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609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元件、系统或仪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其它光学系统、其它光学仪器的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硬质内窥镜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较粗的,直径φ≥3mm的内窥镜,首先是前置物镜,再经多节霍普金斯传像棒透镜,接着是放大目镜构成观察系统。其二是较细的,直径φ≤3mm的内窥镜,一般前置物镜为梯度折射率透镜,再经过较长的梯度折射率棒透镜把像传至目镜焦面上,通过目镜放大观察。如果图像要数字化进行图像处理通过监视器放大观察,需要在目镜后面再接不同成像倍率的成像透镜与探测器面阵CCD耦合。
上述CCD耦合窥视系统的主要不足之处是目镜后面的光学耦合系统的体积大、结构复杂、重量重。其次,要求高精度的机械设计和加工工艺以满足位移和旋转调焦的需要。另外,仪器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梯度折射率物镜、另一端设有与CCD耦合器件相连接的光纤光锥,在梯度折射率物镜与光纤光锥之间设有梯度折射率棒透镜。
本实用新型的光纤光锥为圆台体或像方面为矩形的棱台体。本实用新型的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直径φ的取值范围为0.5mm≤φ≤4mm。
本实用新型光纤光锥的像方面直径或对角线是物方面直径或对角线的1~6倍。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硬质内窥镜相比,具有整块接触结构,系统透射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成像畸变小、封装尺寸小等优点,可用于侦察窥视相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是由CCD耦合器件1、光纤光锥2、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梯度折射率物镜4、壳体5联接构成。本实施例的壳体5是用不锈钢管材料制成。在壳体5内的一端安装有梯度折射率物镜4、另一端安装有与CCD耦合器件1相连接的光纤光锥2。光纤光锥2为成像部件,光纤光锥2的像方面与CCD耦合器件1的底面用光学胶粘接,本实施例的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形,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直径为3mm、物方面的直径为1mm,即为倒圆台形。在壳体5内梯度折射率物镜4与光纤光锥2之间安装有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为传像部件,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的直径φ为2.5mm。本实施例的CCD耦合器件1的型号为1340F,CCD耦合器件1的裸像面的形状以及面积可包容光纤光锥2的像方面面积。CCD耦合器件1采集图像数据后的编码、处理、存储和显示采用商用数码相机的数字成像系统。
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直径φ为4mm,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直径为6mm、物方面的直径为1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在本实施例中,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直径φ为0.5mm,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直径为1mm、物方面的直径为1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在本实施例中,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直径φ为0.5mm,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直径为6mm、物方面的直径为1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在本实施例中,梯度折射率棒透镜的直径φ为4mm,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直径为1mm、物方面的直径为1mm。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在实施例1~5中,光纤光锥2为四棱台体,光纤光锥2像方面的对角线长与相应的实施例像方面的直径相同,光纤光锥2物方面的对角线长与相应的实施例物方面的直径相同。其它零部件的几何形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
权利要求1.一种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其特征在于在壳体[5]内的一端设有梯度折射率物镜[4]、另一端设有与CCD耦合器件[1]相连接的光纤光锥[2],在梯度折射率物镜[4]与光纤光锥[2]之间设有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光纤光锥[2]为圆台体或像方面为矩形的棱台体;所说的梯度折射率棒透镜[3]的直径φ的取值范围为0.5mm≤φ≤4mm。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说光纤光锥[2]的像方面的直径或对角线是物方面的直径或对角线的1~6倍。
专利摘要一种超细微型侦察窥视相机,在壳体内的一端设有梯度折射率物镜、另一端设有与CCD耦合器件相连接的光纤光锥,在梯度折射率物镜与光纤光锥之间设有梯度折射率棒透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硬质内窥镜相比,具有整块接触结构,系统透射率高、空间分辨率高、成像畸变小、封装尺寸小等优点,可用于侦察窥视相机。
文档编号G03B19/00GK2535822SQ02224819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25日
发明者李育林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