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56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剥线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剥线工具,尤其是一种适于将传送显示线状光源的线材的电激发光(EL)光纤线材及其他特殊细小被覆线线材施以剪断处理及剥除被覆处理的剥线器。
对这种线状光源的线材为配线连接而需要线端处理时,由于其构成复杂,不象一般电线那样简单。以往一般需先使用电线剪钳将线材在所定长度位置切断被覆层,其次使用剥皮器小心地把线材的外层被覆剥去使发光层露出来,同时注意勿将螺旋状附加电极也剪断,再用手将螺旋状附加电极松卷并向外拨开以免妨碍后续的作业,接着使用线剪或刀片将发光层剥去或削去,在无损及附加电极的情况下使芯线电极与附加电极都露出。如此经过一连串的费时费工的线端剥皮剪断等处理方能将线材加工处理好供配线之用。
在上述的处理过程中,将线材外皮切断后,使用剥线器将外层被覆剥去之际,常有不慎将内层的附加电极也切断的情形发生。这是因为附加电极本身非常细,还沿着发光层呈螺旋状卷绕的关系,常使人难以分辨欲切除加工处理部位的正确位置。
一旦将附加电极也切断,只有重新剪切处理,这种重新处理不仅因前述需费一连串的手工剪切作业而使作业效率甚低,而且因线状光源的线材比一般电线价格昂贵而会道致成本效益的降低。
因此,对此类线状光源的线材的端末电极处理作业变成不许失败,务必慎重处理的手工作业,不但相当费工,而且也颇费时间。此外,如把线材剪短使用时,在剥去部分外层被覆皮之后,用刀子欲将发光层剥除时,因为发光层与芯线电极被紧密牢固接着的,常有把发光层连带芯线电极从线材外层被覆拨掉的情形发生。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剥线器包括一外壳;设在外壳上的内径大于要处理线材的外径的第一插线口及至少一个第二插线口;设在外壳内部的,把手部露出外壳二侧且上端枢接部可相对接近、离开地枢动的一对操作构件;呈相对状设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内侧的一对第一刀片组;呈相对状设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刀片组相距一间隔的一对第二刀片组。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线材完全切断插线口的位置设有第一刀片组及在第二插线口处设有第二刀片组,分别可将线材完全切断及只将外层被覆剪断,而在第三插线口处另设有一对剥线构件时便可将线材的发光层剥离作业使用同一剥线器作业,如此可大幅改善及节省以往对这种线材的电极处理作业难以避免的费工费时且效率低的作业。此外,在第一刀片组处呈前端错开状重叠安装有第二刀片组时,在将线材完全剪断时,能在线材剪断端部出现外层被覆被切除部及露出一小段的芯线电极的段差部,如此,可利用同一工具将线材完全剪断之同时,也完成线端端末处理,非常方便,尤其插线口处设有限隙止挡或不调节的间隙调节构件以确保刀片组的剪切间隙,故可精确且有效率地进行线材的端末处理。
图8为图6所示剥线器的前端部分的内部构造沿轴心线纵剖的局部剖视图;图9为线材经过端末处理成带发光层的芯线电极露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剥线器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开正视图。符号说明剥线器 10操作构件 12把手部 13剥线构件 14外壳16线材 18第一插线口 20外层被覆 22第二插入口 24发光层26第三插入口 28枢轴 30侧旁32第一刀片 34第二刀片36第三刀片 37第一凹部40第二凹部 42第三凹部46限隙止挡 44芯线电极48旋转轴50滚纹面或锉刀面 52间隙调节装置 144止挡突起148 限隙接触部150剥线板 140 复归弹簧构件 54卡止支柱56第二限隙止挡 45旋转轴 152
剥线器10具有由二对称的半体相对结合为一的中空扁薄型外壳16,其内部容纳有一对操作构件12。外壳16的位于上半部位的中心线上设有贯通外壳16的上、下二壁的第一插线口20及第二插线口24,第一插线口20,第一插线口20及第二插线口24。第一插线口20用来插入要切断的线材料18,第二插入口24则用来插入要从已切断的线材18剥去其外层被覆22的线材18。
一对操作构件12用其上部,即固定端呈对称地以枢轴30为中心,在可作有限度的转动地设置在外壳16的内部。其下端部,即自由端部形成操作用把手部13。该把手部13分别部分外露于外壳16的下方两侧部。操作构件12的自由端可如图1中箭头方向A所示以枢轴30为中心向内、向外转动。当握住把手部13使操作构件12相互往近合与远离方向操作转动时,各操作构件12的相对侧的内侧边32便可开合。
操作构件12对应于第一插线口20的位置安装有一对第一刀片34,此对第一刀片34定位于当使操作构件12相向沿如图2的箭头方向B靠近侧边32,当侧边32相向开合时,能将插通第一插线口20的线材18完全剪断的位置。
所述操作构件12对应于第二插线口24的位置安装有一对第二刀片36,此对第二刀片36,定位于当操作构件12,相向操作而使内侧旁32开合时,能将插通第二插线口24的线材18处于外表切断外层被覆22的厚度的位置。为使各操作构件12能由第一刀片34及第二刀片36毫无困难的切断线材18及其外层被覆22,在操作构件12的内侧边32对应于第一刀片34及第二刀片36的各位置形成有承纳要切断处理的线材18的成对的第一凹部40及第二凹部42。
第二刀片36预留有在操作构件12开合时只能将线材18的外层被覆22剪断所需的间隙W,如图2所示,也就是如前所述不接触或不伤到螺旋状卷绕在发光层26外围的附加电极38的间隙W。在此状态下,即在外层被覆22的全周未形成切断线材的状态下要除去线材18的外层被覆22时,必须稍用力将线材18与剥线器10往相反的方向拉开以将外层被覆22剥去。上述操作,在本发明中可将插通第二插线口24的线材18一边旋转,一边反复上述切断作用,即操作构件的开合剪切动作,可以轻松且安全的将外层被覆22全周切断,而轻松剥除。
由于第二刀片36留有前述的间隙W,其固定在操作构件12上,为保持此间隙W不致过大或过小影响精度,甚至剪断附加电极38,在外壳16的邻接第二插线口24的下方位置一体形成或另件固定一具有宽度或直径与上述间隙W相等的限隙止挡44。此限隙止挡44最好采用比第二刀片36的硬度高的材质制成,此时,在相当于各操作构件12的限隙止挡44的部位应形成在操作构件12闭合时能容纳或嵌合于限隙止挡44的第三凹部46。
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剥线器10,在外壳16的前端部位置另设有用来插入要从外层被覆22剥掉发光层26的线材的插线口28。为剥去插通第三插入口的28的线材18的发光层26,在此第三插线口28的相邻两侧设有一对剥线构件14。此对剥线构件14以旋转轴50为中心可旋转自如地设在外壳16的滚轮上,对于滚轮,剥线构件14留有可与插通第三插线口28的线材18的发光层26接触但不与其内侧的芯线电极48接触,或恰可与芯线电极48轻触的间隙U。
上述剥线构件14只要是如前述保持有上述能将发光层26剥去而不伤及芯线电极48的间隙U,除滚轮以外,也可采用如图5所示,与外壳16形成一体的一对相向的直立状剥线板140。此对剥线板140形成可相对移动的加压形态为佳。
剥线构件14在与线材18的发光层26呈垂直相交状态接触的周面部形成具有摩擦力的滚纹面或锉刀面52。如图1、图2所示,当剥线构件14旋转滚轮时,使用者可用手向图1中箭头方向C转动,使滚动的滚纹面或锉刀面52连续接触发光层26,以对发光层26施以横截面方向的切削力,便可将发光层26自芯线电极48外层剥除。
另一方面,如剥线构件14是形成如图5所示的平行直立板状剥线板140,该构件可相对移动自如的加压形态时,可将插通第三插入口28的线材18,先利用设在剥线板140的加压用弹簧构件以适度的压力夹持线材的发光层26之后,再转动线材18,发光层26即连续与剥线构件14滚纹面或锉刀片接触,并将发光层26自横截面方向施加切削力,而可将发光层26顺利自芯线电极48剥去。
一对对称形的操作构件12的一部分,例如在把手部13的内侧部位设有能自图2所示的闭合位置回复到开放位置的复归弹簧构件54,此复归弹簧构件54最好与各操作构件一体成型。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自操作构件12的内侧的一部分向操作构件12的自由端,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弹簧作用力地向下延伸至所需长度,末端部即自由端部58相对卡止在外壳内于各操作构件12的内侧位置一体成型的卡止支柱56上。弹簧构件54除如上述的与操作构件12一体成型的构造之外,也可采用例如板状弹簧或螺旋弹簧等个别的弹簧构件设在操作构件12的把手部13内侧之间。
图6至图8所示是本发明剥线器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所不同之处是第一刀片34及与此重叠且前端刀口错开而设的第三刀片37之间另增设覆盖于插入插线口的线材段周围的断层导出件17,以防止剪断的外层被覆掉入外壳16的内部。第一刀片组34呈重叠状另设有前端刀口部略缩进去的第三刀片组37,第一刀片组34仅能将外皮剪至发光层26,但不会将发光层26剪断,为保持第三刀片组37的准确定位,达到在操作构件12闭合时仅能将外层剪切至发光层26而不伤及发光层26,在插线口20下方设有如前述限隙止挡44的第二限隙止挡45,使操作构件12闭合时刀片组37之间能确保所需间隙Y,如图9所示,线材18插通插线口20经第一刀片组34及第三刀片组37同时切断剥皮处理后的线端状态。为防止切断剥去的残层或断层,如外层被覆22不致掉入外壳16内部,引起清理甚至造成操作上的妨碍,在第一刀片组34及第三刀片组37间位于插线口20处设有能包覆线材18处理段的断屑导出件17,其导孔21与插线口20重叠排成一列,使断屑无法掉落外壳16内部。为躲开此断屑导出件17,各操作构件12的相对边形成有凹部40。
如图10所示,本发明剥线器的第三实施例,其基本构造与前送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为更好配合各种不同线径的线材的变化,而在外壳16上装置一可变式间隙调节装置144以取代前述的止挡44。
间隙调节装置144形成周壁具有厚度呈阶段性变化的数个止挡突起148,其中之一在相当于上述限隙止挡44的位置上,以配合所需线材的线径或刀片组切入的深度,各操作构件12设有在自两侧夹持设定在作用位置上的止挡突起148的状态下,与该止挡突起148接触且使外层被覆切断用的第二刀片组36保持所定间隙的限隙接触部150,取代了前述的第三凹部46,各突起148设在套于旋转轴152的调节装置144的圆筒体周壁上保持一定间隔,当转动伸出外壳16的外面的旋转轴152轴端时,就能选出所要厚度的突起148送入定位。
间隙调节装置144除了如图7所示的可在与第二刀片组36平行的平面内旋转的轮状构造之外,也可采用可在与第二刀片组36垂直的平面内旋转的图盘形构造,在此情形下,圆盘状的间隙调节装置的外周部分应设定为可与各操作构件12的限隙接触部150接触的构造,且此外周部分或其圆周的一部分具有阶段性变化的厚度。另外,使圆盘的外周一部分露出外壳16的外侧,而用手向前或向后推动此露出部,而能选择所要厚度的外周部分进入所定作用位置。
第一刀片组34、第二刀片组36及第三刀片组37可以安装成在刀片摩损之后可拆下来更换新刀片的结构,剥线构件14也设计成可更换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剥线器包括一外壳;设在外壳上的内径大于要处理线材的外径的第一插线口及至少一个第二插线口;设在外壳内部的,把手部露出外壳二侧且借助上端枢接部可相对接近、离开地枢动的一对操作构件;呈相对状设在所述的一对操作构件的内侧的一对第一刀片组;呈相对状设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刀片组相距一间隔的一对第二刀片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线口或第二插线口近处设有限隙止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隙止挡是形成可依线材的不同线径而自外壳的外侧选择性调节各刀片组间之间隙的可调节式限隙构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设有一内径略大于线材的外层被覆的外径的第三插线口,并于该插线口处设有一对剥线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线口设有与所述第一刀片组呈间隔重叠状且刀口先后错开的第三刀片组。
6.如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刀片组是对于各操作构件可更换新刀片的刀片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剥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线口处设有切层导出构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剥线器,旨在提供一种构造简单、成本低廉、效率高而且能精确、高效率的处理线状光源的线材的端部电极以利配线用的剥线器。该剥线器包括一外壳;设在外壳上的内径大于要处理线材的外径的第一插线口及至少一个第二插线口;设在外壳内部的,把手部露出外壳二侧且上端枢接部可相对接近、离开地枢动的一对操作构件;呈相对状设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内侧的一对第一刀片组;呈相对状设在所述操作构件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刀片组相距一间隔的一对第二刀片组。
文档编号G02B6/02GK1442940SQ03101830
公开日2003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月22日
发明者清水祐一 申请人:清水祐一, 洪文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