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立体成像镜和立体观像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镜,特别是用于立体摄像的附加镜和观看该立体图像的专用镜。
背景技术:
立体图像具有逼真和生动的效果。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立体成像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从专利数据库中就能看到。但对于在普通电视机上观看立体画面的技术至今还未见得到应用。通过专利检索看到现有相近技术主要有采用特殊电子拍摄设备进行交替拍摄左右画面;采用双摄影机拍摄左右画面;用激光全息拍摄立体画面;还有采用光栅分象法拍摄画面等等。但是以上技术大都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有的对图像合成和分解较复杂,还有的不能对移动的图像进行拍摄。已知的单机拍摄双画面图像的技术,主要采用球面凸透镜成像,所成图像为全压缩不变形图像,因此屏幕或底片的上下、左右空余空间较大,像素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其拍摄的立体图像只能限制在特制的显示器上播放,不能在普通电视机上进行播放。观看立体图像时,现有技术常采用特制电子眼镜和结构较复杂的机械转动变换来达到立体效果,电子眼镜需要有和电视机的帧频同步的信号,否则不能观看立体画面,而机械转动式往往机械结构复杂,重量大,使用起来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利用图像像素,像的失真度较低的成像镜和与之配套使用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像的失真度较低的观像镜。
本实用新型立体成像镜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第一凸柱透镜、凹柱透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第二凸柱透镜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立体观像镜,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凹柱透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凸柱透镜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
由于本实用新型立体成像镜和立体观像镜所有透镜均采用柱透镜,只对图像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进行一个方向的压缩,像素的利用率较高,而且柱透镜与球面透镜相比加工容易,像的失真度较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成像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观像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立体成像镜按照光的传播方向依次由第一凸柱透镜(1)、凹柱透镜(2)、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4)和第二凸柱透镜(5)组成两组相同的结构。所有镜片均被固定在镜壳内与镜片端面相应的凹槽内,由此组成的立体成像镜固定在普通摄像机镜头的前面,即可用于拍摄立体图像。拍摄时被摄图像同时通过立体成像镜的两个镜头进入,通过凸、凹柱透镜(1)(2)(5)后在水平方向上被压缩,而竖直方向上不压缩,得到两个独立的竖长图像,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最佳压缩比为2比1,使两个图像的成像面组合起来为统一画面,这样像素能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而且由于竖直方向的像素未被压缩也减少了图像失真。压缩的图像经过第一和第二反射镜后被集中送入摄像机镜头,记录在磁带上。
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立体观像镜按照光的传播方向依次由凸柱透镜(1)、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2)和凹柱透镜(4)组成两组相同的结构。所有镜片均被固定在镜壳内与镜片端面相应的凹槽内,也可在第二反射镜(2)上装上旋转轴,调节画面的成像质量。还可将凸柱透镜(1)或凹柱透镜(4)制成可以调整焦距的镜头。由此组成的立体观像镜专用于与立体成像镜配套使用。当通过立体成像镜摄制的图像在电视机上播放时,戴上立体观像镜即可看到立体图像。其原理是电视机上播放的图像通过肉眼看到的是两个分离的竖长图像,戴上立体观像镜后左眼看到的是电视机上的左图像,右眼看到的是电视机上的右图像,这些图像通过柱凸柱透镜(1)和凹柱透镜(4)后,像素在水平方向上放大,其放大倍数为立体成像镜的水平压缩倍数,而在竖直方向上不变,这样图像得到还原,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图像叠加后成为立体图像。
权利要求1.一种立体成像镜,其特征在于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第一凸柱透镜1、凹柱透镜2、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4和第二凸柱透镜5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
2.一种立体观像镜,其特征在于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凸柱透镜1、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2和凹柱透镜4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成像镜和与之配套使用的立体观像镜。立体成像镜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第一凸柱透镜、凹柱透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第二凸柱透镜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立体观像镜,它由固定在壳体上的依次按凸柱透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凹柱透镜组成的两组相同的结构。立体成像镜和立体观像镜结构简单,并且都采用柱形透镜对图像进行一个方向的压缩或放大,使像素能有效利用,同时减少了图像的失真。该立体成像镜可用于拍摄立体电视并可在普通电视机上播放,戴上立体观像镜就能观看到通过立体成像镜拍摄的立体电视节目。
文档编号G02B27/22GK2775704SQ20052001676
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3日
发明者田宪文 申请人:田宪文