球体外延伸出来;环状线与涡旋线盘面互 相垂直、并纵向地配合于球体的核心区,并由球体两极穿出弯曲地围绕着地配合于球体外 围。
2.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结构由一个球体、一条涡旋 线、若干条直杆线、若干条环状线组成;球体开有若干小孔道,每一小孔道与一根直杆线配 合;球体分别与涡旋线、直杆线和环状线配合,即,涡旋线的中心区配合于球体的核心区,同 时涡旋线向球体外周围延伸出来;直杆线与球体表面的水平面互相垂直、内心地连接球体 的核心区,并向球体外延伸出来;环状线与涡旋线盘面互相垂直、并纵向地配合于球体的核 心区,并由球体两极穿出弯曲地围绕着地配合于球体外围,形成在教学意义上代表天体磁 场的包壳体;包壳体由若干条环状线与在教学意义上代表“宇宙基态液”的透明的塑料或玻 璃配合地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包壳体可以是这样由 若干条环状线与透明的塑料或玻璃配合地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涡旋线主线横截面呈 无桥墩式的拱桥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涡旋线中分出有涡旋 线主线区和涡旋线副线区,位于涡旋线副线区的次级涡旋线的涡旋线主线连接于大涡旋线 的涡旋线主线并处于同一平面上。
6.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与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相关的磁力圈模型,其特征是,结构 由若干条拱线和一个球体组成;每一拱线又由若干条细丝式拱线组合而成;每一拱线分出 有两端,该两端同时连接球体的表面。
7.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与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相关的太阳系天体磁旋力模型,太 阳系模型中有代表太阳的球体、九大代表行星的球体及其相连接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有 代表卫星的球体及其相连接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其特征是,太阳位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 的中央,连接九个行星的九条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同时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相交,每个行星 有各自的磁旋力涡旋线并位于位于该线的中央部位,并配合地接连着各自的卫星轨道,各 卫星轨道同时连接自己行星磁旋力涡旋线上;各卫星有自己的卫星磁旋力涡旋线并位于该 线的中央部位;各天体,同时配合有代表重力的向心式直杆线和代表磁场力的环状线。
8.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与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相关的太阳系天体磁旋力模型,太 阳系模型中有代表太阳的球体、九大代表行星的球体及其相连接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有 代表卫星的球体及其相连接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其特征是,太阳位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 的中央,连接九个行星的九条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同时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相交,每个行星 有各自的磁旋力涡旋线并位于位于该线的中央部位,并配合地接连着各自的卫星轨道,各 卫星轨道同时连接自己行星磁旋力涡旋线上;各卫星有各自的卫星磁旋力涡旋线并分别位于该线的中央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特征是,代表天体磁旋力的 各涡旋线、代表各轨道的环形线和代表各天体的球体同时位于太阳磁旋力涡旋线的同一盘 面上。
10.用于物理学教学的、与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相关的磁旋力运动主次关系模型, 其特征是,代表大磁旋力的一个大涡旋线的涡旋线主线区之间的涡旋线副线区内分别分布 有若干个代表次级磁旋力的次级涡旋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物理学和物理学教学模型技术,特别是一种广义天体磁旋力模型。其主要结构是由教学意义上代表天体的球体、由教学意义上代表涡旋力的涡旋线、由教学意义上代表重力的幅射式的直杆线、由教学意义上代表磁力线的环状线互相配合地组成。填补了世界物理学和物理学教学模型技术的相关空白。适用于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学和科普宣传,甚至于物理学理论研究乃至其它科学研究。
文档编号G09B27/00GK102034392SQ20101058465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日
发明者冯建光 申请人:冯建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